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朝會

伯章。皇上所言那黃來福債券之事。你認爲如何??

回到內閣後。首輔趙志便問尚書楊俊民道。?

剛纔萬曆皇帝將內閣一干閣臣都召進宮內。就是爲了商議昨日黃來福提出的國債等事。衆人整整議事一個上午。才以回到內閣中。?

“荒謬。”楊俊民的態度很鮮明。就是堅決反對。?

他整了整官袍。正色道:“從三代起。便未聞有朝廷向百姓借債的。這傳揚出去。有損朝廷體面不說。即使借到了錢。解了燃眉之急。將來又如何償還?眼下國庫空虛。數萬兩銀子。不是那麼輕易就能歸還的。如若錢款還不上。引起什麼騷亂。我個人聲望官位事小。國朝體統爲大。萬萬不可。”?

笑話。這國債之。將來肯定算在戶部的頭上的。這麼一大批錢款。如果將來出現什麼意外。那可要丟掉一大批的官帽。這種大黑鍋。楊俊民可不願意背。?

趙志也是須點頭。作爲內閣首輔。他也不能接受黃來福提出的債券等之前衛觀念。更要的是。這筆帳將來可能要算在他們頭上。?

不過眼下急銀子。於支付入朝軍的各樣開支。如果實在沒辦法的話。他也傾向於百姓徵收東征加賦。大明的大物博。就算-畝土的加徵銀幾釐。也可收到幾萬兩銀子了。而且還保險無比。?

算百姓怨恨。也只會怨到皇帝頭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嘛。?

者幾個閣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他們可不分管財政這一塊的。抱着看好戲的態度隨口附合了幾句。?

文淵閣大學士陳於|皺,道:“黃來福身爲武將。本應克盡職守。專事爲國守邊之事。怎可巧言誘惑皇上?府庫竭當清積弊。革冗員。疏清內庫所貯。以徵折銀兩如此。東征糧餉便籌備……令朝廷發行國債。這體統何在顏面何在?”?

衆人紛紛點。認黃來福提議的這個方法非常荒唐。皇帝也不知道是怎麼想的。竟會同意黃來福的意見。真是。?

此後幾天中。萬曆皇帝便是與幾個閣臣。特別是內閣首輔趙志與戶部尚書楊俊民扯皮發行國債之事。這種事情當然要戶部挑起大梁不過楊俊民態度很堅決。就是一口咬定這個方法不行。?

事情僵在這裡而助朝大軍入朝在即。糧餉的籌備。越來越急迫。而且關於國債之事出後。百官是議論紛紛。看來很有必要招開一個大朝會了……?

萬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這天。萬曆皇帝下令召開朝會。?

這天裡。天剛微亮。百官們己是齊集宮門之外。一片眩目的紅藍絲朝服之色。大明官服。四品以上爲紅色。五品以下爲藍色。?

黃來福同樣是戴着冠。穿着大紅的官袍。腰懸玉帶。補子上有一隻虎豹。他眼觀鼻。鼻觀口。似睡非睡。並不理會旁邊";們投來的各色目光。?

在這個場的中。象他這麼年輕的朝中大員很少。更不要他是個武將了。而且這些年來。他盡是各人爭的熱點人物。許多官員都向他投來好奇的目光。竊竊私語不斷。特別是今天這事。本身就很特別。由一武將提議之事。放到朝會上來商議。真是國朝未有之大事。?

黃來福就注意到許多人交頭接耳。注意到內閣首輔趙志與戶部尚書楊俊民投向他的目光雜。只有輔臣張位與沈一貫接觸到他的目光時。微笑點頭。?

很快的。到了時。聽三通鼓響。在鼓聲中。門徐徐打開。大羣的禁軍出來。手執亮晃晃的戈矛在兩旁站列。此時鼓聲停止。兩匹朝象被御馬監的內侍牽出午門。站在門洞的兩旁。以長鼻挽搭成一個鼻橋。?

鐘響起。各位官員們嚴肅的從象鼻下宮門。而級別不到四品的官員們。只能候在這午門之外了。百官進入宮門,。在殿前廣場整隊。文官位東面西。武官位西面東。負責糾察的御開始點名。並且記下咳嗽。吐痰等以至牙墜的步履不穩重等等屬於失儀範圍的官員姓名。聽候參處。?

禮部的官員清點例朝官員人數之後。手持黃冊名簿報了進去。很快。萬曆皇帝的車輿與簿儀仗到了。帝坐着華麗的大|。進入皇極殿中。?

不久。殿中鳴鞭響起。百官在贊禮官的喝令下一齊叩頭。連同廣場上百官。連同午門外的低級官員們一起行五拜三叩之禮。“吾皇萬歲”之聲響徹天的。?

看着這種情形。趙志與陳於陛眼睛溼潤。這一幕。多少年沒見到了??

拜禮後。場中衆人都是拱立靜候。傳旨太監出來傳話。宣四品以上的官員。?

陳於陛對趙志道:“老。請。”?

趙志微笑的對衆人道:“諸位大臣請。”?

戶部尚書楊俊民看了不遠處的黃來福一眼。也是道:“閣老請。各位大臣請。”?

當下京師中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分文東武西登階自左門魚貫進入殿中。對着金臺御上的萬帝行叩頭禮。然後各人循廊分班侍立。?

內閣首輔趙志。爲百官之首。自然是站在金臺御之旁。而一干的六部九卿。大多站在東檐柱旁。黃來福站在西面靠後一些。前面滿滿的都是兵部或是都督府的大員們。他們雖管武事。但其實都是文人。而黃來福雖然身爲一鎮總兵。但在大殿西排的位置。還是很靠後。而殿中真正的武將。除了他外。便沒人。?

而在人羣中。卻不新任的兵部尚書邢他己經去遼東了。?

衆臣進來。坐在丹陛上的萬曆皇目光緩緩掃視衆人。如這種大朝會己經多年沒舉行平時有事都是內閣議事。司禮批紅。這種大朝會。大多是紛爭不休。難的一個統一的意見。加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枯燥儀式。讓人煩不勝煩。?

不過關於國債之事。內閣死活不贊同。萬曆皇帝也沒辦法只好朝會議事了。不過他不敢肯定。這班文官們。朝會時能否議出什麼東西來。能否贊同黃來的意見……?

“皇黃總兵之提議。決不可爲。”?

當萬曆皇帝又提起國債之事時。戶部尚書楊俊民是斬釘截鐵的反對。與黃來福激烈的爭議起來。?

|神情誠懇的向皇道:“我堂堂朝廷。豈有向百姓|?從三代始也未嘗耳聞這若傳揚出去。不是讓天下屬國恥笑?這是其一。就算不顧朝廷體統向百姓們借債數百萬兩銀子。加上利錢。種種加算。最後可不是一筆|數目。這錢將來如何償還?如若償還不上。這將來出了什麼事。算的責任?”?

黃來福道:“我不說了。將來讓日本國賠款。強令他們開闢通商口岸。讓他們與我國貿易嗎?如此。便足以償還這借下的國債了。”?

楊俊民冷笑道:“黃總兵如何敢肯定將來日本國肯定賠款。又如何肯定我大明商人願意去的貿易呢?”?

黃來福道:“我自然可以肯定。那些商人想什麼。我很明白。”他微笑的反問道:“敢問楊大人。如不發行國債。這東征糧餉。又如何籌備呢?”?

楊俊民道:“此事皇上可下旨。向天下百姓加徵賦銀。若是一畝的加派,銀五釐。全國下來。也足以籌銀數百餘萬兩。足以支付各項東征費用有餘了。”?

黃來福淡淡道:“大人飽讀聖賢書。難道不知道天下民間疾苦?一畝的加派賦銀五釐。算起來可能不多。不過底下人如果動點手腳。老百姓們最後交納上的農稅。便不是五釐。五分都有可能了。眼下天災不斷。黎民己是極苦。楊大人忍心讓他們再增加賦稅嗎?發行國債。雖說朝中名聲不好聽。然後卻是真正惠民之舉。購買國債之人。將來肯定都是民間的商賈富戶。將來又會加倍償付他們。這是一-數的的好事。爲何又不實行呢?”?

楊俊民自認自己是文官中的表率。自認爲做的一切都是爲國爲民。今天第一次在百官中。被黃來福公然指摘不知道民間疾苦。這話傳出去。他的名聲何在?他立時是漲紅了臉。指着黃來福喝道:“匹夫。你。你說什麼?”?

殿中同時有人出聲指責黃來福。禮部尚書張位。也喝令黃來福要注意禮儀體統。不可對大臣言狀無禮。?

歷皇帝也批評了黃來福幾句。同時安慰楊俊民。讓他不必太在意。誰讓黃來福是個武人。生性粗獷不懂禮節呢。皇都這樣說了。楊俊民也恨恨的住嘴不過也是打定主意不說話了。?

中其它人接力。黃來福論戰?

科臣趙完道:“黃總兵言戰後讓日本國割的賠款。不說倭人將來會不會這樣做。我堂堂王師。入朝平定賊人。就算亂平後。也當以仁禮服天下。又豈可再人財貨。再增仇恨?”?

黃來福道:“打了。就要割的賠款。這是很正常的事。倭人就算對我天朝仇恨。又如何?不服的話。再打一仗好了。至於圖人財貨。難道說只可取我大明百姓之財帛用之。就不可取異國之財帛爲我所用?我大明的百姓。還不如那些倭奴值錢?”?

戶科郝敬道:“朝發行國債後。黃總兵可以肯定會有人購買?如若沒人買。又豈不天下人恥笑?”?

黃來福信心百倍的:“我敢肯定到時購買人潮如雲。這麼高的利錢。將來廣闊的海外市。那些富戶商賈們可不是瞎子。”。?

陳於陛又上來。黃福又。誇誇其談。戰了一又一個。殿中各人都是張口結舌。想到黃來福這樣一個武人。卻是如此的巧言如。一人單挑幾十人。未見絲毫怯色。種舌戰羣儒味道。?

御史馬從聘突然出。卻是不理黃來福。只是向萬曆皇帝道:“皇上。微臣今日卻是要奏請一件國之危亡之事。便皇上下令的開礦稅之害。否則東征糧餉籌備後又如何。平朝之勝後又如何。此皆爲國之末本。”?

他不理萬曆皇帝變了的臉色。繼續道:“今羣小競言利端。陛下日遣中使四出。絡繹不絕。明之世豈宜如此?自古財賦之計。未有不與臣工謀而與羣小謀的。像變法徵利這樣的大事。皇居然隨奏隨準。星火促行。而不令閣部商議決定。不許科道官諫阻反對。真是大失祖宗之制。”?

見萬曆皇帝臉色更。馬從卻心下更喜。他續道:“現中使四出。惟意所爲。逢人咆哮。寸寸張羅。層層設阱。天下有土崩瓦解之勢。陛下斂財之意。本以備不測。反招禍害。臣請皇上盡撤中使。還天|名。”?

一干御史恍然大悟。往常他們勸皇帝放棄開礦榷稅。奏摺入了後。都沒有了下文。眼下可個好機會。當下又有一個御史上來。道:“臣贊同馬御史所言。方今事勢。大爲可慮。今朝中紀綱廢弛。戎狄侵陵。根本動搖。武備不修。府庫竭。陛下又高居深宮。目不見大臣。耳不聽衆官之議。美麗前。燕惰自。?

臣請皇上勤政視朝。心清欲寡。政事自修。能振我大明天下。”?

太常寺少卿傅好禮也出來道:“現稅使四出虐徵。盤剝百姓。國家縱貧。亦不當括細民續命之脂膏。|下何好利爲之?臣請皇上罷免礦稅之事。”?

翰林院庶吉士劉綱也是道:“去年坤寧幹清二宮發生火災。陛下下詔。罪己缺乏誠意。民不沾實惠。臣已知天怨未止。乃大興土木伐木抽稅採石運瓦。遠者萬里。近者數百里。小民竭血不足供費。絕筋骨不足任勞。賣妻子不能償貸。加以旱交加。野無青草。人情怒怨。所在如仇。以致再發生三殿火災。請陛下自己想想。是否做到日夜思道?現外有倭患。內有盜賊。陛下若再不明斷。勢必天怒民怨。”?

御史周盤上前道:“臣請陛下引咎反省。再舉朝講。以溝通內外遠近之情。請正皇長子東宮之位。以釋羣臣疑慮。請撤回礦使。以消天下隱患。起用被廢諸臣。嚴格約束近侍。如此。才能國泰民安。”。?

黃來福目瞪口呆的看着大臣們洶洶的一個個上前。個個口若懸河。肆無忌憚。矛頭都是直指向萬曆皇帝。這時他才領會了這個時代文官們的力量。如果自己是皇帝。也會了朝會。躲進內。眼不見爲淨的。???上面的萬曆皇帝臉越來越難看。終於。上面傳來一個聲音:“退朝……”?

第252章 還鄉第45章 交權、招兵第200章 關注及反應第208章 宛平三宮第55章 臘肉、火腿、加工業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4)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4)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6)第71章 毛紡第156章 火銃對射第256章 望遠鏡、紙殼彈筒第38章 衛學第35章 顧家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3)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1章 附身邊軍第46章 一人入伍,全家光榮第201章 萬曆帝的陶醉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3章 期望第76章 三大徵前兆、化肥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61章 成親(1)第107章 糧盡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2)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61章 成親(3)第179章 東林黨議始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第84章 蒼涼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18章 轟動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2)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36章 親家合夥賺錢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5)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156章 火銃對射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125章 羨慕同食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131章 李如鬆、梅國楨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195章 規劃山西鎮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21章 商議第75章 大過年第86章 高科技搶人飯碗的問題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161章 碧蹄館血戰(2)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94章 歡聚第8章 未過門媳婦兒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152章 戚家軍後裔、兵力分配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19章 行商第77章 城建成、菜園果園雞食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4)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125章 羨慕同食第175章 走狗開路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214章 連鎖超市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176章 分紅之爭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156章 火銃對射第2章 家人溫馨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196章 要想富、與民爭利?第152章 戚家軍後裔、兵力分配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272章 大災第193章 除夕日第15章 火熱第186章 商路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228章 入朝第250章 寄於厚望第65章 大辦工廠(2)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36章 親家合夥賺錢
第252章 還鄉第45章 交權、招兵第200章 關注及反應第208章 宛平三宮第55章 臘肉、火腿、加工業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4)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4)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6)第71章 毛紡第156章 火銃對射第256章 望遠鏡、紙殼彈筒第38章 衛學第35章 顧家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3)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1章 附身邊軍第46章 一人入伍,全家光榮第201章 萬曆帝的陶醉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3章 期望第76章 三大徵前兆、化肥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61章 成親(1)第107章 糧盡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2)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61章 成親(3)第179章 東林黨議始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第84章 蒼涼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18章 轟動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2)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36章 親家合夥賺錢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5)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156章 火銃對射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125章 羨慕同食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131章 李如鬆、梅國楨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195章 規劃山西鎮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21章 商議第75章 大過年第86章 高科技搶人飯碗的問題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161章 碧蹄館血戰(2)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94章 歡聚第8章 未過門媳婦兒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152章 戚家軍後裔、兵力分配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19章 行商第77章 城建成、菜園果園雞食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4)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125章 羨慕同食第175章 走狗開路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214章 連鎖超市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176章 分紅之爭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156章 火銃對射第2章 家人溫馨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196章 要想富、與民爭利?第152章 戚家軍後裔、兵力分配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272章 大災第193章 除夕日第15章 火熱第186章 商路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228章 入朝第250章 寄於厚望第65章 大辦工廠(2)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36章 親家合夥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