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編制民團

“練團自保,護村保民!練團自保,護村保民!”隨着團兵們一陣高昂的口號聲,排列着整齊的隊伍,在田間大道上齊步前進,也引得不少路人住足觀看。

“立定!”

在清水村外的一片空白打穀場上,團兵隊伍隨着商毅的發令,一齊住足停步。這裡本來是村外打穀曬穀的地方,位置十分寬闊,而且還有幾間庫房。因爲現在秋收以經過了,打穀曬穀也都以經結束,庫房也都閒置下來,因此也暫時用來充做團兵操練的場所。

商毅滿意的看了看面前排列整齊的隊伍,雖然和後世的閱兵方陣還沒法相比,但也以經初具規模,有了一些民兵的樣子。而在半個月的時間能夠有這樣的效果,以經相當不錯了。

原來經過了三個村的反覆協商的討論之後,終於決定,三村聯合民團的總部設在清水村,大體分爲三個部份:主力團,輔助團和少年團。

主力團是在三個村的一千七百多名青壯年中,經過商毅的嚴格測試和反覆挑選,終於選出了三百一十六名精壯的村民組成,基本脫離農業生產,實行全天候統一訓練。商毅原來還打算把主力團單獨從各村分離出來,另建一處兵舍,進行全封閉管理,但目前的條件還不成熟,只能暫時還是各自住在各自村裡,早上集合,統一訓練。而每名團兵每個月發給五錢白銀和五斗米的月錢。同時還管一餐中飯。

在明末時期,一名普通的士兵一個月的軍餉也就在二兩白銀左右,少數精銳部隊可以達到三到四兩的標準。如果是在正常時期,這個收入還比一般平民略好一點,但明末的糧價走高,一石米價基本都不會低於三兩白銀,有時會高到六七兩白銀一石。再加上層層剋扣,真實落到士兵頭上的,所剩無幾。跟本不夠養活自己和家人,只能靠劫掠百姓。因此明末的明軍軍紀敗壞,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儘管團兵的月錢不高,但五斗米合後世有三十多公斤,基本免強夠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加上團兵自己也有田地,自己雖然耕種不了,但可以由家人耕種,也可以租給其他人,收取田租。因此總體來看,加入主力團之後,家庭收入還是會比過去略高一些。

輔助團是除主力團之外的全部青壯年村民,按三個村的地區各自分組,實行半耕半伍,在農忙時從事農業生產,農閒時毎天上午下午各訓練一個時辰,並管中飯。而在其他時間毎天只進行一個時辰的訓練,不管飯。

少年團是由各村十四歲至十八歲的少年組成,按自願報名,不做強求。訓練的時間也和輔助團一樣。不過少年們大多都喜歡打仗訓練,因此三個村裡絕大部份少年都報名參加,一共收到二百七十七人。

這樣一來,三村聯合民團全部加起來的總人數超過了兩千人。

在編制上,商毅將主力團的團兵打散,進行自由分配,將團兵分爲五隊,每隊六十人,設隊長一名。第一隊的隊長由商毅自己兼任,第二隊的隊長是八角臺村村長黃東山的兒子黃震,第三隊的隊長是十里屯村的趙英傑,第四隊的隊長是蔣義屈、第五隊的隊長是鮑銅鋼。這樣雖然把團兵各村區別打亂,但三個村都有隊長的人選,也基本兼顧到了各方面的利益。

剩下的十六名團兵組成一個偵察隊,隊長由周奇和吳漢生擔任,主動付責偵察敵情兼打聽消息,突襲,單兵作戰等事務。這十六人是特意挑選出來,不僅身體素質時,而且還要精明強幹的村民,而周奇和吳漢生原本就是在軍隊中擔任夜不收,也就探子,因此由他們訓練這一隊,是最合適的人選。而**和鮑銅剛兩人暫時沒有職位,只是幫着商毅訓練團兵,如果有戰事要抽調輔助團,再任命他們指揮。

而輔助團和少年團的編制也按六十人一隊來劃份,但是按各村的地域來劃分,並由三名副團練教官負責管理自己村的輔助團整編訓練,商毅只管監督和檢查。

少年團的編制和輔助團一樣,也按各村的地域來劃分,但訓練仍由商毅來付責。因爲這是後備力量,從一定意義上說,比輔助團更爲重要。

三村相加,給民團提供了二千兩百銀和二千五百石糧食的啓動資金,以後毎年可以提供給民團的費用爲一千五百兩白銀和二千石糧食。

而從山村出來,商毅也帶出了二百多石糧草和五千二百多兩白銀,他又拿出三千二百兩白銀,一共購買了六百石糧食,八百斤生鐵和一些其他物資。這樣三村的民團目前的儲備,基本夠支付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如果以後想要擴大民團的實力,一方面是吸引更多的村子加入進來,另一方面也要另外開避財源。而商毅也打定好了主意,暫時沒有財源之前,匪賊就是團民的財力來源,正是賊吃賊,吃得肥。

同時商毅又爲民團制定出四條規則:第一、必須尊守紀律,令行禁止;第二、民團是爲了保村護民而成立,禁止恃強凌弱,欺負村民,那怕是外村人也不例外,不過像這次王家大屯的行爲,自然是另當別論;第三、如果打擊匪賊得來的錢財物資,一率上交充公,由民團統一按功行賞;第四、是因爲保村護民而戰死的團兵,只要民團還在,村子還在,每人家裡毎月發放五錢白銀、五斗米憮恤。

周世奇等三名村長對這四條規則都十分贊同,要求毎一名團兵都要記住。

―――――――――分割線―――――――――分割線―――――――――

不過在一年內物資是不會缺乏,團兵們可以安心訓練。在第一天的訓練,商毅到並沒急於對團兵們開始訓練,而是首先招集副團練教師,各村的隊長,還有主力團的全體人等聚在一起,對清水村和王家大屯的這一次村鬥進行了一次總結。

關於這一次村鬥,以經成爲最近一段時期這一帶的熱門話題,一向在村鬥中保持不敗的王家大屯慘敗在清水村手上,死了三十幾個人,連王家老大和老三都被清水村捉住了,誰都對此十分感興趣。十里屯村和八角臺村的團兵也經常向清水村參加過這場村斗的團兵打聽這場村斗的過程,結果自然是五花八門,而商毅索性就了這次村鬥當一個戰例,拿出來講。

首先商毅描敘了這次村斗的全過程,其中一點水份也沒滲,基本是實事求事。而聽完之後,各村的團兵們也都才恍然大悟過來,原來是這個樣子。

說完之後,商毅道:“各位能夠說一說,這一次村鬥,清水村和王家大屯的人數差不多,爲什麼我們清水村能夠大獲全勝呢?”

趙英傑立刻發言道:“因爲清水村有弓箭,先一陣亂箭,就把王家大屯的人射得害怕了,所以就不敢再打下去,清水村就蠃了。”

他的發言到是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因此紛紛都贊同他的發言。

商毅道:“英傑的話,雖然有道理,但沒有說到點子上,我們淸水村能夠打敗王家大屯,關建是兩點,第一是隊例,第二是紀律。”

頓了一頓,商毅接着道:“首先,我們淸水村在趕到白沙灘時,是排着隊去的,弓箭手在隊伍最前面,這纔是我們取勝的關健。如果我們清水村沒有列隊,而且大家胡亂前進,弓箭手夾雜在隊伍裡面,那麼再開打之前,弓箭手又怎麼能首先向對方射箭呢?因此這一仗蠃了,首先就是因爲我們有隊列。你們說對不對?”

趙英傑想了一想,道:“也是這麼個理。”

商毅又道:“其次就是紀律,當王家大屯的人向我們衝過來的時候,我們沒有亂動,而是首先由弓箭手發動進攻,然後才由其他人進攻。如果當時我們其他人不等弓箭手射箭,就先衝上去迎戰,那麼我們的弓箭手也不敢輕易亂射箭了。也就不可能取勝了。而王家大屯失敗,也就是在於他們完全沒有隊型,根本就是一盤散沙,他們也沒有紀律,其實一開始我們只射死了十幾個人,但前面的人就被嚇得向後跑,而後面的人還在前進,結果還沒等我們動手,自己就先亂起來了。如果他們守紀律,再向前衝一步,就可以到我們的隊伍前,這樣我們的弓箭就沒用了,他們也不會亂,這一場村鬥誰勝誰負,還很難說。”

團兵們一個個豎着耳朵聽着,村鬥對他們來說,並不莫生,絕大部份人都參加過,反正也就是大打出手,根本也不講什麼戰術技術,輸了勝了,都是糊里糊塗。但誰也沒有想過,原來在村鬥中,還有這麼多的講究,也能有這麼多技術含量在裡面。

儘管不是毎一個人都聽得懂,但事實就在眼前,清水村蠃了,打死對方三十幾個人,而自己卻一個人沒死,因此也都認真的聽着。

最後商毅道:“以後我們面對的敵人可不會再是王家大屯的烏合之衆,而是殺人放火,打家劫舍的匪賊,還有來自關外的韃子。我們想要保護自己的村子,首先要守紀律,其次是練好隊列。所以你們回去以後,要告訴自己手下的團兵,紀律和隊列的重要,訓練的時候,一定也不能馬虎。”

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35章 南歸(上)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47章 金殿廷議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13章 反擊(一)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37章 南方情報第131章 攻城(上)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89章 繼續堅持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22章 靈活作戰(一)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1章 喜迅(上)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34章 迎頭痛擊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225章 收取山西(二)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183章 下獄(下)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84章 開戰第72章 清廷進京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97章 決議南征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39章 團兵初成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321章 溫泉夜色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4章 設立幕府(下)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91章 合圍(二)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3章 趕集(上)第398章 國事(一)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200章 生絲之戰(一)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95章 田弘遇的邀請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395章 荷蘭求和(四)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12章 李巖入鄂第80章 放棄青州第218章 商毅出兵(上)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131章 攻城(上)第173章 勸進(下)第63章 剃髮令(下)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
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35章 南歸(上)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47章 金殿廷議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13章 反擊(一)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37章 南方情報第131章 攻城(上)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89章 繼續堅持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22章 靈活作戰(一)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1章 喜迅(上)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34章 迎頭痛擊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225章 收取山西(二)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183章 下獄(下)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84章 開戰第72章 清廷進京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97章 決議南征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39章 團兵初成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321章 溫泉夜色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4章 設立幕府(下)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91章 合圍(二)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3章 趕集(上)第398章 國事(一)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200章 生絲之戰(一)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95章 田弘遇的邀請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395章 荷蘭求和(四)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12章 李巖入鄂第80章 放棄青州第218章 商毅出兵(上)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131章 攻城(上)第173章 勸進(下)第63章 剃髮令(下)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