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

衝鋒舟衝開了波浪, 靠近了霍洛島的海灘,中華軍的士兵紛紛跳下衝鋒舟,在海灘上登陸,而這時在海灘上的蘇祿守軍早已經作鳥獸散,根本沒有給中華軍的登陸造成任何的阻礙。結果讓中華軍十分輕易的就取海灘陣地。隨後中華軍的步兵團也剩坐其他的小型運輸船靠岸,步兵也都攜帶着武器,登上了霍洛島。在岸上建立了初步的陣地。

整個登島過程用去了一個多小時,而在這段時間裡,和樂城裡卻沒有一點動靜,任由中華軍在海岸邊鬧騰,因爲現在和樂城裡己經亂成了一團。

在進攻三寶顏失敗以後,蘇祿軍隊都麻退回到霍洛島上,向蘇舟巴剌都麻報告了戰況,巴剌都麻也不禁大吃了一驚,趕忙派人去向駐守在文萊的荷蘭駐軍請求支援,然後就在和樂城裡等着荷蘭軍的到來。而對於中華軍,根本就沒有做什麼預防。因爲在巴剌都麻的潛意識裡,根本就沒有想到過,中華軍會向蘇祿羣島發動進攻。

因爲自從鄭和下西洋的航海結束以後,中國的官方海上力量,就一直沒有在南洋,由其是在赤道一道的南洋地區出現過,南洋各國在不知不覺中,巳經淡忘了中國的存在。儘管中華帝國興起之後,開始向海洋擴張,並且佔領了呂宋,但呂宋島上,一直都沒有建立過一個正式的國家,並不算在南洋諸國之列,因此南洋諸國在潛意識裡,都沒有把中國將做自己的危脅。

相反荷蘭這些年來在這一帶地區十分活躍,實力擴張很快,而且不斷的露出肌肉,又是一手大棒一手胡蘿蔔,一面方在南洋地區進行殖民統治,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南洋各國之間的貿易來往,也讓各國都得到了一些利益,因此南洋各國對荷蘭也是又怕又服,還覺得少不了,在不自覺的也把荷蘭當成這一地區的霸主了。這一次荷蘭能夠登高一呼,南洋諸國都響應,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但現在荷蘭的援軍還沒有趕到,中華軍卻己經殺到了霍洛島來,蘇祿裡中,自然也亂成了一團,由其是中華軍登陸的地點就在和樂城外不遠,對海岸的攻擊在和樂城裡都聽得十分清楚,而蘇丹巴剌都麻在皇宮的高塔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中華軍巨大的戰艦和猛烈火炮轟鳴場面,比起荷蘭艦隊來,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隨後登陸的士兵更是不計其數。

本來巴剌都麻對敗軍報告的中華軍情況還是半信半疑,而到了這個時候,才完全相信,原來在北方的那條巨龍終於覺醒了過來,開始向南方海洋伸出了自己的利爪。現在和樂城裡一共才只有一千多守軍,這仗還怎麼打。

而蘇祿的大臣們也亂成了一團,有人開始指責蘇丹,不該與荷蘭連盟,與中國開戰,也有人叫嚷招集百姓,組成軍隊,與中華軍決戰;還有人建議先放棄霍洛島,逃到文萊去借荷蘭之兵,來報仇復國。

從巴剌都麻心裡來說,現在怪與荷蘭聯盟己經遲了,而與中華軍開戰,他可實在是沒有這個勇氣,放棄霍洛島,先逃到文萊去,他到是同意的,但現在出海的港口都己經被中華軍封鎖了,而且蘇祿的船都是小船,面對中華軍的鉅艦重炮,巴剌都麻也覺得,在海上被中華軍擊沉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逃到文萊的可能性。

因此在所有的路都走不通的情況下,有人向巴剌都麻建議,向中華軍投降。

提出這個建議的人黃成祿,是蘇祿的華人後裔,不過他們一家在蘇祿己經生活了五代,一直都與當地土著通婚,到了黃成祿這一代,其實已經和當地土著沒有多大區別了,僅僅只是保留着中國的姓氏。而且經過了數代的開發經商發展,黃家在霍洛島上也算是一個地方勢力。頗有一些影響力。因此纔在蘇祿國中說得上話。因爲現在的蘇祿國還帶有很濃的部落性質,國王就是一個大部落的頭領,其他的小部落首領是官員,共同組成了一個部落聯合的國家。

不過黃成祿畢竟是華人的後裔,會說漢語,當然是廣東語,因此對中國還是有一些認同感,也比較注意中國對海外的擴張,從一開始起,他就不贊同蘇祿與中國爲敵,只是人單勢孤,改變不了巴剌都麻的決定。而在現在這個時候,走投無路了,才向巴剌都提出,向中華軍投降。

當然黃成祿提出這個建議基本是站在蘇祿國的立場考慮,因爲中國在過去對南洋諸國一向比較寬大,而且蘇祿當初的三位國王都曽到中國去朝賀明成祖,也算是傳統的藩國,現在雖然中國改朝換代了,但對外政策不會有什麼變化,幾百年都是這麼過來的,因此只要是蘇祿表現一個臣服的姿態,就可以渡過這一場危機。

巴剌都麻聽了之後,也覺得黃成祿說得有道理,中國過去對南洋諸國寬宏大度,也確實是十分著名,南洋各國都在傳話,當年自己國家去中國朝賀,獲得了多少多少賞賜,現在蘇祿王宮裡就還留着不少當年三王朝聖,中國賞賜下來的寶貝。因此巴剌都麻也立刻決定,派黃成祿爲使,出城去向中華軍請降,並表示向中國稱臣,成爲藩屬國。先把眼前的危機渡過去再說,致於以後,就看中荷雙方的成敗而定了。

沒過一個小時,黃成祿回到和樂城裡,向巴剌都麻報告,中華軍願意接受巴剌都麻的投降,但必須是無條件投降,致於接不接受蘇祿稱臣,那是需要皇帝來決定。但蘇祿必須首先立刻打開城門納降,並放中華軍進城。因爲自己只是受命攻取霍洛島。中華軍只能保證進城之後,巴剌都麻和家族的人生安全。

在沒有談好投降的條件之前,黃成祿當然不好同意開城納降,因此要求中華軍向皇帝請示,或者送自己去面見中國皇帝請降,並且暫時停止對和樂城的進攻,等接到皇帝的回覆之後再說。而中華軍答覆是,送他去見中國皇帝可以,但再沒有皇帝的新命令之前,進攻是不會停止,而且一但中華軍攻破了和樂城,那麼巴剌都麻和家族就是中華軍的俘虜,中華軍是不可能承認他們投降。

俘虜和投降的區別,黃成祿還是明白的。因此也再三要求,中華軍一定要停上進攻,同時還例舉了當年蘇祿嚮明朝稱臣,明朝對三王是如何友好的事例,但中華軍根本就不聽他這一套,等所有的士兵都在海灘登陸之後,立刻整隊出發,直向和樂城而去。

結果黃成祿費盡了嘴皮,一直跟着中華軍到了和樂城邊,只好要求中華軍稍等一會兒,總要給自己進城通報的時間吧。這一次中華軍到是通情達理,答應給黃成祿半個小時的時間,並給了他一隻座鐘,告訴他時針走到那裡時,中華軍就要和樂城發動進攻了。等黃成祿帶着座鐘進城,又說完整個事情的經過之後,時間差不多也過了二十分,剩下的時間大概也就夠回覆中華軍了。

但聽完了黃成祿的報告之後,巴剌都麻也徹底傻了,現在該怎麼辦,是投降還是堅守,投降之後會得到一個什麼樣的下場,而堅守和樂城,守得住嗎?其他的大小部落首領也都各執己見,有說打,有說降。

其實也沒有討論多久,只聽“轟轟轟”的幾聲巨響,震得王宮都有些晃動起來,很快衛兵就來跑進了王宮報告,說中華軍己經炸開了城牆,殺進了和樂城裡,而衆人這才注意黃成祿帶回來的那隻座鐘,原來時間都過了快十分鐘了。

和樂城的城牆也是用土和木柵架成的,因此雖然中華軍只拖來了兩門重型火炮,但也只轟了幾炮,就轟開了和樂城的城牆,隨後中華軍一涌而上,殺進了和樂城裡。

雖然這時在和樂城裡還有一些守軍在守城進行着抵抗,但他們怎麼能是中華軍的對手,被中華軍幾輪排槍齊射,就被打得死傷無數,剩下的士兵也馬上四散奔逃,少數跑得慢的,被中華軍的士兵趕上,用刺刀捅死,結吳中華軍並沒有費多大力氣,就將蘇祿的最後一點抵抗力量給擊散。

付責指揮進攻和樂城的,是隨南洋艦隊第一分艦隊出戰的步兵團團長蔡得志,在擊潰了蘇祿軍最後抵抗力量之後,立刻下令,將中華軍分散成以營連爲單位,在和樂城裡展開,控制全城,其實和樂城並不大,還不到一個縣城,站在城門口一眼就可以看穿全城。而蔡得志親自帶領着兩個營,直撲向蘇祿王宮。

其實蘇祿王宮在中國也就差不多是一個大戶人家,佔地也就一千多平方米,分三重院子,原了主體建築是灰瓦白牆以外,其他都還是用茅草蓋頂,顯得頗有些寒酸。而等蔡得志帶領着中華軍趕到王宮門口的時候,只見黃成祿急匆匆的從跑出,道:“將軍,將軍,我們的國王己經決定了,投降,馬上就投降。”

蔡得志把眼一瞪,道:“到了現在還投個什麼降,媽的全都是老子的俘虜。”

第35章 追擊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33章 互不相干第135章 向南向北(二)第99章 清軍的援軍(上)第267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一)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402章 北境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146章 接收火槍(上)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6章 家事! 公事!第46章 內外夾攻第255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二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157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三)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177章 鑄炮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186章 講和(上)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54章 水上進攻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90章 武昌擴軍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73章 福臨登基第1章 安撫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266章 變數(二)第53章 山東之變(一)第96章 遷移(三)第154章 激戰(下)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84章 游擊戰(三)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252章 對持第135章 天命第95章 遷移(二)第135章 天命第406章 國策(下)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258章 進攻修道院(下)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191章 勸進(上)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120章 豫北戰役(六)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75章 架臨宿州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177章 鑄炮第183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下)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57章 火船(三)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1章 喜迅(上)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91章 遇刺(下)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94章 遷移(二)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174章 南明的行動(上)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369章 交易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17章 行軍第251章 調兵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
第35章 追擊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33章 互不相干第135章 向南向北(二)第99章 清軍的援軍(上)第267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一)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402章 北境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146章 接收火槍(上)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6章 家事! 公事!第46章 內外夾攻第255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二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157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三)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177章 鑄炮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186章 講和(上)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54章 水上進攻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90章 武昌擴軍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73章 福臨登基第1章 安撫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266章 變數(二)第53章 山東之變(一)第96章 遷移(三)第154章 激戰(下)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84章 游擊戰(三)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252章 對持第135章 天命第95章 遷移(二)第135章 天命第406章 國策(下)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258章 進攻修道院(下)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191章 勸進(上)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120章 豫北戰役(六)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75章 架臨宿州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177章 鑄炮第183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下)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57章 火船(三)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1章 喜迅(上)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91章 遇刺(下)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94章 遷移(二)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174章 南明的行動(上)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369章 交易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17章 行軍第251章 調兵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