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三路出擊

第二天一早,史可法就向衆人告辭,轉回南京去了。

雖然昨天吳甡和史可法以經商定好了,等待孫傳庭出兵,坐山觀虎鬥,然後再侍機而動。但也不能就這麼按兵不動,否則在朝裡的陳演還不定在皇帝面前給自己下什麼眼藥,就是像徵性的也要做個樣子。那怕是打一二個小勝仗,在朝廷那邊也好有個交待。因此吳甡立刻招集衆將,一起商議出兵平亂的進軍方略。

商毅現在基本以經打聽清楚了,現在吳甡手下的兵力分佈爲,劉良佐部二萬五千人,黃得功部二萬二千人,劉澤淸部一萬二千人,馬科部四千人,京營兵一萬,由馮元慶和彭壽各領五千,高君遠部五千人,謝科部四千人,崔文榮五千人。再加上商毅的八千人馬,差不多也有十萬人馬。

駐守九江的左良玉雖然號稱擁兵三十萬,但商毅知道,那不過是左良玉虛張聲勢罷了,左良玉最多也就六七萬人馬罷了。而還在關中尚未出兵的孫傳庭部大約也有六萬人馬左右,也就是說,明軍的全部兵力加起來,大約只有二十二三萬左右。其中除了商毅部之外,只有孫傳庭部和左良玉部有一定的戰鬥力,其餘的人馬基本都是打醬油的貨。

而在對手這一方,李自成現在號稱有大軍五十萬,雖然有些誇大其詞,但四十多萬人馬還是有的,其中的精銳人馬大約在十萬左右。而張獻忠部號稱是二十萬大軍,但實際只有十餘萬,精銳人馬約有一二萬餘人。相對而言,李自成的闖軍戰鬥力要比張獻忠的西軍強。

儘管從兵力上來說,農民軍要比明軍多了一部有餘,但算精銳人馬,雙方實際都差不多,而明軍還是兩面夾擊,在地利上佔有一定的優勢。因此如果明軍各部真的能夠團結一致,名無私心,這一仗也不是沒有得一打。

但農民軍的指揮要比明軍統一得多,就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兩部,而且李自成收編了羅汝才和革、左五營的人馬之後,號令統一。明軍不僅分爲吳甡、孫傳庭、左良玉三部,而且兵力最多的吳甡部實際是一盤散砂,以醬油黨居多,隨時都有可能四分五裂。而吳甡也知道這一點,因此對這一仗才沒有多少信心。

其實按明朝的制度,制定作戰方案是文官的事情,武將都老老實實的聽調就行了,叫你幹嘛就幹嘛。只可惜現在這種好日子以經一去不復返了,武將們現在都從孫子變成了大爺,要是不順着自己的心意來,立馬就撂挑子不幹了,朝廷還得哄着他們玩,因爲就怕把武將給逼得反了。而誤了戰機之後,倒黴掉腦袋的往往都是文官。因此吳甡才招集武將們商量,各位想怎麼打,大夥兒先都決定好,自己可不逼你們。而到了戰場上,也就都別出工不出力。

但聽了吳甡的話之後,四大總兵一個也不吱聲了,都像是沒有聽見一樣。他們不說話,其他幾個人自然也不會說了,商毅自然也是靜觀其變。

吳甡等了一會兒,見沒有人來答這個茬,也不禁有一些冒汗了,於是道:“各位將軍,難到你們都沒有自己的想法嗎?”說着目光在四大總兵身上掃來掃去,心裡想着,是不是要點一個名。

這時劉良佐施禮道:“有督臣在此,我等那敢班門弄斧,如何進軍事宜,還請督臣示下,我等依令而行也就是了。”

他一說話,其他三人也立刻隨聲附合道:“是啊是啊!我等都聽督臣的高論。”

吳甡心裡“哼”了一聲,這可是你們讓我說的,那我也不客氣了,道:“好,依本督之見,當分兵兩路,一路由英山進軍,攻取羅田,而另一路由長嶺關進軍,攻取麻城,然後兩路合擊,進入黃州府,只是不知那兩位將軍願意主動請令出兵呢?”

這一下更沒有人接話了,就連劉良佐也不敢再說請吳甡來派將的話,因爲在這個時候出頭,那不是自己找死嗎?吳甡正好可以順水推舟,一句話:那好,那就派你了。

而這時吳甡的目光落到商毅身上,顯然是希望他主動請令。

商毅當然明白吳甡的用意,也知道該自已出場的時候了,因此立刻起身,道:“都督,末將還有一點拙見,請督臣指點一二。”

吳甡點點頭,道:“商將軍,但說無訪。”

商毅道:“督臣兩路進軍,攻取黃州府,如果李賊聞迅,必會出兵前來救援,因此不如再派一支人馬,進取光州,危逼德安府,勢必牽制李賊,使其不敢出兵黃州,而是先救德安府。等我軍攻取黃州府之後,再南北夾擊李賊,定可一鼓破之,不知督臣以爲如何?”

吳甡聽了,也沉思不語。其實按他的想法,根本就不是要攻取黃州府,只是想在雙方目前的邊境地區弄一點小打小敲,找機會打一二個勝仗,纔好應付朝廷,一直拖到孫傳庭出關爲止。而按商毅的意思,等於是和李自成全面開戰了。雖然這個構思不錯,在光州拖住李自成的主力,先取黃州,然後揮兵北上,兩面夾擊李自成,一但實施得當,確實有望取得一場大勝,雖然不能一舉消滅李自成,但可以收復德安府和黃州府。不過萬一敗了,自己必然會元氣大傷,一蹶不振。而且這一構思的關建就是進駐光州的人馬是否能夠拖住李自成的主力。而這個任務誰敢來承擔呢?

這時商毅又道:“末將願意請令,進取光州,請督臣示下。” 商毅心裡清楚,要想使衆人心服,嘴說是沒有用的,必須拿出真實的戰績來。現在自己彈藥充足,又有關城可守,連清軍都對自己毫無辦法,擋住李自戌的大軍絕對沒有問題。而且這也是向南方的百姓和官員們顯示商家軍的戰鬥力,讓他們知道,商家軍有能力保護他們,爲以後在這裡建立根據地,豎立一個形像。同時可以把光州當自己的臨時據點,屯集糧食和物資,以免和其他人攪在一起。

吳甡聽了,腦子裡轉了幾個念頭,終於決定賭一把,就看商毅部的戰鬥力是否真如傳聞中的那麼強。因此咬了咬牙,道:“好,本督就依商將軍之議,由商將軍領軍,進取光州。”

然後又把目光轉向四名總兵,道:“商將軍主動請令,進取光州,那麼那兩位將軍敢請令去進攻黃州呢?本督好像記得,昨日有人說過,想像商將軍討教一二呢?”

這下黃得功有些坐不住了,因爲這話是他說的,因此立刻起身道:“督臣,末將不才,願意請令,取道英山,進取羅田。”

吳甡點點頭,道:“好,商將軍餘勇可賈,黃將軍混身是膽,果然是我大眀的干將。”

劉良佐也沉不住氣了,在吳甡出京督師之前,他和黃得功一起駐守安慶府,兩人還合兵在潛山打敗過張獻忠,現在黃得功請戰了,自己也不能還坐着不吱聲,因此也硬着頭皮,道:“督臣,末將不才,也願意請令。由長嶺關進軍,攻取麻城,然後和黃總兵合力,攻取黃州府。”

吳甡也點點,立刻下令這三支人馬,分頭出擊。而他又但心商毅的兵力太少,又派出彭瑞和謝科兩部,共計九千人馬,拔給歸商毅指揮,一同去攻取光州,並且授於商毅全權指揮,可以便宜行事的大權,這就意味着如果有人敢不聽商毅的命令,商毅可以當場處斬。

又派劉澤淸領軍,接應劉良佐和黃得功兩部人馬。然後吳甡又派人下令到九江的左良玉,讓他立刻領軍西進,進攻張獻忠,牽制張獻忠的大軍。不管張獻忠聽不聽調,這個命令還是要下的,萬一進軍失敗了,也可以給自己找一個理由。

同時爲了讓三路人馬都奮力作戰,吳甡又亮出了尚方寶劍,對三支人馬下達嚴令,必需奮勇作戰,如有敢於畏敵不戰,臨陣脫逃者,必斬不饒。當然威嚇之後,吳甡也不忘給予重獎,好在現在的錢糧到是充足,因此分拔給這三支人馬各五千石糧食,白銀二萬,以作士兵的安家費用。並且又許下了承諾,如果這一戰獲勝,必然會再給予重獎。

總之就這一陣威逼利誘之後,這次出兵的計劃分派總算是完成了。商毅、劉良佐、黃得功三人立刻令取了自己的糧草和白銀之後,各自回營去準備。不過劉良佐人馬駐守六安州,而黃得功駐守在廬江,這次到廬州來,只帶了少量的人馬,他們必須會到自己的駐地之後,才能出兵。而商毅、彭壽和謝科的人馬都駐紮在廬州附近,因此也可以馬上出兵。

第二天一早,吳甡也親自出城,爲這三支人馬送行,同時又給出徵的幾員將官一一敬酒,以壯行色。等三支人馬都離開之後,吳甡也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了自己的府衙裡。計劃定好了,兵也派出去了,現在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第144章 新年(上)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200章 生絲之戰(一)第27章 夜襲(下)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112章 合作計劃第166章 東林黨上臺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72章 清廷進京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102章 備戰(四)第14章 玄皇教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73章 勸進(下)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85章 地雷陣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185章 大西軍出戰(五)第92章 返程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19章 政治平衡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161章 勝利迴歸第186章 出獄第151章 阿巴泰的決定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49章 大獲全勝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135章 開業(二)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179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下)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25章 作戰原則第142章 提案(上)第72章 求和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307章 民意第91章 南京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155章 收復湖北(下)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一章 真像第61章 國事家事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165章 新式武器(下)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197章 困境(上)第158章 進攻廣東(六)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92章 局勢嚴峻第9章 催促出兵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146章 內外結合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400章 國事(三)第45章 內外夾攻第347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上)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269章 召見第344章 勝利的果實(下)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105章 完婚(三)第199章 廷議(下)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144章 規則(上)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196章 對策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
第144章 新年(上)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200章 生絲之戰(一)第27章 夜襲(下)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112章 合作計劃第166章 東林黨上臺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72章 清廷進京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102章 備戰(四)第14章 玄皇教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73章 勸進(下)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85章 地雷陣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185章 大西軍出戰(五)第92章 返程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19章 政治平衡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161章 勝利迴歸第186章 出獄第151章 阿巴泰的決定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49章 大獲全勝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135章 開業(二)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179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下)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25章 作戰原則第142章 提案(上)第72章 求和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307章 民意第91章 南京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155章 收復湖北(下)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一章 真像第61章 國事家事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165章 新式武器(下)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197章 困境(上)第158章 進攻廣東(六)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92章 局勢嚴峻第9章 催促出兵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146章 內外結合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400章 國事(三)第45章 內外夾攻第347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上)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269章 召見第344章 勝利的果實(下)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105章 完婚(三)第199章 廷議(下)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144章 規則(上)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196章 對策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