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大捷

萬曆二十六年九月十一日。

黃來福與麻貴首先領着東路軍三萬餘人,到達了西生浦倭城下,這裡盤旋着日軍的加藤清正部。見明朝大軍浩浩蕩蕩而來,加藤清正是膽戰心寒,只是緊閉城門不出。

黃來福並不領軍攻擊,只是將城圍團團圍困,此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只是做些小規模的出擊。餘者的兩路軍馬同樣是依黃來福佈置,在泗川城下,在順天城下,都是團團將倭城圍住,圍而不打,意圖困死城內的日軍。

如此下去,戰爭形勢可說是對日軍大大不利!他們盤踞幾處孤點,互相不能支援。而且此時大明水師總兵陳璘率領大明與朝鮮的水軍,進入對馬海峽,在朝鮮沿海巡航着,只要有日軍的補給船上來,便上前圍攻,史載日軍水師“及見璘舟師,懼不敢往來海中”,很快,在朝日軍的後勤補給成了最大的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朝日軍不由軍心大亂,他們己經快要彈盡糧絕了,而且他們嘗試出城攻擊明軍,卻是被嚴陣以待的明軍打得慘敗,各自丟下幾百具屍體狼狽逃回城內,在這樣的情況下,日軍全線撤退崩潰己成必然。

其實與以前的島山倭城一樣,泗川倭城與順天倭城都是牢固無比,特別是小西行長盤據的順天倭城,可說是標準的一座石垣城,三面環海,只有西面連接陸地。幾年的心血下,其石牆沿丘陵修築,內築三層天守閣,真是堅固無比,易守難攻。與加藤清正建的島山城和西生浦城一樣,堪稱建築的傑作,不過明軍圍而不攻,再堅固的城池也成爲擺設。

歷史上明軍全線反擊,再次攻擊這些城池時,都是傷亡慘重,特別是中路軍的董一元部,在攻打晉州與泗川時,由於火藥爆炸,將士們恐慌撤退時被日軍追擊,死傷近萬人,傷亡數差點超過了歷史上的蔚山之戰,不過由於眼下黃來福採用了圍而不戰的策略,所以避免了這些傷亡,而且對日軍形成了更大的壓力。

海運被掐,沒有了後勤補給,三座主要倭城內的日軍都是彈盡援絕!在朝日軍原定於十一月初五日全線撤軍,不過眼下己經是絲毫堅持不下去了,特別是此時豐臣秀吉的死訊早己在軍內傳開,不論是日軍中的高級將領還是普通士兵,都沒有絲毫的戰心,只想逃離朝鮮這個可怕之地。

十一月初二日,首先的,盤據在西生浦倭城的加藤清正率先棄城而逃,黃來福令麻貴追擊,在日軍潰退途中斬敵二千餘級,不費吹灰之力便得到了西生浦倭城。

加藤清正剛逃到釜山時,黃來福又率大軍追到,又被斬殺數千級,最後他與餘部日軍狼狽浮海而逃時,又遭到陳璘率領的大明與朝鮮水師攔截,傷亡慘重,加藤清正逃到日本時,只剩約一小半的兵力。

隨後是駐順天城的小西行長部第二軍逃跑,準備與泗川城的島津部第五軍一起,到巨濟島集結,然後候船回國,不過海路卻是被明朝水軍封鎖,逃跑不得。

小西行長大急,派人到泗川求援,駐紮在泗川的第五軍島津義弘爲小西行長好友,當即率本部人馬,並聯合固城的立花宗茂,南海島的宗義智,率戰艦五百餘艘,一齊撲向順天城。

黃來福早知歷史,當下令陳磷率水師在露樑海上埋伏,而在這之前,副將鄧子龍己被黃來福招去議事。所以露樑海戰,以明軍水師總兵陳磷與朝鮮水軍將領李舜臣指揮爲主。李舜臣是朝鮮當地人,又精通水事,對露樑海一帶的風向、海流、潮汐、礁石分佈等都非常瞭解,熟悉環境,己是勝利了一半。

在軍務配置上,兩國聯軍水師共計戰船計四百艘,兵力在一萬五千人左右,其中明軍水師五千人,朝鮮水師傾巢出動,人數達一萬人左右。聯軍水師主力自古今島出後,便在左水營建立了指揮基地。在軍力配置上,陳磷指揮的明軍主力艦隊爲左翼,李舜臣指揮的朝鮮艦隊爲右翼,另有前鋒艦隊三艘鉅艦。

很快,明軍水師副將陳蠶,遊擊張良相,朝將李莞便率一百隻戰船佔領貓島,封鎖光陽灣,截斷小西行長第二軍退路。接着又以明參將陳策、遊擊季金、朝將樸仁老率戰船五十艘,在露樑海峽及其以東海域巡邏,監視泗川、南海、固城各地日軍動向。

十一月十七日,日軍艦隊如約中伏,雙方展開大海戰。日軍雖說有戰艦五百餘艘,然而很多船連龍骨都沒有,船上也沒多少遠程火炮之類的武器,而明軍卻有幾十艘的大福船,兩側都裝備有十門的千斤佛郎機,射程達數百米,還有無數的迅雷炮,嚕密銃,弩箭、火藥弩之類的武器。

就是朝鮮水師的龜船,也是日軍所吃不消的。

一時間明朝水軍左右掩擊,火炮齊鳴,矮小的日艦毫無還手之力,一艘接一艘地着火沉沒,許多水手不得不跳入冰冷的海水,但只有少數能游到南海島逃出生天,海面上盡是斷檣殘櫓和日軍的屍體。

戰鬥中,明軍還使用了新式武器:一種如導彈般的火箭,還有一種用繩索控制擊發的水雷。

激戰中,朝將李舜臣陣亡!

當這場東亞最大規模的海戰結束後,明鮮聯軍共俘獲日船近百艘,擊沉日船一百餘艘,焚燬近三百多艘,至少殲敵一萬三千多人,殘留日軍逃上岸後,又被圍剿約千餘人,合計日軍在一萬四千人上下。

日將島津義弘趁亂逃脫,輾轉經南海島換乘小船歸國,殘存日船陸續抵達對馬島,經清點只剩下五十幾艘,日軍第五軍基本被殲滅。此戰後,小西行長第二軍團更是絕了逃跑的念頭。

露樑海戰大捷後,消息傳出,朝鮮舉國若狂,消息傳回大明,萬曆皇帝也是龍顏大悅,稱露樑海戰爲“東洋之捷,萬世大功”。不過隨後李舜臣的死訊傳開後,朝鮮軍民無不震驚慟哭,陳璘與李舜臣交情頗好,也是悲痛不己,黃來福也是下令祭祀。

後來李舜臣的靈柩被運回老家牙山時,一路上朝鮮百姓白衣縞素,無不是扶柩痛哭,最後朝鮮國追贈其右議政官職,賜諡號忠武。戰後,朝鮮沿海的百姓在巨濟島,古今島,閒山島以及牙山等地爲李舜臣立廟,並豎起了諸多的的雕像。

……

露樑海戰後,在朝鮮的日軍僅餘順天城小西行長部的第二軍一萬四千餘人,逃又逃不了,戰又不能戰,整天是惶惶不可終日。不過對於小西行長的安排,黃來福卻是另有想法。

十一月二十三日,黃來福率明朝聯軍十萬餘人,浩浩蕩蕩來到順天城下,此外還有陳磷率水師船隊幾百艘,堵住了順天城外的海口,到了這個地步,小西行長是插翅難飛。

看着城外無邊無際的明朝大軍,那如黑雲般的旗幟,還有堵在順天城出海口光陽灣上密密麻麻的大明戰艦,小西行長是看得心驚膽戰,他無法可想,只得整日躲藏在城內求上帝的安慰。

二十四日時,明軍沒有發動進攻,不過順天城內卻是起了一陣騷亂,原因是順天城內降倭朝鮮官員鄭六同趁城內慌亂之際,縱火焚燬了軍中的彈藥庫,併成功逃脫追捕,這更是給城內守軍以沉重的打擊,那種末日的來臨,己經是每個人都感覺得到了。

二十五日,城外明軍還是不動,不過這種壓抑的氣氛,卻是更讓人難受!

這天下午,在天守閣內,小西行長身着包鐵鎧甲,頭上戴着前立桃形盔,外套紅色陣羽織,臉色灰白,只是默默地撫摸着胸前的十字架,不可能會有援軍,也沒有糧草彈藥,城破只在當日。唉,無法可想了,或許,最後等着自己的只有死亡一條路吧。

正當他嘆氣之時,忽然有一個親將來報,說是唐人一使者求見,人己在城下,問小西行長該怎麼辦。小西行長哦了一聲,心思定時活躍起來,這唐人派遣使者而來,是爲了什麼事?難道……

Www✿тt kΛn✿co

他立時道:“快,快請!”

很快,那大明使者便被帶進來了,一雙陰冷的目光,看得人極不舒服。

他神情自若,傲然地受了小西行長一禮,道:“小西殿,餘受提督大人之令,乃是救你等性命而來!”

小西行長心中升起了希望,他精通漢學與蘭學,對漢語和拉丁語都是精通,當下他恭敬地用漢語道:“敢請天使大人指點迷津!”

那大明使者道:“眼下順天城外,己是被我天朝大軍圍個水泄不通,如敢頑抗,便是玉石俱焚的下場。爲今之計,只有領城內殘軍向來天軍投降,如此,我家大人開恩,方可免去你等的刀兵之災!”

小西行長身旁幾個武士親將都是譁然,個個喊着要將這個使者殺死,給城外唐人一點顏色看看,也好讓他們知道,他們日本武士的骨頭與氣度,那大明使者只是冷笑不語,臉上絲毫沒有懼色。

小西行長止住他們的喧譁,事情到了這個地步,請降也是一條路,他沉吟了半晌,對那大明使者道:“只是負薪請降後,如何保證我軍將士的安危呢?據我所知,貴主上可是有殺降的愛好,鄙人極爲擔憂我等將來的性命安危!”

那大明使者道:“城破只在當日,我家大人只是念在上天有好生之德,不願多造兩國殺傷罷了。至於請降後順城守軍的安危,此一時彼一時,我家大人曾有親自保證,決會善待順天降軍,我家大人一言九鼎,小西殿大可放心,想必你也知道,我家大人在天朝時的守信名聲。”

小西行長沉吟,黃來福在大明做的事情,小西行長自然有了解,雖愛殺降,不過確是有守信的美名。只要他答應的事,都會做到,確是算一言九鼎。

那大明使者又看着他傲然道:“我家大人其胸如海,之所以願放小西殿一條生路,除念在上天有好生之德外,也是將來爲了日本國與我大明的和平着想!”

小西行長一怔,道:“貴使這話是何解?”

那大明使者看了看小西行長四周,小西行長咬了咬牙,揮手讓親將們下去。

這時那大明使者才笑道:“我家大人曾有言貴國之事,貴主豐臣閣下己死,留下一子,年不過五歲,其輔助的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勝、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等五大老都是權臣,主少臣強,難保那些大臣們不會生出覬覦之心,將來兵火再起,貴國不安,我家大人也是憂慮啊,貴國的穩定,兩國的和平,纔是我家大人願意看到的!”

他呵呵笑起來,道:“聽說小西殿精通商貨之事,我家大人也是頗感興趣,或許將來可以合作發財呢!”

小西行長震驚無比,沒想到那黃來福對自己國內之事如此瞭解,這些事情,就是很多日軍高級將領也不瞭解,這黃來福萬在千里之外,卻瞭解了,這真是不可思議。而且他還直言不諱地說及商貨之事,渾沒有別的唐人的矯情……這個黃來福是個什麼樣的人?

“豐臣閣下對小西殿恩重如山,小西殿不會願意看到將來少主人被人欺凌吧?”

那大明使者淡淡地笑了笑,他從懷中取出一份手書,道:“這是我家大人給小西殿的書信,他言道,明日兩國的親善,纔是附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將來要是小西殿領這一萬餘精兵回國,護衛少主安危,穩定國內局勢之餘,也能讓人另眼相看不是……”

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237章 提督第10章 看田莊唱情歌第93章 軍議、回家第106章 傷亡慘重第58章 各方爭功(2)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1)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2)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239章 三路進軍第140章 塞外經營、大軍路過第122章 到達、轟動(2)第211章 上林苑監第7章 謀劃第241章 徵日第193章 除夕日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177章 大規模建設、老婆來了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5)第187章 寧武關年終盤點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115章 樹活不了第148章 朱翊鈞與黃來福的問答第96章 連升三級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228章 入朝第105章 不利、陰影第141章 感嘆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1)第192章 軍隊武器收支,燧發槍?夏稅秋糧!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73章 地頭蛇、嚴酷拉練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53章 各方反應第45章 交權、招兵第245章 威赫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93章 軍議、回家第226章 踊躍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118章 寧夏之亂(1)第98章 給部下嘉獎、擴一營兵第255章 刺刀誕生第239章 三路進軍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3)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201章 萬曆帝的陶醉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254章 單一火槍兵?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166章 上任第131章 李如鬆、梅國楨第248章 賠款分配紛爭第53章 各方反應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190章 收穫與成本第3章 期望第214章 連鎖超市第178章 大移民第60章 姐夫們手中的資源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209章 冗濫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93章 軍議、回家第34章 岢嵐州第163章 停戰、談判、回國第239章 三路進軍第107章 糧盡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232章 豎儒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2)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1)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118章 寧夏之亂(1)第15章 火熱第112章 老營堡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187章 寧武關年終盤點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177章 大規模建設、老婆來了第49章 編伍、練兵(1)
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237章 提督第10章 看田莊唱情歌第93章 軍議、回家第106章 傷亡慘重第58章 各方爭功(2)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1)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2)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239章 三路進軍第140章 塞外經營、大軍路過第122章 到達、轟動(2)第211章 上林苑監第7章 謀劃第241章 徵日第193章 除夕日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177章 大規模建設、老婆來了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5)第187章 寧武關年終盤點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115章 樹活不了第148章 朱翊鈞與黃來福的問答第96章 連升三級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228章 入朝第105章 不利、陰影第141章 感嘆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1)第192章 軍隊武器收支,燧發槍?夏稅秋糧!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73章 地頭蛇、嚴酷拉練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53章 各方反應第45章 交權、招兵第245章 威赫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93章 軍議、回家第226章 踊躍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118章 寧夏之亂(1)第98章 給部下嘉獎、擴一營兵第255章 刺刀誕生第239章 三路進軍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3)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201章 萬曆帝的陶醉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254章 單一火槍兵?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166章 上任第131章 李如鬆、梅國楨第248章 賠款分配紛爭第53章 各方反應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190章 收穫與成本第3章 期望第214章 連鎖超市第178章 大移民第60章 姐夫們手中的資源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209章 冗濫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93章 軍議、回家第34章 岢嵐州第163章 停戰、談判、回國第239章 三路進軍第107章 糧盡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232章 豎儒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2)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1)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118章 寧夏之亂(1)第15章 火熱第112章 老營堡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187章 寧武關年終盤點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177章 大規模建設、老婆來了第49章 編伍、練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