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

此次送弟弟來衛學,送顧千戶和顧雲娘回家,拜見指揮使大人的事情都順利完成,黃來福也就放心了。在岢嵐州內留了幾日後,他也從義父指揮使劉景春大人那裡得到了消息,有劉景春的親自出馬,岢嵐知州那邊自然不是問題。

關於岢嵐境內的牧場羊絨之事,劉景春大人已經和知州大人“達成了廣泛的共識”,就等黃來福替職回來後,回到五寨堡,再派人接洽商議具體的細節了。

黃來福念着自己的公事,因此在岢嵐州城停留了幾日後,便要起身告別,前往京城。

顧千戶等人也知此事重大,關係着黃來福的前程,便讓黃來福起身離去。不過臨走前,顧雲娘卻是要堅持跟在黃來福身邊,美其名曰是跟着來福哥哥到外面去見見世面,也是,她長這麼大,還沒去過省城呢。

黃來福,顧千戶等人自然也就由着她了,反正她和黃來福二人不久後就要成親了,也無所謂什麼閒話之類的,顧千戶和顧雲娘都不在意了,黃來福自然就更不會在意了,身旁有個美貌女郎相陪,也是一件美事。

公元1590年6月17日。清晨。

在顧千戶一家的千叮嚀,萬囑咐下,黃來福和顧雲娘一行人,起身從岢嵐州城出來,途經嵐縣,類煩鎮,古交縣等地,往太原府方向而去。

一路上,顧雲娘和江大忠,楊小驢等人都是興致勃勃地聊着一些好玩的東西。黃來福則是細心觀察各處,特別是途經各地一些人文及農業的情況。

從岢嵐州城出來後,一路往太原府,黃來福就注意到途中各處農業的情況都很不妙,除了一些靠近河邊的田地外,大多是各處田地乾旱嚴重,小麥出苗稀少。看來大明今年這個糧食問題又要讓廟堂上的大人們頭痛了。

在路上,黃來福還注意到一個情況,就是路上流民源源不斷。這些流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們有的挑着鍋,有的用籮擔挑着孩子,許多人都是面黃肌瘦,衣裳襤褸。不過看衆人眼中都是滿懷希望,努力地往太原府的方向而去。從這些人的說話中,黃來福知道他們因爲今年的收成又無望,所以許多人都趁早做好了準備,先逃荒再說,到了太原府等大城,說不定就有口吃飯的機會。

看到這些流民,顧雲娘和江大忠等人說話的聲音都小了,黃來福則是細心觀察他們。從他們的衣着打扮中,這些流民的成份還是挺複雜的,有些是逃荒的農民,有些是各處逃亡的軍戶,匠戶,還有一些是城鎮的小商販。

事實上,當時的流民問題是大明中後期的普遍性社會問題,流民足跡遍佈大江南北、畿內邊陲。特別是憲、孝、武三朝後,流徙人口更是動輒成千上萬,形成遍及全國的巨大洪流。流民的分佈、規模在各地亦不一樣。一般來說,北方流民規模宏大,遠遠超過南方。

出現流民的原因主要是天災,人口的增長,再加上土地兼併,還有一些是受到商業的吸引,不願種田,遊手遊食之輩。這股力量就如後世的民工潮,如引導得好的話,可作爲城鎮工商業的主要勞力來源,引導不好的話,再加上天災的原因,就盡出李自成之輩。

黃來福自然明白這股力量的強大,他暗暗心驚的同時,又安慰自己,還好,將來自己的農業發展後,如果要大興手工業,至少自己不會愁工人了。這已經比幾十年後的英國要好,不必爲了城鎮手工勞力的需求,而將農民從土地中趕走。

※※※

當然,一路上雖然有流民這個不河蟹的因素存在,但此時萬曆朝的統治還是非常穩定的,除了農村外,所經的城鎮,普遍還算繁華,特別是越近大城的地方。

比如說今天衆人經過的婁煩鎮,後世所稱婁煩縣的地方,就是因爲處在交通要地上,從太原等地前往三關的糧食,布匹,食鹽等物源源不斷地經過這裡,使婁煩鎮內人煙繁庶,歌樓酒肆,賈衒繁華,儼然成爲一個新興商業城鎮的樣子。

黃來福就看到,鎮內有許多強壯的流民,流着汗水,頂着烈日,在爲行商們擔包抗貨,這些人每月的月糧甚至只要兩鬥,雖說酬勞低,但還是人人趨之若鶩。可惜鎮內工作崗位不多,大部分的流民,還是要前往太原等地碰運氣。

這種情形,讓黃來福羨慕得心抖抖的,這麼低的人工,這麼強壯的勞力,自己在五寨堡就沒遇到過。可惜相比之下,五寨堡那一邊,確是太偏僻了一些,吸引人口難啊。

帶着這種情緒,黃來福又上了路,顧雲娘等人當然沒有黃來福這種感慨,幾人只是興奮地議論着,自己又看到了什麼好東西,又買到了一些什麼好貨色。

此後一路行去,基本上都是農業情況悽慘,很多農村都陷入了破產的邊緣,唯獨只有一些城鎮商業繁華。衆人這些天都是沿着汾河行走,在經過古交縣後,汾水拐了一個大彎,眼前豁然開朗,已經出了山區,到了後世稱爲晉中盆地的太原大平原。

這裡是汾河的衝集地,河網密集,灌溉方便,肥沃的土地一望無際,向來是晉省最重要的產糧重地和商業中心。黃來福仔細觀察,這些田地的肥沃情況雖然超過五寨堡各地,但田中莊稼的長勢卻比五寨堡各個農場頗有些不如。

不過比起岢嵐州城一路來的州縣村鎮,這裡的農業情況已經算很不錯了,畢竟這裡是晉省最重要的地方,灌溉系統發達,水利設備完善,這年景再幹旱,這一帶河裡,井裡的水還是勉強夠用的。黃來福估計,以今年這個大平原的產糧來看,應該可以養活太原附近州縣的百姓們,但要他們向外輸糧,卻也是有心無力。

看着各處田地勞作的農夫,雖說他們的耕種方式,牛梨等工具都比岢嵐州過來的州縣們要先進一些,但比起黃來福的大農場耕種方式,這效果還是遠遠不如。如果這些田地都屬於黃來福的話,依他的大農場計劃,他有信心,整個大平原的田地產糧便基本可以滿足山西大部民衆的需求。

可惜啊,這裡州縣密集,這一帶的田地大多是屬於民戶們所有,黃來福只能看着乾瞪眼,流口水了。

越近太原,各處的城鎮也就越熱鬧,人口越多,在這些地方行走的民衆,臉色都好了許多,神情也更是悠閒。

太原及附近是晉商的大本營,明代全國較大的商業城市有33個,山西就有太原、平陽、蒲州三處,可見山西商業的繁榮。當時晉商富甲一方的鉅商大賈不計其數,連有數十萬家財都不能算是富裕。往往擁有百萬或千萬身家才能稱富。這些鉅商大賈的集中之地,自然是貨財輻輳,繁盛無比了。

這處處繁華只看得顧雲娘,江大忠等人目瞪口呆,衆人以前只覺得岢嵐州城已經很熱鬧了,但和太原附近比起來,以前那些地方現在看起來只象是個小城鎮。

不過黃來福卻敏銳地察覺到這種繁華和富庶後面的畸形現象,一方面是路上,城中前呼後擁,衣着華貴,揮金如土,奢侈到極點的富豪人家,一方面是各處臉有菜色,形容枯槁的流民人羣。

一方面是富者土地連綿,華屋廣袤,一方面卻是貧者連立錐之地都無——這就是大明朝中後期一個怪異的情形:土地兼併,貧富懸殊嚴重。

土地兼併情況至少在明孝宗時還不嚴重,顧炎武當時就稱讚此時:“家居人足,居則有室,佃則有田”。但到了隆慶年間時,已經是“則尤異矣,末富居多,本富盡少,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起者獨雄,落者辟易了”。到了萬曆時期,土地兼併,貧富懸殊就更是嚴重,“則迥異矣,富者百人而一,貧者十人而九,貧者不能敵富,少者反可以制多。金令司天,錢神卓地,貪婪罔極,骨肉相殘。”

據黃來福的觀察,這太原平原的田地,大部分便爲官吏和大商賈所zhan有,造成的後果是產生了大量的流民,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

而貧富懸殊,商業的畸形繁榮,也帶動社會風氣的極速惡化,整個大明,都從服飾、房舍、器用、婚娶喪葬等快速奢侈化,而且那些官員和大商賈獲利後,沒幾個人行善積德,卻大多競相奢侈,且性鄙嗇。帶動了社會風氣的惡化,這就是商業興盛後,帶來的醜陋之處。

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245章 威赫第91章 大勝、斬首第4章 窮得讓人落淚的軍戶第157章 平壤城破第28章 德潤布莊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2)第48章 商賈雲集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245章 威赫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125章 羨慕同食第144章 納妾程序第229章 王京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217章 防秋防冬、五寨堡匯票第235章 潰散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183章 羊毛之誘、互市互利第103章 一片恐慌第27章 變化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199章 情報帝國、報紙的力量第189章 五寨堡五年盤點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3)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56章 收稅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122章 到達、轟動(1)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138章 回家、盤點收穫第80章 八角堡開荒第238章 援軍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203章 紅薯不如小麥?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第34章 岢嵐州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231章 蔚山第244章 度種第134章 慘烈第268章 陽奉陰違第141章 感嘆第31章 獸醫王啓年(2)第224章 石見銀山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1)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153章 議和鬧劇、大軍進朝鮮第197章 大臣打架?民郵、設報誘人心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230章 軍糧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107章 糧盡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5)第142章 先進經驗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218章 劉二妞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2)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192章 軍隊武器收支,燧發槍?夏稅秋糧!第59章 共同利益圈第122章 到達、轟動(2)第158章 各方傷亡統計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2)第130章 軍醫、爭功、李如鬆到來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268章 陽奉陰違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49章 編伍、練兵(2)第6章 這一年第73章 地頭蛇、嚴酷拉練第61章 成親(1)第68章 討價還價第154章 平壤攻防佈置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165章 山西鎮總兵第230章 軍糧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1)第146章 黃來福又出兵,萬曆帝召黃來福覲見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186章 商路第180章 走口外、三娘子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154章 平壤攻防佈置第134章 慘烈第58章 各方爭功(2)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2)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1)
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245章 威赫第91章 大勝、斬首第4章 窮得讓人落淚的軍戶第157章 平壤城破第28章 德潤布莊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2)第48章 商賈雲集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245章 威赫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125章 羨慕同食第144章 納妾程序第229章 王京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217章 防秋防冬、五寨堡匯票第235章 潰散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183章 羊毛之誘、互市互利第103章 一片恐慌第27章 變化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199章 情報帝國、報紙的力量第189章 五寨堡五年盤點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3)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56章 收稅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122章 到達、轟動(1)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138章 回家、盤點收穫第80章 八角堡開荒第238章 援軍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203章 紅薯不如小麥?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第34章 岢嵐州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231章 蔚山第244章 度種第134章 慘烈第268章 陽奉陰違第141章 感嘆第31章 獸醫王啓年(2)第224章 石見銀山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1)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153章 議和鬧劇、大軍進朝鮮第197章 大臣打架?民郵、設報誘人心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230章 軍糧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107章 糧盡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5)第142章 先進經驗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218章 劉二妞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2)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192章 軍隊武器收支,燧發槍?夏稅秋糧!第59章 共同利益圈第122章 到達、轟動(2)第158章 各方傷亡統計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2)第130章 軍醫、爭功、李如鬆到來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268章 陽奉陰違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49章 編伍、練兵(2)第6章 這一年第73章 地頭蛇、嚴酷拉練第61章 成親(1)第68章 討價還價第154章 平壤攻防佈置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165章 山西鎮總兵第230章 軍糧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1)第146章 黃來福又出兵,萬曆帝召黃來福覲見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186章 商路第180章 走口外、三娘子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154章 平壤攻防佈置第134章 慘烈第58章 各方爭功(2)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2)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