第224章 石見銀山

京師的市場沿街道佈設,明初主要集中在皇城四門,還有東四牌樓、西四牌樓等地,到了萬曆時,商業繁華點主要集中在西城,還有大明門外的棋盤街、城隍廟市、內市等地。

外面喧囂熱鬧,一片燈火,此時在城隍廟旁一家名爲隨宜坊的酒樓中,黃來福正大快朵頤,吃着正宗的北京烤鴨,旁邊則是幾位公公作陪。

這北京烤鴨歷史悠久,早在南北朝的《食珍錄》中就記有炙鴨,明初時,明宮御廚採用肥厚多肉的湖鴨製作菜餚,爲了增加鴨菜的風味,採用炭火洪烤,使鴨子吃口酥香,肥而不膩,皇宮取名爲烤鴨。後大明遷都北京後,烤鴨技術也帶到北京。萬曆年間的太監劉若遇在其撰的《膽宮史.飲食好尚》曾寫道:“……本地則燒鵝、雞、鴨!”

烤鴨已成爲眼下京師的一道風味名菜,不但宮中愛吃,老百姓們也愛吃。這家隨宜坊可說是京師中大大有名,以經營燜爐烤鴨而馳名,利用鴨身的各個部位製作多種涼熱菜,與烤鴨一起上席,很受歡迎。京中百官貴胄,都愛到這裡吃一吃。而這家隨宜坊,也有御馬監監丞陳陽之在這裡參股投資。

“諸位,諸位!”

烤鴨吃了數只,酒酣耳熱時,御馬監監丞陳陽之高聲呼喊,吸引了衆人的注意,只見他又舉杯道:“讓我們爲黃軍門的到京,再乾一杯!”

衆人又是乾杯響應,相互間都是笑容和氣。雖說大明內宮二十四監,平時多爲勾心鬥角,不過在眼下的這幾位大太監,看起去都是一團和氣。

銀作局掌印太監放下酒杯,對黃來福道:“此次軍門來京,皇上對軍門的器重可見一斑。眼下京中逆流滾滾,許多豎儒文蟲對皇上多出不道之言,聽聞軍門在山西修文反駁,真是大快人心啊!”

在場幾位公公紛紛稱是,他們都是皇室的家奴,自然是與萬曆皇帝站在一邊了。

上林苑監監丞道:“咱家書雖然讀得不多,但聽手下小子們讀過報後,也覺得上面說得很好,到了街坊上後,許多百姓們也認爲報上說得很有道理!”

御馬監奉御太監陳奉道:“此報大快人心,讓文蟲們啞口無言,黃軍門有沒有打算在京中開設分館,繼續爲皇上分辯效力?”

黃來福道:“當然了,黃某此次前來,便準備了在京中開設《五寨堡新聞報》分館,除了繼續爲皇上辯明開礦榷稅之必要外,還打算派出隨軍記者,隨東征軍入朝,記錄我大明將士英勇作戰的事蹟,讓百姓們知道,將士們是爲皇上而戰,爲我大明而戰,纔在異域疆土上灑下自己熱血的!”

幾個太監都是吸了口氣,內心暗道:“妙啊,這招果然是妙啊!”

他們互視一眼,都是看出對方眼中的意動,還有對黃來福的吃驚與佩服。說起來,大明太監們由於與文人對立,在民間印象一般都不怎麼好,不過他們一般都是無可奈何,誰讓輿論權讓文人們掌握呢?雖說有些太監們有時可以依靠皇權,將文人們踩在腳下,如魏忠賢、王振、劉瑾等人,不過事實上,他們的下場都不怎麼樣,在民間與歷史上的輿論印象更是一團糟,動不動就是奸臣與勾結宦官禍國。太監們,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己經成了邪惡的代名詞。

不過太監也是人,雖說是不完整的人,很多人也是有自己的理想,自己在歷史中留下賢名,清名等追求的,但如果輿論權掌握在文人手中的話,不論他們如何掙扎,也改變不了在世人中的印象。以前他們不知道如何辦,但自從見識了黃來福開辦的《五寨堡新聞報》等手段後,他們卻是眼前一亮,看到了另一條道路。

當下各人紛紛道:“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想必皇上肯定是支持的。而只要軍門一句話,能給的方便,咱家們肯定都會給的!”

黃來福道:“多謝各位公公了!”

各人又謙虛了幾句,御馬監監丞陳陽之道:“此次皇上召軍門入京,商議東征糧餉之事……我等很是好奇,在羣臣束手的情況下,軍門該如何籌備這鉅額的糧草嗎?可否要我等助軍門一臂之力?”

幾個太監紛紛道:“是啊是啊,不知道軍門可否爲我們解惑?”

黃來福微微一笑,道:“這個事情嘛,我自然有自己的解決方法……”

……

在京中幾天中,黃來福或是接受別人的宴飲,或是巡視在京中的產業,幾天後,萬曆皇帝朱翊鈞召見了黃來福,君臣二人在西苑議事。

皇城在宮城之外,周長十八里有奇,西苑就在皇城的西部,中部爲太掖池(今中南海),曆元迄明,苑池都是皇室遊樂的場所,殿亭樓閣與太液池交相輝映,景色壯麗。

液池邊,君臣閒雅散步,其實沒什麼重大事,大明皇帝大多不穿黃色的龍袍,經常身着青色或黑色的常服。今日萬曆皇帝也是如此,一身黑色的龍袍,上綴綠色的滾邊,神情很是輕鬆。

“黃愛卿,年初時,你上疏要求復開東勝諸衛,朝中爭論不休,朕想聽聽你的看法!”

黃來福道:“敢問皇上,朝中反對者的意見大多是什麼?”

萬曆皇帝道:“大致是補給困難,耗糧耗餉,兵馬調防複雜。而且如果復設塞外諸衛,恐虜人緊張,兵火又生等,眼下東征在即,大臣們意思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黃來福冷哼了一聲:“幕氣!而且那些大臣們根本不瞭解邊地的情況,若東勝衛諸衛一復,可將大明西北邊塞防線大大北移,山西鎮,大同鎮諸鎮,再沒有直臨兵災之苦。說到補給困難,眼下塞外移民屯田大大起步,完全當地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再從內地千里運糧,何來的補給難事?還什麼虜人緊張,去年邊塞之戰,那些虜人早己嚇被膽了,哪裡還敢再生是非?”

萬曆皇帝點了點頭,道:“黃愛卿的意見,朕是贊成的,只是眼下黃愛卿在京,不能直臨邊地謀劃,我看這個事情,便等你回到山西鎮後再處理吧?”

黃來福的方法,很有可行性,而且將來成功,這復土之功,也可讓萬曆皇帝名留史書,他自然是願意的。不過眼下東征在即,事務繁多,萬曆帝卻是想將這個事情緩一緩,等東征結束後,再與黃來福談這個事。

黃來福拱手道:“皇上英明!”

萬曆皇帝看着黃來福道:“黃愛卿,朕此次召你入京,商議援朝大軍糧餉供給之事,眼下國庫空虛,不知道黃愛卿可有什麼妙方?”

說話中,語氣頗有熱切之意。雖然現在萬曆皇帝在開礦榷稅,不過卻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而且在歷史上,就算從萬曆二十五年到萬曆三十三年的八年中,他總共收到的礦稅銀不過三百萬兩。而幾次戰爭,動不動就是費銀幾百萬兩。寧夏之戰,費銀兩百餘萬。兩次援朝之戰,費銀六百萬兩。還有後面的播州之戰,也是費銀幾百萬兩。三大徵,費銀高達千萬兩,這沉重的軍費,壓得萬曆皇帝喘不過氣來。

大臣想不出辦法,向農民徵稅,萬曆帝也不願意。所以想聽聽黃來福的看法。

黃來福微微一笑,拱手從容道:“皇上,微臣的提議,還是向民間發佈國債或是債券,我大明富戶極多,只要方法得當,籌款數百萬兩銀子,也只是在區區之間!而且銀子取之富戶,不但與國無損,不需與民加稅,還可以促進我國朝財富之流通啊。”

萬曆帝微微撫須,道:“朕也想過這個方法,只是,到時這債券如何償付呢?”

黃來福道:“微臣的方法是,朝鮮亂平後,一是讓日本國賠款,以解我軍費所用。二是強迫日本國與我大明簽訂條約,開闢各個通商口岸,我大明商人在倭地享有種種特權,可以給於無限量的販賣。要知道,我大明的商品,在日本國一向廣受歡迎,大明的一個鐵鍋,在日本國都可以賣到一兩銀子一個,更別說別的大明商貨了。如此一來,債券發行時,我大明的商賈富戶定會踊躍購買,而以這樣的條件互換,那些商賈們也是願意的。我等也可不費一兩銀子,取得大把的錢財了。”

眼下大明沿海雖然與包含日本在內的各國貿易興旺,不過大明對日本的貿易,還是有着種種限制,也不會深入日本內地,這也是爲什麼豐臣秀吉在明日和談時,要加上准許兩國通商貿易的條款了。如果如後世的租界一樣,大明在日本各地開闢多個通商口岸,大量的大明商品向日本傾銷,自然可以賺來大把的錢。這是許多大明商賈們樂意看到的。

萬曆皇帝驚驚訝地道:“與日貿易?這數年封貢之談中,那倭人不就是想與我大明貿易,以前還未曾答應?爲何打了勝仗後,反而要答應了?”

黃來福道:“皇上英明,一語中的。不過這其中是有區別的,以前是倭人不恭,也擔心在貿易中,有倭寇藉機上岸劫掠。不過在如在倭地開設通商口岸,這卻是有本質的區別,我們是勝利者,倭人喪膽,己不敢再起非份之心,商賈們又在日享有種種特權,揚眉吐氣,且貿易之地是在倭地,所以不會再有倭寇上我大明之地來!而且重要的是,以日人之利,換商賈們之財,這是兩全其美之事啊。”

萬曆帝深思,最後點了點頭,道:“如此也可行!”

雖說黃來福說話中用語有些古怪,不過萬曆皇帝還是聽懂的,他心情愉快起來,從大明商人那取來幾百萬兩銀子,將來讓日本人來還。加上可能的賠款,支付大明的軍費之餘,說不定還有賺。這讓萬曆皇帝對黃來福暗暗讚賞,整個大明中,只有黃來福想得出這樣的方法,真是人才啊。

黃來福又道:“此外,日本國雖然國小地窮,不過我大明如打勝後,有一倭地,是一定要讓倭人割於我大明的,如他們不答應,就算派水師浮海硬搶,也要搶到手!”

萬曆皇帝哦了一聲,道:“何地,如此重要?”

黃來福道:“據臣所知,日本石見國東部有一銀山,名爲石見銀山,是日本國最大的銀礦所在地,該地不但供給日本國內七成的白銀,每年還輸銀百萬兩到我大明江南之地,除此外,該銀山出產的銀子,還大規模的被紅夷人帶往西洋,用於各國貿易,真正是一座銀山啊!如我大明佔得,每年獲銀百萬兩,只在反手之間!”

日本國石見銀山,共開採四百餘年,極盛時,這裡的銀產量佔世界銀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真正可說是一座金山銀山,不論誰佔了,都立時富可敵國。

聽黃來福這樣說,萬曆皇帝朱翊鈞,眼中頓時散發出了奪目的光芒!

第168章 迎接第10章 看田莊唱情歌第134章 慘烈第49章 編伍、練兵(2)第33章 離別第91章 大勝、斬首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28章 德潤布莊第191章 五寨堡商稅達五萬兩?147章 面聖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207章 皇莊事宜第103章 一片恐慌第151章 妖言惑衆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1)第166章 上任第173章 明日閱兵,通知楊巡撫來第74章 鳥銃、年獎分紅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24章 萬曆帝、春耕第59章 共同利益圈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2)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20章 晉商、大氣魄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3)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147章 面聖第239章 三路進軍第61章 成親(3)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192章 軍隊武器收支,燧發槍?夏稅秋糧!第176章 分紅之爭第19章 行商第154章 平壤攻防佈置第207章 皇莊事宜第254章 單一火槍兵?第19章 行商第225章 朝會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98章 給部下嘉獎、擴一營兵第79章 畜業興盛、火器人才第112章 老營堡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199章 情報帝國、報紙的力量第21章 商議第105章 不利、陰影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19章 行商第197章 大臣打架?民郵、設報誘人心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2)第51章 軍歌(2)第11章 引水與大水車第272章 大災第122章 到達、轟動(2)第169章 武將,就應該飛揚跋扈些第132章 跋扈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154章 平壤攻防佈置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225章 朝會第73章 地頭蛇、嚴酷拉練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118章 寧夏之亂(1)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3)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第3章 期望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141章 感嘆第45章 交權、招兵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2)第237章 提督第152章 戚家軍後裔、兵力分配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1)第104章 三岔堡初戰第83章 破家第46章 一人入伍,全家光榮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61章 成親(3)第238章 援軍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8章 未過門媳婦兒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3章 期望第187章 寧武關年終盤點第263章 勾結第173章 明日閱兵,通知楊巡撫來第126章 不滿第240章 大捷第27章 變化第1章 附身邊軍第164章 斬首改革
第168章 迎接第10章 看田莊唱情歌第134章 慘烈第49章 編伍、練兵(2)第33章 離別第91章 大勝、斬首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28章 德潤布莊第191章 五寨堡商稅達五萬兩?147章 面聖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207章 皇莊事宜第103章 一片恐慌第151章 妖言惑衆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1)第166章 上任第173章 明日閱兵,通知楊巡撫來第74章 鳥銃、年獎分紅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24章 萬曆帝、春耕第59章 共同利益圈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2)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20章 晉商、大氣魄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3)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147章 面聖第239章 三路進軍第61章 成親(3)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192章 軍隊武器收支,燧發槍?夏稅秋糧!第176章 分紅之爭第19章 行商第154章 平壤攻防佈置第207章 皇莊事宜第254章 單一火槍兵?第19章 行商第225章 朝會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98章 給部下嘉獎、擴一營兵第79章 畜業興盛、火器人才第112章 老營堡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199章 情報帝國、報紙的力量第21章 商議第105章 不利、陰影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19章 行商第197章 大臣打架?民郵、設報誘人心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2)第51章 軍歌(2)第11章 引水與大水車第272章 大災第122章 到達、轟動(2)第169章 武將,就應該飛揚跋扈些第132章 跋扈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154章 平壤攻防佈置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225章 朝會第73章 地頭蛇、嚴酷拉練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118章 寧夏之亂(1)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3)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第3章 期望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141章 感嘆第45章 交權、招兵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2)第237章 提督第152章 戚家軍後裔、兵力分配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1)第104章 三岔堡初戰第83章 破家第46章 一人入伍,全家光榮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61章 成親(3)第238章 援軍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8章 未過門媳婦兒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3章 期望第187章 寧武關年終盤點第263章 勾結第173章 明日閱兵,通知楊巡撫來第126章 不滿第240章 大捷第27章 變化第1章 附身邊軍第164章 斬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