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

萬曆二十年八月二十一日,公元1592年9月28日。

秋高氣爽,草長馬肥,天氣頗有些涼意。

鎮北堡處在賀蘭山山脈中間,始建於明弘治年間,離寧夏城西約有70裡,全以黃土夯築而成。整個堡的外形雄渾,蒼涼,帶着濃濃的荒涼及黃土味。

鎮北堡地勢重要,在這裡,有着大明寧夏鎮一千總守之。此時,在鎮北堡外,正有數百名蒙古騎兵呼嘯示威着,激起一片片的塵土。正是蒙古順義王力克增援寧夏城叛軍的兩路援兵之一。

看着堡外的蒙古騎兵,守軍只是緊閉堡門不出。

與此同時,在離寧夏城北數十里遠的李綱堡惠農河附近,數以萬計的蒙古兵,正在密密麻麻地用“渾脫”渡河。

這“渾脫”是一種牛皮囊,平時遊牧民族用於盛裝乳酪。北地缺乏林木,所以他們行軍遇到河流時,都是用“渾脫”渡河。把衣服和其他物件放入皮袋,把袋口捆緊,人坐在上面,渡河時,把皮袋繫於馬尾,派一個人在前面同馬一起游水,以便牽着馬前進。這樣就渡過了河。

這種渡河的方法,最先盛行於唐朝的軍隊,之後被遊牧民族普遍使用。特別是在寧夏鎮,由於河流衆多,所以塞外的蒙古人騷擾寧夏邊地時,夏秋都是用渾脫浮渡,嚴冬時則踏冰卒入,入寇寧夏鎮各地。^^ ^^

“大汗,部族的勇士們己經盡數渡過河流了。”

在惠農河西岸。一個親將策馬過來,對騎坐馬上,正沉思不己的蒙古順義王力克道。

“很好,傳令下去,讓各隊地千夫長,百夫長儘快整隊,兩天後。我們就要到達寧夏城下。”

那親將領令而去,力克滿意地看去,放眼身旁,周邊的蒙古人都是身着皮袍皮帽,身上揹着大大的弓和巨大的箭壺,個個騎在馬上,軍伍從河的渡口一路排來,蜿蜒得如一條長蛇般。

“來得好。傳令下去。全軍披甲整隊。隨我殺賊。”

“末將領命!”

中軍聲響起,立時全軍響起一片的甲葉聲音。李如鬆身旁,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都是宣府鎮軍隊,人數約在萬餘,其中在李如鬆身旁地,是親將李寧率領的千餘家丁。個個都是身披重甲,兵強馬壯。

此次力克領軍援助拜,總督葉夢熊得到消息後,就挑選城下各鎮將官,前往迎敵。此時在寧夏城下。可說是猛將如雲,特別是前些日的黃來福,麻貴,龔子敬,董一元等人,戰功更是顯著。

他們的軍功讓人眼熱,聽聞蒙古人又入寇後,很多將官都是躍躍欲試。^^^^不過總督葉夢熊有自己的考慮,所以最後他命令提督李如鬆,親自領兵一萬人。前往迎敵。

李如鬆領着大軍。二十一日從寧夏城下出發,到了今天的二十三日。己到張亮堡,在這裡,他遇到了力克部的主力。

張亮堡外硝煙瀰漫,鐵箭火銃橫飛,殺聲一片。在軍陣的最前面,李如鬆身先士卒,衝殺在最前面。見主將如此,不論是家丁們還是宣府鎮普通官兵,都是非常受鼓舞,爭先恐後地與敵搏鬥。

這裡有蒙古力克部的主力,力克身爲蒙古順義王,蒙古大小數十部名義上的大汗,麾下地將士也非常精銳,兩軍從卯時戰到巳時,各死傷數百人,還是未分勝負。

直到李如柏、李如樟兄弟二人率隊及時趕到,實施兩路夾擊,力克才大敗,率部拼命奔逃。明軍緊追不捨,一直追到賀蘭山下,力克部蒙古兵四散而逃,衆人爭先奔走出塞。最後李如鬆部捕斬蒙古人一千三百三十餘級,獲駝馬無數。

消息傳回,寧夏城下一片歡騰,葉夢熊、朱正色、梅國楨均上奏報捷,葉夢熊上奏道:“大挫賊鋒,城破在旦夕”。萬曆帝聞後,大喜,下詔賞賜,督撫、將士賜金不等。

隨後寧夏城下地大明官軍,又將捕斬的蒙古人首級,全部用竹竿懸掛,立於寧夏城下,城內的叛軍看後,個個更感喪氣。** ***加上官軍兩次挫敗河套部蒙古人的增援,使寧夏城的叛軍外援斷絕,士氣衰落無比。

到了這個時候,黃來福知道寧夏城平,只在不遠了。

八月二十七日。

城外大明軍隊又決大壩水灌城,這讓寧夏城的四面,被水浸壞的地方越來越多。

九月三日。

浙江參將楊文率一干浙兵援軍來到寧夏城下,軍心大振。到了這個時候,總督葉夢熊己經決定讓全軍大造船筏,作好攻城準備。他還佈告軍中,有能先登城者,賞萬金,這讓城下明軍個個奮勇,勉圖效力。

九月七日。

在洪水地浸泡下,寧夏城北關終於城牆崩壞,倒塌的地方達數丈,承恩、許朝等叛將忙到北關督守。

九月八日。

城下大明官軍發起攻擊,南關薛永壽等約爲內應,明軍以聲東擊西之計,佯調舟筏擊北關,承恩、許朝二叛將果然到北關督戰。趁這個時候,李如鬆,蕭如薰等將親自帶着精銳家丁們突擊南關,黃來福也帶着自己的三百家丁們,緊跟在後。

老總兵牛秉忠,己經七十歲了,還是奮勇先登。監軍梅國楨大呼道:“老將軍且先登城。\\\\\諸君如何退怯?”他話一說完,黃來福等各軍將都是爭先恐後登上,激烈的肉薄後,南關遂下。

隨後大部明軍將士也是先後登城,到了這個時候,寧夏城內叛軍,真正是大勢已去。

九月十日。

城內的拜等人。見南關己失,己方大勢已去,急忙將前總兵張傑放下城,請求招安。總督葉夢熊,佯爲應允,仍然大造攻城器具。

監軍梅國楨憚氏父子之強,不敢輕信妄動。他找到南關居民一個與拜相識地賣油郎李登,賜他酒食,授以密計,李登受命而去。

他來到東門。給承恩一封梅國楨寫的信。又對他道:“氏曾有安塞功,監軍不忍駢誅,特令登齎呈密札,給與將軍。將軍如聽登言,速殺劉、許自贖,否則請即殺登。”

承恩聽了不由非常心動。

李登又到劉東陽,許朝的軍營中。先給梅國楨密信,接着又勸二人道:“首亂是氏,二位將軍本系漢將,何故從氏作亂,甘心嬰禍?試思鎮卒幾何。能當大軍?將軍所恃,不過套援,今套部又已被逐,區區杯水,怎救車薪?爲將軍計,速除氏,自首大營,不特前愆可免,且有功足賞。”

李登不愧說客,聽了他的話後。劉東陽。許朝二人也是非常心動。^^ ^^

不過李登說客後,在拜父子這邊。拜擔憂梅國楨之言不足重,索要總督葉夢熊的免死憑據,劉東陽,許朝二人也有這樣的心思。當晚,李如鬆馳往葉夢熊處,要了幾份印信執照,分別給梅國楨、李如鬆、朱正色等人,見機行事。

相繼的,拜父子,劉東陽,許朝等人得到了葉夢熊地免死憑據,各人中計,相互猜疑。

十五日夜,劉東陽殺土文秀。

十六日早,承恩、畢邪氣相約往南關殺許朝。繼而畢邪氣往北關殺劉東陽,分別將其首級懸於城上,斂兵乞降。李如鬆,蕭如薰,黃來福等官兵陸續登城,揭示安民,並搜獲寧夏巡撫關防,及徵西將軍印各一顆。

十七日,寧夏城大開南門,承恩出城迎接葉夢熊,梅國楨,朱正色等文官們入城。

進入城內,只見滿目瘡痍,城內饑民無數,朱正色不由嘆道:“數月征戰,今日寧夏終於平定,這都是熊公之勞。”

葉夢熊撫須緩緩道:“氏仍強,如其不除,寧夏鎮恐永無寧日。”

朱正色聽了不由一怔。

進入城後,葉夢熊,梅國楨,朱正色等人一邊慰問宗室百姓,一邊向上馳書奏捷。城破後,入城明軍鬆懈,各將官都與原亂軍歡飲,如同兄弟一般。只有黃來福的山西鎮軍隊還是嚴陣以待,毫不鬆懈,黃來福也不進入府,衆將官都不能理解。

黃來福私下向葉夢熊進言:“氏家丁尚多,諸將皆歡飲其室,恐事有變。”

葉夢熊聽了,大吃一驚,急忙傳令李如鬆,諸將才悚然整兵。接着李如鬆又得到葉夢熊將令,讓他傳示諸將:“本日定要殺盡氏,有不依令者,軍法從事!”

很快的,承恩剛從梅國楨處出門,就被浙兵綁縛。老總兵牛秉忠正在拜家與拜吃午飯,聞外面有兵喊叫聲,知道承恩被擒,立時出門。

拜失魂落魄,知道大勢已去,閤家自焚而死。拜家丁俱被明軍搜殺。其子哮承寵,養子哮洪大等人均被俘虜。

葉夢熊上奏:“寧夏大逆,皆賊父子造謀,因臣前後施間,以離其心,遂手刃東陽等。妄求脫罪家丁尚二千人,真夷過半,恐奔虜構禍。朔方終非我有,臣痛心切齒,會同巡撫朱正色、監軍御史梅國楨,授計總兵李如鬆等限十七日滅氏。承恩衝出至南關,楊文登時擒獲。李如鬆同如樟攻圍拜,賊丁披甲搗死拒敵,用火攻之,如樟撲入斬首,真夷盡戮!”

萬曆二十年九月十七日,公元1592年10月24日。

到了這天,長達七個月地寧夏之亂終於平定,萬曆三大徵第一徵告下帷幕。

寧夏之亂平定後,關於行賞論功,由於廷議不一,各報立功者之多,一時難以甄別。所以一直到了第二年地四月,才封爵已定。

文官以葉夢熊爲首,葉夢熊遷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陰一子世錦衣千戶。

朱正色遷右副都御史,陰一子世錦衣百戶。

梅國楨遷大僕少卿,陰一子世錦衣百戶。

魏學曾以原官致仕。

又頒詔令寧夏慶王世子帥鋅襲封,王妃方氏,建祠旌表,不沒貞節,給銀一萬五千兩。

武官以李如鬆爲首,李如鬆進都督,加宮保銜,世蔭錦衣指揮同知。

蕭如薰進都督同知,陰一子世錦衣指揮僉事。其夫人楊氏也受到萬曆帝的表彰,特爲她建立一座功德牌坊。

擢升麻貴爲延綏鎮總兵官,陰一子世錦衣百戶。

擢升董一元爲遼東鎮總兵官,陰一子世錦衣百戶。

擢升黃來福爲山西鎮總兵官,陰一子世錦衣百戶。

餘者劉承嗣、李如樟、楊文、牛秉忠等各加級有差,其餘死傷地軍將,也各有撫卹。

萬曆二十年十一月戊辰,萬曆帝御午門,受寧夏俘,立磔承恩、承寵、洪大等。本月,又免畿內、浙江、河南等各受災諸府蠲租。十二月甲午,以寧夏賊平,告天下。

是年,暹羅、土魯番入貢。

第77章 城建成、菜園果園雞食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2)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1)第177章 大規模建設、老婆來了第173章 明日閱兵,通知楊巡撫來第268章 陽奉陰違第78章 產品熱銷、渠秀荷第197章 大臣打架?民郵、設報誘人心第224章 石見銀山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200章 關注及反應第117章 墾殖農場第218章 劉二妞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244章 度種第28章 德潤布莊第75章 大過年第183章 羊毛之誘、互市互利第143章 賞雪、納妾渠秀荷之事第97章 有了兒子、各方來賀第173章 明日閱兵,通知楊巡撫來第5章 軍與兵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97章 有了兒子、各方來賀第248章 賠款分配紛爭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4)第118章 寧夏之亂(1)第27章 變化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2)第52章 萬曆帝的震動第72章 神池、馬賊第230章 軍糧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18章 轟動第3章 期望第220章 齊人之福難享第18章 轟動第168章 迎接第96章 連升三級第76章 三大徵前兆、化肥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2)第117章 墾殖農場第211章 上林苑監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82章 血腥鎮壓第266章 開發債券第86章 高科技搶人飯碗的問題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117章 墾殖農場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244章 度種第158章 各方傷亡統計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164章 斬首改革第164章 斬首改革第211章 上林苑監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第113章 發糧餉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3)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212章 大明皇家玻璃廠第175章 走狗開路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239章 三路進軍第79章 畜業興盛、火器人才第45章 交權、招兵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68章 討價還價第199章 情報帝國、報紙的力量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143章 賞雪、納妾渠秀荷之事第70章 軍容、青磚第131章 李如鬆、梅國楨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3)第133章 掩護第138章 回家、盤點收穫第177章 大規模建設、老婆來了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7章 謀劃第4章 窮得讓人落淚的軍戶第60章 姐夫們手中的資源第126章 不滿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3)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104章 三岔堡初戰第142章 先進經驗第200章 關注及反應第243章 對馬島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4)第89章 激戰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
第77章 城建成、菜園果園雞食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2)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1)第177章 大規模建設、老婆來了第173章 明日閱兵,通知楊巡撫來第268章 陽奉陰違第78章 產品熱銷、渠秀荷第197章 大臣打架?民郵、設報誘人心第224章 石見銀山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200章 關注及反應第117章 墾殖農場第218章 劉二妞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244章 度種第28章 德潤布莊第75章 大過年第183章 羊毛之誘、互市互利第143章 賞雪、納妾渠秀荷之事第97章 有了兒子、各方來賀第173章 明日閱兵,通知楊巡撫來第5章 軍與兵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97章 有了兒子、各方來賀第248章 賠款分配紛爭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4)第118章 寧夏之亂(1)第27章 變化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2)第52章 萬曆帝的震動第72章 神池、馬賊第230章 軍糧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18章 轟動第3章 期望第220章 齊人之福難享第18章 轟動第168章 迎接第96章 連升三級第76章 三大徵前兆、化肥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2)第117章 墾殖農場第211章 上林苑監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82章 血腥鎮壓第266章 開發債券第86章 高科技搶人飯碗的問題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117章 墾殖農場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244章 度種第158章 各方傷亡統計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164章 斬首改革第164章 斬首改革第211章 上林苑監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第113章 發糧餉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3)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212章 大明皇家玻璃廠第175章 走狗開路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239章 三路進軍第79章 畜業興盛、火器人才第45章 交權、招兵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68章 討價還價第199章 情報帝國、報紙的力量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143章 賞雪、納妾渠秀荷之事第70章 軍容、青磚第131章 李如鬆、梅國楨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3)第133章 掩護第138章 回家、盤點收穫第177章 大規模建設、老婆來了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7章 謀劃第4章 窮得讓人落淚的軍戶第60章 姐夫們手中的資源第126章 不滿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3)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104章 三岔堡初戰第142章 先進經驗第200章 關注及反應第243章 對馬島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4)第89章 激戰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