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望遠鏡、紙殼彈筒

前的刺刀長達半米多,呈三角鐵形,三面全部開刃,森森的寒光。

上刺刀時,將刀柄套在槍口上,刺刀不使用時會放入專用的刀鞘裡。

這刺刀類似西方國家在十八,十九世紀所使用的套筒式刺刀,而後世的卡槽式刺刀,由於在淬火及堅硬度上都是現在科技所難以造出來的,所以這種套筒式刺刀是黃來福的首選。

黃來福細細觀看,這種刺刀還是接近自己心目中的那種武器的。檢查了質量後,黃來福還是滿意的,以後這種刺刀大規模裝備後,自己的燧發火銃兵,便不需要刀盾兵們的護衛了。

江大忠與楊小驢等人也是對這種刺刀比比劃劃,討論着將來的運用。

五寨堡軍器局長劉天祿一直觀察黃來福的臉色,見黃來福玩弄這新造出來的刺刀後,臉上露出讚許的神情,不由心下鬆了口氣。

看來總督大人還是對自的工作滿意的,也不枉自己這些時間費盡心血在監督這個刺刀的打製之事了。

江大忠將柄刺刀抓在手上如劍般地刺了幾下,又套在一門燧發火鐃上,如長矛般的刺了幾下,興奮地對黃來福道:“總督大人,自生火鐃本就犀利,現有了這刺刀後,火銃手們更是不懼與賊人搏戰了!”

餘者軍官們也是竊竊私,就是原本對燧發火銃兵們獨立作戰有問的人,看這火銃上裝上刺刀後,也再無慮了。

雖說這種火銃上裝刺刀的裝備有新鮮,大家以前沒有訓練過,不過想必也與長矛手的訓練沒什麼兩樣,很快軍士們便可以上手。而這訓練刺刀陣的事情將來自然就是何如鎮的事了。

一時間。大家想將自己地營隊配置爲這種燧發火銃兵帶刺刀。畢竟隧發火鐃地威力是大家看在眼裡地。

黃來福體會到部下們地急。他只是吩咐劉天祿加緊相關地工作。

看過刺刀後祿又自豪地爲黃來福取出了一個軍工廠新制成地利器。千里鏡。

黃來福與萬曆皇帝合作在京畿之搞玻璃廠。不久後也在五寨堡建了一個玻璃分廠。有了相關地製造技術及人才。黃來福自然將一部分地匠工用到軍工廠來製造軍用望遠鏡。

對於這個望遠鏡。他早就想擁有了。有了望遠鏡。可是軍事上地一大臂助啊。而由於黃來福地來到。這望遠鏡也比歷史上早一些年製造出來。

歷史上地望遠鏡於17紀初荷蘭人首先發明當時荷蘭磨製玻璃和寶石技術發達。制鏡工人利比斯赫無意中用一塊凸透鏡與凹透鏡製造出望遠鏡。此後很快流傳開來。不過那些鏡頭大都用寶貴地天然水晶磨製而成。價格昂貴。

天然石英或水晶,雖然純淨無瑕,卻非常稀少如果都用這個製造望遠,那價格將是天文數字。

來自後世的黃來福當然不會這樣做,而選擇用玻璃取而代之!當然,放在此時的西方,是決對不可能用玻璃來造出望遠鏡的!此時西方各國雖然己經掌握了製造透明玻璃的方法,但是璃在熔鍊時,總會留下許多缺陷,如玻璃中常常會夾帶着一些氣泡、灰色顆粒、小石子以及紋路等。這些缺陷會改變光線前進的方向,當然不可能用來製造望遠鏡等鏡頭。

玻璃的質地不夠均勻,尤其是其中有揮之不去的氣泡這個問題曾困擾了西方几百年,最後就算質地不均勻的毛病解決頑固的氣泡卻怎麼也沒辦法去除。

現在的世界中,當然只有黃來福明白怎樣去除玻璃中頑固的氣泡問題起來也簡單攪拌!只需在熔鍊玻璃時加以攪拌即可。歷史上英國將這個簡單的秘密一直保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幾百年中直以此大大發財。

黃來福也會如此,一直將這個秘密保持下去,壟斷以後大明及全球的光學玻璃製造。

同樣的,現在黃來福各玻璃廠中,對這個熔鍊玻璃的秘密也是保護得非常嚴密,並制訂了極爲嚴酷的懲罰制度,相信相關的保密,可以一直進行下去。不但如此,黃來福現在還吩咐手下工廠在秘密研究玻璃鏡子的製造,相信將來玻璃鏡製造成功後,又可以爲自己帶來極爲龐大的財源。

……

此時幾根千里鏡放在衆人的眼前,每根千里鏡黃澄澄的金屬外銅表面,閃着光芒的鏡面,製造得非常精緻。對於這千里鏡,來自後世的黃來福當然不會那麼驚訝,只是覺得單筒的望遠鏡比雙筒的看起來有些不適合罷了。

這是先期的一部分作品,等以後黃來福拍板後,還會大批量的生產。

黃來福不多語,拿起一根單筒千里鏡,拉長拉短的,只是緩緩地看

的情形。

看了半響後,他對江大忠等人笑道:“大家也來看看吧!”

剛纔看黃來福的樣子,江大忠,楊小驢等人早就心癢難撓了,當下幾人搶到一根千里鏡,都學黃來福的樣了,好奇地看了起來。

突然江大忠大叫一聲:“啊呀!”

他吸了口氣:“媳婦家娃的!”將千里鏡從眼睛上放下,不敢相信地看了看前方,接着又是放上千裡鏡,仔細地看了起來,一邊口中發出:“啊呀啊呀!”的聲音。

楊小驢也是震地道:“真不敢相信啊,這千里鏡看得如此之遠,前面的景物就如在眼前般!”

餘者衆將也是紛紛驚奇,千里鏡還真是名副其實,果然可以看得非常遠,衆人很快認識到這個千里鏡的價值,都是紛紛看向黃來福,顯然是想讓黃來福爲諸營中配置。

黃來福笑:“大家不必着急,這千里鏡爲軍中利器,以後肯定會爲大家裝備的!”

與先前一樣,黃來福又是咐劉天祿加緊千里鏡的製造,這批產品他還是滿意的,他又拍板二期四百具千里鏡的製造。

……

最後,劉天祿給黃來福看的是他最的得意之作,隧發火銃的紙殼彈筒!

早在朝戰的山之役時,黃來福就誕生了爲隧發火銃配發紙殼彈筒的念頭。前些時間的軍議後,他便吩咐劉天祿展開刺刀與紙殼彈筒的研製。

有了黃來福提供的思路,相的製造其實不是問題!除了千里鏡是以前早就展開的項目外,刺刀與紙殼彈筒的都是這幾日便研製成功,先期生產了一批樣品出來,只等黃來福決定通過,便大規模生產。

看着眼前的紙殼彈筒,與後世印象中的並無多大區別,都是長形紙裝,每個紙殼彈筒中,都有定量的火藥與彈丸全包於內中。這樣一來,裝填步驟便會大大節省,普通士兵的燧發槍每分鐘應該可以達到射擊2次的地步,如果熟練後,可能還可以更快!

而且每發的火藥與彈丸都是定量,便可以保持每一擊的火力威力。

看着這紙殼彈筒,黃來福也很是高興,歷史的新篇章將在自己手中展開了,嗯,讓軍士們演示一下。

……

軍工廠內,便有一塊巨大的演練場,畢竟每門製造出的火器,都需要先期在這裡測試一下。五寨堡對火器的管理非常嚴格,質量不過關的武器,是決對不能出廠的,否則出了問題,相關的匠工管理人員都需要設到嚴厲的處罰。

此時在演練場上,己經擺上了一塊塊的木牌,作爲射擊的目標。五寨堡現在造出來的火鐃雖黃來福叫隧發火銃,軍將們叫自生火銃,其實還是原來的鳥銃,只不過用火繩點燃變爲隧擊罷了。

依現在鳥銃在大明軍中的使用,如果質量過關的話,其實是作爲第一利器使用,就算戚繼光當年作戰,也是敵人近百步時射擊鳥銃,六十步時射弩,五十步時射箭,可見鳥鐃當時的地位。

在平時的練習時,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也曾有明言:試鳥銃,以八十步立五尺高,二尺闊一木牌,三彈一中,十發七中者爲精!

至於比弩,則以六十步爲準,同樣立一木牌,三箭中二枝爲善射!

最後弓只要五十步,立上木牌,三箭中二枝便爲善射!

同樣的精度下,鳥銃的射程比弩長了三分之一,由此可見爲什麼合格鳥鐃受到的歡迎了。

特別是眼下五寨堡精良的隧發火銃,更是人人渴望的利器,更不要說現在又誕生了紙殼彈筒,這又比原來的裝藥方法更爲先進,如果紙殼彈筒真的成功,又將是五寨堡軍器史上的巨大進步。

因此這個演示,受到了將官們的普遍關注,人人都是簇擁在黃來福身旁觀看。

同樣的,此時八十步外,立着一塊塊的人形大小木牌,而此時演示射擊的,便是把總王貴秀了,原先王貴秀只是百總,不過朝鮮戰爭後,他也因功升爲了把總,領兵從原來的一百餘人,到了現在的五百人。

此次他接受了這個演示的任務,便親自帶了一局官兵112人,進行實彈演練射擊!

一局官兵都是手持隧發火銃,肩並肩站成一排,相互靠得緊密,有了隧發火銃後,原先的射擊陣形己經遠遠比火繩槍時捱得近多了。

王貴秀作爲指揮官,發出各樣口令。

依黃來福從筆記本電腦中收載下來的資料,他也得到了歷史上使用紙殼彈筒的方法步驟,此時王貴秀等人,便是依此步驟進行射擊。

———————————————————————————————

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132章 跋扈第115章 樹活不了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52章 萬曆帝的震動第80章 八角堡開荒第246章 談判第109章 潰敗、殺俘(2)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107章 糧盡第18章 轟動第181章 黃來福出塞第46章 一人入伍,全家光榮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229章 王京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138章 回家、盤點收穫第16章 比軍戶還慘的匠戶第239章 三路進軍第219章 徵兵!小姨變小妾?第36章 親家合夥賺錢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226章 踊躍第61章 成親(3)第264章 議事,問題多第224章 石見銀山第184章 開市之爭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198章 不聽話文人不如狗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176章 分紅之爭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33章 離別第84章 蒼涼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104章 三岔堡初戰第3章 期望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81章 武裝開礦第183章 羊毛之誘、互市互利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1)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5)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207章 皇莊事宜147章 面聖第124章 李如柏、李如樟第146章 黃來福又出兵,萬曆帝召黃來福覲見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11章 引水與大水車第1章 附身邊軍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2)第263章 勾結第265章 規劃第171章 忠狗、夜宴第106章 傷亡慘重第164章 斬首改革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260章 軍隊信仰、秋收第91章 大勝、斬首第198章 不聽話文人不如狗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21章 商議第130章 軍醫、爭功、李如鬆到來第16章 比軍戶還慘的匠戶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261章 關河口、圈地第126章 不滿第10章 看田莊唱情歌第71章 毛紡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27章 變化第79章 畜業興盛、火器人才第168章 迎接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1)第17章 大幹第196章 要想富、與民爭利?第87章 大鐵廠第94章 歡聚第250章 寄於厚望第142章 先進經驗第89章 激戰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109章 潰敗、殺俘(2)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1)第116章 目光要往外看第94章 歡聚第153章 議和鬧劇、大軍進朝鮮第142章 先進經驗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265章 規劃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146章 黃來福又出兵,萬曆帝召黃來福覲見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37章 指揮使大人
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132章 跋扈第115章 樹活不了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52章 萬曆帝的震動第80章 八角堡開荒第246章 談判第109章 潰敗、殺俘(2)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107章 糧盡第18章 轟動第181章 黃來福出塞第46章 一人入伍,全家光榮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229章 王京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138章 回家、盤點收穫第16章 比軍戶還慘的匠戶第239章 三路進軍第219章 徵兵!小姨變小妾?第36章 親家合夥賺錢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226章 踊躍第61章 成親(3)第264章 議事,問題多第224章 石見銀山第184章 開市之爭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198章 不聽話文人不如狗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176章 分紅之爭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33章 離別第84章 蒼涼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104章 三岔堡初戰第3章 期望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81章 武裝開礦第183章 羊毛之誘、互市互利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1)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5)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207章 皇莊事宜147章 面聖第124章 李如柏、李如樟第146章 黃來福又出兵,萬曆帝召黃來福覲見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11章 引水與大水車第1章 附身邊軍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2)第263章 勾結第265章 規劃第171章 忠狗、夜宴第106章 傷亡慘重第164章 斬首改革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260章 軍隊信仰、秋收第91章 大勝、斬首第198章 不聽話文人不如狗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21章 商議第130章 軍醫、爭功、李如鬆到來第16章 比軍戶還慘的匠戶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261章 關河口、圈地第126章 不滿第10章 看田莊唱情歌第71章 毛紡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27章 變化第79章 畜業興盛、火器人才第168章 迎接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1)第17章 大幹第196章 要想富、與民爭利?第87章 大鐵廠第94章 歡聚第250章 寄於厚望第142章 先進經驗第89章 激戰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109章 潰敗、殺俘(2)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1)第116章 目光要往外看第94章 歡聚第153章 議和鬧劇、大軍進朝鮮第142章 先進經驗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265章 規劃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146章 黃來福又出兵,萬曆帝召黃來福覲見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37章 指揮使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