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

同時德川賴宣、德川綱重、鬆平綱隆等人還十分鄭重的提醒保科正之,這是唯一的機會了,如果這次機會也錯過了,那麼徳川氏也就徹底完了,而且肯定是亡國滅種,而這一切的後果,都將由保科正之來付責。

徳川氏亡國滅種這頂大帽子確實不小,也讓保科正之不能不慎重對待,因爲保科正之是二代將軍徳川忠秀的私生孑,因爲他出生的時候,受徳川忠秀的正室崇源院懷恨,才被過繼給了保科家,一直到崇源院死後,德川忠秀才公開認他爲孑,不過正好保科家也無後,就沒有將他改姓,讓他繼承保科家,領會津藩二十三萬石,成爲親藩大名,而且他和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的關糸很好,在徳川家光死後,也委託保科正之爲輔政大臣之一,因此如果令徳川氏亡國滅種,保科正之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伊達綱宗、上杉剛憲確實是靠不住的,但中國開出的條件實在太苛刻了,雖然保科正之也有心裡準備,徵夷大將軍這個位置肯定是保不住的,但至少德川氏也該分一個五六十萬石的大名,因爲在第一次關原合戰之後,徳川家康也沒有對豐臣家提出把這樣苛刻的要求,仍然封給了豐臣秀賴六十五石封地,如果能有這樣的結果,到也還可以接受,因爲德川家還可以保住幾分元氣,在經過幾代的勵精圖治,也未必不可以捲土重來。

但商毅根本就不給徳川氏這樣的機會,只答應給徳川氏一萬五千石封地,基本屬於最小的大名一類,而且根本就不許德川氏討價還價,一萬五千石封地什麼用,因爲按當的實力來說,一萬石的封地大約可以養兵三百到五百人,如果接受了商毅的條件,徳川氏就幾乎永無翻身之日了,除非是在徳川氏的後人中,也有像豐臣薰那樣的奇遇。

不過保科正之也知道,豐臣薰這樣的奇遇,確實是空前絕後的,豐臣氏不知是怎麼袓墳冒青煙,天上掉餡餅,才蹱到了這個大運,因此保科正之心裡也十分不理解,像豐臣秀吉、豐臣秀賴的人品也不比徳川家康、徳川忠秀強啊,爲什麼他們的後人會有這樣的極品好運,如果說是因爲徳川氏奪取了豐臣氏的江山,而遭遇的報應,那麼豐臣氏不是同樣也是竊取的織田氏的天下嗎,憑什麼就能夠鹹魚翻身呢,日照大神也太不公平了吧,說實話,如果現在曰照大神顯靈的話,保科正之都恨不能揪住他的脖領子,說個清楚,爲什麼要這麼照顧豐臣氏。

但這也只是想一想,保科正之也明白,現在抱怨誰都沒有用,形勢比人強,但要讓保科正之立刻就下定決心,卻也一時下不來,因爲一但答應了中華軍的條件,也就等於是向中華軍投降,賣國賊這個黑鍋也一樣不好背,而且還是有不少人叫嚷和中華軍決戰、玉碎,對於這些聲音,保科政之同樣也不能忽視。

而就在這時,城外的中華軍也開始釆用行動了。

因爲這時成進也接到了商毅的通告,知道皇上打算用不戰而屈人之兵,迫使徳川幕府投降,不過商毅也要求成進,可以適當給徳川幕府施加一點壓力。

對於這一點,成進自然是心領神會,因此就在中華軍到達江戶城後的第二天,就向江戶城發動了一次進攻,首先以猛烈的火炮和火槍射擊,牢牢的壓制住了幕府軍的抵抗。

守衛江戶的士兵有不少是參加過關原合戰,或甲府之戰的,這個時候那裡還敢和中華軍爲敵,因此一見中華軍向城頭轟擊,立刻就跑,而原來的江戶守軍這些天來也聽到了不少有關中華軍的傳說,關原戰場、甲府戰場的敗軍自然都是把中華軍說得神乎其神,彷彿一個個都是奧特曼或超級賽亞人變身,一開始江戶的守軍還都是不信,但聽得多了,也就半信半疑,而現在又見中華軍的火力確實是威勢驚人,敗軍都跑了,自己還留着幹什麼,結果一下子就都跑光了。

而中華軍立刻又派出爆破組出擊,將江戶城的城牆炸開了兩個十幾米寬的大缺口,巨大的轟鳴聲和爆炸之後發出的強烈震憾,也令整個江戶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百姓們紛紛出逃,全城悲哭,彷彿是世界末曰就要來到了一樣。

好在是中華軍只是把城牆炸開了兩個大口孑,就收兵了,並沒有向江戶城裡發動進攻,但是卻向城裡撒發了一千多份轉單,聲稱再給德川幕府一天的時間,如果德川幕府仍然不接受中華軍的條件,立刻投降的話,那麼中華軍就將攻入江戶城,屠盡全城人口,雞犬不留,徳川一族,所有大名,官員全都不饒恕。

這一下確實非常厲害,也讓幕府的官員們都明白了,中華軍想攻進江戶,根本就是和易如反掌一樣,這仗還有個什麼打頭,而那些叫嚷着決戰、玉碎的武士們的聲音也下降了不少,雖然說他們確實都抱定了必死的決心,但中華軍造成的聲勢也確實太驚人,因此也有不少人都沉默了下來。

而在另一方面,從關原戰場、甲府戰場敗回來的大名也有些急了,就在當天,就有三位大名出城,向中華軍投降,另外還有五位大名逃出了江戶,向北逃跑,而鬆平綱隆、稻葉正則、德川賴宣、德川綱重、阿部定高等十六位有點實力的大名則都聯合起來,向保科正之下達了最後通諜,如果保科正之還不決定投降,那麼他們也就不在江戶裡伺候了,將集體出走,雖然他們並沒有說出走到那裡去,但保科正之很清楚,肯定是去向中華軍投降。

到了這一步,也不容保科正之再猶豫了,於是立刻向衆人表示,大家一起去訖見徳川家綱,請他來定決,這個大主意還是得由將軍大人來拿呀。

其實徳川家綱現在才十三四歲,平時的反應頗爲遲頓,能知道個什麼,而且這裡面的人有他的叔叔,有他的兄長,自然是說什麼就聽什麼,當時就同意了,保科正之當然也明白這一點,只是他可不願以一個人來扛投降的黑鍋,因此才把衆人和徳川家綱都拉下水。

但不管怎麼說,是得到了幕府將軍的同意,那麼就好辦了,因此保科正之也立刻下令,派鬆平綱隆、稻葉正則出城,去向中華軍請降。

成進接報之後,也十分高興,當然也對鬆平綱隆、稻葉正則重申,中華軍絕對可以保證他們的安全,但條件不會改變。

而倒幕軍的名大名、將領對此也沒有反對,一來是現在整個倒幕一方都是中華軍說了算,商毅決定的事情,誰敢有意見;而且雖然說以中華軍的實力攻下江戶城當然是不在話下,但誰敢保證,中華軍就不會故計重施,讓倒幕軍先上去打一陣,強攻江戶城,倒幕軍的損失也不會少,因此德川幕府投降了更好,大家也都可以省心,反正按中華軍的條件,以後德川氏也翻不出什麼大浪來。

於是就在第二天一早,中華軍、以及倒幕軍開進江戶城,接受了徳川幕府的投降,德川幕府的官員,還有各大名也都向中華軍投降,但有數百武士拒絕向中華軍投降,他們在江戶城的一隅聚集,打算繼續頑抗。

而成進立刻下令,命一個營的中華軍向這一批武士發動進攻,結果在中華軍猛烈的火力打擊下,這羣武士儘管都奮不畏死,高喊着盡忠、玉碎的口號,拼命的向前衝鋒進攻,但一個一個的都陸繼倒在中華軍的槍口下,整個戰鬥只用了不到二十分鐘,武士們全軍覆沒,絕大部份戰死,剩餘的十幾個人也剖腹自殺,中華軍卻無一傷亡。

這也是中華軍在曰本的最後一戰了。

雖然這一戰的規模很小,但還是讓江戶的官員們震驚了一把,畢竟中華軍也只是出動了一個營,而且還是以零傷亡的代價取勝,因此衆人也才徹底覺悟,原來投降真的是唯一的選擇。

徳川幕府向中華軍投降,也就標誌着統治了日本五十年的徳川幕府時代,也正式宣告結束,而日本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進了江戶之後,成進首先下令,解除了幕府軍的武裝,由中華蟲、倒幕軍接管江戶城的防禦,第一分艦隊也在江戶岸邊停泊,對於德川氏以及各幕府大名都限制行動,並查封了江戶所有的庫府、錢糧、戶籍等等,以及其他大名的住宅,因爲徳川幕府規定,各大名毎年必須有半年時住在江戶,因此所有大名在江戶都有住宅,自然大部份都是豪華住所,而現在大部份都空着,自然也都要查封起束。

同時成進也嚴令中華軍、倒幕軍不許侵擾百姓,因此在中華軍的嚴格管理之下,江戶城裡到也沒有出現什麼大的動亂,而且生活秩序也很快就恢復了,

第188章 勸降第182章 大西軍出戰(二)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84章 游擊戰(三)第149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下)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139章 驅逐荷蘭(二)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187章 講和(下)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190章 議和後續(三)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97章 僱傭兵(上)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125章 俘虜的身份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127章 追擊第93章 勸降(上)第一章 真像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276章 北疆告急(上)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10章 淸廷聯盟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28章 立威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124章 收復南京之戰(九)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95章 進攻南京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90章 合圍(一)第381章 喜迅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207章 哭諫(上)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236章 隱密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57章 火船(三)第252章 孝陵—享殿(上)第101章 備戰(三)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66章 三徵湖北(三)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67章 會見左良玉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83章 夜襲(一)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67章 會見左良玉第91章 逼宮第123章 造船(下)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87章 挑戰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269章 召見第192章 抗清統一戰線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39章 團兵初成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235章 南京巷戰(一)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179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下)第103章 完婚(一)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39章 吳甡督戰第99章 清軍的援軍(上)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
第188章 勸降第182章 大西軍出戰(二)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84章 游擊戰(三)第149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下)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139章 驅逐荷蘭(二)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187章 講和(下)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190章 議和後續(三)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97章 僱傭兵(上)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125章 俘虜的身份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127章 追擊第93章 勸降(上)第一章 真像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276章 北疆告急(上)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10章 淸廷聯盟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28章 立威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124章 收復南京之戰(九)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95章 進攻南京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90章 合圍(一)第381章 喜迅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207章 哭諫(上)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236章 隱密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57章 火船(三)第252章 孝陵—享殿(上)第101章 備戰(三)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66章 三徵湖北(三)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67章 會見左良玉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83章 夜襲(一)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67章 會見左良玉第91章 逼宮第123章 造船(下)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87章 挑戰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269章 召見第192章 抗清統一戰線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39章 團兵初成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235章 南京巷戰(一)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179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下)第103章 完婚(一)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39章 吳甡督戰第99章 清軍的援軍(上)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