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

由皇帝直接掌握最後一個勢力,其實並不是一個部門, 而是一支軍隊, 也就是皇城禁衛軍團。

現在禁衛軍團的編制是二個步兵師、一個步兵旅、一個騎兵旅和一個特種兵團,共計兵力在三萬五千人左右,在裝配上,全部都換上了線膛槍和線膛迫擊炮等最新的武器。其中有一個步兵旅,現在留守在北京。其餘全部都駐守在南京,全部都駐紮在南京城裡。

在名議上,這支軍團是屬於南京軍區管轄,但將領的任命、罷免,都是由皇帝決定,而且這支部隊的士兵都是從各軍區抽調的精銳士兵,不僅專業技能過硬,而且在政治上也絕對可靠,任務除了保護皇城安全之外,還擔任皇帝或皇室成員的護衛,儀仗等等任務。當然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上戰場。

如果真的有人想要圖謀反判的話,就憑着這支軍隊,商毅也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控制南京城裡的局勢,發動一場全面的政變。因此這也是商毅手裡掌握的最爲重要的一張王牌。

當然商毅設立這三個機構的目地,並不是說要加強皇權,全面控制國家,如果是那樣的目地,也就不用費心去搞什麼三權分立了,只要沿用明朝的制度,就可以確保國家權力永遠掌握在皇帝的手裡,因此主要還是防止出現緊急情況。現在帝國己經形成的三權分立的結構,正是商毅最希望的政治結構,商毅並不會主動去破壞,但也不能不防,畢竟在這個時代的皇權思想仍然很重,很難說沒有人不想挺而走險,來謀奪皇位。

雖然說帝國政治結構決定了,很難有人能夠控制得了國會和內閣,但凡事都有萬一,在另一時空裡,既使是在三權分立的架構中,仍然出現了爲數衆多的獨裁者,何況現在帝國的改制並不徹底,還保了大量的封建殘餘,而且商毅也己經讓出了大部份的權力,因此一但出現了危急情況,商毅不可能一點還手之力都沒有,必需對自巳保留一手。而這三個機構,就是保證商毅在出現危急情況,有足夠的反擊甚致是主動出擊的力量,從一定意義上說,還可以保護現有的體制。

掌握了這三個機構,加上對國會的否決權,對內閣和司法部的提名權,儘管商毅讓出了大量的權力,但也差不多可以保證,皇位的穩定。

國家體制在一點一點的建立中,內閣、司法的各部門也都在構建中,但只有國防部,因爲需要等新任的國防部長周少桓從山東軍區趕到南京來,才能開始國防部的組建工作,另外也只有等國防部組建之後,商毅纔有可能對軍隊系統進行改組,因此在周少桓還沒有到達南京之前,軍事系統的組建也只能先放一放。

最後要制定的就是帝國的品級散官、勳爵制度,還有就是官員的俸祿制度。

中國古代的官員大體都有三個稱號:一個是品級散官,也就是所謂的幾品官員,如宰相是當朝一品,知縣是七品等。雖然從晉代實行了九品中正制以後,歷朝都使用正從九品做爲品級散官的標準,不過在每一品裡又分了二或三等,因此實際的等級往往都有四五十級,明朝的官職是文散官三十一級,武散官五十二級。而每一級都有一個相應的名稱,這就是品級散官。

第二個是實際的職務,如內閣首輔、各部尚書、巡撫、知府、知縣等,當然每一個職務也都有相對應的品級,一邊來說,做官都是重職不重品,只要是職位好,佔一個肥缺,品級差一點都沒關係。

第三個就是勳爵,其實在唐、宋、明時期,勳和爵是兩個概念,在明朝開國的時候,設了文勳十級,分別爲左、右柱國、柱國、正治上卿、正治卿、資治尹、資治少尹、贊治尹、贊治少尹、修正庶尹、協正庶尹。武勳十二級分別爲左、右柱國、柱國、上護軍、護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驍騎尉、飛騎尉、雲騎尉、武騎尉。而爵就是人們熟知的公候伯孑男五爵。雖然都有相應的品級,但都屬於榮譽稱號。但按一般的習慣,是重爵不重勳,到了清朝,纔將勳爵合一,不分文武,統稱爲爵。當然在官員封爵之後,除了榮譽之外,相應也會另外增加一份俸祿。因此歷代以來,官員也都以封爵爲榮。

雖然品級散官、勳爵制度,並不是官員最關心的事情,但也有必要制定出來,而且中華帝國畢競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制度,比如說國會的議員,到底應該怎樣算才合適,另外有了品級,也就能制定相應的俸祿制度。這就是關係到每一個官員的切身利益了。因此只有確定了官員的品級,整個官僚體糸纔算是真正的完善起來。

不過商毅並不想把官職制度弄太複雜, 因此取消了散階官的名稱, 只設了正從九品, 同計是十八個等級, 相對應的職位來說:內閣首相爲正一品,副相爲從一品,內閣大臣爲正二品,各部長,以及省長、直轄市市長爲正三品,省會市市長爲正四品,一般市長爲正五品,縣長爲正六品、鄉長、鎮長爲正七品。和明朝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縣長由七品升到了六品,不過在縣以下還有一個鄉鎮級,因此這樣的改變也說得過去。

國會的品級設定爲:國會的議長正一品、執行議員正二品,候補執行議員正三品,普通議員,從正七品算起,毎出任一屆議員,可以晉升一品,一直升到正四品。因爲國會是三年一屆,可以無限連任,因此一個議員幹得好的話,連任個四五屆都沒有問題。

司法部是和內閣大臣平級, 以下的部門也依次類推。另外如中科院院士、工程師等一類的技術職稱,也都有相應的品級。最低爲七品,最高爲三品。只有軍隊的軍銜,不可品級掛鉤,單獨另算。

而勳爵制度,商毅也將勳爵合一,只設公候伯子男五爵,每個爵位內又分了上中下三等,一共就是十五個等級。不過只有皇室纔有權力受爵,而且受爵的對像可以是官員,也可以是平民,甚致是外囯人也可以。但軍人必須退伍之後,才能授爵。

當然有少數的重要官職,皇室將會授於相應的爵位,如內閣首相、副相,國會議長都會授伯爵,內閣大臣、執行議員都會授男爵,而軍人在退伍之後,也可以根據軍銜,獲得相應的授爵。

但和中國曆代的王朝不同,中華帝國的爵位與品級無關,沒有額外的加俸,也不能世襲,不過在受爵之後,皇室將會頒發相應的勳章,走到那裡都可以佩戴,因此爵位其實完全就是一個榮譽稱號,並沒有任何的實質意義。

官員的俸祿和補貼,中華帝國在建國的時候就制定下來了,不過當時的官職就不完善,因此俸祿也制定得很簡單,一共就分了六七個級別,而補貼也比較隨意,當然這也和帝國的財政一直都比較寬鬆有關,而且現在官員的數量也不多,因此也沒有必要在官員的俸碌上過於苛刻了。

中國古代的官員俸祿,以宋朝最高,在後世有人計算包拯擔任開封府府尹的時候,一年的俸祿加各種補貼,折算成銅錢,可以達到二萬一千八百七十八貫。折算成後世的貨幣,由於古代現代的購買力標準不一樣,因此大約在六百萬到二千萬之間,但無論怎樣算,都可見宋朝的官俸是相當高的。而且當時的老包還不是宋朝的最高官員。

而明朝的官員俸祿卻是走的另一個極端,是中國曆代最低的,一個一品官員的年奉,也只有一千四十四石,而七品知縣的年俸,只有九十石,在明朝的正常米價,一石米一般都在一兩白銀上下浮動,無論怎麼算,都高不到那裡去。因此明朝的官員俸祿,既使是加上各種補貼,最多也就翻上一倍,但也基本都很難維持基本的生活。因此明朝的大部份官員都必需靠灰色收入,才能匆保證正常的開支。

像海端那種守得住清貧日子的官員,在歷代也都是極少數,甚致只有海瑞一個人。不過海瑞死後, 家裡窮得連棺材都買不起,這也說眀,明朝的官俸制度,確實是太不合理了。

商毅當然知道,雖然高俸未必能夠養廉,但保證官員正常的收入,能夠過上相對比較富裕的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畢竟不能指望官員都講奉獻精神。想讓馬兒跑,首先就要讓馬兒吃飽才行。

而且帝國的財政狀況一直保持良好,在與歐州全面通啇之後,至少在未來二百年的時間內,帝國在海外貿易上都有利可圖,因此只要自身不發生太大的變故,基本就不會出大問題,對官員的俸祿制定,還有各種補貼加起來,要比明朝要提高了數倍,不過不在以糧食來計箅,而是全部以銀幣結算。

以同樣一個縣長爲例,按照帝國新的俸祿制度,一年的俸祿加上各種補貼、總計將在七千銀元左右,毎冄約爲五六百銀元,這個俸祿水平雖然還不如宋朝,但也相當高了,也足可以保證官員一家的生活質量。

就這樣中華帝國最後的幾項制度也都制定下來,可以完全正常運作了。

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206章 接頭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192章 禁宮之變(一)第146章 內外結合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26章 攻取兗州(二)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1章 清廷(上)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165章 雨戰(一)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144章 新年(上)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251章 葉瑤瑱的請求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129章 林府壽宴(四)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181章 出兵(下)第1章 安撫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72章 求和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85章 夜襲(三)第131章 攻城(上)第242章 血與火之夜(一)第99章 清軍的援軍(上)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137章 江南初定(二)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83章 佈置(四)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121章 狙擊手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124章 組建海軍第153章 激戰(上)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84章 夜襲(二)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41章 洪承疇復職(上)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76章 二打山東第11章 深夜靜思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36章 海軍計劃第109章 郟縣慘敗(上)第27章 夜襲(下)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166章 東林黨上臺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90章 合圍(一)第65章 文鬥? 武鬥?
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206章 接頭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192章 禁宮之變(一)第146章 內外結合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26章 攻取兗州(二)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1章 清廷(上)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165章 雨戰(一)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144章 新年(上)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251章 葉瑤瑱的請求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129章 林府壽宴(四)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181章 出兵(下)第1章 安撫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72章 求和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85章 夜襲(三)第131章 攻城(上)第242章 血與火之夜(一)第99章 清軍的援軍(上)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137章 江南初定(二)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83章 佈置(四)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121章 狙擊手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124章 組建海軍第153章 激戰(上)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84章 夜襲(二)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41章 洪承疇復職(上)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76章 二打山東第11章 深夜靜思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36章 海軍計劃第109章 郟縣慘敗(上)第27章 夜襲(下)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166章 東林黨上臺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90章 合圍(一)第65章 文鬥? 武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