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開發債券

黃來福的山西鎮,大同鎮“五年規劃”規模宏大,讓於聞者都是熱血沸騰,相關的政務規劃傳出後,也是在外面鬧得沸沸揚揚,成爲最今最時新,最有份量的一個話題。

當然了,這筆花費也是巨大的,沒有幾百萬兩銀子不要想下來。如果放在大明任何一個官員來說,這筆錢,他們是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的,就是當今的萬曆皇帝,也只能對此乾瞪眼。

不過奇怪的,不管是那些對黃來福有好感還是沒好感之人,他們無一例外的,都認爲這筆錢黃來福是有辦法搞到的,就不知道他用什麼手段罷了,這是一種奇怪的現象。

或許是這些年黃來福在財務上的奇蹟太多了,特別是搞的那個東征債券及日本國賠款之事,讓許多人,都對他有一種盲目的信心,特別是這點表現在萬曆帝身上,更是明顯。

果然,當黃來福的兩鎮五年規劃項目報上去後,皇帝及內閣的閣臣們都是看得瞠目結舌,暗暗吃驚於黃來福的氣魄。

相關的激烈爭論也不是沒有,特別是黃來福的規劃中涉及礦山的開發,又引起了許多人敏感的神經,又是一大堆人大叫與民爭利。

不過在萬曆皇帝力挺後,大家都平靜下來,反正大家或是靜觀其變,或是在旁看好戲,你黃來福要怎麼做,我們可以看着。如果因礦務之事,到時鬧出什麼民變之類的事情,那也是你的事。

而且但如果黃來福你要向朝廷尋求支持,比如說要求撥款什麼的,我們就沒辦法了。

在這點上,萬曆皇帝倒也是一樣,他表態黃來福可以放開膽子去做,一切有他背後的支持,不過在錢糧方面上,他只能盡力支持一些,餘下的大部分錢糧,他希望黃來福能克服困難,自己想辦法籌措到足夠的資金。

……

兩鎮規劃通過邸報,在大明各地傳得沸沸揚揚,特別是在官場上,更是引起巨大的轟動。大家都言,若論氣魄與膽量,那黃來福在諸官中當可排上第一。

不過衆人都是屏氣凝神,要看黃來福怎麼解決這筆龐大的政務花費。黃來福的口氣如此之大。不但要解決兩鎮軍隊的糧餉問題,還要大規模的興修水利,還要修建如此多的水泥道路。

隨便算算,這些政務規劃幾年下來,最少都要花費兩、三百萬兩的銀子。山西鎮及大同鎮兩鎮一年的稅糧收入纔多少?就算你黃來福再有本事,畢竟數額太大,看你有什麼辦法,不要到時鬧出空口狂言的笑話來纔好。

衆說紛紜中,處於事情旋渦中的總督府倒是一片平靜,讓人猜不透黃來福的想法。

九月底時,五寨堡總督府突然宣佈要對外界發佈山西及大同兩鎮開發債券,首期債券爲三百萬兩銀子,天下所有的人都可以購買。總督府還公然邀請天下有名望的地主及商人們到五寨堡商議債券事宜。

同時間,通過渠源銳的聯繫,原來購買了東征債券的大股東們,在京師也招開了第一次股東會議,於會人等一至同意,許可總督黃大人手中原東征債券本金可用於兩鎮的建設中去。

如此一來,兩鎮開發債券還沒開始開賣,黃來福手中至少己有近三百萬兩的東征債券本金可以使用。讓他五年規劃的信心一下子彪升到最高點。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啊。

而原先那些購買東征債券的商民們也是同樣心下歡喜,幾年前購買了東征債券後,讓他們每人都獲得了很大的好處,每年穩穩的,便可以得到很高的年利。

而且本金的償付他們也對黃大人充滿了信心。幾年前自己購買東征債券的選擇,成爲自己一生中引以爲傲的事情。

現在渠大掌櫃又說了,如果黃大人將東征債券本金用於投資兩鎮的建設中去,到時他們的年利會更高,而且回報穩定,用黃大人的話來說,就是穩坐釣魚臺啊。

在對黃來福的信心下,股東們想都不想就同意了。

有東征債券的成功例子在前,當五寨堡總督府宣佈要對外開賣山西大同兩鎮的開發債券時,就引起了非常廣泛的關注,特別是在山西境內,更是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

大明實行“開中制”來,晉商集團崛起,富甲一方的鉅商大賈多不勝數,在山西商幫中,有數十萬兩銀子家財的商人不能算是富裕,家財達到成百上千萬的商人也很多。明代全國較大的商業城市有三十餘個,其中山西就佔了三個,由此可見山西商業的繁榮,山西商人之富。

原先黃來福在京師發佈東征債券時,就引起晉商們很大的非議,認爲黃來福作爲山西官員,理因肥水不流外人田,當時很多晉商們想在東征債券上分一杯羹,卻沒有趕上了好時機,讓很多人耿耿於懷。

眼下機會來了,立時數得上名號的晉商們,都是急忙往五寨堡趕。而那些得到消息的京商,浙商,徽商們,同樣是急急忙忙地往山西境內趕。生怕自己來遲了,開發債券就賣光了。

不但是這些大商人們,就是山西境內的許多普通民衆們,對此也是充滿了興趣,黃來福的金字招牌,還有他在東征債券的成功,平時也早讓民衆們引爲傳奇。在對黃來福的信心下,他們也是非常期待,平時言談中也是動則以專家自居,大談購買開發債券的好處。

不說東征債券的成功例子在前,黃來福這些年在財政上的成功保證,就是在總督府發佈出來的債券盈利遠景規劃上,也是讓人看得目迷五色。

對於普通民衆來說,依總督府說的,只要購買債券後,有黃大人的信用在前,本金的歸還不用擔心,而且每年還有穩定豐厚的年利,光光這個年利收入,就比種田及經商穩定多了。

而且幾年後,依黃大人說的,等兩鎮發展起來後,特別是軍屯發展起來後,軍隊可以自給自足,最基本的好處,就是到時民衆的稅糧負擔等可以大大減輕,這可是蔭及子孫的百世好處啊。

對於商人們來說,總督府發佈的兩鎮及塞外龐大的土地,礦產,還有商業、物流等經營項目,幾年後都可以取得極爲龐大的效益,單單這點上,在債券上的盈利就是顯而易見的,不用擔心自己的投資得不到回報。

在這種萬衆期待的心理下,不出意外的,開發債券的販賣非常火熱,不說那些大商人們踊躍,就是五寨堡當地的軍民,還有親近黃來福的附近州縣軍堡的軍民們,同樣是爭先恐後的購買。太原,代州,大同等地的居民們,購買同樣非常踊躍。

還沒到過年之前,首期的三百萬兩銀子的債券就販賣一空。動作慢點的,只能等待下一批了。

那種火紅的情景,看得人目瞪口呆。讓那些看好戲的官員們感慨不己,這黃來福在錢財經營上果然有一套,輕輕鬆鬆,就籌備完成了衆人眼中如天文數字一般的施政資金。

任誰再對黃來福有偏見之人,經過先前的東征債券及此次的開放債券事件後,也不得不承認黃來福的能力之處。許多人心中都是暗想,換成是他們自己,他們是無論如何也沒有這個能力的。

同時間,黃來福手中獲得的巨量資本,也讓許多人垂涎三尺。

對於這個成果,萬曆皇帝當然是非常高興,自己果然沒有看錯人,當時任命黃愛卿爲總督山西大同兩鎮的總督官時,果然是個明智的選擇。這黃來福真是給自己長臉啊。

當然了,有東征債券的例子在前,其實這次黃來福發行兩鎮開發債券,許多官員雖說嘴上說着風涼話,但行動中,卻是通過各種渠道,也購買了不少的開發債券。

萬曆皇帝不用說,更是擁有了相當數量的債券份額。

一干心思各異的人中,戶部尚書陳蕖是最不高興的一個,對黃來福成就滿懷嫉妒的同時,他心下也是非常憤怒。黃來福順利發佈債券,是對他**裸的權威挑戰。

其實經過幾個月前陳蕖的努力後,眼下朝廷中的債券發佈權,己經轉移在他的手中,眼下大明中誰要發佈債券,都需事先經過戶部的同意。

不過黃來福卻是不管不問,自顧自的發佈開放債券,萬曆皇帝也是力挺他,自己極力抗爭都沒用,如此一來,自己還有什麼權威?

加上原山西鎮的雁平道兵備黃宗良也算是自己的親信,卻是被黃來福公然杖責,這是大明歷史上百年所沒有的事。

事情發生後,天下喧然,彈劾黃來福囂張跋扈的摺子堆得有黃來福的一半人高,不過卻都是被萬曆帝強壓下去。

不但如此,當黃來福彈劾黃宗良藐視上官,不尊儀節的摺子一上後,萬曆皇帝卻是當時就雷霆大怒,下令將黃宗良貶職降用,並調出山西鎮爲用,自己極力抗爭也沒用。偏袒之情,可見一斑。

此事加上這個債券之事後,戶部尚書陳蕖,可說是對黃來福越來越不滿。

外界的紛紛揚揚,並沒有引起黃來福心境的如何變化,

近年底時,大批的資金到位後,他毫不猶豫便展開了雷霆似的施政,首先是兩鎮十餘萬的軍隊軍餉,還有過冬的冬衣柴炭鹽糧,馬匹畜牧的馬料銀等,他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果然都是足額的發了下去。

大批的總督府官吏,會同兩鎮的兵部委官、戶部委官、給事中御史等員,領着浩浩蕩蕩的發糧隊伍,涌向了各道城堡,隨同監督軍士鹽糧發放,糾舉究治,防止各方的冒支。

雖說有些官將心中若有所失,不能再如往常那樣上下其手。不過所到之處,普通的軍士們卻是一片的歡呼。多少年了,大家還是第一次拿到足額的糧餉,厚實的冬衣布疋,上好的柴炭細鹽。

太多的士兵從軍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的吃飽穿暖,第一次可以過個舒服的年。他們感恩戴德的同時,黃來福的聲望也在兩鎮軍隊中達到了頂點。

而看到當兵比起以前的待遇,至少在這種連續不停的災年中可以吃飽穿暖,許多附近的民戶們都是產生了別樣的心思,第一次起了當兵的念頭。往年那些逃亡的兩鎮軍士們,也第一次有了迴歸隊伍的心思。

相比餘鎮,今年山西鎮大同鎮連普通軍士們都可以吃飽穿暖,過個舒服的好年。這種明顯的對比,讓附近的宣府鎮,延綏鎮的官兵不可能不有別樣的心思,消息再繼續傳開,更是在九邊餘鎮引起轟動。

而放在朝中,對於黃來福很輕鬆就解決了今年兩鎮軍隊的吃飯問題,內閣及戶部的官員震驚黃來福能力的同時,心情的酸甜苦辣自然是說不清楚。

相比薊鎮及遼東鎮,山西鎮大同鎮雖不算是大鎮,然而兩鎮十幾萬的軍隊,還有幾萬頭的馬匹,每年需要的糧餉草料也是個巨大的數目。

每年冬後,內閣及戶部兵部都是相互吵鬧扯皮後,才勉強支應一些糧餉發往兩鎮,而且每年的運糧運餉的都是不足,相比黃來福的大手筆,便顯出他們的藐小來。

心情不舒暢是一個,如果幾年後黃來福真的解決了兩鎮的軍隊糧餉問題,如此大的功勞,該如何安排這個黃來福呢,難道讓他以一個武人身份進入內閣不成?

衆官心情複雜的同時,萬曆皇帝卻是非常的高興,黃愛卿一入兩鎮,立時就解決了今年兩鎮十餘萬軍隊的吃飯問題,果然是個人才,自己果然沒有看錯人。

……

當然了,發糧發餉的同時,黃來福也對兩鎮軍中的各樣弊端進行嚴厲的糾察。

支給糧餉的總督府各人每到一處,都是嚴格核察各處的軍士人數,清點實際的兵員及馬匹數目後,便造冊上報,以爲以後的發餉依據。

雖說有些領兵將官,或是各道的文官們,在聞聽黃來福將要舉行的新政後,都想辦法拉來了一些青壯填補人數,不過由於此時當兵是民間普遍認爲的低賤危險職業。

而且這時黃來福的糧餉還沒發放下去,青壯民戶們也沒認識到當兵的好處,所以各人的努力並沒有多大的成果。

最後核察的結果,幾乎每隻軍隊中,都存在着這種吃空餉的現象。兩鎮定額的十八萬軍隊中,至少有近六萬餘軍士,兩萬餘馬匹的空餉數額。

由於吃空餉,喝兵血是兩鎮軍隊中的普遍現象,法不責衆,所以對於這個第一次核察的結果,黃來福決定給於默認,不過此後核造兵冊後,如果下一次還有誰敢吃空餉,喝兵血,那就別怪他不客氣了。

當然了,黃來福嚴察軍隊中的吃空餉問題,而且以後發餉又是唱名與給,將糧餉實際地發到了每個軍士們的手上,最少程度減少了許多人貪墨的機會,這自然冒犯了一些文官武將們的利益。

此後幾年中,兩鎮發生了若干次心懷不滿的官將們挑動起的暴亂,不過都被黃來福嚴厲地鎮壓下去,大殺出手,豪不留情。

有三營近萬強悍的嫡系軍隊在手,沒有一次暴亂時間可以超過一個月。就算朝中有人以此作文章彈劾攻擊黃來福,也都被萬曆皇帝袒護了下去。

發放糧餉,核察兵員後,己近年關,這時,黃來福對兩鎮軍馬的考覈又轟轟烈烈地開始。

黃來福說到做到,全數下發糧餉冬衣,而且又嚴格核察兵員,贏得軍心的同時,也讓兩鎮軍隊面貌爲之一新,很多將兵身上第一次有了軍人的英氣。

而此時,黃來福準備考覈全軍,將兩鎮軍馬劃分等級,分爲甲等軍,乙等軍,丙等軍的消息早己傳得沸沸揚揚。

甲等軍裝備待遇最好,種種福利都讓人眼紅心熱,又是薈萃兩鎮軍隊的精華,真正的英雄豪傑彙集之地,聽說連天子聽聞後都是對此大加讚賞。誰不向往?誰不想進入甲等軍,讓別人高看一眼?

一時間,兩鎮軍士內心中的豪情都被挑動起來,大家都是賣力表現,希望自己被選入甲等軍中。普通軍士如此,那些軍官們當然同樣是如此,誰不希望自己也能進入甲等軍中,領着一隻虎賁之師建功立業,光宗耀祖?

全軍考覈在第二年的三月中全部結束,最後有近四萬人被選爲甲等軍,其中騎兵一萬,步軍三萬。他們將擁有兩鎮中最好的待遇及裝備,最嚴格的訓練,作爲以後兩鎮軍隊中征戰的主力。

甲等軍挑選出來後,萬曆皇帝非常重視,親自下旨勉勵,賞賜多個營號軍旗,還派出自己的心腹太監前來協助黃來福管理軍務。

以後這隻軍隊,在春夏無事時,仍在兩鎮各路中防守,平時嚴格訓練。到了秋冬時,他們統一調集到五寨堡中,稽查訓練的同時,還將作爲征戰專備之用。

當然了,不是成爲甲等軍的軍士及將領就可以高枕無憂的,軍隊三級制一分,最大程度地激勵了兩鎮軍士們的上進心。成爲甲等軍士固然讓人羨慕,同時也讓餘者的乙等軍丙等軍士們眼紅,大家紅着眼,當然也都希望自己能入選。

每年冬天的全軍考覈時,甲等軍中不合格的軍將們,同樣會被淘汰入乙丙軍中去,這個臉可就丟大了。所以乙等軍丙等軍士們紅着眼,甲等軍士們同樣不敢怠慢。

一時間,一股爭強好勝的風氣在兩鎮軍中瀰漫。

……

萬曆二十八年正月,公元1600年2月。

黃來福突然上書皇帝,希望能在五寨堡開設軍校,以培養忠君愛國,爲國殺敵的將才。爲體現皇恩浩蕩,還希望皇帝能派出德才兼備的人來指導軍校的各項管理事務。

黃來福的奏本一上,便引起了大明官場的喧然大波,這些時間,黃來福乾的各樣出格的事情己經夠多了,現在以一地方武人身份,還想辦武學?

一時間,官場上說什麼的都有,其中不泛誅心之言。大明正統以來,雖然也在兩京建立了武學學堂,以爲國家的儲養備用之用,歸兵部的武庫司掌行。

不過顯然的,說這種武學培養各種弱不禁風的文人還差不多,培養合格的軍官武將,顯然是有心無力。要不然的話,戚繼光在總理薊鎮練兵時,要開設武校,專門向鎮內的各將官們教習一些基本的東西了。

反對黃來福奏本的官員如潮,雖然各人說得冠冕堂皇,其實歸根到底,還是文武之爭。不過萬曆皇帝卻是心動了。文官集團的強大力量,己經讓他深深忌憚,是應該扶持起一個武人集團與之相抗衡了。

而且黃來福奏本上的話很讓他動心,可以以大明各處久經沙場,現在正在榮養的老軍官們來教習學員們韜略,沙場征戰之能,形成系統的訓練制度,增強大明軍力。

同時間,在軍校培養各種將才的同時,還可以向他們灌輸忠君爲國的道理,讓他們忠勇爲國,可說是一舉兩得。

一時間,萬曆皇帝眼睛發亮,越想眼睛越明亮,將軍校的建立拔高到一個非常高的層次,到了最後,五寨堡軍校己經不是一所地方似的軍校,而是國家層次的軍校了。

到了這個程度,黃來福也乾脆再出主意,建議將五寨堡軍事學院命名爲大明皇家軍事學院,以後學校出來的將官,都是天子門生,定可大大提高學員們對皇帝的忠誠度,出現一大批忠於皇室的國之將才。

萬曆皇帝欣然同意,不但親自擔任軍校的名譽校長,還親手御賜了“大明皇家軍事學院”幾個金光大字作院名,同時還手書了“忠誠,奮勇,嚴謹”等六字校訓,而且又派出自己一員心腹太監作督導。

見萬曆皇帝如此,百官們自然是不答應,這年頭,還有什麼是不許文官們插手的?軍校的設立看來己是無力迴天,只能退而求其次。最後在吵鬧之下,兵部武庫司的一員郎中也被選爲軍校的一員督導,才暫時停止了這種吵鬧。

理所當然的,黃來福成爲軍校的校長,很快,軍院相關的事務便緊鑼密鼓地展開。建立校舍,從九邊各鎮中選拔聘請各個軍事經驗豐富的退休老將官,選拔兩鎮中各個衛所營軍的軍官及舍人子弟入校學習等,一步步有條不紊地進行。

五寨堡建立的大明皇家軍事學院成爲當時大明的熱門話題,不但是山西大同兩鎮,就是餘者九邊各鎮的軍官子弟們,也是對此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千方百計想成爲軍校的一員。天子門生啊,這個金字招牌誰不想要?

幾個月後,被後世譽爲大明近代軍隊搖籃的皇家軍事學院在五寨堡開學,當第一期新生進校時,學校舉行開學典禮,黃來福與兩位督導都作了訓詞。

按學制分,軍校分爲初級軍事指揮班,中級班,高級班三種。

初級班培養百戶,百總以下的軍官,學制二年。中級班培養百總到守備一級的軍官,學制三年,同時輪訓有升職機會的百總以上級別軍官。高級班培養守備上以上的軍官,學制四年。

不但如此,軍校內還有諸多炮科、工科及參謀科等科目,還有很重要的政治科,學員們要學習的東西很多。

關於軍校的治軍思想,主要來源於中國傳統的治軍思想,兼容黃來福的一些新式理念。其主要體現在“勤以訓練,厚以教養,嚴以軍紀,指導之以效忠皇明政治觀念”等幾個方面。

從以後的事實效果來講,軍校的作用是巨大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將領,讓學員明白爲何而戰,爲誰而戰。對大明軍中良好作風的形成,軍隊戰鬥力的提高,有着非常積極的作用。

……

黃來福糾察治理軍隊的同時,規模浩大的兩鎮五年政務治理,也是同時展開。

從萬曆二十七年年底到萬曆二十八年年初,抽選自總督府屯牧部中富有經驗的屯田人員,作爲總督府的幕僚派遣人員,會同兩鎮的戶部,工部等委官,同時在在山西鎮的汾河,沱河等流域,大同鎮的桑乾河,御河等流域展開了大規模的荒地勘查,水渠路線等修建籌備。

黃來福決定在五年規劃中,在這些地方修建數十個大型水利工程,幾條巨型的水渠等,爲未來的大規模軍屯打下基礎。他可不是隨便說說的,經由東征債券及開發債券籌備來的鉅額資金,爲他這種大規模的建設,撐起了堅實的保障基礎。

這個年代,由於小冰河天災的影響,這幾河流域中,可供利用的平川及荒地還是很多的,只要水利跟得上去,完全可以將這些荒地變成良田。

退一步來說,就算兩鎮內的土地不足,塞外還有大批的土地,完全可以安置鎮內富餘的軍隊人力,讓原先那些只能空耗糧餉,吃着閒飯無所事事的軍士們找到新的用武之地。

事務可說是在雷厲風行中進行,一旦某地的水渠路線,荒地勘查結束,就是大批被劃分爲乙等軍,丙等軍的兩鎮軍士們被移防在這裡,成爲當地新的屯田衛所。

不說兩鎮內某地整個千戶所,百戶所的軍隊及家屬全部被移到外地是常事,就是整個衛所的軍士被移也不是沒有。

大明軍屯百年下來,許多地方的軍屯土地九成變爲當地文官武將豪強太監的私產是很正常的,就如原來的五寨堡軍屯地一樣,大部分成了黃家的私產,餘者軍士們,過着奴隸都不如的生活。

黃來福正是深深地瞭解到這一點,所以他乾脆來個釜底抽薪,讓人全部捲走,讓他們轉移地方,就算原來衛所的土地還是那些將官們所有,現在他們鎮守的地方都變了,看他們怎麼辦。

黃來福動作極快,而且手段強硬,沒有任何質疑的餘地,任誰敢挑起事端,敢推諉猶豫者,他鎮壓起來決不手軟。

而且對於這種遷移,除了原先當地少數的軍官及豪強官員外,各衛所軍堡中普通的軍士們,他們是抱着無所謂的態度,反正在原來的地方他們也是祖祖輩輩吃不飽穿不暖,換到外地至少有個盼頭。

況且,在這種大規模的遷移中,總督府至少一直保持着他們每日的衣食無憂,就更讓他們沒有埋怨的心思。特別是總督府對未來生活的承諾,讓他們更是心動。

一時間,山西鎮大同鎮內整衛整所的軍士軍餘涌動,大規模放棄原先的舊衛所,搬移到新地點重新設立屯田衛所,當然了,事情由易而難,首先遷移的衛所軍士們,大多還是屬於那種極爲窮苦,沒有絲毫盼頭的地方。

至於當地軍頭官員豪強勢力過大,而且也屬於略富足一些的地方,只是先期遷移走一批的丙等軍士作爲新墾殖地點的屯田軍。

不過這種大規模的人員來回涌動,還是看得場外的人目瞪口呆。沒想到黃來福來這一套,也只有他這種氣魄極大的人,纔敢來這一套,換成別人,隨便一個軍士喧變,就將他嚇回去了。

而且眼下有黃來福坐鎮兩鎮,手下有幾營戰力強悍的軍隊在旁,又有數萬強壯的甲等軍不斷挑選出來,兩鎮的安全也並不是問題。

這些新生的衛所屯田大軍們,每到幾河流域中新的墾殖地點後,便會同各地招募來的流民及當地民戶大軍們,熱火朝天地建設新住所,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等,大批的新興衛所及村鎮不斷涌現了出來。

新興屯田衛所及村鎮不斷涌現,當地大規模建設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的商機,一時間,這些地方的周邊聚集了大批的商隊民戶等,運糧的人,賣菜的人,拉工的人,運石頭木頭的人……牲口與人口的聚集,又需要衆多的客店踏房等,那種熱火朝天的味道,讓許多人都感受得到。

對於這些新興的軍屯之地,黃來福改變了以往那種授田于軍士們的作法,在這個小冰河災害橫行的年景,他們這種與小老百姓一樣一家一戶的耕作方式根本抵抗不了災害的橫行,而且也非常容易又陷入自己耕地被官員及豪強侵吞的結果。

如果這樣,黃來福可以想象,最多十年,這些軍屯又可能走回了原先大明軍屯的老路上去。所以黃來福在這些軍屯之地採用了五寨堡農場似的耕作方式。

這些土地其實都是屬於總督府控制所有。這些軍士們其實便是總督府下的工人。在這些地方,大規模的興修水利,使用五寨堡良種,施用肥田農藥,採用大規模的耕作方法。

軍士們每月有保底夠生活的月俸,然後勤者獎,懶者罰。讓他們養家餬口的同時,還保持着生活的希望,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黃來福的盤算,這種高成本大規模的耕作方法後,很快這些軍屯都可以自給自足,當糧食不愁後,有了相關的原料及市場,接下來的商業及工業的發展便順理成章了。

很快,便會在這些屯田衛所內大規模的發展農副業,農牧業等,仿效五寨堡大畜場進行大規模的養殖,進而建立起各種的食品廠,屠宰場,榨油廠等,然後對外增值銷售,將農牧漁業成爲一體。

由農而穩,由工而富,而商而活,最終這些屯田衛所不但能自己養活自己,還能爲自己創造巨大的價值。而到了這一步,一個新興的商業城鎮便誕生了,還可以帶動周邊的地區發展,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

從萬曆二十七年年底,兩鎮內大規模的軍屯同時,依兩鎮的五年計劃,大規模的道路修建也在進行。

大批的總督府幕員,隨同兩鎮的工部官員,還有各道各堡的文官武將們,依黃來福的計劃規劃,己經風風火火地勘測從五寨堡到太原城的水泥路線,從五寨堡到大同城的水泥路線,從五寨堡到歸化城的水泥路線。

在這點上,與兩鎮的軍屯及礦業建設不同,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將們,都是非常贊同,大同鎮巡撫魏允貞同樣是非常讚賞,當勘測從五寨堡到大同城的水泥路線時,可說是通力配合。

交通的重要,不論是放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舉世公認的,就是在古代,大善人的重要標誌也是修路鋪路,只是無奈錢糧有限,稍稍修建那種達百里之上的道路,也沒有幾個人有能力做到罷了。

眼下總督府的承擔了大部的資金,不需要地方上耗費多少錢糧,而修路的好處又是有目共睹的,有優良的道路從自己境內經過,便會帶來多少好處?五寨堡就是個明顯的例子。

現在有這種好事,自然是人人踊躍。

而且總督大人仁慈,不需要兩鎮百姓出瑤役,而採用支糧支銀的方式來用工。每天有管夠的麪餅熱湯,每月還有不少的月銀,在眼下這個災年頻繁,越來越多流民的時代,有什麼比這更吸引人的?

小民什麼都沒有,就是有一把力氣,而對於小老百姓來說,能掙錢,能吃飽,誰會吝嗇賣力氣?

而且由於三條道路工程浩大,怕要建設長達數年,需要海量的用工單位,不但是兩鎮的富餘民工被掃一空,就是遠在兩鎮外的流民民夫們,隨着消息的傳開,也是被吸引,不斷地涌入山西鎮大同兩鎮。

一時間,從萬曆二十七年年底,從各地流民及民戶中招募來的密密麻麻的修路民夫又成爲兩鎮內新的一道風景線。

而多達數萬的修路民夫們又吸引了外圍無數的商隊盤旋在外,三條水泥路需要的海量水泥又讓神池堡的水泥廠徹夜不停地開工着……

總督府獨自承建三條規模浩大的水泥路引起了朝野的廣泛讚譽,這種利國利民的好事,任誰也挑不出絲毫的毛病,不論是如何對黃來福不滿的官員們,在這點上,也不得不稱讚黃來福兩句,萬曆皇帝更是專門下旨嘉獎。

當然了,比起這個大規模道路修建政務的好評如潮,黃來福在接下來的礦業政務經營上,則是彈劾他的摺子堆得比他人還高,全靠萬曆皇帝在後撐腰強壓着,否則他淹也要被百官御史的口水所淹沒。

秉承黃來福的一慣強硬,在萬曆二十八年的正月時,他便宣佈沒收山西大同兩鎮內所有非法礦主的礦山,接下來更是派出經驗豐富的寧武營進行武力接受鎮壓,到處是殺得血流成河。

據不完全統計,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死在寧武營槍炮下的兩鎮非法礦主高達百人,非法武裝礦丁高達三千餘人,沒收非法礦主的財產多達兩百餘萬兩銀子。寧武營參將劉全利的名聲,緊跟黃來福之後,可止小兒夜啼……

萬曆二十八年正月十五日,公元1600年2月28日。

報經萬曆皇帝同意後,黃來福各遣軍士及流民一萬,在離山西鎮及大同鎮邊塞外數百里的東勝衛、鎮虜衛、雲川衛故地上覆設新的城堡軍營。

東勝衛、鎮虜衛、雲川衛原塞外三地明初時屬山西行都司管轄,明中葉後,大明勢力內縮,更由於補給不易,加上當時蒙古人騷擾嚴重,所以三地及附近衛所全部放棄,大明勢力縮回長城之內,也因此大明繁華內地承受了百年的戰火。

眼下三衛恢復,不但使大明防線大幅度北移,有力防護了山西鎮及大同鎮等地的安全。而且這種復土之功,是每朝每代,任何一個君王都所期盼的。

復衛不久後,萬曆皇帝專門以此告祭太廟,百官們也是紛紛上表祝賀。

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254章 單一火槍兵?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118章 寧夏之亂(1)第179章 東林黨議始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58章 各方爭功(2)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2)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241章 徵日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2)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110章 反響、升官、撫卹第116章 目光要往外看第29章 大五寨堡水泥廠(2)第124章 李如柏、李如樟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163章 停戰、談判、回國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140章 塞外經營、大軍路過第84章 蒼涼第172章 官場奢豪、開發當地構想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183章 羊毛之誘、互市互利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127章 商隊到達、衆將羣星、朱巡撫有請第174章 耀武揚威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181章 黃來福出塞第52章 萬曆帝的震動第74章 鳥銃、年獎分紅第256章 望遠鏡、紙殼彈筒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169章 武將,就應該飛揚跋扈些第109章 潰敗、殺俘(2)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161章 碧蹄館血戰(1)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222章 朝戰烽煙起、石星革職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3)第110章 反響、升官、撫卹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5)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199章 情報帝國、報紙的力量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236章 線形戰列第193章 除夕日第81章 武裝開礦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186章 商路第61章 成親(2)第169章 武將,就應該飛揚跋扈些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7章 謀劃第268章 陽奉陰違第166章 上任第168章 迎接第163章 停戰、談判、回國第1章 附身邊軍第5章 軍與兵第267章 播州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3)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109章 潰敗、殺俘(4)第79章 畜業興盛、火器人才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1)第160章 日軍圈套第145章 進門、得子、朝鮮之亂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4)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254章 單一火槍兵?第132章 跋扈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239章 三路進軍第103章 一片恐慌第55章 臘肉、火腿、加工業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1)第193章 除夕日第230章 軍糧第15章 火熱第198章 不聽話文人不如狗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2)第222章 朝戰烽煙起、石星革職第168章 迎接第153章 議和鬧劇、大軍進朝鮮第208章 宛平三宮第146章 黃來福又出兵,萬曆帝召黃來福覲見第196章 要想富、與民爭利?第117章 墾殖農場第103章 一片恐慌第134章 慘烈第255章 刺刀誕生
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254章 單一火槍兵?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118章 寧夏之亂(1)第179章 東林黨議始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58章 各方爭功(2)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2)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241章 徵日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2)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110章 反響、升官、撫卹第116章 目光要往外看第29章 大五寨堡水泥廠(2)第124章 李如柏、李如樟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163章 停戰、談判、回國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140章 塞外經營、大軍路過第84章 蒼涼第172章 官場奢豪、開發當地構想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183章 羊毛之誘、互市互利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127章 商隊到達、衆將羣星、朱巡撫有請第174章 耀武揚威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181章 黃來福出塞第52章 萬曆帝的震動第74章 鳥銃、年獎分紅第256章 望遠鏡、紙殼彈筒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169章 武將,就應該飛揚跋扈些第109章 潰敗、殺俘(2)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161章 碧蹄館血戰(1)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222章 朝戰烽煙起、石星革職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3)第110章 反響、升官、撫卹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5)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199章 情報帝國、報紙的力量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236章 線形戰列第193章 除夕日第81章 武裝開礦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186章 商路第61章 成親(2)第169章 武將,就應該飛揚跋扈些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7章 謀劃第268章 陽奉陰違第166章 上任第168章 迎接第163章 停戰、談判、回國第1章 附身邊軍第5章 軍與兵第267章 播州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3)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109章 潰敗、殺俘(4)第79章 畜業興盛、火器人才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1)第160章 日軍圈套第145章 進門、得子、朝鮮之亂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4)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254章 單一火槍兵?第132章 跋扈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239章 三路進軍第103章 一片恐慌第55章 臘肉、火腿、加工業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1)第193章 除夕日第230章 軍糧第15章 火熱第198章 不聽話文人不如狗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2)第222章 朝戰烽煙起、石星革職第168章 迎接第153章 議和鬧劇、大軍進朝鮮第208章 宛平三宮第146章 黃來福又出兵,萬曆帝召黃來福覲見第196章 要想富、與民爭利?第117章 墾殖農場第103章 一片恐慌第134章 慘烈第255章 刺刀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