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一)

巡視國土,是皇帝的一項基本責任,中國絕大多數的皇帝在位其間,都會在自己的國土上巡視,一方面是炫耀皇帝的權威,解決一些地方的重大事件,另一方面也是安撫各地的地方勢力,體查地方的民情民意,體現皇帝的愛民之心,當然也不乏有以巡視爲藉口,實際是去各地遊玩的皇帝,其中著名的有明武宗正徳皇帝朱厚照,還另一時空裡的乾隆七下江南。

中華帝國雖然不以明朝的繼承者自居,但畢竟都是由漢族建立的國家,因此對明朝留下來的遺產,帝國還是有完全接收下來的權利和義務。

因此當然在這個時候,商毅決定巡視北京,也是完全有必要的,因爲北京是淸廷入關之後的都城,同時也原來眀朝的都城,是一個具有重大政治影響力的地方,在收復了北京之後,商毅以中華帝國皇帝的身份,巡視北京地區,同樣俱有最大的政治意義,不僅可以安撫北京地區的百姓,同時還可以借這一次北巡,在北方宣示帝國的統治力,皇帝的權威,加強帝國在這些地區的統治力,震懾住少數不安定的人士。另外針對現在滿蒙聯手抗華的局勢,也可以就近佈置,還能鼓舞前方將士的士氣。

無論帝國最終是否定都北京,什麼時候遷都去北京,這一次巡視北京的行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內閣成員也都沒有反對,一致同意了商毅的這次北京之行。

不過皇帝出行,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倩,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行程安排,隨行人員怎樣確定,不僅僅是在南京要準備,在北京同樣也要做不少的準備工作,而且還要派人預先檢查,並不是能夠在短時間內能完成的,另外現在各國的使臣還都在南京進行各種訪問交流的活動,還有不少場合都需要商毅出席,因此估計要等到九月份這次北巡才能成行。

但不管怎麼說,這次北巡的行程計劃己經是確定下來了,各項工作也都開始進行起來。

就在這時,有人來通報,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入京勤見,現在鄭成功正在殿外候旨,商毅聽了,也點了點頭,道:“宣他進來。”而幾位內閣大臣見自己沒事了,也都紛紛告辭離開。

鄭芝龍、鄭成功父子也是專程趕來參觀這次的歐州之國的展覽。在福建的南明紹武朝廷投降之後,商毅將福建暫時交給鄭成功掌管。在去年十月十八日,商毅正式稱帝建國,鄭芝龍和鄭成功父子也來到南京朝賀,鄭成功向商毅請求,將福建移交給帝國管理,並派遣地方官員付責福建省的行政工作。商毅也答應了鄭成功的要求,同時想將鄭成功編制到南洋艦隊中,當一名分艦隊司令官,但被鄭成功挽言謝絕,而當時商毅也沒有想好怎樣安置鄭成功,只好將泉州還是留給鄭成功,讓他好安置舊部。

而聽說訪歐使團回來之後,鄭芝龍、鄭成功父子也都頗爲感興趣,因爲在這個時代,鄭氏父子是比較少的有海洋意識和海外戰略目光的人,由其是鄭芝龍,年輕的時候有相當一段時間都是在南洋諸國中往來穿梭,與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等諸國人周旋來往,對海外世界也有相當的認識。

而且父子兩人也都商量好了,不打算在帝國政府中爲官,而是重操當年鄭芝龍的舊業,做一個海上商人去,現在己將部下遣散了大半,剩下少數比較親信還有數千人,而且根隨他們父子時間比較長的人。父子兩也打算在近期內找機會向商毅提及,只是新年之後,中華軍開始向清廷發動最後的進攻,鄭氏父子也不便在這個時候打擾商毅,於是就拖了下來。

現在清廷已經滅亡了,中華軍也統一了全國,鄭芝龍和鄭成功父子也想再近期內上京面見商毅,正好又得知訪歐使團帶回來大量的歐州物品、以及歐州各國的使者,鄭芝龍和鄭成功父子也想着到南京來一面向商毅辭官,一面也可以瞭解一下歐州各國的情況,看看有什麼商機,畢竟父子兩人都有好幾年沒有俱體來管生意上的事情了。因此鄭成功也立刻向南京上疏,說明了自己的意圖。

接到了鄭成功的上疏之後,商毅也馬上下旨,詔他們父孑進京。

因爲鄭芝龍是沒有實際官職的,因此父子兩人到了南京之後,由鄭成功進宮訖見商毅。等鄭成功進宮見禮之後,商毅也給他賜座,然後道:“明儼,歐州各國的展覽,你去看過沒有。”

鄭成功道:“回稟皇上,在靠岸的時候,臣到是看了兩眼,只見得人影重重甚是熱鬧,不是因首先要來參見皇上,因此未敢停足觀看。不過臣父這時恐怕已經去看了。”

商毅呵呵一笑,道:“那麼等一會兒一定要去看一看,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大事,如果不去看一看,以後恐怕就難有這樣的機會了。”

鄭成功道:“有皇上雄材大略,見識深遠,開創中華盛世也指曰可待了,因此以後定能還有這般的盛事。如今不是隻是區區數國,以後定會有萬國來朝,我中華國威也必當遠佈於萬里波濤之外。”

商毅搖了搖頭,笑道:“你少給朕戴高帽孑,什麼萬國來朝,天下雖大,能夠有一百多個國家就已經很不錯了,而且海外諸國之事,你應該是清楚的,他們雖然未必有我中華之大,但也是歷史悠久,國乍廷綿、並非偏邦小朝,而且其國跡有所長之處,因此這次來華也不是來向我中華進貢,只是平等交往,如果我們妄自尊大,以一葉遮目,不能取其長而補巳之短,早就都會落後於其國。”

鄭成功忙又道:“皇上遠見卓實,非臣所能及也。”

商毅又笑了一笑,道:“好了,說正事吧,你的上疏朕己經看過了,看來你是不想幫朕開創中華盛世了。”

鄭成功道:“微臣豈敢,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率土之衆,莫非王臣,皇上若有用微臣之處,臣自當盡心竭力,雖死而無悔,只是皇上身邊,具是經時濟世之士,能征善戰之材,臣本一介庸人,文不足安邦,武不能定國,只恐有誤皇上的重託,也有損皇上的英眀,因此只願去職還鄉,經商貿易,做一介朱陶公,足矣。” 頓了一頓,又道:“皇上常言,商賈易貨置,利通有無,溝通南北所缺,亦大利於國,以臣駑馬之材,也只能如此爲國盡力。”

商毅聽了,也不禁大笑不止,過了好一會兒才道:“明儼,這些套話都不用說了,毎一個人只要是勤奮工作,農民交租、商人稅當然都是在爲國家做出貢獻,只是大或小,高或低不同而己。而以你的才能,只做一介商賈,實在是大材小用了。”

鄭成功剛要再說話,卻又被商毅打斷,道:“不過你的但心顧慮,朕也清楚,因此朕想給你安排一件事情,幹好之後,任你想做什麼都可以。”

鄭成功聽了,忙道:“請皇上明示。”

商毅拿過來地圖,道:“你看,從中國到歐州遠隔重洋十萬餘里,一次航行少則七八個月,多則一年半載,中途必需要有接應的地方,用於修善船隻,補充水和食物,否則無法到達歐州。現在歐州諸國在途中設有兩處接應地點,一是印度,即天竺古國,其二是非州好望角。”

商毅一邊說着,一邊在地圖上將這兩個地方給指了出來。而鄭成功一看,這兩個地方確實正處在中國到歐州的中間位置,商毅又道:“這次訪歐之行,我們的船隊就在這兩個地方停靠修整,不過是借用的英國人的地方。由其是印度,英國、葡萄牙都在此建立了東印度公司,但我中華若是想與歐州通商,就不能總是依靠他國的據點,必須也在這兩個地方建立自己的居點才行。既然歐州人可以在這兩個地方建立據點,那麼我們中華子民應亦也行。而且我們己經和英國人談好了,他們將幫助我們在印度建立據點,成立一箇中國西印度公司,但明年就要開始,因此我想將這件事情交給你去做,現在馬上開始準備人員船隻,年底或是明年年初啓程出發,你看是否願意去做?”

和英國人簽定了一糸列的和約之後,商毅也開始着手準備安排出任中國駐英大使的人選,和殖民印度的人選和團隊。相對來說,駐英大使的人選還好找,畢竟是公對公,熟知海外事務的人,現在還是找得到的。在殖民印度的人選和團隊就困難了,因爲這說白了,就是選印度總督,而且又是第一任, 許多事情都要從頭開始,這不僅需要熟知海外事務,精通商業貿易,而且還要有較強的行政指揮能力和軍事能力的綜合型人材。

這就不好找了。海軍部的人能打仗, 也有一定的行政組織指揮能力, 但對海外事務和經商不熟, 而外交部的人到是懂商業和海外事務, 但不會打仗, 因此也讓商毅覺得很爲難, 只能選兩個人互相補充搭配, 但兩個人畢競不是一個人, 萬一意見不統一,有了矛盾怎麼辦, 在印度可是地道的天高皇帝遠的地方, 就是想從中協調都做不到.

第208章 哭諫(下)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1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上)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36章 投靠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8章 軍備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63章 剃髮令(下)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93章 合圍(四)第148章 新政(二)第177章 鹽場(下)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66章 三徵湖北(三)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72章 求和第79章 救急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9章 催促出兵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86章 意外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183章 下獄(下)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13章 出兵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36章 林家會議第307章 民意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13章 出兵第344章 勝利的果實(下)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146章 接收火槍(上)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72章 求和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91章 逼宮第109章 郟縣慘敗(上)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103章 突襲盛京(二)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131章 北京的寒冬(二)第307章 民意第119章 淸軍又來了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281章 辭職(下)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112章 合作計劃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413章 南京風雲(一)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191章 勸進(上)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5章 受勳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247章 營救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182章 下獄(上)
第208章 哭諫(下)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1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上)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36章 投靠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8章 軍備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63章 剃髮令(下)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93章 合圍(四)第148章 新政(二)第177章 鹽場(下)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66章 三徵湖北(三)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72章 求和第79章 救急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9章 催促出兵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86章 意外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183章 下獄(下)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13章 出兵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36章 林家會議第307章 民意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13章 出兵第344章 勝利的果實(下)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146章 接收火槍(上)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72章 求和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91章 逼宮第109章 郟縣慘敗(上)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103章 突襲盛京(二)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131章 北京的寒冬(二)第307章 民意第119章 淸軍又來了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281章 辭職(下)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112章 合作計劃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413章 南京風雲(一)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191章 勸進(上)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5章 受勳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247章 營救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182章 下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