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新戰陣

總王貴秀領着一百餘火銃手們站成一排,他們原先的是標準的野戰裝備。

身上披着鐵甲,頭上戴着八瓣帽兒鐵尖盔,身上斜揹着火藥罐及鉛彈火藥包,腰間別着一把長刀。此外還有杖、錫鱉、鐃套、飲水、乾糧等。

種種下來,負重怕要達到幾十斤。

不過黃來福認爲,有了隧發火銃及紙殼彈筒後,在火銃強大的威力及射程下,敵人能威脅到自己士兵的可能性己經大大減少,盔甲等物,怕是以後沒必要披掛了。

畢竟火銃手們輕裝上陣,是歷史事實所證明的。

減輕了步兵的甲後,可以大大提高士兵們在戰場上的機動靈活性。

特別是可以大大節省了:己製作盔甲的錢財。在士兵們的裝備上,其實每人的盔甲錢向來是大頭。

因此此時演射擊的士兵裝扮,便是依黃來福的要求,一百多人都不裝甲,僅戴一個頭盔。腰間別的雙手長刀也換成了刺刀。

特別是各人身上原來背的火藥及鉛彈火藥包,也換成了一個彈藥袋,內中裝了六十發的紙殼彈筒。

這身打扮,讓火鐃手大感~。

依黃福所說地紙殼彈筒擊發步驟。王貴秀不時發出口令。

首先第一步。火鐃手將鐵打製地隧發鳥嘴銃拿在手中。打開火門。然後右手從彈藥袋中拿出一個紙殼彈筒。這紙製彈筒外面覆有油脂。裡面己有定量地火藥及一顆彈丸。

接下來。火銃手用牙咬掉紙殼彈筒地尾蓋。用嘴含住彈丸。然後將彈筒內地火藥倒入火門內一部分。關好火門!

最後將紙殼彈筒內剩下地火藥及彈丸塞入槍管內。用通條將彈丸與紙殼捅好。便完成了射擊地準備!

比起原先地裝藥步驟。紙殼彈筒可說是大大節省了時間。依五寨堡普通地燧發槍兵們地裝填速度。使用紙殼彈筒後。平均每人一分鐘都可以打出兩發。如王貴秀之類地優秀火銃兵。每分鐘打出三、四發都不是問題。

而放在平時。優秀火銃兵們分鐘最多打出兩發地子藥。如果是早前地火繩槍。每分鐘能打出一發就很不錯了。

一百多火鐃手們是親身體驗的第一人,紙殼彈筒裝藥如此之快,各人眼中都是露出興奮的神情,不過他們還是持槍嚴肅而立着。

王貴秀一聲令下,各人將擊發器打開紛熟練地將隧發鳥嘴銃對準前面八十步遠的木牌,前手托住鳥銃的腰腹,用照星遠遠地瞄準着。

王貴秀一聲喝令人紛紛撥動了板機,“啪啪”聲響,白煙冒起,火藥味不斷傳來面的木牌紛紛被擊中擊碎。

幾輪裝填射擊後,黃來福身旁衆將都是露出興奮的神情,沒想到這紙殼彈筒裝藥射擊如此之快,如果用到戰場上,那還誰能抵擋得住?

對於新事物一般人總是恐懼的,黃來福原先提出紙殼彈筒的概念時算黃來福是主將,部下們還是有些慮下紙殼彈筒的實際使用,己經征服了他們的心!

各人紛紛向黃來福進言望以後在軍中的火器,都使用這種紙殼彈筒!

不用說的來福自然是吩咐劉天祿以後大批量的生產紙殼彈筒。而且以後五寨堡軍工廠,要將重點放到隧發火銃,紙殼彈筒,刺刀等的生產上來。

至於盔甲腰刀長槍等物,黃來福相信隨着隧發火銃的普及,這些東西以後都將慢慢被淘汰。

現在刺刀與紙殼彈筒都造出來了,要檢驗他們的效果,便需要相關的演習。

……

由於現在軍工廠內的隧發火銃產量有限,所以現在除了黃來福的家丁營來福營全部配發隧發火銃外,餘者就是黃來福的嫡系營五寨營,還有老營堡的鎮虜營有配發一部分的隧發火銃。

隧發火銃的不同配置,自然需要相關的軍陣配合,而爲了這場演習,各將們都是忙開了。

時間很快到了萬曆二十七年的七月底,這天一大早,在五寨城附近的岢嵐山腳下,來福營及五寨營正展開一場軍事演習。

黃來福頂盔披甲,策馬立在一個高坡上,用千里鏡只是看,旁邊是一大羣將官們的簇擁,同樣是用千里鏡看,此外還有衆多的旗牌手,吹鼓手們環繞在身旁。

來福營及五寨營假設爲甲軍及乙軍,相互對攻,由於山西鎮靠近塞外,所以假設一方是明軍,另一方自然是胡人騎兵了。

在黃來福軍隊的編制中,與別的大明軍隊一樣,都是以營爲制,每營基本上三千人。每營都有步兵,騎兵,還有一部分的輔兵等。

其中,12人爲一隊,有隊長1人。3隊爲一旗,全旗人,旗總1人。3旗爲1局,112人,百總1人。爲一司,每司9人,把總1人。2司爲一部,899人,千總1人。

三部合爲一營,加上一些旗手,吹鼓手,火藥匠,醫士,醫獸等雜流,一營計約三千人。

一般在黃來福的一營兵中,都有步兵兩部人,約在1800左右,此外還有一部的騎兵九百人。還有輜兵數百人。此外就是一些炮兵了。一般來說,一營兵中,有戰兵約在二千多人。

此時是來福營設爲明軍,人數設爲一營三千人。五寨營設爲入寇的蒙古騎軍,人數在兩萬人左右。

假來福營在空曠地帶遭遇了大量的蒙古騎兵,來福營將士雖然人人有馬,也有一部分兵,但顯然的,以騎戰與蒙古人博戰是不划算的,特別是有隧發火銃的情況下,因此楊小驢還是決定以步騎合戰,就地防禦。

此時來福營是以司爲基本戰術單位展開,四邊是兩部四個司的步兵隧發火銃手展開陣形,護住中軍,其中每司中的每局1

又都是保持三列橫隊,列與列之間間隔約1米,局與=爲0米左右。每面都是寬約在百米左右。

這樣的四面陣形,這樣的三列橫隊,保證了全營任何時候的射擊火力都來自於整個正面。而且還有源源不斷的火力射擊。

同時近千騎兵與輜兵雜流中軍旗手等,也都佈置在陣內的中軍附近,這些騎兵全部都是下馬,同樣以陣形展開,他們同樣配發隧發火銃外還有馬刀或是長槍等裝備。

他們除了等候追擊外,還將作爲步兵的預備隊使用。

在必要時,他們還可以作爲突擊隊,時不時地殺出陣內作爲反擊。

這是黃來福依:己筆記本電腦中收載下來的資料,還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想出來的新戰陣且與衆將商議過,非常適合隧發火鐃的威力。就不知道演習情況如何。

……

由於這是刺刀陣與紙殼筒使用的第一次,作爲來福營遊擊的楊小驢自然是興奮非常雖說是演習,他他還是抱着嚴肅的態度來進行。

早在演習前,早己下令每局的百總檢查士兵們的彈藥情況,每人身上彈藥包中的紙殼彈筒足不足。此外他還下令軍士們更換新的火石。

作爲隧發火銃火石是必不可少,由於火石的重要性,來福營的軍士們每人都有一塊備用,每個營中還都保有相當數量的儲備。

相對的,晉西北一帶火石源還是豐富的,在五寨堡軍工廠中採火石通常是在潮溼的天氣裡進行,乾燥後熟練工人粉碎、整形後使用。

而隧火銃製造成功後,來福營的軍規鬥前,火石是必檢的項目之一。在戰鬥前夜的軍將們都會提醒士兵們,更換一塊新的火石,明天會有大用場!

士兵們早己是展開陣,全部人的槍管上都套着刺刀,明晃晃的一片寒光!當然了,由於時間緊迫,軍工廠還沒造出足夠的刺刀,所以一部分士兵們以尖物代替。

現在有了隧發火銃,此時來福營軍士們排列的陣形己是更爲緊密。而爲了避免影響射擊,來福營將士們的軍服己是越來越緊身,現在更是脫去了盔甲,軍將們只戴着一頂八瓣帽兒鐵尖盔,身上少了幾十斤,人人大感輕鬆。

當然了,也有一部分的軍士們心下不安,雖說各人認爲自己的隧發火鐃犀利,更是有了紙殼彈筒,射擊的威力及速度大大加強,但出於慣性,各人認爲,沒有了盔甲的掩護,將來博戰時,會不會有些不必要的傷亡?

只有楊小驢等人是對此充滿信心。有了隧發火銃及紙殼彈筒,再裝備盔甲,己無必要。

早在先前時,遠遠在外的騎兵中的探馬隊早己急搖黃旗,說是有賊人大部到來,人數在萬騎之上。中軍大旗下的楊小驢用千里鏡看得明白,他心中暗贊,有了這千里鏡,己方應對的時間就充足多了。

再從千里鏡看得明白,賊人大軍己是開始進攻,一路騎兵主攻,數路攻擊己方兩側及後路,

中軍一聲令下,衆將士們準備作戰,眼下來福營中早己不使用拒馬,只有四邊每司的戰陣旁,都擺着幾門戰車火炮。

由於此次設定是在空曠遠方地帶作戰,所以來福營軍中帶的都是輕型的戰車火炮,威力及射程都不是很大。

黃來福在千里鏡內看得明白,心想萬曆帝己經許可山西鎮造炮,相關的火炮製造,要提上議程了。而且車陣的機動性也是差了一點。

軍中的無敵大將軍及大佛狼機威力倒足,射程也不錯,每每達到一里,就是重了些,每每達到千斤,運送不易。看來自己要設法搞一些那種西式的六磅炮、四磅炮、三磅炮等,這樣隨軍出擊時就方便多了。

五寨營扮演的入寇蒙古人騎兵衝到約二百步時,他們開始加速,此時幾面的戰車火炮開始射擊,當然了,這只是象徵性的,並不是真的射擊。不論是火炮還是隧發火鐃內,內中都只有火藥沒有彈丸。

依實際情況時,一部分五寨營扮演的入寇蒙古人騎兵認爲被火炮打中,而退出戰鬥。不過損傷不大,很快,餘者數路蒙古騎兵還是繼續衝擊。

中軍聲響後,陣形四面此起彼落的號令聲,隧發火銃兵們立時準備戰鬥。

每面中,士兵們都己是排成三列橫隊。原先他們都是站着,此時號令聲響後,立時前兩列跪了下去,第三列還是站着,同時第三列中一整排裝了刺刀的隧發火銃對準了衝上前來的想象敵人騎兵!

很快的,敵人騎兵衝進了百步之內,中軍一聲銃響,一聲長喇叭響起,立時這列火銃兵一齊開火,接下來是第二列站起來開火,最後是第一列開火射擊。

如此周而復始,依隧發火銃的威力及使用紙殼彈筒的裝填速度,雖是演習,衆人也可以看得很清楚,那些衝上前來的蒙古騎兵根本也沒有靠近的機會,以他們的戰鬥意志,每面一司五百人的火銃手三列射擊後,大多就會潰敗逃散。

就算有一些悍敵冒死衝上前來,四面軍陣明晃晃的刺刀立起後,那些馬匹也根本不敢靠近,而在這裡,中軍陣內的騎兵們己是衝了出來,夾擊衝陣的蒙古騎兵,到了這裡,不崩潰的敵人己是沒有。

通過這個演習,高坡上的黃來福是看得滿臉笑容,身旁衆將也是個個興高采烈,紙殼彈筒及刺刀陣的使用,隧發火銃手們己經完全可以獨立作戰,不再需要刀盾兵們的護衛了。

而且這個完全使用隧發火銃,加上刺刀陣的威力,也是讓衆人看得目瞪口呆。

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6)第15章 火熱第173章 明日閱兵,通知楊巡撫來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19章 行商第86章 高科技搶人飯碗的問題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2)第225章 朝會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272章 大災第51章 軍歌(2)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3)第81章 武裝開礦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171章 忠狗、夜宴第227章 探獄第140章 塞外經營、大軍路過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138章 回家、盤點收穫第1章 附身邊軍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92章 分功第32章 進京替職(3)第259章 火炮、軍校第168章 迎接第208章 宛平三宮第263章 勾結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269章 海龍第267章 播州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266章 開發債券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1)第109章 潰敗、殺俘(3)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3章 期望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3章 期望第33章 離別第115章 樹活不了第6章 這一年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194章 上元夜、舊情人?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3)第247章 賠款、搬師回國、封賞!第6章 這一年第119章 平叛第19章 行商第141章 感嘆第257章 新戰陣第218章 劉二妞第35章 顧家第109章 潰敗、殺俘(3)第76章 三大徵前兆、化肥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2)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103章 一片恐慌第94章 歡聚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151章 妖言惑衆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60章 姐夫們手中的資源第28章 德潤布莊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177章 大規模建設、老婆來了第127章 商隊到達、衆將羣星、朱巡撫有請第235章 潰散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242章 毆打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2)第257章 新戰陣第252章 還鄉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73章 地頭蛇、嚴酷拉練第42章 馬久英公公第7章 謀劃第106章 傷亡慘重第29章 大五寨堡水泥廠(1)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126章 不滿第218章 劉二妞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78章 產品熱銷、渠秀荷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3)第264章 議事,問題多第30章 外界的一些事情第70章 軍容、青磚
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6)第15章 火熱第173章 明日閱兵,通知楊巡撫來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19章 行商第86章 高科技搶人飯碗的問題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2)第225章 朝會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272章 大災第51章 軍歌(2)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3)第81章 武裝開礦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171章 忠狗、夜宴第227章 探獄第140章 塞外經營、大軍路過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138章 回家、盤點收穫第1章 附身邊軍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92章 分功第32章 進京替職(3)第259章 火炮、軍校第168章 迎接第208章 宛平三宮第263章 勾結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269章 海龍第267章 播州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266章 開發債券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1)第109章 潰敗、殺俘(3)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3章 期望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3章 期望第33章 離別第115章 樹活不了第6章 這一年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194章 上元夜、舊情人?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3)第247章 賠款、搬師回國、封賞!第6章 這一年第119章 平叛第19章 行商第141章 感嘆第257章 新戰陣第218章 劉二妞第35章 顧家第109章 潰敗、殺俘(3)第76章 三大徵前兆、化肥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2)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103章 一片恐慌第94章 歡聚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151章 妖言惑衆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60章 姐夫們手中的資源第28章 德潤布莊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177章 大規模建設、老婆來了第127章 商隊到達、衆將羣星、朱巡撫有請第235章 潰散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242章 毆打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2)第257章 新戰陣第252章 還鄉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73章 地頭蛇、嚴酷拉練第42章 馬久英公公第7章 謀劃第106章 傷亡慘重第29章 大五寨堡水泥廠(1)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126章 不滿第218章 劉二妞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78章 產品熱銷、渠秀荷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3)第264章 議事,問題多第30章 外界的一些事情第70章 軍容、青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