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

看到了財政部的報告之後, 商毅也十分高興, 畢竟財政是國家的基礎,有錢纔好辦事,沒錢什麼事都幹不成。自己能夠在十年的時間裡,從一個山村的獵手一躍而成統一全國,開國立朝,一直保障良好的財政狀況,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正是因爲有了這樣良好的經濟基礎,因此儘管帝國只成立了一年多的時間,在其他方面,也都取得了長足進展,南方地區由於被帝國統治的時間較長了,社會己經完全穩定了下來,各地的農業生產己經基本恢復,走上了正常的軌道,而且也開始普及應用人工動力的農具,現在帝國的糧食供應,基本都是由南方生產出來的。而北方地區的社會秩序也基本穩定下來,大部地區的農業生產也在恢復之中,估計在下一年中,就可以實現自產自足了。

而在商業方面,帝國的東南部沿海地區己全面對外開放,各沿海城市的對外商易來往都十分頻繁,同時海外貿易也帶動了內陸商業的發展,加上帝國又取消了各地私設的諸多關卡、稅務,因此商業的繁榮,也幾乎快達到了明朝全盛時期的水平。

和明朝相比,發展最爲迅速還是手工業,傳統的手工業生產地區的手工業基本都已恢復了生產規模,由其是在浙江、江蘇這些帝國的老根據地,己有以家庭也單位的生產作坊朝着規模工廠生產的方向發展。另外除了浙江、江蘇省以外,在廣東、福建省這些沿海地區,手工業也發展得極爲迅速。

按商業部的統計,現在注策的人數在二百人以上的手工工廠己超過了一千家,人數達到五百人以上的手工工廠有三百七十五家,而人數超過一千以上的手工工廠有六十七家,再加上數量更爲龐大的小工廠、小生產作坊,現在帝國的工人人數已超過了百萬,雖然和人口總數相比,這仍然只是個極小的比例,但在中國歷史上,這已經是一個不小的突破了。

而雖然這時的生產方式仍然是以手工生產爲主,但蒸氣機也確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現在蒸氣機已經買出了七百三十七臺,由其是人數超過一千以上的手工工廠,基本都在使用蒸汽機,有少數工廠的蒸氣機己超過了十臺。現在影響蒸氣機進一步普及應用的瓶勁除了生產規模之外,就在於蒸氣機的功率不足。現在帝國生產的蒸氣機是在十馬力左右,而另一時空裡引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瓦特蒸氣機的功率在十五到二十馬力,雙方仍然還是有相當的差距,不過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瓦特蒸氣機的出現,應該是在一百年以後了。

手工業的發展,不僅擴大的財政稅收的範圍,而且可以改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啇品,也促進了農業、商業的進一步發展。

但從總體來說,中國社會的轉變,儘管只是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小範圍之內,但確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中國古代明清之際產生的資本主義經濟蔭芽雖然還沒有長成參天大樹,但也己經破土露芽,長成了一株小樹苗,而且正在頑強、快速的長成着。

在另一個最受商毅重視的教育方面,在長江中下游流域,三級教育制度己經基本完善,小學已經普及到各鄉村中,基本可以保證適齡兒童少年都能夠得到應有的教育,教學的內容也是按帝國制定的教材進行,而大學的數量,也從最初的鳳凰軍事學院、杭州師範大學和浙江工業大學這三所大學,發展到十三所大學,而且專業涵蓋了社會的各方面,甚致出現了航海船泊技術學院、農業學院、冶金工業學院這樣的專業學校。也帝國培養出了不少各行業的專業人材。

不過在南方的其他地區,情況就落後一些,雖然中小學校的普及建立基本達到了要求,但教師的數量,主要是新學科教師的數量,相當缺乏,有不少教師都兼着二三個學校的課程,這也影響了教育制度的進一步發展。而在北方地區,纔剛剛開始着手建立各地方教育系統。

另外現在帝國所有的大學都集中在江蘇、浙江、山東、臺灣、湖北、湖南這六個省裡,僅江蘇、浙江兩省,就有七所大學,也造成了帝國的高等教學資源的發展不均衡。

當然這樣的局面也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造成的,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商毅的勢力主要都集在長江中下游流域,因此各方面的情況,都以這一地區發達一些。

除了政治、財政、農業、商業、手工業、教育之外,帝國在交通、城市建設、水利工程、文億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不小的發展。雖然其間還有諸多問題,但從整體來看,成就依然還是主要的。

等這些事情處理完之後,王夫之也像商毅提交了國會成立的報告,詳細的價紹了國會的組建過程和制度。

按照商毅和衆人的構想,國會的結構和以前的參政院有一定的區別,將分爲參議院和衆議院,以參議院爲上院,衆議院爲下院。

被選入國會參、衆兩院的人士統稱爲國會議員,成爲國會議員的條件與以前的參政院基本相同:民族不限,但都是需年滿二十歲以上,品行端正,無不良記錄,非政府公職人員等等。

而有所不同的是:一、必須是在帝國出生,並居住十年以上,除受政府委派之外,在中間離開帝國的時間累計不能超過兩年,單次時間不能超過六個月;二、個人連續三年交納的稅賦,毎年都是一百銀元以上,或是每年納稅七十銀元以上,三年累計達到三百五十銀元以上。

這兩條新增的條件,第一條是要加強議員對國家的歸屬感,畢竟如果是長期居住在海外,或殖民地的人,那怕既使是中國,也很難保證會將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而第二條實際是將國家至少九成五以上人口排除在能夠成爲議員的資格以外。因爲能夠達到這個納稅標準的人並不多。

不過在民主制度確立的早期,各國都有對議員有財產和納稅多少方面的要求,一則是這個時代的整體教育水平不高,廣大民羣的知識、閱歷和社會責任感都還沒能達到議員的水平,只能從少數的社會精英中選擇議員,才能夠比較好的對國家付責,如果選一大堆沒出過遠門、沒見過世面、大字不識幾個人,又怎麼能充份的行使議員的職責呢;另一方面這一批人是國家稅收的主要承擔者,本着誰納稅、誰有資格監督政府,瞭解自己上交給國家的稅賦怎樣使會,這也是民主社會的一個基本原則。

參議院和衆議院的人員也有區別,參議院主要是有退隱或辭職的官員,退役軍人,地方上有影響力的鄉坤,公認品行、道德、學問出衆,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員組成,每省將有五個名額,南京、北京做爲首都,也能各佔三個名額,而皇帝私人也可以有五個推薦各額。當然如果各地方是公認品行、道德、學問出衆,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可以在個人財產上取消限制,但這樣的名額,各省只能有一個。只有皇帝的五個名額不受其限制。

而衆議院是按各省的人口比例進行分配名額,由各省在民衆中自行推選產生。但各省的衆議院各額最少,不得低於十二人,最多不得超過二十四人。因爲這個時候中國的人口分佈極不平衡,一些省的人口可以超過千萬,有些省卻連一百萬都不足,因此這樣規定可以保證每一個省都有一定數量的人數,但也不會特別多。另外衆議院議員的資格,畢竟嚴格按照議員標準來持行。

議員的任期是三年,等三年之後,各地區將進行重新推選新一屆的國會議員,而且議員資格,可以無限期的連任下去。

參議院和衆議院將各自選出議長一名,付責主持本院的會議、辯論、投票等工作;參議院設執行議員十名,候補執行議員四名,衆議院設執行議員十六名,候補執行議員六名,付責協助各自議長的工作;同時由參議院議主兼任國會議長,衆議院議長兼任國會付議長。

等每一屆的國會議員全體產生之後,首先是選出各院的議長、執行議員、候補執行議員,才能夠正式開始新一屆國會的工作。

國會的運行方式是:有關政府部門的事務,在參、衆兩院分別進行辯論投票,必須在兩院同時通過,才能進行實施;而由議員提交給參、衆兩院的提案,必須首先在本院通過,才能提交給另一方,再進行辯論投票,通過之後,才能視爲提案被最終通過。

以前的參政院議員, 基本都全都轉成第一屆的國會議員, 分別進入參攺兩院、加上其他推選出來的議員,也都已經在南京聚集,只能宣佈國會正式成立。

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337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三)第120章 投效(下)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264章 調兵第45章 內外夾攻第57章 火船(三)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86章 意外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73章 阻擊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145章 迴歸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225章 收取山西(二)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403章 新年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192章 勸進(下)第54章 水上進攻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57章 奪船(下)第183章 下獄(下)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76章 二打山東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134章 勸說第147章 干係臘戰記(三)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296章 發展計劃(上)第268章 變數(四)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265章 變數(上)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57章 火船(三)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268章 變數(四)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180章 出兵(上)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111章 規剗未來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401章 岡薩雷斯候爵夫妻的歸期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
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337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三)第120章 投效(下)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264章 調兵第45章 內外夾攻第57章 火船(三)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86章 意外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73章 阻擊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145章 迴歸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225章 收取山西(二)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403章 新年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192章 勸進(下)第54章 水上進攻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57章 奪船(下)第183章 下獄(下)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76章 二打山東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134章 勸說第147章 干係臘戰記(三)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296章 發展計劃(上)第268章 變數(四)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265章 變數(上)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57章 火船(三)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268章 變數(四)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180章 出兵(上)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111章 規剗未來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401章 岡薩雷斯候爵夫妻的歸期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