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太原郭氏

出門,是一定要準備馬匹的,因爲馬廄裡的駿馬,在工作以外的時間,身上是沒有裝備的。

你得給它裝上馬具之後,稍微餵它一些細料飲水,還得給它套上一個馬嘴籠,防止馬匹在外面亂吃地上的東西。

貴族們養一匹馬,比養二十個人的花費還要多。

今天驚了李林甫的那匹黑馬,肯定是不能用了,畢竟還在發情期,比較衝動,遇到異性容易失去理智,其實有些人家裡,會將公馬閹了,在保證其腳力的情況下,使其性情更加溫順一些。

但李琩不喜歡這麼幹,公馬好比保時捷,閹了的公馬,那就是保時泰了,騎乘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李琩喜歡騎烈馬。

太子李紹的宅邸,有點遠,騎馬得二十分鐘。

其實這段路程,完全可以走路,但貴族們的出行,習慣了騎馬,這叫儀仗,也是禮法。

何況李琩幾乎不去太子宅,正因爲不熟,所以要正式一點。

過了太子府的前院,就是中堂所在,今晚的宴會就在這裡。

太子李紹邀請的也都不是外人。

老十六永王李璘,新任朔方節度王忠嗣,太子賓客兼秘書監賀知章,太子侍讀潘肅、工部侍郎兼主客郎中呂向、太子侍讀兼集賢院修撰皇甫彬,返京述職實際上是給李隆基送生日賀禮的北海太守李邕,還有長安令韋堅.......

客人有二十來個,李隆基的《誡宗屬制》中,可沒有規定太子不準結交大臣的,畢竟是儲君,儲君也是君,明著不能太過於約束太子,暗地裡怎麼幹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眼下的太子,還沒有歷史上那麼卑微,畢竟現在還是開元年間,太子太師前宰相蕭嵩,太子少師信安郡王李禕,雖已致仕,但是這兩人只要活著,李林甫就會有所顧忌。

況且太子已經很小心了,今晚的這些人,大多身上都兼著東宮的官職,而王忠嗣與太子交好,更是李隆基親口交代的。

坐在左側上首的王忠嗣揮退了殿內的歌伎,讓樂工們退了出去,隨後朝太子緩緩道:

“臣這一次去朔方,有兩個人要打點好,一個是朔方振武軍使郭子儀,此人乃是耿國公(葛福順)的姑表兄弟,素聞其勇武,擅練兵,若是這個人聽話,我在靈武的事情也好做一些。”

“這個好說,”太子微笑點頭,看向坐在自己身後的一名中年人道:“守貞負責此事,要打點好了,務不能讓孤的義兄在朔方爲難。”

太子僕王守貞點了點頭:“喏!”

王守貞是誰呢?李隆基的天子元從,霍國公王毛仲的長子,他的妹妹,就是嫁給了耿國公葛福順的長子,兩家是姻親,而王守貞兄弟四個,全部在東宮任職。

郭子儀當年參加武舉,起家左衛長上,長上是從九品的武官,屬於長期職位,不會隨著京師更換戍衛而調動,他的這個位置,就是耿國公葛福順安排的,葛福順的媽媽是郭子儀的親姑姑。

“除了這個郭子儀,另外一個又是誰呢?”已經八十二歲高齡的賀知章捋著他雪白的鬍鬚,笑問道。

王忠嗣在太子這裡是很隨意的,聞言調整了一個坐姿,淡淡道:

“還是一個姓郭的,已故太原郡公郭知運次子郭英奇,此人是從河西調任安北都護府。”

韋堅笑道:“這個人我認識,堪稱良將,他在河西擔任河源軍使已有五年之久,一年前調任朔方,大將軍與他是同鄉,族內沒有交情嗎?”

“沒什麼交情,”王忠嗣搖了搖頭道:

“朔方七個軍鎮,經略軍,豐安軍,振武軍、安遠軍、東受降城駐軍、西受降城駐軍、安北都護府府下軍,統兵六萬四千七百,這其中,安北都護府的大都護仍是棣王(李琰,老四)遙領,副大都護,就是郭英奇,這個地方有兩個太原郭氏,我需向太子借一個人啊。”

說罷,王忠嗣瞥了一眼對面上首的永王李璘。

歷史上對李璘的樣貌有如此描述:貌陋甚,不能正視,也就是醜的沒法看,這小子之所以在這裡,是因爲他就住在這裡,生母郭順儀過世之後,是太子在撫養他。

是的,他的生母姓郭,他的親舅舅也是歷史上的一位猛人,目前的官職是拜朝議郎,守駕部員外郎。

李璘心知王忠嗣用得著自己的舅舅了,嘴角一撇正要說話,卻被太子搶先一步道:

“好說,孤知義兄所言何人,孤會跟徐國公(蕭嵩)打個招呼,由他來請示聖人。”

蕭嵩已經六十九了,按照大唐的慣例,七十致仕,有疾提前,蕭嵩一把年紀肯定有病,但是現在仍掛著太子太師,可以覲見聖人。

而李璘的親舅舅郭虛己,與牛仙客一樣,都出自於蕭嵩門下。

王忠嗣點了點頭,正因爲他是軍方出身,級別又高,所以很清楚,別看他這次是去朔方當老大,下面的將領要是不聽話,陽奉陰違,他在朔方也不好展開工作。

優秀的領導需要具備的第一項技能,就是哄好下屬。

比如那個韋光乘,朝廷之所以對其詬病頗多,就是因爲朔方七個軍府,有五個韋光乘管不了。

這方面,王忠嗣要比韋光乘強很多,一來是將門出身,級別太高,身上頂著戰功,在軍中素有威望,再者,他爹王海賓活著的時候就是朔方的豐安軍使,那是他們家的地盤,現任豐安軍使,也是王忠嗣的人,叫王思禮。

“便讓郭虛己入我幕府,擔任朔方節度行軍司馬,在御史臺掛個御史中丞最好,”王忠嗣道。

行軍司馬屬於幕職,無品級,有臨時性質,多以朝臣出任,爲行軍統帥的左膀右臂,一般都會在三省和御史臺有一個掛職,以顯示主要爲朝廷服務。

王忠嗣現在還是御史大夫,掛職到自己手下,會方便很多。

“郭虛己的本官也不能變,”賀知章道:“駕部掌輿輦、傳乘、郵驛、廄牧,既然朔方要用兵,郭虛己在兵部的官職,必須保留。”

太子頗爲認同的點了點頭,舉杯道:“這個好辦,務使義兄在朔方調度徵求,萬無一失。”

也就是這個時候,

“殿下,壽王來了,”太子少詹事齊浣稟報道。

正舉杯與王忠嗣對飲的李紹一愣,雙目一眯,猛地一拍大腿,大喜起身:

“吾弟來,孤喜煞矣!”

旋即離開座位,匆匆走向殿門方向迎接李琩。

下首席位上的永王李璘冷哼一聲,嘴角一撇,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他的長相很醜,而繼承了生母樣貌的李琩,則是少英武,美姿儀,標準的大帥哥,所以他只要看見李琩那張臉,他就不高興。

“怎勞兄長親迎,弟愧不敢當.......”李琩態度謙卑的任由太子握著他的手,進入大殿。

太子李紹哈哈一笑:“弟乃稀客,若平日常來,自不遠迎,你我骨肉,萬不可像從前那般生疏,我這裡,你今後還是要常來的。”

“算了吧,以前又不是沒邀過他,人家架子大,瞧不上兄長這裡,”永王李璘冷笑道。

太子李紹瞬間皺眉,狠狠瞪了李璘一眼:“你再胡說,就給我滾出去。”

李璘悻悻然一笑,雙手抱肩。

“十六哥說的對,弟平日裡鮮少拜謁兄長,是弟的過失,”李琩笑呵呵的看向老十六:“十六哥莫動氣了,我自罰三杯。”

“哥”這個詞來自於鮮卑語“阿幹”,目前爲止,這個稱謂在皇室和鮮卑族中比較流行,畢竟老李家有鮮卑血統,漢人以哥做稱謂的,只有少數,不過後面會慢慢普及。

永王李璘排行十六,李琩是十八,所以叫十六哥或者十六郎都可以,叫哥,顯得更爲親近一些。

至於李琩稱呼太子爲兄長,指代父親,裡面有一層尊敬的意思,太子排行老三。

王忠嗣等人也起身相迎,雖然在座的大多數人都對李琩充滿敵意,但場面功夫還是要做足的,不管怎麼說,李琩也是聖人的親兒子,還是當年寵冠諸子的儲君大熱門。

“我們剛纔還在聊今早朝會的事情,壽王體恤國情,不戀大權,忠嗣是由衷敬佩,”王忠嗣臉上一點笑意欠奉,嘴上客氣,面子上一點客氣沒有,道:

“等過了千秋節,我就得遠赴靈武了,在此之前能與壽王促談一番朔方之事,應是受益匪淺。”

他這話有點埋汰人的意思,朔方的事情,請教誰也輪不到請教一個沒離開過長安的李琩。

李琩當然聽的出來,坐下之後,擺手自嘲的苦笑道:“朔方的事情,我是一問三不知,忠嗣找我,是找錯人了。”

他不稱呼大將軍,而直呼其名,也是因爲王忠嗣是聖人義子,名義上跟他是義兄弟。

王忠嗣嘴角一勾:“壽王謙虛了。”

太子李紹哈哈一笑,返回自己的主位坐下,目光看向王忠嗣道:

“吾弟面前無需客套,孤之兄弟皆是遙領藩鎮,十八郎從來就沒去過靈武,怎知那裡的情事?義兄要再這麼問,孤可就要怪罪了。”

王忠嗣笑了笑,一屁股坐下。

太子李紹接著笑道:“咱們剛纔在聊什麼,便接著聊吧。”

他這是在提醒衆人,不要因爲李琩來了,就不能暢所欲言,也是在暗示李琩,我沒拿你當外人,雖然你跟我爭過儲君,不過現在木已成舟。

在太子看來,死了媽的李琩已經沒有威脅了,更何況媳婦現在也被親爹給搶了。

每每想起楊太真,太子的腸子都快笑擰巴了。

“朝會上,韋光乘言朔方缺錢,這是事實,李林甫拜中書令五年之間,剋扣邊軍, 以至於兵士缺餉嚴重,下面鬧情緒,上面的將領管不了,只能是牽頭盤剝地方,時日一久,已呈驕兵之勢,韋光乘從朝廷要不來錢,自然也就管不了那些驕兵悍將,此政不改,邊疆要出大問題,”北海太守李邕率先開口,矛頭直指李林甫。

太子黨如今還是比較硬氣的,與李林甫的矛盾正在逐漸從臺下轉至臺上,畢竟太子太師蕭嵩,就是被李林甫搞下來的,他們之間的仇怨很深。

但李邕口中所言,明顯不是李琩沒來之前議論的話題,而且也是語出驚人,比較勁爆,多少有點震懾李琩的意思,你從前不是跟李林甫狼狽爲奸嗎?現在你不行了,接下來該輪到李林甫了。

李琩則是面無表情,只是低頭以食指摩挲著杯沿,他能察覺到,所有人都在偷偷打量著他的表情。

東宮看李林甫不爽,已經打算正面衝突了,李琩對這些事情,其實不太感興趣,因爲他現在連參與進來的資格都沒有。

所以他沉默片刻後,擡頭看向李邕:

“李北海醒世之言,不知你可有什麼好的對策,可挽形勢?”

李邕笑了笑:“暫時沒有。”

實際上他們有辦法,但是他們的辦法不是改變國策,而是將李林甫搞下去,畢竟按照開元年間的慣例,李林甫已經擔任五年宰相,時間夠久了,該換人了。

在他們看來,李林甫的功績在於爲聖人斂財,不過沒關係,我們也有一個人,可爲聖人充實府庫。

長安令韋堅低頭抿了一口酒,閉目享受著酒香在口腔內綻放........

第107章 拜倒在石榴裙下第357章 長生牌位第七十三章 紫金魚袋第171章 有所論請,天子難違第374章 你們不高興嗎?第140章 我只是欣賞他第230章 韓珠團第240章 三五七言第141章 有緣無分第117章 我的團長我的團第165章 當家三年狗也嫌第244章 意見不合第227章 明月當空第326章 荔枝外交第204章 豪門與寒門第四十九章 鴻臚少卿第六十三章 這是朕的家第308章 官職小,衙門大第367章 龍要過江第173章 瀚海侯第四十八章 職分不明第172章 勳官十二轉第82章 恩怨兩消第213章 再說就封了第12章 眼下富裕第246章 殺牲歃血誓神第373章 軍之大者第201章 河西進奏院第310章 沒的選第96章 莊嚴一家第382章 武家二虎第270章 做皇帝難度更大第261章 田舍郎第36章 長安名士小團體第113章 平康坊三曲第308章 官職小,衙門大第292章 秘書第254章 三月初三第272章 應該扯平了吧第四十八章 職分不明第101章 既要馬兒跑第175章 狩獵第37章 2王3恪第159章 勤勉盡責,材優幹濟第87章 利益小團體第四十六章 情理切害第28章 這家人最是心狠手辣第376章 宜稱陛下第214章 憂君之憂第191章 河西駐長安話事人第25章 磧西節度使第273章 點到即止第251章 長安處處失意人第五十二章 一千個韋堅第305章 三大理財官員第93章 兵制崩壞第103章 一世英名第366章 白月光第382章 武家二虎第330章 搶親第272章 應該扯平了吧第239章 絕世高手第140章 我只是欣賞他第296章 明帳和暗帳第六十八章 家國永安第229章 亡秦者胡也第298章 國家隊第262章 撕破臉第244章 意見不合第124章 勳國公房第344章 庭杖第142章 水滿則溢第79章 回去吧第30章 永徽律疏第251章 長安處處失意人第260章 偃月堂議事第317章 好奇寶寶第五十三章 左衛勳一府中郎將第305章 三大理財官員第155章 最將風味念家鄉第180章 姚 宋第265章 對錯在人第85章 月俸第256章 膽子小第289章 心繫長安第25章 磧西節度使第39章 3角關系第100章 集大成者第102章 忠王友第175章 狩獵第391章 臣願爲陛下分憂第六十章 要死一起死第81章 文壇元帥第111章 你說誰錯就誰錯第151章 是誰偷偷,偷走我的心第137章 公非人世之人第176章 古君子之風第336章 我一定會贏的第357章 長生牌位第203章 第一責任人
第107章 拜倒在石榴裙下第357章 長生牌位第七十三章 紫金魚袋第171章 有所論請,天子難違第374章 你們不高興嗎?第140章 我只是欣賞他第230章 韓珠團第240章 三五七言第141章 有緣無分第117章 我的團長我的團第165章 當家三年狗也嫌第244章 意見不合第227章 明月當空第326章 荔枝外交第204章 豪門與寒門第四十九章 鴻臚少卿第六十三章 這是朕的家第308章 官職小,衙門大第367章 龍要過江第173章 瀚海侯第四十八章 職分不明第172章 勳官十二轉第82章 恩怨兩消第213章 再說就封了第12章 眼下富裕第246章 殺牲歃血誓神第373章 軍之大者第201章 河西進奏院第310章 沒的選第96章 莊嚴一家第382章 武家二虎第270章 做皇帝難度更大第261章 田舍郎第36章 長安名士小團體第113章 平康坊三曲第308章 官職小,衙門大第292章 秘書第254章 三月初三第272章 應該扯平了吧第四十八章 職分不明第101章 既要馬兒跑第175章 狩獵第37章 2王3恪第159章 勤勉盡責,材優幹濟第87章 利益小團體第四十六章 情理切害第28章 這家人最是心狠手辣第376章 宜稱陛下第214章 憂君之憂第191章 河西駐長安話事人第25章 磧西節度使第273章 點到即止第251章 長安處處失意人第五十二章 一千個韋堅第305章 三大理財官員第93章 兵制崩壞第103章 一世英名第366章 白月光第382章 武家二虎第330章 搶親第272章 應該扯平了吧第239章 絕世高手第140章 我只是欣賞他第296章 明帳和暗帳第六十八章 家國永安第229章 亡秦者胡也第298章 國家隊第262章 撕破臉第244章 意見不合第124章 勳國公房第344章 庭杖第142章 水滿則溢第79章 回去吧第30章 永徽律疏第251章 長安處處失意人第260章 偃月堂議事第317章 好奇寶寶第五十三章 左衛勳一府中郎將第305章 三大理財官員第155章 最將風味念家鄉第180章 姚 宋第265章 對錯在人第85章 月俸第256章 膽子小第289章 心繫長安第25章 磧西節度使第39章 3角關系第100章 集大成者第102章 忠王友第175章 狩獵第391章 臣願爲陛下分憂第六十章 要死一起死第81章 文壇元帥第111章 你說誰錯就誰錯第151章 是誰偷偷,偷走我的心第137章 公非人世之人第176章 古君子之風第336章 我一定會贏的第357章 長生牌位第203章 第一責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