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

大家國慶節快樂!)

萬曆二十四年月十五日,黃來福一行人,透過路旁樹林的一角,掠過那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己經隱隱可以看到地平線上北京城那雄偉的輪廓身影

一個時辰後,黃來福等人,己是站在了京城的阜成門外。北京城內有宮城,有皇城,最外面是京城,周長四十五里,共建有九個城門。黃來福等人從山西來,便從西南方位的阜成門進入北京城。

萬曆年時,北京城有戶一十萬一千一百三十四,口七十萬六千八百六十一,加上外來的流動人口,人口數百萬,堪稱繁盛無比。雖說黃來福己經有兩次進京的經驗,不過每次前來,都會被她的風情所迷倒。市肆繁榮就不說了,最吸引黃來福的,還是此時北京城那種自由放縱,奢侈享受的感覺。

走在街上,舉目都是錦衣華服的男女,各人服飾花樣翻新,無奇不有,擬越制,層出不窮。織金妝花,本是王府,官爵人家專用之物,現在就是普通的商賈市民,都是遍戴珠冠及金銀髻。黃色、大紅色、金竹錦羅等服飾,本來嚴禁士庶使用,現在就是街上走的大戶婢女,都是一身的大紅,反而一些儒生,如果穿着一件普通的常服布袍,走在街上,便會被人笑話寒酸。

至於一些原本卑賤的教坊司樂工,以前只能戴一些綠頭巾,現在卻是服裝上繪以禽鳥,如朝臣般招搖過市。更過份的是龍紋服飾,本是皇族的象徵,明初嚴禁僭用,但現在走在街上,十個有三個市民,衣裳上滿是團龍、立龍等服裝花紋。

還有那些天之驕子的文人士子,更是花樣百出,走在街上洋洋自得,單單他們頭上戴的冠巾,就有漢巾、晉巾、唐巾、諸葛巾、純陽巾、東坡巾、陽明巾、九華巾、逍遙巾等數十種款式,甚至還有用馬尾織成巾的,馬尾巾又有瓦楞、單紗、雙絲等區別,花樣繁多,讓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商貨林立,行人相擠,紅男綠女,打情罵俏,街旁是無數的書局,賣的都是善本的豔情小說,新鮮出爐的《金瓶梅意君傳》、《竹榻野史》等堂而皇之地擺在一起賣,牌子上打的都是足本的廣告。

旁邊同樣擺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傳奇小說。每個書局中,都是購者如雲,也不見有人管一管。

黃來福在一個書局門口,還看到幾個太監打扮的人,津津有味地翻着似乎是《金瓶梅》的那本書,黃來福也好奇地買了一本,發現萬曆年中的版本與後世不同,第一回是:景陽岡武松打虎,潘金蓮嫌夫賣風月。而後世的版本似乎是崇禎年間的版本,第一回是:西門慶熱結十兄弟,武二郎冷遇親哥嫂。

讓黃來福感到高興的是,許多書局的裡面,還賣着五寨堡出產的《五寨堡新聞報》,頭版頭條,就是山西鎮軍在塞外大勝的消息,讀者還不少,許多人都在興奮地討論着。出來時,忽見街旁圍着一羣人,不時起鬨着什麼。黃來福等人擠過去一看,卻是見一個男子,着全身,在集市上走來走去,擺着各種動作,不時引來鬨笑的聲音。黃來福有種目瞪口呆的感覺,沒想到大明朝還有人裸奔,也沒見個人管,真是太開放了吧?

此次黃來福來京帶着一些家丁護衛。內有顧大刀。阿智等人。餘者心腹如江大忠。楊小驢等人。坐鎮五寨堡及寧武關。處理着各地大大小小地事務。有他們在。黃來福也放心。顧大刀及阿智。二人並未來過京城。不過阿智爲人較穩重。而顧大刀畢竟年少。此時見有人裸奔。不由張口吃驚地道:“那人在作甚?光天化日之下。赤身。走來走去。真是有傷風化。怎麼不見有人管管?”

黃來福也是笑笑。明末真是奢侈自由得過份。不過後世更過份地東西他都見過。自然是若無其事。見怪不怪。不過街頭這種樣子。讓他頗有後世地感觸罷了。而顧大刀等人來自晉西北。見過地世面小。自然是大驚小怪了。

此次黃來福來京。除了見萬曆帝外。當然是要先見見自己地爹孃了。黃思豪及楊氏來京後。黃來福己是有幾年沒有見到他們了。黃思豪及顧千戶等人是住在離皇城不遠地南市口大街地大槐樹衚衕內。一處好大地園子。是萬曆帝賞給黃思豪地。自從幾年前黃思豪進京後。萬曆皇帝朱鈞就對他又封又賞地。還不時召見宴請他。好不讓人羨慕。前些時間。黃來福在河套地捷報傳入京後。黃思豪又被萬曆帝招去封賞了一番。

京師規定城內武官不得乘轎者。雖說正德後。武官也開始與文官一樣乘轎。但對車轎地紋飾、儀仗、轎伕等都有明確地規定和限制。不可違制越。不過對於黃來福來說。他從來沒有興趣乘轎。速度太慢了。他無論走到哪裡。都是騎着一些快馬。此時他們一羣人。個人都是牽着邊塞地駿馬。來到了南市口大街大槐樹衚衕外。黃來福每年與父母通信。逢年過節還專門派人送去禮品。自然知道父母是住在哪裡。

纔到衚衕口。就見幾個家丁早己等在那。其中黃來福熟識地一個家丁滿臉笑容地迎了上來。向黃來福唱喏道:“少爺來了。老爺老太太。早在府中等得急了!”黃來福來京。自然快一步派人去通知黃思豪等人。餘者家丁歡呼雀躍。一些人迎了上來。幫助一行人拿取行李。一些人則是快步奔回府中。向黃思豪等人通風報信去了。

在各人地簇擁下。黃來福等人進了府邸。來到大廳。只見黃思豪。楊氏。顧千戶。宋氏等人。都是站在堂口中。滿臉地激動與期盼之色。黃來福搶了一步。與幾老叩頭。黃思豪還鎮定些道:“我兒一路辛苦了。起來吧。”

楊氏則是淚如雨下,趕忙上前扶起黃來福兒,爲娘可是好幾年沒有見到你了,快站起身來,讓娘好好看看。”

她端詳着黃來福兒瘦了。”

黃來福道:“母親這幾年在京中,過得可好?”

楊氏笑道:“好好,有我兒這句話,娘就知足了。”

母子說了一會兒話,黃來福又給顧千戶及宋氏行禮,顧千戶笑道:“賢婿不用多禮,你一路前來辛苦了。”他道:“這幾年在京中,我也是不時聽到賢婿的威名,前些時日賢婿更在朔方之地大敗胡虜,京師振奮啊。皇上也因此傳我們進京,大大地

我們,同僚都是羨慕。”

說到這裡,他呵呵地笑了起來。宋氏則是迫不及待地道:“賢婿,我女兒她這些年可好?”

黃來福道:“有勞岳母大人掛心,雲娘她很好,此次進京,她千叮嚀萬囑咐,要小婿代她好好地問候岳父岳母大人。此外,她還託人帶了許多禮物送給二老。”

宋氏笑得合不攏嘴,直說這個女兒孝順。顧千戶在旁不以爲然地道:“雲娘一向懂事,這些年她跟着來福,也自然是好的。”

接下來各人又說了一些閒話,顧大刀也是向前,向各人行禮,黃思豪及楊氏都是點頭微笑,顧千戶與宋氏,看着自己這個孫子,見他幾年不見,更加的高大英武了,也是心下歡喜。此後衆人坐下說話,黃來福吩咐將從五寨堡等地帶來的禮物送給幾老,這些都是顧雲娘精心挑選的,各人都很歡喜,直說黃來福二人有心了。

家常話說完後,黃思豪談了一些這些年他們在京中的事情,自進京後,或許是因爲黃來福的關係,萬曆帝就對他們頗爲寵愛,賞賜宴請是經常的事。前些時間是端午節,宮中鬥龍舟,聖上駕幸萬壽山插柳,黃思豪等人有幸被召到御前,一起歡慶節日,回來後,又賞了許多財物。

眼見盛夏六月又要來到,宮中己送來一些解暑避熱的水面和銀苗菜,等到七月中元節時,宮中做法事,放河燈,黃思豪等人,又將陪駕身旁。聖寵是沒話說,很多百官見黃家如此受寵,都是頗有非議。而黃思豪等人爲了避嫌,在京中都很難得結交官吏,平時都是低調行事,只是有時候到一些京中同樣是總兵家屬的老將們府中走走罷了。

黃來福聽了很是感慨,因爲自己的關係,自己的爹孃或許只能一輩子這樣小心翼翼地在京了。他仔細端詳父母、岳父岳母,見他們明顯了老了許多,顯然這些年在京中,壓力很大,並不是眼下他們說的,在京中的生活如此的悠閒。

時近中午,一家人吃了午飯。飯後,楊氏及宋氏欣賞黃來福送來的禮物去了。而黃思豪,顧千戶則與黃來福一起坐下說話。黃思豪久在京中,自然消息比在五寨堡的黃來福靈通多了。他談起了這些時間京中的一些大事見聞。

從年初到現在,京中大事不多,只有幾件事較爲轟動,一是戶科都給事中楊疏請錢糧積儲四事,希望將內庫中所貯的一些香蠟、顏料、布絹、皮張等物,逐一清理,徵折成銀兩,解部濟邊。還奏請裁革冗員,減少料草之事。

還有就是河南道御史馬經綸被奪職爲民之事,在去年時,因爲兵部考察軍政之失,萬曆帝下令嚴懲,許多言官同樣被罰。今年初,馬經綸便以“軍政之獄”上疏,指責萬曆帝的五大罪:“不視朝政、不舉朝講、不愛惜人才、不賤貨財、不下詔罪己等。他認爲萬曆帝有失人君之職,反而赫然降非常之災,重罪言官,不是爲國家之計。”

馬經綸疏中言語中多有不敬,萬曆帝得疏,自然憤然大怒,便斥馬經綸爲民。不過在京官輿論中,卻以馬經綸耿直忠言,博得了一片的清名。只有黃來福暗暗搖頭。這些明朝言官們,爲了撈取名聲,己經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

還有就是今年的三月初八日時,坤寧、幹清二宮因爲發生火災,急需重修,關於經費籌集問題,各方也是爭議不休。

當然了,最近時間裡,北京城最轟動的,還是關於各廷臣爭論封賞日本事。從第一次朝鮮之戰後,關於封賞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的事,各方爭論就沒有停止過。今年五月初時,各廷臣關於此事,再次展開激烈的爭論。右都御史沈思孝指責石星一意主封,又指責禮部尚書範謙支持石星的意見。範謙道:“訛言遠在數千裡之外,你能知其封事必壞嗎?

沈思孝道:“冊使李宗城己潛逃至京,損威辱國,釀禍已極,你還能附和邪臣誤國嗎?”

這個消息如晴天霹靂,讓範謙失色,無言以對,退出會議。兵部左侍郎李彙集會議呈報萬曆帝。萬曆帝聽說封日正使李宗城潛逃,自然是大怒,下令捉拿李宗城,並命令副使楊方亨接替正使,沈惟敬爲副使,繼續出訪日本國。於是在朝鮮國停了一年的大明封日使團,才得以繼續前行。

同時萬曆帝又下旨說:“今不論封事成否,戰守必不可廢。薊遼督撫等官帶有御倭之職,兩鎮兵馬必加意整練,親自巡閱鄰近朝鮮地方,周視要害,積兵儲餉。選用謀將勇將帶領精兵,申嚴紀律,前往朝鮮協同教練士兵,固守險要。天津、登萊、浙江、直隸等處通令各該督撫將吏一體嚴行守禦山西邊兵以及浙兵俱揀選聽調。各地務必做到兵行糧隨,多方設法轉運,或者開通海通,或在遼東就近買,使軍興而食不乏。同時命薊遼總督作速傳令朝鮮國王厚積糧草,以待我兵救援。”

這個旨意傳出後,關於大明是否要與日本國在朝鮮進行第二場戰事的消息,又在京師範圍內傳得沸沸揚揚。就是許多屬國使節,都在密切關注。

對於前幾個消息,黃思豪都不怎麼關注,畢竟那些事情,都關連不到黃家的身上去。而對於最後一個事情,他則是密切關注,畢竟如果真的要打仗,自己的兒子黃來福,又有可能要第二次帶兵進入朝鮮國。只有黃來福聽到這個消息後,知道戰爭肯定是不可避免的。當然,這個事情,他暫時不能與父親說明。

當然了,萬曆帝召見黃來福,黃來福進京,不可能一下子就見到萬曆帝。因此這幾天中,黃來福都是興致勃勃地在北京城內逛來逛去。茶樓酒肆,書局書屋,各處的名勝景點,都留下了黃來福的身影。特別是京師夜晚的夜市,更是讓黃來福興致盎然。

晚明京師的夜市,對市民來說,是一杯暢懷的瓊漿。這裡的夜市,繁盛無比,特別在御街、棋盤街、天橋及馬行街的夜市上,更是車馬擁擠,人不能駐足。成羣的市民,含着香糖,打着口哨,邊逛邊看,各樣店鋪或是青樓,只要你想得到的東西,京師之地,都可以找到。

黃來福頗有流連忘返的感覺,一直到三天之後,宮中才來人,萬曆帝召黃來福覲見。

第181章 黃來福出塞第17章 大幹第229章 王京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129章 五路攻城第143章 賞雪、納妾渠秀荷之事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3)第36章 親家合夥賺錢第109章 潰敗、殺俘(2)第255章 刺刀誕生第56章 收稅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1)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28章 德潤布莊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235章 潰散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1)147章 面聖第264章 議事,問題多第151章 妖言惑衆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191章 五寨堡商稅達五萬兩?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245章 威赫第238章 援軍第195章 規劃山西鎮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1)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210章 申明亭前第249章 總督兩鎮軍務第8章 未過門媳婦兒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105章 不利、陰影第71章 毛紡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154章 平壤攻防佈置第17章 大幹第186章 商路第237章 提督第5章 軍與兵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109章 潰敗、殺俘(4)第127章 商隊到達、衆將羣星、朱巡撫有請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1)第264章 議事,問題多第259章 火炮、軍校第118章 寧夏之亂(1)第186章 商路第34章 岢嵐州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221章 復設東勝衛?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4)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42章 馬久英公公第192章 軍隊武器收支,燧發槍?夏稅秋糧!第238章 援軍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72章 神池、馬賊第133章 掩護第207章 皇莊事宜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198章 不聽話文人不如狗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10章 看田莊唱情歌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208章 宛平三宮第151章 妖言惑衆第187章 寧武關年終盤點第131章 李如鬆、梅國楨第27章 變化第160章 日軍圈套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200章 關注及反應第52章 萬曆帝的震動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1)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107章 糧盡第112章 老營堡第217章 防秋防冬、五寨堡匯票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45章 交權、招兵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79章 畜業興盛、火器人才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152章 戚家軍後裔、兵力分配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265章 規劃第228章 入朝第255章 刺刀誕生第196章 要想富、與民爭利?第213章 天下開礦
第181章 黃來福出塞第17章 大幹第229章 王京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129章 五路攻城第143章 賞雪、納妾渠秀荷之事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3)第36章 親家合夥賺錢第109章 潰敗、殺俘(2)第255章 刺刀誕生第56章 收稅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1)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28章 德潤布莊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235章 潰散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1)147章 面聖第264章 議事,問題多第151章 妖言惑衆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191章 五寨堡商稅達五萬兩?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245章 威赫第238章 援軍第195章 規劃山西鎮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1)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210章 申明亭前第249章 總督兩鎮軍務第8章 未過門媳婦兒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105章 不利、陰影第71章 毛紡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154章 平壤攻防佈置第17章 大幹第186章 商路第237章 提督第5章 軍與兵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109章 潰敗、殺俘(4)第127章 商隊到達、衆將羣星、朱巡撫有請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1)第264章 議事,問題多第259章 火炮、軍校第118章 寧夏之亂(1)第186章 商路第34章 岢嵐州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221章 復設東勝衛?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4)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42章 馬久英公公第192章 軍隊武器收支,燧發槍?夏稅秋糧!第238章 援軍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72章 神池、馬賊第133章 掩護第207章 皇莊事宜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198章 不聽話文人不如狗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10章 看田莊唱情歌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208章 宛平三宮第151章 妖言惑衆第187章 寧武關年終盤點第131章 李如鬆、梅國楨第27章 變化第160章 日軍圈套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200章 關注及反應第52章 萬曆帝的震動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1)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107章 糧盡第112章 老營堡第217章 防秋防冬、五寨堡匯票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45章 交權、招兵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79章 畜業興盛、火器人才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152章 戚家軍後裔、兵力分配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265章 規劃第228章 入朝第255章 刺刀誕生第196章 要想富、與民爭利?第213章 天下開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