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龍困淺灘(下)

對朱聿鍵被清軍擒殺,雖然商毅也有一定的責任,但並不覺得有什麼可內玖的,因爲就是出動兵力救出朱聿鍵,依然改變不了隆武朝廷亡滅的事突,最多隻是保住朱聿鍵這一個人,只有鄭芝龍終於還是決定投降清廷,結果反而被清軍軟禁的結果十分惋惜,但在這件事情上,自己確實己經盡了全力,畢竟自己對鄭芝龍的影響力有限,既然鄭芝龍連兄弟兒子的勸告都聽不進去,那麼自己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本來現在江浙一帶的形式很好,商家軍在湖北擊敗了清軍的第三次進剿,在長江又擊敗了清軍的水師,重新打通了和湖北的水路聯糸,迫使清軍不得不收縮兵力,防守南京。

但福建和江西相繼被清軍攻佔,也使浙江的西南面也全面受到清軍的危脅,而且這個時候商毅所佔領的地盤,也都徹底被清軍包圍,和南明其他地方沒有一點接壤的地方了。而且清軍還收降了鄭芝龍的大量軍隊,兵力又得到了一次急劇的擴張,同時還有相當一部份是海軍,對浙江的危脅也大大增加了,商毅也不得不在浙江西南面佈置相當的兵力駐守。因此下一步收復南京的計劃,又存在了很多的變數。

好在是福建雖然被清軍佔領,但商家軍的情報網絡卻並沒有遭到太大的破壞,因爲玄皇教在南方經營了近二百年,基礎十分牢固,經得起一些重大的變化事故打擊,因此南方的情報還是源源不斷的傳到了杭州。

清軍攻佔了福建省之後,洪承疇和勒克德渾返回南京,而清軍的金聲桓、尚可喜兩部正在集中兵力,準備進次江西南部的吉安、贛州等地。覺羅巴哈納駐守在福州。

而在南明一方,福州被清軍攻破之後,並不是所有人都跟着朱聿鍵一齊北進,大學士蘇觀生、總兵林察等人,保護着朱聿鍵的弟弟朱聿鐭,南逃到了廣東潮州。而這時被隆武朝廷趕出福建,只能在江西南部存身的魯王監國朝廷,也逃進了廣東韶州,而得知隆武朝政滅亡之後,魯王監國朝廷覺得大有可以,於是派人來招降隆武朝廷的餘部,希望藉此擴大自己的力量。

但隆武朝廷和魯王監國朝廷之間曾發生過激烈的衝突,因此隆武朝廷的餘部官員們擔心自己投靠到魯王監國朝廷之後,會受到排擠,丁魁楚、呂大器等人都主張奉在廣西稱帝永曆朝廷爲正朔,而蘇觀生同廣東布政使顧元鏡、侍郎王應華卻覺得與其這樣乞憐於他藩,不如干脆自己另起爐竈,援引兄終弟及的名義擁立朱聿鐭爲帝,並改元紹武。然後搶先進入廣州。

紹武朝廷本來就是傖促而立,所依靠的基本上是一批廣東官場中的投機分子和不得志的士紳武弁。在兵力上除廣東總兵林察所部以外,十分薄弱,蘇觀生只得招來了石壁、馬玄生、徐貴相、鄭廷球等海盜部隊,藉以增強紹武政權實力。

而這時魯王監國朝廷正做得招收隆武朝廷餘部,佔據廣東爲基礎的美夢,沒相到隆武朝廷餘部一下孑又弄出一個皇帝來,魯王朱以海自然惱火,自己的血統可比朱聿鍵、朱聿鐭兄弟都近,但現在才掛着個監國,而他們兄弟到好,前後腳都直接稱皇帝,而且還搶先一步把廣州給佔了。因此朱以海立刻下令,派方國安率軍進攻廣州。

但紹武朝廷雖然立朝倉促,但軍事力量到還不算差,林察本是鄭芝龍的部隊,頗有勇武,石壁、馬玄生、徐貴相、鄭廷球都是海盜出身,也幹慣了刀頭tian血的勾當,因此雙方大戰一場,方國安被他們殺得大敗,而朱聿鐭還下令乘勝進軍,攻打韶州。而魯王監國朝廷在廣東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到廣西梧州安身。

在另一方面,鄭芝龍雖然被清軍挾持北上,部將也大多降清,但餘部之中,還有相當一部人拒絕降清,但這時羣龍無首,都是各自爲戰,割據一方。除了林察投靠了紹武朝廷之外,鄭彩據守在廈門島,鄭鴻逵佔據金門島,鄭芝龍的部將陳豹佔據南澳島。

而鄭成功雖然是鄭芝龍的長子,但領軍的時間並不長,因爲手頭上並沒有多少實力,本來和鄭鴻逵一赴據守金門島,但得知老家安平遭清軍洗劫的消息之後,他馬上率部從金門趕回,但這時的安平,己被清軍洗劫一空,鄭氏的老家成爲一片廢墟,而鄭成功的母親田川鬆也未能躲過這場災難,遭到清軍凌辱之後,自盡身亡。

悲憤交加的鄭成功厚葬母親之後。以老家安平爲基地,誓師起兵。但這時鄭成功手下的人馬不足千人,是鄭芝龍餘部之中實力最弱的一支。而就在這時,商毅又寫給鄭成功一封信,表示自己願意幫助鄭成功報父母之仇,並且可以支付他一批物貨軍器錢糧,招集父親的餘部,擴充兵力,並約請鄭成功會面。

商毅當然知道,要打破目前的不利局面,當務之及是扶植一支鄭氏餘勢力量,在福建起兵,牽制清軍的力量,這樣才能減少自己的後顧之憂,集中兵力投入到收復南京的計劃中。而鄭氏餘勢力量中,能夠扶植的,當然只有鄭成功了。雖然鄭成功的性格中有不少缺點,但在抗清這一點上,是絕對堅定不移的。因此在鄭成功出使杭州之後,商毅也一直保持着和鄭成功的聯繫,也就是爲這一刻準備的。

不過在另一時空裡,在鄭芝龍被清軍挾持之後,鄭成功差不多花了近一年的準備時間,纔開始正式出兵抗清,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終於是因爲鄭成功崛起的時間太晚,南眀的最好機遇,已經錯過了。

而現在己是七月中旬,跨海突襲,收復南京的計劃己經迫在眉睫,商毅也不可能等鄭成功慢慢的積攢力量,因此要利用自己的名望,幫助鄭成功,儘快擴充實力,整合鄭芝龍的餘部,讓他在短時間內俱備在福建和清軍作戰的實力。牽制清軍的兵力。

鄭成功雖然己經誓師起兵,但這時他手下兵不滿千,將不過數員,船不過三十餘艘,而且安平是彈丸之地,地方狹小,又無險可守,不能做爲基礎,也可以說是萬事艱難。在這種情況下,商毅主動向鄭成功表示支持,並且原意給他提供物貨軍器錢糧,完全就是雪中送碳,而且鄭成功對商毅一向敬佩,因此對商毅更是感激萬分。

於是鄭成功也立刻給商毅回信,向商毅表示了自己的感謝之情。並且表示原意接受商毅的幫助。正好這時駐守南澳的陳豹也派人來向鄭成功表示效忠,並且願意把自己部下的三千餘衆的兵力全部都交給鄭成功指揮。

南澳是位於福建最南端,漳州府與潮州府交界的一個海島,面積約在近五千平方公里,而是距離陸地只有三十餘里的海路,和臺灣隔海相望,進可攻,退可守,地歷位置十分優躍,一直都是南部沿海的總要島嶼。而陳豹是追隨鄭芝龍多年的舊部,爲鄭氏十分忠心,而且在漳州府、潮州府沿岸一帶頗有名望。得到了他的幫助和支持,對鄭成功起兵,使鄭成功在起兵之初,不僅馬上擴大了兵力,而且有了一塊立足之地,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鄭成功也約請商毅,到南澳島來會面。

收到了鄭成功的回信之後,商毅也十分高興,首先命先駐守臺灣的沈壽嶽帶一個團的兵力,首先趕到南澳島,和鄭成功會面。

這個時侯商毅已經向臺灣移民三十餘萬,加上臺灣本地的居民,和從日本掠帶過來的人口,總計在商毅治下的人口己經超過了四十萬,組成了大小數百個村落。而且和臺灣的大部份土著都保持着良好的關糸,現在己經佔據了臺灣七成以上的土地,並且在北部地區,興建了基隆、宜蘭、新竹、桃源四座城市,還開墾了大量的良田,煤礦、鐵礦、金礦等,不僅完全實際了自己自足,而且還能支應浙江一部份物資,也呈現出十分興旺發達的景像,與荷蘭人統制的地區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子。

而原來駐守臺灣的沈氏三兄弟中,沈壽崇早就被調理了臺灣,現在出任第一軍第十師的師長,但沈壽嶢和沈壽嶽依然還留守臺灣,一個擔任臺灣海軍指揮官,一個擔任臺灣陸軍指揮官,不過臺灣的駐軍,都是隸屬於海軍部管轄。

現在臺灣的駐軍有兩個正式的步兵團,另有兩個民兵團,區別在於步兵團是標準裝配步槍和火炮,而民兵團沒有裝配步槍和火炮,還是使用冷兵器,不過並沒有進行師、旅級的編制,而是統稱爲臺灣駐軍,另外還有戰船三十餘條,不過基本都是老式戰船,新船不足十艘。

因爲臺灣離南澳近,而且臺灣駐軍反正閒着也沒事,因此商毅首先派臺灣駐軍到達南澳島,作爲自己的先行者,同時還給鄭成功送來了一批糧食。

現在糧食是鄭成功現在最缺少的物資,得到這批糧食之後,也解決了鄭成功的一個大問題,於是有更多的人都投奔鄭成功,勢力也在迅速擴大起來。

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94章 勸降(下)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96章 軍校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2章 清廷(下)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107章 圍殲阿濟格(三)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101章 收編海盜(二)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119章 海盜(三)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251章 調兵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19章 政治平衡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48章 皇太極(上)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67章 會見左良玉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67章 新法令(下)第205章 北上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86章 突破淮河(上)第93章 追擊海盜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271章 挽留紫玲瓏(下)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45章 戰後總結第219章 商毅出兵(下)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2章 清廷(下)第177章 鑄炮第117章 海盜(一)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131章 進軍江西(三)第129章 圍點打援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193章 大西軍歸降(上)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81章 佈置(二)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36章 機構調整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47章 鄭成功來訪(下)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53章 進軍武昌(四)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218章 另一位宗師(下)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105章 完婚(三)第98章 遷移(五)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204章 生絲之戰(五)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129章 林府壽宴(四)第110章 合圍南京(下)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163章 通商第22章 靈活作戰(一)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234章 收尾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127章 追擊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75章 湖南失陷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5章 受勳
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94章 勸降(下)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96章 軍校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2章 清廷(下)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107章 圍殲阿濟格(三)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101章 收編海盜(二)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119章 海盜(三)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251章 調兵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19章 政治平衡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48章 皇太極(上)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67章 會見左良玉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67章 新法令(下)第205章 北上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86章 突破淮河(上)第93章 追擊海盜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271章 挽留紫玲瓏(下)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45章 戰後總結第219章 商毅出兵(下)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2章 清廷(下)第177章 鑄炮第117章 海盜(一)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131章 進軍江西(三)第129章 圍點打援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193章 大西軍歸降(上)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81章 佈置(二)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36章 機構調整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47章 鄭成功來訪(下)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53章 進軍武昌(四)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218章 另一位宗師(下)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105章 完婚(三)第98章 遷移(五)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204章 生絲之戰(五)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129章 林府壽宴(四)第110章 合圍南京(下)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163章 通商第22章 靈活作戰(一)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234章 收尾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127章 追擊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75章 湖南失陷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5章 受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