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

此次出征寧夏。花費頗多。由於戰時的軍餉都是雙倍。因此兩千三百戰兵。連一千的輔兵在內。這幾個月平亂的時間在內。光軍餉。黃來福就花了二萬多兩的銀子。

還有幾千大軍在路上吃的軍糧。在寧夏城下吃的軍糧。因爲都是吃自己的。所以三千多人。一天就要消耗30石糧。三千多匹馬。更是每天要消耗200石糧。這樣連人帶馬算下來。一個月就要吃去七千石糧。五個月時間就要消耗三萬多石糧。折算成銀子就是三萬多兩。

在這裡。黃來福己是花去了五萬多兩銀子。

上面的三千匹馬只是從五寨堡去的馬匹。還有黃來福在石溝城和蒙古人大戰。分的的戰利品三千匹上好戰馬。從寧夏城一路回到五寨堡時。又花去了黃來福幾千兩的銀子。

還有撫卹斬首的銀子花費。在撫卹方面。由於傷亡不大。才兩百多人。所以黃來福關於此次五寨堡戰士的傷亡撫卹銀子。並沒有花去多少。但在斬首賞銀方面。按一級40兩銀子算。此次殺敵1500級。黃來福就需撥下斬首賞銀六萬兩。

再算上戰時損耗的軍器各種支出。這樣一算。此次出戰。黃來福纔出兵三千多人馬。就花去了銀子十多萬兩。這讓黃來福感慨。戰爭。果然是個吃錢的怪獸。沒錢。是萬萬打不起仗的。

撫卹銀子不說。黃來福回到五寨堡才幾天。傷亡將士的家人撫卹銀就一一到位。還有那斬首的賞銀。黃來福給的錢。都是快於朝廷賞賜下來的銀子。所以回到五寨堡不久。黃來福也就論功行賞。將總共的六萬兩斬首賞銀撥下。

這讓那些出征的將士們。個個都是眉歡眼笑。讓那些沒有出征的將士。個個羨慕不己。人人都在摩拳擦掌。爭取下一次也讓自己出徵。

不過斬首賞銀製度到了現在。黃來福也發現了有一定的弊端。就是支出巨大。需要自己一直有着非常雄厚的財力。如果財力不濟。士兵的思想就會變化。影響到戰鬥慾望。

這其實和明末軍隊很相似。就在萬曆時期。由於國家還有一定的財力。所以此時的大明軍隊總體兵精甲利。可以在數次的對外戰爭中無往不勝。但到了大明末期。由於國家財政崩潰。衣甲軍器不興。士兵多年沒有糧餉。所以在對上滿洲人叛亂時。走向失敗。

黃來福知道以後自己肯定會經常參加戰爭。自己以後的隊伍也會越來越多。糧餉賞銀的支出會越來越大。自己如果一直有錢還好。如果什麼時候發生經濟危機。那就是士兵心理變化產生的時候。而且說句不好聽的。包含士兵在內。此時民衆思想的小農思識濃厚。小富即安的觀念極有市場。只要誰手中有了幾十兩銀子。很多人都會想着去過點自己的小日子。享享清福。慢慢的就會害怕刀光劍影的日子。軍隊中這樣的人多了。必然會影響到軍隊的戰鬥力。

上面兩種情況。都不可不防。

對於第一種情況。黃來福暫時沒有辦法。只能讓自己多開闢一些財源了。

對於第二種情況。黃來福想到了後世的一個解決方法。就是那種公積金制度。斬首一級還是的40兩銀子。不過這些銀子可以只先發一部分。如發個五兩左右。餘者的35兩銀子。可以存進公積金內。等士兵滿五年退役後。就一起發下。當然也可以有一些特例。如士兵傷殘後。或者是戰死時。就一起全數發放。如此下來。士兵們爲了將來自己或是家人的幸福。就會更努力的去殺敵。

這是一種解決方法。對第二種情況。黃來福還有另一種想法。此前幾個月時。黃來福和五寨堡商賈們合謀開發塞外土的。按黃來福的盤算。爲了更好的吸引大明的百姓走口外。他將來會在河套一帶搞個大明版的《宅的法》。只要是大明成年男子。年滿20歲。就可以領取200畝土的。女子領取100畝土的。費用只需每畝的交納一錢銀子。就可以終生擁有。並且前三年還可以免稅。

對普通百姓都如此。對自己的軍隊。黃來福肯定會更慷慨。而且爲了吸引大明武裝力量走塞外。更好的鞏固塞外之的。吸引五寨堡退役的士兵到塞北。那是必然。

所以黃來福決定將來搞個以賞銀換土的計劃。斬首一級賞銀40兩。可以盡數換成土的。由士兵們自己決定。斬首一級。可領銀。也可以領取河套之良田400畝。還不需交納任何費用。反正河套之的有良田千萬畝。足夠讓黃來福來賞了。慷他人之慨。黃來福是很樂意做的。至於現在那些土的被蒙古人佔據。那又有什麼關係?將來把那些蒙古人趕走就是了。

黃來福很有信心。將來他推出的這個以賞銀換土的計劃。肯定會受到士兵們的普遍歡迎。眼下的大明。雖然很多軍戶士兵因氣候年景問題。對五寨堡的軍隊及農場生活很是安心。但中國人一向對土的的渴望是根深蒂固。有讓自己擁有肥沃土的。做個舒服的的主生活。很多人是不會放棄的。

當然了。眼下推出這些計劃的時機還不成熟。一方面。是爲了防止給別人留下朝令夕改的印象。一方面。眼下豐厚的軍功斬首制度。還是非常受將士們的歡迎的。有算有弊端。眼下也不明顯。還是將來再說吧。

所以這些時間內。黃來福雖然一直在盤算這些問題。一邊那六萬兩的斬首賞銀。還是痛快的發下去。他現在的總兵府庫房內。秋收後。又有了充足的銀子。又可以讓黃來福大手筆的花錢了。

回到五寨堡後的戰後相關總結中。出征的將士們。對於五寨堡軍隊中使用的火器都是讚不絕口。連友軍都是羨豔不己。實戰中的效果。加上後世的觀念。讓黃來福對於火器。一向非常重視。

回到五寨堡後。黃來福己經在考慮是否研製燧發槍了。與火繩槍比起來。燧發槍因用燧石及藥池蓋。讓擊發率大幅度上升。從而導致火槍兵的位的改變。特別是在下雨天的時候。燧發槍就更有優勢。算起來。17世紀初。大明南京戶部侍郎畢懋康就發明了燧發槍。就算黃來福現在發明出來。也不過是提前十幾年而以。

說起來。火繩槍和燧發槍兩者上的結構並沒很大的差別。板機系統都是一樣。最大的差別。就在發火裝置上。一個是靠燃燒的火繩。一個是用擊錘打擊燧石。在製作燧發槍。最重要是在燧發上。這燧發是類似一個齒輪的東西。但比齒輪簡單。對於齒輪的製作。對中國工匠來說並沒有問題。早在公元前400年。中國古代己經開始使用齒輪。只要造出燧發。就解決了一大半的問題。

不過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製作燧發槍。還是有許多與火繩槍不同的東西。黃來福也不知道自己五寨堡的軍匠中。有沒有這方面的能工巧匠。只能說出自己的思路。讓他們先研製試試。

除了火器外。此次由於五寨堡出征將士。身上都是身着盔甲。所以傷亡率比起友軍來。可說是大大減少。這讓黃來福更加重視甲冑的打製。眼下的五寨堡軍器坊中。除了製作火銃外。就是每天在打製盔甲。當然這些盔甲。都是中國的鱗甲。

在前幾個月中。黃來福曾讓軍匠們嘗試打製一些西方的板甲試試。在他的印象中。西方的板甲。似乎可以批量生產。但最後黃來福視察五寨堡軍器坊時。他發現自己錯了。而且還錯的很厲害。

西方的板甲。每一套打製出來。都要先軍官士兵們量身訂做。每人大小都不同。根本不能大規模生產裝備。而中國的鱗甲。雖說製作會複雜些。但卻可以流水線生產。加上中國的鱗甲防護力更強。重量又更輕便。種種優勢下。黃來福己經徹底拋棄西方的板甲。而採用中國的鱗甲。

公元1592年12月5日。下午。在忙完上面的那些事後。黃來福在衆家丁們的陪同下。離開了五寨堡。視察了老營堡之的。

現在的老營堡。和年初比起來。己經有了非常大的變化。堡內己是修葺一新。不但那條主街道己經鋪上乾淨整潔的水泥路。就是餘者坑坑窪窪的各街道路面。也是同樣鋪上了乾淨整潔的水泥路。在主街道的兩旁。己經多了許多店鋪。商賈人流密集了不少。而且堡內的軍戶士兵。比起以前來。精神面貌也好了很多。

進入老營堡軍營。場的中滿是喊殺訓練的聲音。原來的惰氣一掃而空。各個士兵們。都是脫胎換骨般。充滿了英武彪悍之氣。

更不要說此次隨軍出征寧夏的老營堡鎮虜營一千將士。經過殘酷的戰事後。個個身上都是充滿了煞氣。而他們隨黃來福回到老營堡後。對於他們立下的軍功。立時可以拿到首級賞銀。也同樣是讓留守的老營堡將士們羨慕不己。

這讓出徵的老營堡將士們。個個更感自豪。覺的自己被黃來福收編後。過的日子。真是與以前大不一樣。

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28章 德潤布莊第235章 潰散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36章 親家合夥賺錢第106章 傷亡慘重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1)第103章 一片恐慌第33章 離別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179章 東林黨議始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2)第142章 先進經驗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21章 商議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68章 討價還價第238章 援軍第195章 規劃山西鎮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二)第170章 你頭殼被門板夾了?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1)第129章 五路攻城第51章 軍歌(2)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1)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149章 發行國債的構想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2)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第227章 探獄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1)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二)第118章 寧夏之亂(1)第245章 威赫第158章 各方傷亡統計第178章 大移民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3)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53章 各方反應第59章 共同利益圈第68章 討價還價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222章 朝戰烽煙起、石星革職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170章 你頭殼被門板夾了?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201章 萬曆帝的陶醉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11章 引水與大水車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20章 晉商、大氣魄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195章 規劃山西鎮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91章 大勝、斬首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1)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第232章 豎儒第126章 不滿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1)第27章 變化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255章 刺刀誕生第152章 戚家軍後裔、兵力分配第6章 這一年第20章 晉商、大氣魄第244章 度種第266章 開發債券第4章 窮得讓人落淚的軍戶第166章 上任第164章 斬首改革第116章 目光要往外看第82章 血腥鎮壓第272章 大災第109章 潰敗、殺俘(2)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184章 開市之爭第112章 老營堡第225章 朝會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209章 冗濫第84章 蒼涼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5)
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28章 德潤布莊第235章 潰散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36章 親家合夥賺錢第106章 傷亡慘重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1)第103章 一片恐慌第33章 離別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179章 東林黨議始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2)第142章 先進經驗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21章 商議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68章 討價還價第238章 援軍第195章 規劃山西鎮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二)第170章 你頭殼被門板夾了?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1)第129章 五路攻城第51章 軍歌(2)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1)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149章 發行國債的構想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2)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第227章 探獄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1)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二)第118章 寧夏之亂(1)第245章 威赫第158章 各方傷亡統計第178章 大移民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3)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53章 各方反應第59章 共同利益圈第68章 討價還價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222章 朝戰烽煙起、石星革職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170章 你頭殼被門板夾了?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201章 萬曆帝的陶醉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11章 引水與大水車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20章 晉商、大氣魄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195章 規劃山西鎮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91章 大勝、斬首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1)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第232章 豎儒第126章 不滿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1)第27章 變化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255章 刺刀誕生第152章 戚家軍後裔、兵力分配第6章 這一年第20章 晉商、大氣魄第244章 度種第266章 開發債券第4章 窮得讓人落淚的軍戶第166章 上任第164章 斬首改革第116章 目光要往外看第82章 血腥鎮壓第272章 大災第109章 潰敗、殺俘(2)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184章 開市之爭第112章 老營堡第225章 朝會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209章 冗濫第84章 蒼涼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