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守關之戰(三)

槍聲一響,倫泰就知道不好,雖然他知道穆陵關裡有火銃,但沒有想到竟會有如此之多。聽火銃發射的聲勢,至少也是一百支以上的火銃發射纔有, 纔能有這樣的效果。而且以火銃發射的頻率看,一定是在釆用三段連發的方式,那麼就說明穆陵關裡應該有三四百隻火銃,這座小小的關城,不但有火炮, 有三四百張強弓, 還有三四百支火銃, 倫泰的腦子裡也不禁有些發傻, 只不過駐守着一個千總的兵力,怎麼可能擁有這麼多厲害的裝備呢?

而且就是被這一輪的火銃打擊,以經攻到城牆邊上的隊伍就被打殘了,打散了,雖然只是漢八旗的軍隊,但如果不是倫泰親眼看見,說什麼也不會相信。

倫泰和明軍交戰過不下數十次,也多次和使用火銃的明軍作戰,火銃的威力大小,射程遠近則不說,就是明軍在使用火銃操作時,也經常失誤,出現意外,很多火銃不僅臨戰時打不響,還容易炸膛傷了自己。而且絕大多數明軍根本就沉不住氣,往往還沒等清軍進入射程內,就忍不住亂開火,亂打一氣。結果不但沒有打擊剄淸軍,反而在還沒有開戰,就把彈藥全都打光了。等再填彈的時候,淸軍早已就殺到了面前。

因此在倫泰看來,跟本就不怕和使用火銃的明軍作戰,這也是爲什麼明軍空有先進的火器,卻依然打不過清軍的原因。

但穆陵關的明軍卻和他以前所見的完全不同,單從他們能忍到清軍接近城牆邊纔開火的這份鎮定,這絕對是一支不對付的軍隊。

只是倫泰更加奇怪,一般來說,明軍戰鬥力最強的軍隊應該駐守在邊關纔對,爲什麼會出現在這個既非邊塞重鎮,又非戰略要地的小城呢?

但現在可不容倫泰細細的去想答案,因爲戰場上的局面,以經不在倫泰的控制中了。清軍的主力這時纔剛剛到達第二道壕溝,而攻到城下後清軍在轉眼間就被守軍打殘了,以經起不到任何了牽制作用了。而且穆陵軍還有這麼多火銃守城,主力人馬上去了,能不能順利進攻關城,倫泰心裡也沒有底了。

只是戰況發展到現在這一步,想收手也不可能,畢竟爲了攻取穆陵關,清軍現在以經喪失了千佘名士兵,隨軍的六個漢軍牛錄基本都被打殘了。儘管陣亡的都是漢八旗的士兵,但漢八旗現在也是大清的一份子了,受到這麼大的損失,如果就這麼兩手空空的回去,只怕也沒法交侍,輕則是降職,重則說不定會掉腦袋的。

因此倫泰咬了咬牙,派人去向剩下的三個牛錄額真傳令,讓他們全都作好準備,隨時有會出戰。

兩個滿八旗牛錄、再加上兩個蒙古牛錄,這一次淸軍投入的兵力以經超過了兩千,其中披甲兵約爲一百六十多人, 包括白甲兵二十三名,馬兵六十五名,戰兵七十六名。聲勢自然更爲驚人。不過連續打退了清軍的兩次進攻,對方連城牆都沒有摸着,就以經陣亡了千餘人,而穆陵軍到現在,居然還沒有出現傷亡,這樣的戰果也使得守軍士氣大漲,鬥志昂揚。儘管這一次進攻的清軍規模空前龐大,但也全無一點懼意。

這時火炮以經填裝完畢,隨着羅遠斌發號施令,十五門火炮再度發射,向清軍打去。

七顆實心彈有五顆都準確的打中了盾車, 但只有一顆擊穿了盾車, 其餘的全都被盾車上的厚木板給擋了下來。很明顯這一批盾車的質量要精良了許多,這在大淸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清軍都是把最好的武器裝配分給滿八旗的士兵使用,漢人旗只能使用他們淘汰下來的二三流貨色。

同時這一次清軍推出的盾車也更多,保護面也更大,加上清軍的披甲兵和蒙古牛錄的精兵更遍都穿了二層重甲,輔兵和不少跟役也都穿鐵甲,因此另外八門虎蹲炮打出的霰彈也沒有對清軍造成多大的傷亡,這一輪炮擊,才只打死了二十幾個清兵,與前兩次相比,差距是相當明顯。

而這時清軍以經突破了第二條壕溝,向第三條濠溝前進。穆陵軍的長弓手們也都紛紛再次發動進攻。而淸軍也早有準備,躲在車後的士兵繼續推車前進,沒有盾車保護的士兵,都舉起了盾牌。而他們用的盾牌都鐵木混制,也明顯比漢八旗的質量好,再加上重甲的保護,因此弓箭的作用也不大,連續二三輪弓箭,也只射死了幾十名清兵。

很快淸軍就越過了第三條壕溝,而喪命的士兵還不到一百人,其中大部份都是輔兵和跟役,或者是包衣,真正的披甲兵或蒙古牛錄的精兵並沒有幾個。商毅也不禁有駭然,看來這纔是清軍的真正實力。

不過這時清軍以經進入了火銃的射程以內。而穆陵軍的火槍手們也都以經重新填裝好了彈藥,完全做好了準備。於是商毅也下令,火槍手上場。

隨着羅遠斌的發令,火槍手們也紛紛點燃了引線。城上再度響起了爆豆一樣的火槍發射聲音。

在這樣近的距離內,一般的盾牌和二重甲都擋不住火槍的射擊,只要是被擊中,就會被毫不留情的射穿。儘管有的三重甲還能擋得住子彈,但打到身上也會感覺到一陣鑽心似的疼痛,如果打正了部位,還可以造成骨折。

盾車到是可以有效的擋住火槍發射的鐵珠,但盾車的數量終究還是有限,而且離城牆的距離近了之後,保護的範圍也大大降低,大部份清軍以經不在盾車的保護之內了。更不用說那些只穿一層棉甲或皮年的輔兵、跟役、包衣,因此在火槍發射之後,馬上就對清軍造成了巨大的打擊,清軍立刻倒下了一大片。隨後城牆上的火槍不斷的連續不斷的射擊,清軍也接二連三的倒下。

而在這時,火炮的炮彈也重新填裝完畢,又一次對清軍展開了發射。

由於距離近了,可以越過盾車打到清軍的後隊,因此所有的火炮也全都換上了霰彈。因此又一輪巨大的轟鳴聲過後,清軍的陣中立刻慘叫連天,號聲不止,又有無數的淸兵都倒在地上,加入到先前喪命的同伴行列中。

商毅在城上也看得十分淸楚,事實足以證明,明軍要想和清軍相抗衡,使用火器依然還是最好的方式。不過這也是火炮的最後一次發射,因爲這時清軍以經幾乎完全進入了第三條壕溝以內,達到了火炮的死角,只要清軍不再出動新的人馬,火炮就以經無法再使用了。而且清軍也將要靠近城牆,展開攻城戰,因此商毅也下令,命人把火炮全都拖到後面,把城垛口的位置都留出來,讓其他士兵上來防守。

然而就在這時,從城下猛然射上來一排羽箭,穆陵軍一時措手不及,一下子有十幾人被箭射中,也慘叫着倒地。這是開戰以來一直到現在,穆陵軍受到的第一次傷亡。

儘管清軍也遭受到了重大的打擊,死亡的人數以經接近三百,其中還包括有十幾個披甲兵,但陣式絲毫也不亂,而且在突破了第三條壕溝之後,也進入了清兵弓箭的射程,因此清軍也不再一味被動挨打,立刻對城頭上展開了反擊。

清兵的弓箭射程和鳥銃差不多,在六十步到七十步之內,但只有在進入五十步時,纔對敵軍能形成有效的殺傷力,而要穿透鐵甲,一般要在三十步以內,因此清兵的弓箭手們都是進入五十步以內纔開始射箭,不過他們弓箭的箭鏃長至六七寸,其形如鑿,射入極深還難以取出,還用尿水馬糞浸過,只要被他們射中,那怕不是要害部位,也會造成致命的傷害,治癒的比率較少。

商毅急忙下令,把中箭的士兵都帶下去交給軍醫治療,並且命令穆陵軍的士兵,繼續加強對清軍的打擊力度。

於是就在城上城下,雙方展開了一場對射,弓箭,鐵丸不斷在雙軍之間來回飛舞,而穆陵軍也不再向先前那樣,可以肆元忌憚的城牆上向城下開火射箭,都紛紛在垛牆後面,垛口底下隱藏好身形,只是在開槍射箭的那一剎,才從垛口露出頭來,發射完畢上後,立刻就又躲好身體。

而在城下的清軍,雖然沒有城垛牆作掩護,但大部份弓箭手都是身經百戰的老手,準頭相當高,只要一發現就會穆陵軍從城垛口處露出,就會立刻有好幾支弓箭的射擊。儘管在四五十步的距離內,弓箭對鐵甲的穿透力一般,只要是有穆陵軍從城垛口處露出的,一般都是沒有任何遮擋頭部,少數人也只戴着皮盔,對弓箭的遮擋力並不大。因此也不斷的有穆陵軍的弓箭手和火槍手被射中。

這樣一來,有不少火槍兵乾脆就把火槍架在城垛牆的瞭望孔裡,向城下開火。但城垛牆的厚度一般都接近兩尺,而瞭望孔僅僅只有四五寸見方,火槍架在瞭望孔裡,能夠調整的角度也限,而且這一來準頭和發射的頻率都慢了不少,對清軍的打擊力度也下降了不少。

有幾個火槍手嫌這樣躲着發射實在太麻煩,因此大膽從城垛口露出頭來,向城下開火,結果腦袋上立刻連中了好箭,慘叫看倒下。

這時商毅心裡也不禁暗暗後悔,因爲覺得弓箭手和火槍手都是用的遠程武器,與敵人進行白刃戰的機會並不大。因此爲了節省資源,商毅只給他們配備了一件鐵甲馬甲,並沒有備鐵製頭盔,結果造成了現在的損失,看來有些地方是不能省的。

商毅也暗暗決定,以後一定要把弓箭手和火槍手的護俱也全部配齊。但眼前的這一戰,以經到了關建的時刻,就在兩軍對射糾纏的時候,一部份清軍以經搭好了跳板,過了護城壕溝,然後架起了雲梯,開始向城牆上攀爬。

第183章 下獄(下)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131章 進軍江西(三)第9章 安慰公主第83章 進山追擊(一)第119章 海盜(三)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242章 血與火之夜(一)第107章 跨海突襲的第二階段第23章 震盪第80章 放棄青州第53章 進軍武昌(四)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46章 接收火槍(上)第256章 新的起點(三)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第56章 重新整編第382章 糾結的特朗普第45章 貨幣第67章 建設(下)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52章 山東巡撫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18章 江南攻勢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159章 談判破裂第48章 清廷平亂(下)第49章 皇太極(下)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79章 救急第1章 清廷(上)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91章 南京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180章 出兵(上)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2章 清廷(下)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269章 召見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83章 佈置(四)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147章 對策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55章 插曲第257章 進攻當塗(上)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119章 投效(上)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34章 迎頭痛擊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三章 中荷決戰七第11章 清軍進剿(下)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287章 帝國體制(二)第142章 海警第29章 計劃(下)
第183章 下獄(下)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131章 進軍江西(三)第9章 安慰公主第83章 進山追擊(一)第119章 海盜(三)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242章 血與火之夜(一)第107章 跨海突襲的第二階段第23章 震盪第80章 放棄青州第53章 進軍武昌(四)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46章 接收火槍(上)第256章 新的起點(三)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第56章 重新整編第382章 糾結的特朗普第45章 貨幣第67章 建設(下)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52章 山東巡撫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18章 江南攻勢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159章 談判破裂第48章 清廷平亂(下)第49章 皇太極(下)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79章 救急第1章 清廷(上)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91章 南京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180章 出兵(上)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2章 清廷(下)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269章 召見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83章 佈置(四)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147章 對策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55章 插曲第257章 進攻當塗(上)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119章 投效(上)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34章 迎頭痛擊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三章 中荷決戰七第11章 清軍進剿(下)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287章 帝國體制(二)第142章 海警第29章 計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