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出任千總(上)

其實在曾化龍心裡,早就存在了這個念頭。

按明朝慣例,是由文官節制武將,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巡撫爲一地的最高軍政大員,管轄範圍區內的所有守備、指揮、同知、千戶甚致是參將、總兵都歸他管轄。但巡撫本身卻是不掌兵的,只有調兵之權,。如果是在正常時候,當然無關緊耍,只要巡撫一下令,誰敢不聽從。

但現在正是天下大亂的時候,朝廷對地方和掌兵大將的控制力度,以經下降了許多,誰手裡有兵有將,有糧有槍誰就是大爺,特別是一些掌握重兵的大將,基本就是拿朝廷的旨意當擦屁紙,看完就扔,執不執行全看心情好壞。而朝廷還不能過份得罪他們,萬一逼急了也從了賊,或着投降了關外的滿淸,那可就更遭了。其中最爲典型的就是左良玉,朝廷對他還只能哄着玩。

且此什麼巡撫、總督、督師這類地方大員,在以前聽起來雖然牛皮哄哄,威風凜凜,但在這個時期卻是受夾板氣的主,上面有朝廷逼着,下面有武將頂牛,兩頭都受氣,裡外不是人。過去被任命剿滅流寇的朝廷大員,如陳奇瑜、楊嗣昌、包括洪承疇,都吃過武將不聽調遣的虧。

在山東地區雖然沒有左良玉那樣手握重兵的大將,但衛所的軍馬也都掌握在地方將領手裡,他們雖然還不敢明目張膽的違抗朝廷命令,但接到將令之後,不是百般推託,就是陽奉陰違,或者表面應承,暗中下套下拌,反正就是以保存自己的實力爲先,再或者就是向朝廷要餉。曾化龍雖然是登萊巡撫,實際上也就是個光桿司令,誰都支使不動。

其實曾化龍到山東上任的時候,到是懷着萬丈雄心,很想在登萊地區做一番事情來的,但到任了幾個月之後才發現,原來在這塊地方里,除了自已手底下的幾百家丁之外,覺得誰都靠不住。因此他也迫切的希望能夠拉扯起一個自己班底,找幾個自己能信得過又有能力的武將,來幫自己一下。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曾化龍看到沂水縣發上去的告捷公文,就隱隱覺得這個民團或許正是自己需要的,因此纔不惜以巡撫的身份屈尊大駕,來到清水村來,就是想來碰碰運氣。

結果到了清水村,見到商毅之後,通過和他的一番交談,並親自了解了剿滅青狼峰賊匪的經過,又看過了民團的演練之後。曾化龍發現商毅這個人雖然年輕,但爲人沉穩,舉止得當,不僅精通兵法,而且還善於練兵,雖然只不過是一個民團,就被他整得比官兵還要強,如果藉機向朝廷薦舉,不僅是爲國求賢,也是給自己培養了一個親信大將,讓他訓練出一支勁旅官軍,對自已在山東大展拳腳,一展抱負,是大有益處的。

千戶雖然一般都是由軍戶世襲,但在現在這個時候,也可以作特殊處理,只要把商毅原來的戶籍轉爲軍戶就行了,反正現在奇山所也是一個空缺,因此只要是由曾化龍出面向朝廷薦舉,批下來基本足沒有問題。而千戶雖然不是什麼高級武將,但也有正五品,手底下的士兵覈定標準是一千二百人,以商毅這麼年輕,就從平民百姓一躍就成爲五品武將,幾乎就是一步登天了。而且從此以後,他的後人中只要有男丁,只要不犯大錯,就可以永遠世襲這個奇山所千戶的職位。

因此曾化龍身邊的一干文臣武將都盯着商毅,目光中充滿了羨慕和嫉妒之情。就連周世奇也大爲震驚,雖然他也估計到商毅絕不僅僅會曲尊一個民團教師,但也沒有想到會這麼快就發達起來了,而且還受到巡撫大人的賞識,日後繼續晉升,也不是難事。同時又大爲但心,奇山所離沂水縣有六百多裡,商毅這一走,民團可怎麼辦?萬一他再把民團的人帶走,那又怎麼辦?豈不是要馬上撒攤子嗎?

就在這時,只聽商毅道:“大人,請恕草民不能從命。”

這一下不僅是其他人,就連曾化龍也驚呆了,他還從來沒想到商毅會拒絕,難到說他認爲做武將沒有前途,打算考科舉嗎?這也不是不可能,因爲明朝一直都是文尊武卑,因此既使是有人想來從軍,也先考科舉,進入文官系統,然後再轉武職,來個曲線救國。只是商毅現在連個秀才都不是,再者將上千戶也可以重新再考科舉的。

因此曾化龍徐徐道:“這又是爲何呢?如今大明天下不寧,內有賊匪叢生,外有韃子在側,本官見你確實有真材實學,爲何不願爲官,爲朝廷盡力呢?莫非是嫌棄千戶太小嗎?”

商毅忙道:“大人誤會了,天下興亡,匹夫有則,何況商毅身爲大明子民,自當爲國盡力,又豈能嫌棄官職大小?”

曾化龍點點頭,道:“那又是爲何呢?”

商毅道:“當初草民在清水村組建民團,就是希望保衛鄉親,並不奢求爲官顯勝,而奇山所位於登州沿海,離沂水縣有五六百里,草民如果去奇山所就任,只怕就難以再回這清水村。草民實在舍不下這裡的鄉親們,因此只想大人將草民安排在就近地區,草民定然絕不推辭。”

“哦!”曾化龍到沒想到商毅會是這個理由,不過戀鄉顧土也是人之常情,這不正好也說明商毅是個重情誼的人嗎?那麼現在自己提拔了他,那麼他一定會感念自己的提攜之恩。就像左良玉現在如此飛揚拔扈,連朝廷的旨意都可以不放在眼裡,但對當初提拔自己的候恂卻始終尊敬有加,候恂的話有時比聖旨還有效。自己說不定也能做個候恂。

而在另一邊,周世奇差一點都落了淚,沒想到商毅對淸水村懷着這麼深的感情,忍不住偷偷看了周少卿一看,見周少卿低下了頭,面有愧色。

人都是有感情的,在清水村生活了兩個多月,商毅確實有些不忍離開,但這僅僅只是他拒絕的原因之一。其實對商毅來說,作一個地方性帶兵的小武將,可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千戶雖然不算大官,但有自己掌握的人馬軍戶,而且在所裡這一畝三分地上,就是土皇帝。可以名正言順的練兵,擴軍、屯土、招收流民,造火器,配火藥。甚至是主動出擊、抄山剿匪都不會有顧忌。許鄉民團做不了的事,都可以正大光明來做。

但現在商毅以經在這一帶建立了一個相當紮實的基礎,除了清水村、八角臺村、十里屯村以外,王家大屯和七柳鎮以經就等於是商毅的私人勢力了,這麼好的基礎怎麼能夠輕易放棄呢?一但到了奇山所,一切又要從頭開始。而且奇山所就在曾化龍的眼皮底下,想幹點什麼都要小心謹慎,那有在這裡這麼寬鬆。因此商毅就只想在這附近混個官當,要麼就寧可還在清水村當個民團總教師,絕不離開這裡太遠。

曾化龍也沉呤起來,一時衆人都不說話了。

過了好一會兒,青州知府孟宏恭才道:“巡撫大人,關於舉薦商毅一事,卑職到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曾化龍看了他一眼,道:“說吧。”

孟宏恭道:“大人爲國求賢,提攜後進,虛懷若谷,令人敬佩。而商毅眷戀故土,不忘鄉親,也是仁心可嘉。依卑職看,不如就在青州府境內,爲他安排一個職位,則兩全其美,豈不皆大歡喜嗎?”

曾化龍點了點頭,道:“青州府內有什麼空缺職位嗎?”

孟宏恭道:“回稟大人,在青州府境內,沂水縣東北三十里,爲沂水臨駒兩縣交界處,有一穆陵關,原設巡檢司,但如今匪盜叢生,巡檢司也難維護地方。因此依卑職之見,不如舉薦商毅爲青州衛千總,駐守穆陵關。一則使商毅軍入伍,爲朝廷盡力,二也可成全商毅保衛鄉土之心,一舉二得,日後有功,再慢慢提升也不晚。如果因爲缺少品級,則不訪向五軍督提府伸報,加團練守備行千戶事之銜。”

曾化龍想了一想,千總和千戶雖然是一字之差,但區別很大,千總是一個沒有品級的地區武官街,另外也不能世襲,雖然治下也有一千人的標準,但比起千戶來,還是差了許多。雖然品級的問題,也確實可以如孟宏恭所說,爲商毅申報一個團練守備行千戶事就可以解決,但畢竟是個的虛銜。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由巡撫直接委任,不用經過五軍督提府。

因此又問道:“商毅,你的意思呢?”

其實商毅根本就弄不懂這裡面還有這麼多文章,不過他知道千總也是一個低級武官,標下一千人,而目也聽明白了,讓他駐守穆陵關,也就是在那裡算一把手。離沂水縣也不遠。因此也不在推辭,立刻道:“草民自當從命。”

曾從龍點了點頭,他原想把商毅安排在自己身邊,但這樣也不錯,都是自己舉薦,也滿足了商毅的需要,至於把商毅培養成自己的得力助手,以後再逐步來,只耍他真有能力,還怕得不到晉升的機會嗎?於是點點頭,道:“好吧!我回登州之後,就立刻下公文來。” 轉頭對孟宏恭道:“孟知府,日後商毅在你的治下爲官,還要多多教導纔是。”

孟宏恭道:“大人放心,卑職一定會細心教導。”

他看得很清楚,巡撫是很看好商毅的,只要自己把商毅安排好了,曾化龍一定高興。而且剛纔他也看出來,商毅確實是個將材,有他在自己境內坐鎮,大概也會安穩兩年。

就在衆人覺得皆大歡喜的時侯,忽然有人來報,有一支匪賊來進攻沂水縣。

第236章 隱密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380章 總結第85章 夜襲(三)第75章 守衛兗州(三)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138章 軍歌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234章 收尾第190章 大勢所趨第124章 收復南京之戰(九)第63章 爭奪山東(七)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03章 突襲盛京(二)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175章 南明的行動(下)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32章 碧華軒(下)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7章 朱印船(上)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272章 撤離南京第402章 北境第92章 局勢嚴峻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59章 保薦第161章 飛剪船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3章 擁立新君(三)第171章 追擊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145章 規則(下)第67章 新法令(下)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187章 講和(下)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83章 佈置(四)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77章 名士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149章 鄭成功的選擇(一)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95章 遷移(二)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245章 獻投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271章 不解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166章 東林黨上臺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321章 溫泉夜色第186章 講和(上)第127章 試探進攻
第236章 隱密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380章 總結第85章 夜襲(三)第75章 守衛兗州(三)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138章 軍歌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234章 收尾第190章 大勢所趨第124章 收復南京之戰(九)第63章 爭奪山東(七)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03章 突襲盛京(二)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175章 南明的行動(下)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32章 碧華軒(下)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7章 朱印船(上)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272章 撤離南京第402章 北境第92章 局勢嚴峻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59章 保薦第161章 飛剪船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3章 擁立新君(三)第171章 追擊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145章 規則(下)第67章 新法令(下)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187章 講和(下)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83章 佈置(四)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77章 名士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149章 鄭成功的選擇(一)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95章 遷移(二)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245章 獻投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271章 不解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166章 東林黨上臺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321章 溫泉夜色第186章 講和(上)第127章 試探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