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變數(上)

說曹操,曹操還真就到了,這份捷報正是吳三桂送來的:原來吳三桂在江北戰場上立下了大功,不反招降了明朝的總兵劉澤清,而且還和多鐸合兵,攻取了泗州、盱眙兩地。

南京被攻破,朱由崧身亡,對商毅來說,或許不算什麼,因爲他早有這個思想準備。但對整個南明來說,卻是一個極大的衝擊,這就意味着南明朝廷已經覆亡了。因此一些立場本不堅定的明朝官員在這時也都發生了動搖,而有些頭腦靈活的人也都開始動起腦筋,在這樣的亂局中,如何爲自己爭取到更大的利益。劉澤清就是其中之一。

劉澤清本是江北四鎮中實力最差的一個,人馬不足三萬,防區也最偏遠,本來是守衛揚州以東的如皋。不過也正因爲如此,在江淮之戰的時候,他躲在商家軍背後,也沒受什麼損失。而在商家軍反擊清軍的時候,也跟着一起狐假虎威,撈了幾碗湯喝。在江淮之戰結束以後,他也被移鎮駐守鳳陽。

因爲背後就是商家軍,因此儘管和清軍隔淮河相持,劉澤清到也不怕,而且這幾個月來,他也招收一些小股的明軍、流寇,兵力也超過了四萬。

吳三桂進駐廬州之後,也派人勸降過劉澤濤,但那時劉澤清到是沒有投降清軍的打算,因爲他知道商毅己經出兵駐守南京,而且揚州的商家軍也都出兵進入鳳陽周圍駐防,因此劉澤清也認爲,這一戰應該還會和上次江淮之戰一樣,商毅仍然會擊敗清軍。

但得知南京被攻破,朱由崧身亡的消息之後,劉澤清也開始動搖了起來,因爲他不知道南京一戰的詳細過程,也不知道清軍實際並沒有全完控制住南尗,還以爲這一次清軍是擊敗了商家軍,徹底攻佔了南京。這一下劉澤清可些坐不住了,如果連商家軍都擋不住清軍,那麼試想現整個南方,還有誰能夠擋得住清軍呢?看來大明的氣數真的已經盡了,合該是清廷當興,而自己可千萬別太死心眼了,還是靈活一點得好,趁着現在自己手裡還有一點資本,還可以爲自己爭取一些利益。

因此在打定了主意之後,劉澤清也立刻派人去和吳三桂聯絡,提出自己投降的條件,即在自己投降以後,要保證自已的軍隊不被收編,仍然由自己統領。這一點劉澤清還是明白的,在這個世道里,只有手裡抓着軍隊,自己說話才能硬氣,再有和清廷討價還價的本錢。

劉澤清提出了條件,吳三桂自然是救之不得,如果劉澤清投降,不僅能得下鳳陽這一大塊土地,在江北戰場打開局面,而且還能坐收劉澤清這三四萬人馬,擴充自己的實力。而劉澤清提出的要求,吳三桂也是滿口答應,因爲劉澤清想要保住自己的人馬,就必須依靠吳三桂,否則他那三四萬烏合之衆,還不夠清軍塞牙縫的。等劉澤清倒向自己以後,再慢慢的收編劉澤淸的軍隊,爲自巳所用。因此兩人也是一拍即合,很快就達成了一致的條件,然後吳三桂立刻也命人通知給多鐸。

多鐸聞迅之後,自然也十分高興,在江南的阿濟格己經打到南京了,自已在江北卻還一事無成,自己這個郡王什麼時候才能回覆到親王呢?因此對劉澤清的要求也沒有異議,反正等投降過來之後,再怎麼擺佈劉澤清,還不是自已說了算嗎?不過多鐸也想起來,當初李成棟在投降商毅的時候,可是殺了豪格當頭名狀的,劉澤清要表自己投降的誠意,也應該交個頭名狀上。

這個要求也非常合理,就連吳三桂也覺得應該,也不容劉澤清拒絕,因此劉澤清思考再三,決定幫助清軍詐取盱眙、毫州,當自己的頭名狀上交。

對此吳三桂和多鐸也都十分贊同,因爲盱眙、毫州位於淮河下游的洪澤湖入口,這兩處在商家軍手裡,整個淮河就得不到安寧,但盱眙、毫州背靠洪澤湖,清軍又無法圍攻,而商家軍卻很容易從水路救援,因此在江淮之戰的時候,也讓清軍非常頭痛,如果劉澤清能幫助清軍詐取這兩地,當然又是一件大功。

商家軍在盱眙、毫州一線佈置了一個師的守軍,在淮河北岸的毫州駐守一個步兵團、一個火炮團;而淮河南岸的盱眙駐守了一個步兵團。劉澤清和吳三桂商議決定,首先對兵力較少的盱眙動手,劉澤請從自己部隊裡挑選了一千精銳,吳三桂又給了他二千精兵,共計是三千士兵,裝作是鳳陽的敗軍,而吳三桂帶領兩萬精兵,在後面追趕。劉澤凊逃到位於淮河南岸的盱眙城下,詐稱清軍襲取了鳳陽,自己敗到了盱眙。

因爲盱眙本來就在鳳陽府境內,劉澤清和盱眙的守軍來往過幾次,因此也比較熟悉了,守軍也不懷疑他有詐,與是也打開城門,放劉澤清進城。那知劉澤清一進盱眙,立刻變臉,殺向守軍,等守軍反應過來之後,也已經晚了,劉澤清己率軍佔領了城門,儘管守軍奮力想奪回城門,但吳三桂的大軍很快也殺到了盱眙。盱眙的守軍寡不敵衆,再加上短兵相接之後,商家軍的火力優勢也發揮不出來,終於被清軍攻佔了盱眙。一個團的守軍傷亡大半,只逃出不到一千五百人。

而與此同時,多鐸也率領三萬大軍,和一百餘門各種火炮,向淮河北岸的毫州發動了進攻。毫州、盱眙本是互爲犄角,盱眙失守之後,毫州也孤掌難鳴,儘管羅遠斌帶了兩個師來救援盱眙,但吳三桂卻派出一支人馬,襲取揚州,迫使羅遠斌也不得不退兵回援揚州。因此也只好下令毫州的守軍,從水路撤離,退守淮安。

毫州、盱眙也就這樣被清軍攻佔,這一戰清軍也取得了對商家軍少有的完全勝利,商家軍共計戰死了三千五百餘人,清軍也損失了近三千餘人,同時還繳獲了各種火炮四十餘門,管風琴槍七架、步槍千佘支,當然武器大部份都是在盱眙得到的。而且這時清軍己完全控制了整個淮河,羅遠斌也只能被迫把部隊都撤離到運河以東,依託運河佈置防線。

阿濟格接報之後,也大喜過望,能打嬴商家軍一次,可真不容易,而且在名議上,吳三桂部是受他節制的,因此這裡面也有阿濟格的一份功勞,同時還繳獲了這麼多的武器,確實是難得啊。因爲清軍一直都想弄到商家軍的火器樣品,好好的研究一下,爲什麼商家軍的火器能夠有這麼大的威力,這一回可算是撈足了。

當然阿濟格也想不了那麼遠的事,當務之急是儘快攻下南京,現在都巳經是十三曰了,因此也立刻下令,命吳三桂立刻率衆渡江,支援江南戰場,同時又向大勝關、淳化鎮各派出了一萬五千人馬駐守,保護南京的外圍。不過這樣一來,清軍留守在南京城裡的兵力,也只剩四萬左右了。

而商毅得知江北的敗陣的消息之後,也大吃了一驚,這一來江北的局勢可就十分危險了,弄不好整個蘇北地區都有失陷的可能。當然造成敗陣的主要原因到不是商家軍的戰鬥力不足,還是劉澤清的到戈投降。但影響非常壞,因爲算起來這還是商家軍第一次完敗於清軍,要不是成進剛剛取得了南京外線的大勝,對商家軍的士氣,可是一次很大的打擊。而當務之急是加強宣傳,儘量多挽回一點損失。

至於被清軍繳獲的武器,那也是沒辦法的事了,只要是還在和清軍交戰,這種事情就很難避免得了,能拖到現在,己經很不錯了。而且由於關建的技術雷汞還沒有泄露出去,因此清軍就算仿製,效果也有限。

因此商毅也立刻下令到揚州,安慰羅遠斌,這次敗仗的主要責任並不在他,但一定要吸取考訓,組織好後面的戰鬥,必耍的時候,可以放並淮安,但一定要守住揚州,這可是蘇北的最後陣線,也命杭州統戰部,給江北調去兩個旅,以加強江北的兵力。又命在魯南的周少桓,適當向清軍發動幾次中等規模的進攻,吸引多鐸的注意力,減少蘇北的壓力。同時告戒全軍,以後再遇到來歷不明白的軍隊,那怕就明軍,也要提高警惕,詳細盤問,不能輕易放行,畢竟在這個時候,除了自己人,誰也靠不住。

當然消除這一敗的影響,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江南戰場再打幾個勝仗,一方面可以用勝利來提高全軍的士氣,也加強宣傳的題材,另一方面也是迫使清軍從江北調動兵力,増援江南戰場,從而也可以減輕江北戰場的壓力。而且現在的江南戰場,也巳經出現了新的戰機。

首先是在南京城裡,清軍的兵力己不足四萬,而南京外圍的守軍在成進的壓迫之下,都不能動彈,自己完全可以在南京城裡發動幾次進攻,給阿濟格施加壓力。同時智順王尚可喜巳經率軍東進,對善於打伏擊戰的商家軍來說,這又是一個好機會。

於是商毅立刻給成進下令,讓他準備在尚可喜進軍的途中,伏擊尚可喜的人馬。同時在南京城內,商家軍也開始向皇城發動進攻。

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174章 勸降吳三桂(上)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51章 巡視山東(上)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85章 夜襲(三)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29章 授藝第92章 返航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第100章 備戰(二)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0章 亂世佳人(下)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211章 商毅的應對計劃第190章 議和後續(三)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381章 喜迅第204章 生絲之戰(五)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78章 工匠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67章 巡視濟南(下)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89章 繼續堅持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103章 海商(上)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163章 通商第64章 破局(四)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236章 隱密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163章 與曰本的衝突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83章 進山追擊(一)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157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三)第141章 造船廠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48章 皇太極(上)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48章 皇太極(上)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26章 夜襲(上)第120章 豫北戰役(六)第37章 新武器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93章 合圍(四)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91章 逼宮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63章 烈火焚城第158章 襄樊之戰(三)第4章 趕集(下)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139章 驅逐荷蘭(二)第112章 豪格逃亡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195章 降價風波(下)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48章 皇太極(上)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332章 對持(二)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
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174章 勸降吳三桂(上)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51章 巡視山東(上)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85章 夜襲(三)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29章 授藝第92章 返航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第100章 備戰(二)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0章 亂世佳人(下)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211章 商毅的應對計劃第190章 議和後續(三)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381章 喜迅第204章 生絲之戰(五)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78章 工匠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67章 巡視濟南(下)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89章 繼續堅持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103章 海商(上)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163章 通商第64章 破局(四)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236章 隱密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163章 與曰本的衝突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83章 進山追擊(一)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157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三)第141章 造船廠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48章 皇太極(上)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48章 皇太極(上)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26章 夜襲(上)第120章 豫北戰役(六)第37章 新武器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93章 合圍(四)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91章 逼宮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63章 烈火焚城第158章 襄樊之戰(三)第4章 趕集(下)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139章 驅逐荷蘭(二)第112章 豪格逃亡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195章 降價風波(下)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48章 皇太極(上)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332章 對持(二)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