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度種

義大人,唐人如此多的兵船雲集在這,如此多的船,看來真是很快要攻打我們日本國了!”

此時在釜山港口外,宗義智派出的心腹使者宗義項,在一隊明軍的押送下,己經帶着幾個隨從上了岸,眼前的情形,讓各人是膽戰心寒。黃來福並不避諱這些日本人觀看,以力破巧,雷霆之擊,堂堂正正之師,對方再多的窺探也沒用,反而能給他們更多的威赫。

“是啊,唐人兵發在即,就希望此行和談能成功了,否則我們對馬島,便是玉石俱焚的下場!”

宗義項憂患地道。

很快,他們便在明軍的押送下,進入釜山城內,而城內外那密密麻麻的軍營,連綿幾十裡,也是讓他們看得呼吸停頓,大明兵威如此之盛,他們是無論如何抵擋不了的,只希望此行任務能成功。

……

在釜山城內的提督府內,黃來福接見了對馬島使者宗義項,黃來福時間寶貴,自然沒有時間跟他們多扯,他的語氣強硬,毫無轉|u之地,對馬島上下,必須要向大明投降,時間就定在初五日那天。

不管宗義智怎麼想,明軍的兵船,都會在那天登陸對馬島的大浦港。如果宗義氏投降,黃來福會留他們全族老小的性命,否則一但武力登陸,定讓宗義氏全族上下灰飛煙滅。

對馬島使者宗義項根本沒有分說的機會,最後只好滿頭大汗,帶着黃來福的最後通牒令匆匆忙忙地回去了。

萬曆二十七年正月初五日,明朝首撥一百餘艘戰艦登陸對馬島,對馬島家督宗義智領全族上下在碼頭上跪下地投降,明朝大軍不費吹灰之力便得到對馬島這個重要據點。

正月初九日。明朝大軍登陸日本名護屋成功。此行護送戰艦有三百餘艘。有聯軍陸兵兩萬餘人。其中有大明副將鄧子龍。領江浙步兵五千人。他們對付日軍經驗豐富。便由他們作頭批登陸日本人選。此外還有朝將樸仁老。率領朝鮮陸兵一萬餘人。

名護屋雖由日本國經營多年。以作爲進攻朝鮮地據點。眼下守城地也是加藤清正。有軍隊幾千人。不過都是軍無戰心。只不到一日被便攻破。加藤清正狼狽而逃。此次攻城地主力是朝鮮軍。明軍只是在後押陣。似乎要將這些年地怨恨發泄出來。這些朝鮮兵一反在國內地懦弱。變得奮勇無比。絲毫不計傷亡。

他們攻下名護屋後。更是屠城數日。城內屍積如山。就算周邊數萬地日本人。不分男女老幼。也是盡數被他們殺死。他們瘋狂地殺戮。連鄧子龍都阻擋不了。鄧子龍私下回黃來福彙報。朝軍之瘋狂。手段之殘暴。令人震驚。

名護屋城破及被屠城地消息傳開。整個日本震驚。各人都是道:“唐人及高麗人報復來了!”

此後幾天內。一直到正月十五。登陸地明朝大軍己有五萬人之多。而且後繼地明朝大軍仍是源源不斷而來。十七日。明軍幾千人在溫泉津登陸。輕取了石見國地鳥取城。控制了石見銀山。該地地大名毛利氏絲毫沒有反抗之力。

十九日。大明戰艦出現在離京都不遠地丹後城海邊。耀武揚威。並炮轟丹後城池。日本舉國震驚。

而對明朝大軍咄咄逼人的態勢,日本上下亂成一鍋粥,五長老袖手無策,澱方夫人更是帶着年幼無知的豐臣秀賴整天嚎哭,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

二十一日,對馬島外海上,前後左右都是密密麻麻護衛的戰艦,黃來福站在一艘大福船上對外極望,海天一色,墨黑色的海水一浪一浪的涌動,離前面不遠地,是對馬島嶼那南北狹長的身影。

身旁是提督的儀仗旗幟,一干魁梧的親衛家丁們站得筆直,來朝鮮快兩年,就算山西軍是旱鴨子,也不會如以前那樣站在船上就暈船。就是黃來福坐船,現在也鎮定了許多。

眼下天氣仍是寒冷刺骨,海風吹動了黃來福身後的披風大氅,獵獵作響,他靜靜的不動,只是沉思,眼下攻伐日本進程順利,日本上下,也似乎是嚇破了膽,現在己經到了談判的時候了。見好就收,拿錢就走,再逼迫下去,激起日本國上下同仇敵愾,反而不好。

很快地,船隊靠上了對馬島的大浦港,不說島上的大明軍隊列隊歡迎提督大人,就是對馬島家督宗義智,早己領着全族上下,還有島內所有的居民,全部在碼頭兩旁相迎。

這對馬島在日本、朝鮮之間的朝鮮海峽內,共由五個島嶼組成,陸地面積約七百多平方公里,主要城鎮是嚴原和雞知,居民多爲漁民,以前又多爲倭寇的盤據之地。

不過眼下的,這裡早己成爲了明朝大軍的駐紮之地,軍營密密麻麻,旗海無邊無際。這島夠大,夠寬,容納幾萬大軍是沒有問題,而且大浦港也是良港,從大明與朝鮮運輸物質到這裡也非常方便,而且這裡景色宜人,草場衆多,還可以養馬。黃來福己經決定了,以後就將這裡佔爲大明的國土,長駐艦隊,威赫日本與朝鮮兩地。

水兵總兵陳磷,早己領軍在島上駐紮,此時跟在黃來福身旁地,有麻貴,董一元,劉,朝鮮都元帥權慄等人,還有小西行長也是跟在黃來福身旁。見黃來福下了船來,陳連忙抱拳迎了上來。

還有原島主宗義智,也是撲上來顫聲用漢語叩頭道:“小人對馬島家督宗義智,見過上國提督大人!”

這久與朝鮮與大明貿易,這明國語言,對他自然沒有問題,他身後一干宗義氏族人,也是在跟在後面叩頭不己。

黃來福看了看他,這宗義智倒很年輕,也就是二十幾歲樣子,當下他道:“宗義君起來吧,你能棄暗投明,爲天朝效勞,我不會忘了你的好處的!”

宗義智鬆了口氣,這黃來福這句話,那他就放心了,對馬島是保不住了,不過他宗義氏經營對馬多年,也積累了不少財富,有這些錢財,以後過個富家翁的生活是沒問題的。

他爬了起來,偷看了黃來福一眼,心

這唐人提督,怎麼如此年輕?”

而這時他也看到了黃來福身後的小西行長,二人相視,都是苦笑,宗義智向與小西行長交好,小西行長也是個商人,他與宗義智聯合,以前在對馬島上經營與朝鮮大明的跨國貿易,二人可說都是發了大財。眼下二人都是成了階下囚了,可說是同病相憐了,不過命保住就好。

親衛爲黃來福牽來了馬,一干人浩浩蕩蕩,往島內地嚴原城而去。一路上,島上的倭人居民,都是戰戰兢兢地跪在兩旁相迎。

這算是黃來福第一次在這個時空來到日本的本土上,久聞日本人長得矮小,在這裡,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普遍地,不論男女,這些日本人身高都是在一米三、四左右,身高一米五、一米六的,都算是長得高大了,一眼看過去,好象到了一個矮人國一樣。

依史料,日本地戰國名將中,身高達到一米六的都很少,豐臣秀吉身高不到一米五,德川家康身高是一米五六,上杉謙信也是一米五六,只有織田信長、武田信玄身高達到了一米六。

此時望眼整個世界,由於人口地增多,人均佔有肉量少,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身高普遍都不高。明人的平均高身是一米六,日本人平均身高一米四,蒙古人與朝鮮人平均身高一米五。就是在西方,眼下地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的國民,平均身高也只是一米六,就是在八國聯軍時期,北京人地平均身高都要高過普魯士士兵的平均身高。

世界人口身高高峰,東方是在中國地春秋戰國時期,西方是在古羅馬時期,那時春秋戰國的秦國,燕國,韓軍等國士兵們,隨便選一個,身高都能達到一米八五,一米九以上,就是在漢時,漢兵平均身高也是在一米八五以上。同時期的羅馬帝國,士兵平均身高也是在一米八,一米九以上。

從唐末開始,東方人口的身高急速下降,宋人平均身高是一米六五,蒙古人是一米五到一米六,而西方人同樣如此,經過工業革命後,士兵的身高招募,也無奈地從一米六五降到了一米六。

很快,衆人便進入了嚴原城,這裡的守軍,己經換成了明軍。嚴原雖說是對馬島的重心,不過放在大明,也只是一個小城鎮罷了,內中地人口只有數千。

宗義智恭敬地將黃來福等人迎進自己的私邸內,倒是有一些中國江南的風味,

當晚,宗義智隨同一些親信家臣,擺開晚宴,招待來臨的上國提督大人。雖說宗義智自認爲晚宴豐厚,也極力奉承,不過在黃來福的眼中,這些飯食,只不過是典型的粗茶淡飯罷了。眼下日人正是集體窮困之極的時候,就是有一些大名,平時吃到一條魚,都認爲是豐盛的美食。

這也是爲什麼日本皇宮幾千年沒有太監的緣故,因爲天皇比大名還窮,養不起。

吃着這些飯食,味同嚼蠟一般,只有隨後地日本稚子舞表演,還能看一看,那些日本短打小使,頭纏白帶,手捧圓鼓和竹笛,邊吹邊舞,喲喲哈哈地大叫,倒也讓人看了好玩。不過緊接下來的日本歌伎表演,讓黃來福嚇了一跳。

那些日本女人,穿着揹着嬰兒包的吳服,手拿小扇,臉上塗抹着厚厚的白粉,牙齒烏黑,一看過來,讓黃來福打了個寒噤。只有麻貴,董一元,陳磷,劉等人看得很是好奇,就是朝鮮都元帥權慄等朝將,也是看得眉歡眼笑。

席中,宗義智試探地問起了黃來福對他們對馬島宗家的安排,以黃來福的權勢,宗家以後會怎麼樣,也只在黃來福一言之間的事情。

在黃來福地考慮中,他將來也需要在日本國形成一些利益集團,而小西行長與宗義智,是一個很好的對象,他也可以向日本各界表明,只要與他合作,便可以得到好處。

當下他道:“宗義君棄暗投明,侍奉天朝,忠心赤膽,我決意稟報皇上,以後宗義君還是對馬島的島主,將來兩國和平後,你們還可以繼續與朝鮮及大明貿易不是?”

宗義智大喜,離席向黃來福叩頭道:“多謝提督大人厚愛,小人感激涕零,以後決意爲大人效力,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一干宗義氏家人也是個個喜形於色。

此後宴中氣氛融洽,宴會散後,黃來福就在府邸只休息,宗義智己經準備了最好的房間。在黃來福將要休息時,宗義智將他的夫人和姬送來侍寢,黃來福見這和姬長得還不錯,怪不得以前地大明使臣李宗城對她心動騷擾。

此時日本有度種的習慣,從宋朝到明朝,日本男人到中國,或是遇到有中原漢人到日本後,都會將自己地老婆與女兒獻出來侍奉,名爲度種。宋人周曾在《清波雜誌》記載:“倭國一舟飄泊在宋境上,一行凡數十人,日人婦女悉被髮,遇中州人至,擇端麗者以薦寢,名爲度種”

這種習俗從宋朝一直傳到明朝,不論是當時的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都習慣了,就是眼下地大明大軍駐紮在對馬島,島上很多日本居民,都紛紛將自己的老婆與兒子獻出,每晚不絕,希望將來能生個強壯高大地後代。後世日本人的身高提了上來,雖說有牛奶強壯一代人的功勞,但是中原漢人給他們的度精的貢獻,也是不可抹殺的。

黃來福也多少了解了此時日本的這種習俗,當下盛情難卻,便接受了,這和姬人長得不錯,牀上功夫也行,就是長得有點嬌小玲瓏,身高只有一米四多點,讓黃來福有種玩弄未成年少女的罪惡感覺。

……

此後幾天,黃來福一方面坐鎮對馬島,指揮調度對日本的戰事,一方面每晚給宗義智的老婆度種,明軍龐大的壓迫力,讓大板城內的豐臣家寢食難安,他們派出數批使臣,希望能與大明和談。

二月初一日,黃來福終於在對馬島上接見了豐臣家的和談使者。

第3章 期望第134章 慘烈第78章 產品熱銷、渠秀荷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87章 大鐵廠第256章 望遠鏡、紙殼彈筒第237章 提督第237章 提督第100章 又震動第101章 鮮明對比、興旺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2)第1章 附身邊軍第215章 陳於陛的感觀第236章 線形戰列第60章 姐夫們手中的資源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99章 又是大豐收、馬推收割機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87章 大鐵廠第152章 戚家軍後裔、兵力分配147章 面聖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100章 又震動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3)第61章 成親(2)第217章 防秋防冬、五寨堡匯票第91章 大勝、斬首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124章 李如柏、李如樟第70章 軍容、青磚第200章 關注及反應第53章 各方反應第242章 毆打第101章 鮮明對比、興旺第81章 武裝開礦第56章 收稅第96章 連升三級第20章 晉商、大氣魄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99章 又是大豐收、馬推收割機第250章 寄於厚望第246章 談判第51章 軍歌(2)第201章 萬曆帝的陶醉第109章 潰敗、殺俘(3)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146章 黃來福又出兵,萬曆帝召黃來福覲見第180章 走口外、三娘子第249章 總督兩鎮軍務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268章 陽奉陰違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203章 紅薯不如小麥?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2)第176章 分紅之爭第249章 總督兩鎮軍務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3)第132章 跋扈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74章 鳥銃、年獎分紅第224章 石見銀山第116章 目光要往外看第112章 老營堡第107章 糧盡第149章 發行國債的構想第122章 到達、轟動(2)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51章 軍歌(2)第27章 變化第108章 決戰第133章 掩護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113章 發糧餉第237章 提督第215章 陳於陛的感觀第260章 軍隊信仰、秋收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208章 宛平三宮第1章 附身邊軍第84章 蒼涼第157章 平壤城破第119章 平叛第38章 衛學第78章 產品熱銷、渠秀荷
第3章 期望第134章 慘烈第78章 產品熱銷、渠秀荷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87章 大鐵廠第256章 望遠鏡、紙殼彈筒第237章 提督第237章 提督第100章 又震動第101章 鮮明對比、興旺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2)第1章 附身邊軍第215章 陳於陛的感觀第236章 線形戰列第60章 姐夫們手中的資源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99章 又是大豐收、馬推收割機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87章 大鐵廠第152章 戚家軍後裔、兵力分配147章 面聖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100章 又震動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3)第61章 成親(2)第217章 防秋防冬、五寨堡匯票第91章 大勝、斬首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124章 李如柏、李如樟第70章 軍容、青磚第200章 關注及反應第53章 各方反應第242章 毆打第101章 鮮明對比、興旺第81章 武裝開礦第56章 收稅第96章 連升三級第20章 晉商、大氣魄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99章 又是大豐收、馬推收割機第250章 寄於厚望第246章 談判第51章 軍歌(2)第201章 萬曆帝的陶醉第109章 潰敗、殺俘(3)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146章 黃來福又出兵,萬曆帝召黃來福覲見第180章 走口外、三娘子第249章 總督兩鎮軍務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268章 陽奉陰違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203章 紅薯不如小麥?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2)第176章 分紅之爭第249章 總督兩鎮軍務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3)第132章 跋扈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74章 鳥銃、年獎分紅第224章 石見銀山第116章 目光要往外看第112章 老營堡第107章 糧盡第149章 發行國債的構想第122章 到達、轟動(2)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51章 軍歌(2)第27章 變化第108章 決戰第133章 掩護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113章 發糧餉第237章 提督第215章 陳於陛的感觀第260章 軍隊信仰、秋收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208章 宛平三宮第1章 附身邊軍第84章 蒼涼第157章 平壤城破第119章 平叛第38章 衛學第78章 產品熱銷、渠秀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