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關河口、圈地

些年來,靠近塞外的偏關堡繁華了許多,由於總督及老營堡一帶屯田,加上塞外的墾殖開拓,與歸化城的三娘子貿易,都讓偏關堡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得利。

今年秋收,偏關與老營堡一帶的屯田三十萬畝中,產糧高達三十五萬石,遠遠地滿足了當地的駐軍需求,還有餘力外送。加上偏關也算是塞外與山西鎮內地的必經之地,大批的商隊糧隊都要從這裡經過,讓秋後的偏關堡更是熱鬧起來。

眼下到塞外墾殖的移民越來越多,塞外的農場村落越見的多起來,最遠的商隊屯民們,己經到了後世的包頭一帶屯墾開荒。

讓大明邊鎮民衆意外的是,這些塞外的移民到了邊地後,他們開墾出來土地,種植出來糧食後,纔不過幾年時間,不但能滿足自己的需求,還有餘力向大明內地輸送了,這就讓人非常奇怪。

一直在人們的印象中,塞外都是些鳥不拉屎的苦寒之地,向來難以養活自己,不然的話,爲什麼幾千年來草原上的胡人總是養活不了自己,而經常要向中原地帶劫掠呢?

就是中原國度,向來將這些地方視爲累贅之地,因爲這些地方難搞農事,在這些地方的駐軍後勤補給總是朝廷的一個巨大壓力,老見投入,不見收支,最後只好無奈放棄。就算有些中原王朝堅持在當地駐軍,也只是看中其軍事意義罷了。

幾千年來都是這樣,現在然反過來,塞外之地開始向中原內地輸送糧食,讓第一次聽聞的人有天地顛倒的感覺。

如果塞外向輸送牛羊馬匹或許衆人還不會奇怪,事實上些年中,由於漢蒙雙方互市,加上漢人蜂擁到塞外經營草場畜牧,這些年中,從塞外到山西鎮的許多地方,己經形成了諸如許多:牛道,羊道,馬道的專門道路。每年中,都向山西鎮提供了大批的牛羊馬匹等。

現在塞外卻是開始向內地輸送食由不得衆人不大驚小怪了,也引起了各界好一番議論,當時《五寨堡新聞報》也專門開闢專欄介紹了此事,消息傳到京師,又是引起一番大驚小怪,成爲當時茶樓酒肆的好長時間的熱門話題。

不過大驚小怪久了人慢也就習以爲常了,只是很多人也改變了以往的印象,對前往塞外的心更熱切罷了。

畢竟明內地土地寶貴且人口越來越多。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而往塞外那邊。隨便一個男丁可以分到很多地土地。以往衆人還認爲那些苦寒之地。分來地土地無足輕重。只是抱着不要白不要地想法罷了。

眼下卻發現這些土地以養活自己及家人。還有餘力向大明內地輸送糧食。在塞外屯田。前景光明由不得各人想法改變了。

……

今年塞外各屯田農場。在秋收後有大批地糧食經由商隊糧隊往大明內地而來。或往延綏鎮。或往大同鎮或往山西鎮。

眼下從塞外往山西鎮而來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走陸路種是走水路。

顯而易見地。走陸路。路上耗費極大。因此走黃河水路。便成了許多商人糧隊地首選。

應運而生,偏關附近靠近黃河邊的關河口村便一下子熱鬧起來,往常荒涼的小村莊大興土木,己有新興商業城鎮的味道。

本來黃河這條線,能作爲優良渡口的地方不多,而關河口這個地方,是偏關境內關河流入黃河的匯合處,形成一個沖積小平川,地形開闊,而且河道深,可自然靠岸,又靠村落近,又距離偏關城近。到了偏關,那裡有良好的水泥路通往五寨堡等地,作爲渡口碼頭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不論是從內地北到塞外,寧夏等地的商船,還是塞外到山西鎮內地的商船,都必須經過這裡。加上關河口渡優良的地理位置,一時之間,這裡成了遠近聞名的一個水運商埠碼頭。

每天商船雲集,從碼頭出發時,船漢們搖着槳一字排開,浩浩蕩蕩地在黃河水上行使,船隻的數量數不勝數,景色非常壯觀!那種繁榮熱鬧的景象,令整個偏關城的人,乃至整個黃河沿線的人都是羨慕非常,各地的女人們也都以能嫁入關河口村爲榮。

經過幾年的經營,關河口渡己經形成了幾條主要的水運路線,最遠達到寧夏、甘肅一帶,不過最常見的,是北上時,運送一些內地的布匹雜貨,還有一些五寨堡的產品等,到黃河兩岸一帶的農場村落中販賣。

然後從這些地方裝運糧食順流回來,或到關河口渡停下,在碼頭停泊、卸貨後,將運來的糧食堆積於河岸的糧倉中,再由外地的商人僱勞力趕着驢、騾等將糧食馱運到偏關,再行銷到外地去。

或是從塞外出發到關河口渡後並不卸貨,而是一直順流而下到河曲、保德、等地卸貨,有時還南下到禹門口、河津一帶

最遠到臨縣的~口,將貨物在這裡卸下,行銷到全省補山西糧食不足的情況,同時他們自己也大大賺上一筆。

近兩年來,由於在塞外發現鹽池,從塞外回來的船隊運輸的貨物中,又增加了鹽的運送。此鹽池就是後世的吉蘭泰鹽,該鹽品種優良,呈大顆粒狀,顏色發紅,故又稱爲紅鹽,眼下鹽池爲黃來福暗中控制,每年獲取的好處不斷,不過萬曆皇帝己經聽聞到風聲,己經準備找黃來福分紅了。

幾年中,由於關河口渡的興起,原來全村幾百口只有幾條大船,眼下己經發展到了近百條,村民們己經是迅速富裕起來。

……

關河口村只是因爲塞外開發而因此獲利的縮影,類似的地方多不勝數。

而且由於五寨堡的興起與大農場制的推行,經過十年的傳播與影響,也可避免地引起了大明某些地方的改變。不管黃來福是樂意還是不樂意,一股蝴蝶效應風潮,己經在大明一些地方悄然開始。

“你媳婦家娃的讓俺活口,俺就走塞外去,總督大人早說了,去了塞外就有田地分,那地方好着呢,分田分地租牛不說,前三年還免稅糧。俺就不信,離了你張員外,俺們就活不成了?那個誰說的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太原府陽曲縣的佃農田羊怒氣沖天,領着滿是憂慮的家人收拾行李,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去塞外的道路。

不說田大羊怒,自己幾代都爲城裡的張員外幹活,每日家小拼死輕活老實實的爲張員外幹活。大熱天的頂着炎炎烈日干活,大冬日的寒風刺骨,腳都裂了幾個大縫生存的艱辛實在難以形容,只是爲了土裡刨食養家餬口。

不想張員外連這點活路都不給:己,秋後,便收回了租佃給自己的土地起啥“大農場計劃”,這樣一來,至少有一半的佃農如自己一樣失去了活口的希望,不得不背井離鄉,逃離了老家中生存了幾百年的地方。

那張員外是陽曲縣的大,在城外土地連綿平坦肥沃到萬畝之多,手下有衆多的佃戶。往年時間裡些佃農與田大羊等人一樣,都是靠租種張員外的土地過活。

不過年張員外不知道是怎麼樣想的後突然遣散了大部分的佃農,開始大規模興修水利來各樣水車農具等,準備開始效仿五寨堡,搞起大農場計劃來。

說起來其實不止是張外,陽曲縣許多大戶紛紛如此,就是放在整個太原府,也頗有這種大農場的趨勢。

這幾年來,大明民間,由太原府榆次縣東陽鎮的田之壟首先開始,這種大農場耕種方式,己經在太府等地越來越流行。大明北地越來越缺糧,市場廣大,種糧極有收穫。顯而易見的,大農場制度,遠遠的比小農似的耕種更有效率,產出更大。

田之壟獲得的好處快速地傳播着,更有着總督黃大人的明顯例子。龐大的利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大戶投入進去。

這些大戶可沒有田之壟的好心,將失去土地的佃農又補充到自己新辦的廠房中去,他們也沒有辦工廠的興趣與技能,直接就是收回佃農的田地,將他們趕走,任由他們是生是死。這樣就造成了大量的如田大羊一樣的悲劇人物。

作爲悲劇人物,田大羊不明白張員外等人的想法,只是覺得張員外不念幾代的主僕情面,不再給自己活路。他曾經也委曲哀求過,不過還是如此,張員外似乎是無動於衷,看到他這種態度,就是再懦弱的人,就是泥人也會有三分火性。

田大羊恨恨走的同時,對張員外己不再有恭敬的想法,腦中裡滿是說書先生說的那種爲富不仁人的形象,不要說的,田大羊認爲這張員外就是那種人了。中國老百姓就是這樣,有一個活路希望的時候,可以對某些人忍氣吞聲,當最後一口飯食都沒有的時候,便會變成強悍無比,蔑視一切,這就是所謂的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田大羊領着家人恨恨而走了,幸好還有塞外可去。如田大羊決定的人很多,太原府各地大搞大農場,造成了越來越失去飯食的佃農們,他們默默地對家鄉叩了幾個頭後,帶着家人與孩子,滿懷希望地往塞外而去,他們都打聽了,到了塞外後,總督大人便會給他們分田分地,讓他們好好地活下去。

……

從萬曆十七年,五寨堡大農場制橫空出世,引起世人有意無意的關注以來。

到了萬曆二十四年,太原府及山西某些地方開始有了大農場耕種制,經過萬曆二十五年,萬曆二十六年,到了今年秋後,這種大農場耕種制突然成爲一種流行,一股圈地的浪潮,在山西各地興起。

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116章 目光要往外看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51章 軍歌(1)第96章 連升三級第151章 妖言惑衆第70章 軍容、青磚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77章 城建成、菜園果園雞食第219章 徵兵!小姨變小妾?第178章 大移民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7章 謀劃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110章 反響、升官、撫卹第22章 過節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2)第244章 度種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3)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3)第242章 毆打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181章 黃來福出塞第122章 到達、轟動(1)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2)第236章 線形戰列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21章 商議第153章 議和鬧劇、大軍進朝鮮第122章 到達、轟動(1)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179章 東林黨議始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30章 外界的一些事情第179章 東林黨議始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170章 你頭殼被門板夾了?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255章 刺刀誕生第34章 岢嵐州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2)第109章 潰敗、殺俘(3)第225章 朝會第19章 行商第21章 商議第257章 新戰陣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3)第227章 探獄147章 面聖第94章 歡聚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35章 顧家第125章 羨慕同食第267章 播州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261章 關河口、圈地第72章 神池、馬賊第254章 單一火槍兵?第174章 耀武揚威第225章 朝會第52章 萬曆帝的震動第157章 平壤城破第17章 大幹第46章 一人入伍,全家光榮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235章 潰散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84章 蒼涼第97章 有了兒子、各方來賀第61章 成親(3)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237章 提督第232章 豎儒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2)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3)第170章 你頭殼被門板夾了?第51章 軍歌(1)第73章 地頭蛇、嚴酷拉練第254章 單一火槍兵?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4)第117章 墾殖農場第265章 規劃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1)第125章 羨慕同食第244章 度種第108章 決戰第100章 又震動第151章 妖言惑衆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230章 軍糧
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116章 目光要往外看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51章 軍歌(1)第96章 連升三級第151章 妖言惑衆第70章 軍容、青磚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77章 城建成、菜園果園雞食第219章 徵兵!小姨變小妾?第178章 大移民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7章 謀劃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110章 反響、升官、撫卹第22章 過節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2)第244章 度種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3)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3)第242章 毆打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181章 黃來福出塞第122章 到達、轟動(1)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2)第236章 線形戰列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21章 商議第153章 議和鬧劇、大軍進朝鮮第122章 到達、轟動(1)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179章 東林黨議始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30章 外界的一些事情第179章 東林黨議始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170章 你頭殼被門板夾了?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255章 刺刀誕生第34章 岢嵐州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2)第109章 潰敗、殺俘(3)第225章 朝會第19章 行商第21章 商議第257章 新戰陣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3)第227章 探獄147章 面聖第94章 歡聚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35章 顧家第125章 羨慕同食第267章 播州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261章 關河口、圈地第72章 神池、馬賊第254章 單一火槍兵?第174章 耀武揚威第225章 朝會第52章 萬曆帝的震動第157章 平壤城破第17章 大幹第46章 一人入伍,全家光榮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235章 潰散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84章 蒼涼第97章 有了兒子、各方來賀第61章 成親(3)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237章 提督第232章 豎儒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2)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3)第170章 你頭殼被門板夾了?第51章 軍歌(1)第73章 地頭蛇、嚴酷拉練第254章 單一火槍兵?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4)第117章 墾殖農場第265章 規劃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1)第125章 羨慕同食第244章 度種第108章 決戰第100章 又震動第151章 妖言惑衆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230章 軍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