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萬曆帝的震動

公元1590年9月1日,北京。清晨,各處城樓的五更鼓響過後,寂靜的北京城突然熱鬧起來,整個城市象是活過來了一樣,城內的市民們,又紛紛走上街道,開始了自己悠閒的一天,各個大小的茶館內,又重新擠滿了人。雖說這些年年景不好,北京城外城內的流民雲集,但並不影響皇城百姓百年不變的悠閒節奏。

但是此時在皇城的文淵閣,卻沒有這種悠閒的氣氛。幾個閣臣坐在大廳之內,看着各地的奏章,只是相對無言。這文淵閣位於午門之內,正廳供奉孔子像,兩側有官舍閣樓,英宗後,文淵閣作爲大學士等內閣官員專門的入直辦事之所,成爲了大明事實上的政治中心。

“賑災,賑災,又是要求賑災!”

文淵閣首輔申時行一推案上如山般的各地奏摺,煩亂地站了起來。申時行今年55歲,一副未老先衰的樣子,到今年爲止,他已經官居首輔七年,和前任首輔張居正赫強勢的性格相比,申時行性情較爲悠遊,待人溫和謙讓,不近懸崖,不樹異幟,在文臣和皇帝面前左右逢源,不論是朝臣還是萬曆帝,都視他爲“自己人”。

不過饒是申時行再悠遊,看到各地全是壞消息,要錢要糧的奏摺,心情也悠遊不起來,他在廳內來回走動,只是嘆氣。

也難怪申時行煩惱,從他入閣以來。大明各地就沒有過什麼好消息,不是旱災。就是水災,各地的災禍似乎是沒斷過地樣子。拿今年來說,整個北方又是大規模的旱災,秋後普遍欠收,造成流民無數。

特別讓人恐懼地是,今年四月,連被視爲國家糧倉的湖廣都發生饑荒。餓殍遍地,這是個很不好的徵兆。六月,京城一帶又發生災害。此後,青海的蒙古火落赤部又進犯臨洮,洮州副總兵李聯芳全軍覆沒,接着,總兵官劉承嗣又敗。

萬曆帝朱翊鈞對這一切天災人禍十分惱火。把這一切都歸咎於諫議官,說他們沒有從接連發生的日蝕星變上預測災禍,給他們停俸一年的處分。各地官員都不服氣,紛紛上書,其中就有湯顯祖,他上書皇帝,認爲責任在輔政大臣申時行,許國,是他們竊權欺蔽,排斥異己。箝制言路。

他奏章中的言詞激烈,萬曆帝見了大怒。把他貶爲海南徐聞縣典史,此後一直未被起用。不過也造成了湯顯祖後來《牡丹亭》地出世,奠定了湯顯祖在戲劇中里程碑的地位,也算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了。

看到申時行焦頭爛額的樣子,二輔許國撫須緩緩道:“閣老何必煩惱,要錢要糧。給他們就是了。”

這許國年過花甲。花白的鬍子,不過精神很好。他是安徽歙縣人。官職全稱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歷仕嘉靖、隆慶、萬曆三朝。萬曆十二年以雲南平夷有功,晉升爲少保,封武英殿大學士,並在老家建有一箇中國曆史中唯一的八腳牌樓。

申時行嘆道:“維楨啊,戶部哪還有錢糧賑濟啊,如果有的話,老夫也不會這麼焦頭爛額了。”

一旁的戶部尚書王遴道:“閣老所言甚是,國朝糜費日增,餉費浩繁,早已是日不敷出,今歲太倉存積,除老庫外,僅三百餘萬兩,不足當二年抵補之資矣。”他一邊說,一邊不住地搖頭嘆氣,他這個財政部長,當得難啊。

許國驚道:“王大人,戶部錢糧竟已枯竭到如此地步嗎?”

王遴扳着指頭道,“去歲地時候,太倉銀庫歲入銀僅三百七十八萬七千五百有奇,歲出銀則四百三十五萬三千五百有奇,加之災荒所蠲免的稅糧及折銀,需太倉抵補,虧空一百餘萬兩。戶部去年清查諸倉,現京倉僅存糧七百萬餘石,而歲支官軍月糧則達三百萬餘石,遇閏還需加三十萬餘石,不足兩年之用。”

他的神情顯得憂心忡忡:“今年湖廣大飢,運往京師的漕糧又要減少。糧儲不足,若不早爲之處,一旦糧盡,京師何以取給?”

申時行嘆道:“國力艱窘,入不供出,不過我輩讀聖賢書,正是爲君分憂之時。各地的賑濟只能讓當地官員多想辦法了,只是這京師的流民,卻不能等閒視之,我當奏請聖上,請放京通二倉,以賑濟京師流民。”

他回過頭來,道:“我等票擬吧。”

“哼,不是要錢,就是要糧,就沒有一刻能讓朕省

東暖閣內,“砰”一聲,年青的皇帝朱翊鈞一拍御案,怒氣衝衝地站了起來,嚇得一旁的幾個當值太監大氣也不敢出。

走到閣門口,萬曆帝呼了一口氣,未老先衰的臉上滿是疲倦之意。

多事之秋啊,北方旱災連連,多個地方顆粒無收,地方未晉,臨洮戰事又起。好容易戰事剛撫,流民又是雲集。讓萬曆帝一直應接不暇,焦頭爛額。更讓萬曆皇帝朱翊鈞驚恐的是,連大明地糧倉湖廣都發生饑荒,這是國朝未有之事,這大明的天下倒底是怎麼了。

每遇災荒,各地地官員只會伸手要錢,要不就是張口罵人。要錢,要糧,哼,這錢糧難道會從天下掉下來不成?登基十幾年了,萬曆帝發現自己每年都沒有省心的事,這皇帝,做得累啊。還有,賑濟的事還好說,京通二倉中,總算還有點糧,內閣要求自己開倉放糧,賑濟京師的流民,那自己便放糧便是,至於這京通二倉中的糧,吃不到二年,那也顧不得了。

讓萬曆帝頭痛的是,言官和各地文臣們又要開始藉此做文章了。按中國傳統的說法,如果天下出現什麼水災旱災之類地災禍,那便是朝中有奸臣,或是皇帝有過失,於是皇帝便要換上素服,不吃葷腥,不近女色,靜靜地反省自己地過失,嚴重的還要下些罪己詔之類地。

當然,各地出現災禍,各地的官員們都是認爲自己沒問題的,自己都是忠臣,有問題的,肯定是朝中的大臣們,要不就是當今的皇帝有什麼過失。這不,新的一波上書潮又開始了,攻擊你,攻擊他,有的傢伙居然攻擊到自己的小老婆鄭貴妃身上,這是萬曆帝忍受不了的。

萬曆帝朱翊鈞當然不會背這個黑鍋,他也認爲自己決對沒問題,有問題的,就是那些諫議官,沒本事從那些日蝕星變的變化上預測災禍,所以給他們停俸一年的處分。這下子,更是如捅了馬蜂窩一般,各地官員更是紛紛上書,直言皇帝是非,其中就有那個叫什麼湯顯祖的,言語中更是過份,萬曆帝當時就把他貶爲海南徐聞縣典史了。

不過上書的人還是前撲後繼,讓萬曆帝無可奈何,多少年來,大明的文官們已經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讓萬曆帝不能有個人的意志。這些年,萬曆帝已經有些心灰意懶,對文官集團日益疏遠,連內閣的閣臣們,都越來越少接見。

萬曆帝長吁短嘆了一會,回到了案前,這時一個太監又小心翼翼地拿着一疊奏摺進來,其中有一些還是各地的錦衣衛密報,萬曆帝會感興趣一些。

比起文臣們只會訴苦要錢,或是賣直的奏摺,這些錦衣衛的密報,會有意思一些,監控各地的同時,還會有一些各地風情描述,讓自己不出深宮,便可以掌控天下事。特別是那個啥子的五寨堡,那個小千戶黃來福的所作所爲,讓萬曆帝每每閱後,都會會心一笑。

前些時間密報上說黃來福在五寨堡的幾十萬畝土地莊稼長勢不錯,倒是出乎萬曆帝的意料,眼下大明這種年景中,能現在這種情形,也算是異類。

此時一疊錦衣衛密報中,就有一份關於五寨堡的密報,讓萬曆帝拿起的同時,不知道爲什麼,這內心隱隱有一些期待。

打開密報,萬曆帝看了一遍,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揉了揉眼,又細細地看了一遍,最後他哈哈地笑了出來,猛地站了起來:“好,好啊,好一個黃來福,一個小小的千戶,竟有如此能耐。”

聽萬曆帝這樣說,立時,旁邊幾個當值太監的耳朵高高地豎了起來。

萬曆帝在閣內走來走去,先前的鬱悶一掃而空,口中只是興奮地道:“好啊,好一個黃來福。”

這封關於五寨堡千戶黃來福的密報,給了萬曆帝極大的信心,果然不是自己失德,而是各地官員太無能。在相同的天災情況下,五寨堡千戶所一個苦寒之地都能收穫糧食數十萬石,不但能滿足全堡軍士們的需求,還有能力往外輸送幾十萬石糧,而那些膏腴之地卻是顆粒無收,這表明什麼?那些官員無能,瀆職。

如一針強心針般,萬曆帝臉上的疲倦之意一掃而空,變成神采奕奕起來,他自言自語了一會,猛地站住,道:“傳召,錦衣衛都督劉守有覲見。”

他頓了一頓,又冷笑道:“還有,把申時行幾人也叫來!”

———————————————————————————————

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4)第253章 歡迎熱潮、義父第204章 奇技局、農場效應起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187章 寧武關年終盤點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2)第34章 岢嵐州第208章 宛平三宮第230章 軍糧第34章 岢嵐州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86章 高科技搶人飯碗的問題第196章 要想富、與民爭利?第210章 申明亭前第56章 收稅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2)第109章 潰敗、殺俘(1)第163章 停戰、談判、回國第89章 激戰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3)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262章 大同鎮巡撫到來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3)第209章 冗濫第203章 紅薯不如小麥?第180章 走口外、三娘子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4)第16章 比軍戶還慘的匠戶第243章 對馬島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1)第76章 三大徵前兆、化肥第231章 蔚山第93章 軍議、回家第149章 發行國債的構想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1)第237章 提督第51章 軍歌(1)第73章 地頭蛇、嚴酷拉練第58章 各方爭功(2)第229章 王京第184章 開市之爭第68章 討價還價第267章 播州第8章 未過門媳婦兒第109章 潰敗、殺俘(2)第126章 不滿第93章 軍議、回家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124章 李如柏、李如樟第7章 謀劃第49章 編伍、練兵(2)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81章 武裝開礦第172章 官場奢豪、開發當地構想第98章 給部下嘉獎、擴一營兵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3)第161章 碧蹄館血戰(2)第199章 情報帝國、報紙的力量第97章 有了兒子、各方來賀第241章 徵日第193章 除夕日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2)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4)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133章 掩護第158章 各方傷亡統計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164章 斬首改革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189章 五寨堡五年盤點第122章 到達、轟動(2)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2)第112章 老營堡第27章 變化第187章 寧武關年終盤點第22章 過節第252章 還鄉第152章 戚家軍後裔、兵力分配第124章 李如柏、李如樟第168章 迎接第68章 討價還價第148章 朱翊鈞與黃來福的問答第116章 目光要往外看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17章 大幹第225章 朝會第55章 臘肉、火腿、加工業第16章 比軍戶還慘的匠戶第51章 軍歌(2)第122章 到達、轟動(1)第242章 毆打第52章 萬曆帝的震動第35章 顧家第52章 萬曆帝的震動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
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4)第253章 歡迎熱潮、義父第204章 奇技局、農場效應起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187章 寧武關年終盤點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2)第34章 岢嵐州第208章 宛平三宮第230章 軍糧第34章 岢嵐州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86章 高科技搶人飯碗的問題第196章 要想富、與民爭利?第210章 申明亭前第56章 收稅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2)第109章 潰敗、殺俘(1)第163章 停戰、談判、回國第89章 激戰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3)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262章 大同鎮巡撫到來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3)第209章 冗濫第203章 紅薯不如小麥?第180章 走口外、三娘子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4)第16章 比軍戶還慘的匠戶第243章 對馬島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1)第76章 三大徵前兆、化肥第231章 蔚山第93章 軍議、回家第149章 發行國債的構想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1)第237章 提督第51章 軍歌(1)第73章 地頭蛇、嚴酷拉練第58章 各方爭功(2)第229章 王京第184章 開市之爭第68章 討價還價第267章 播州第8章 未過門媳婦兒第109章 潰敗、殺俘(2)第126章 不滿第93章 軍議、回家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124章 李如柏、李如樟第7章 謀劃第49章 編伍、練兵(2)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81章 武裝開礦第172章 官場奢豪、開發當地構想第98章 給部下嘉獎、擴一營兵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3)第161章 碧蹄館血戰(2)第199章 情報帝國、報紙的力量第97章 有了兒子、各方來賀第241章 徵日第193章 除夕日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2)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4)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133章 掩護第158章 各方傷亡統計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164章 斬首改革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189章 五寨堡五年盤點第122章 到達、轟動(2)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2)第112章 老營堡第27章 變化第187章 寧武關年終盤點第22章 過節第252章 還鄉第152章 戚家軍後裔、兵力分配第124章 李如柏、李如樟第168章 迎接第68章 討價還價第148章 朱翊鈞與黃來福的問答第116章 目光要往外看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17章 大幹第225章 朝會第55章 臘肉、火腿、加工業第16章 比軍戶還慘的匠戶第51章 軍歌(2)第122章 到達、轟動(1)第242章 毆打第52章 萬曆帝的震動第35章 顧家第52章 萬曆帝的震動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