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

在這幾天時間裡,第七軍也並不是什麼都不做,就這麼幹等着,一方面不斷派出偵察兵,偵察馬打蘭軍紮營的地形和佈置;另一方面也制定了詳細的計劃,確定了夜襲的作戰方式。田楚得知,馬打蘭軍的守備十分鬆懈,因此夜襲確實是一個最好最突然的方式。而且爲了保證夜襲成功,成鋼應田楚的要求,從海軍中調了一批霹靂火箭,拔給第七軍使用。

馬打蘭軍對中華軍的夜襲確實毫無準備,中華軍趁着黑夜,一直摸到了距離馬打蘭軍的大營五六百米的地方,也沒有被發現。

中華軍首先使用霹靂火箭,向馬打蘭軍的營地發動攻擊,隨後又用迫擊炮轟擊,一下孑就在馬打蘭軍的營地中,打出了一片的爆炸和火焰。而馬打蘭士兵對此根本沒有防備,這時絕大多數士兵還在睡夢中,結果遭到了中華軍的打擊,有不少士兵是從睡夢中驚醒, 只是滿營大亂, 到處都是火光, 頓時就炸了鍋,趕忙到處亂跑,有不少人連衣服都來不及穿,就趕忙從着火的帳蓬裡跑了出來。

而這時中華軍再連續打出了十餘輪炮火和霹靂火箭之後,也立刻向馬打蘭軍的大營發動了進攻。這一次第七軍是全軍出動,的一個師兩個旅也全部投入到戰鬥中,實力遠比上一戰強得多,而且也不在是隻抓住一點進行攻打,而是分兵三路,合擊馬打蘭大營。

這時馬打蘭軍大營早就亂了,當然抵擋不住中華軍的攻擊,因此也讓中華軍十分順利的殺進了馬打蘭軍的大營,對馬打蘭士兵展開了猛烈的進攻。

因爲是在黑夜中作戰,中華軍很少開槍射擊,連手榴彈都使用的很少,主要還是以用刺刀刺殺爲主,而現在馬打蘭士兵根本就無心作戰,被中華軍殺得傷死無數,伏屍遍營,其他人只得紛紛向大營深處敗退,同時也將動亂蔓延到大營內部。而中華軍也跟着又向馬打蘭軍的大營內部擴展。

幸好是阿芒?古拉特一世的主營設在大營的中央地點,暫時還沒有被中華軍攻擊刦,而且這時阿芒?古拉特一世正好是在和將軍們商議戰事,因此也還沒有睡,這時也都反應了過來,趕忙都出營來指揮抵抗,而這時見士兵們紛紛向中央營地敗退,阿芒?古拉特一世也全力阻擋士兵的敗退。但這次的結果還是一樣,跟本沒有士兵聽他的招呼,轉眼之間就把中央陣地給沖亂了。

而眼看着中華軍的喊殺聲音也越來越近了,阿芒?古拉特一世可沒有和中華軍背城一戰的勇氣,因此也趕忙撤離了營地,結果這一次馬打蘭軍又一次被中華軍殺得大敗,一直殺到天明,戰鬥才結束。阿芒?古拉特一世在馬打蘭軍的幾位將軍和衛兵的保衛下,一口氣又被殺退了四十餘里。而這一次他的身邊只剩下一千多人了。

這一戰中華軍一共殲滅了馬打蘭軍二萬餘人,並且俘虜一萬佘人,而且在一次戰敗之後,馬打蘭軍的剩餘士兵們也都心氣盡散,絕大部份都作鳥獸散,各自逃回家去了。阿芒?古拉特一世等了兩天,也只聚集了三千多人。

到了這個時候,阿芒?古拉特一世才知道,中華軍原來真的是不好惹,因此也不敢在外面久留,趕忙退回到馬打蘭的都城克爾塔去。但等馬打蘭軍剛剛退回到克爾塔城,還沒等坐穩,中華軍後腳就殺到了克爾塔城前。

這一下城裡的馬打蘭王室成員、朝廷官員、廟宇的神官宗祀們也慌了神,因爲現在城前只有三千多士兵,而且經過了兩次敗戰之後,馬打蘭士兵己經畏中華軍如虎,根本就不敢與中華軍交戰。

到了這一步,阿芒?古拉特一世連腸子都悔青了,要是知道中華軍這麼厲害,自己根本就不該出兵與中華軍爲敵,但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因此阿芒?古拉特一世也趕忙和大臣們商議,但這時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人趕到巴達維亞,向中華軍求和。承認中華軍佔領了巴達維亞城,繼承荷蘭在爪哇島上的一切權力,並且還可以支付一些錢財,以賠償中華軍的損失。

成鋼在巴達維亞的議事大廳裡接見了馬打蘭的使者,不過對於馬打蘭蘇丹國提出的求和條件,如果是在開戰之前,到是還可以接受,但現在仗打完了,中華軍也取得了完勝,當然不可能這麼容易就算了。

成鋼首先對使者嚴厲的譴責,中華軍這次只是出兵來攻打巴達維亞的荷蘭殖民者,而不是馬打蘭蘇丹國,這次戰爭完全都是由馬打蘭蘇丹國單方面的行動引起來的,必須由馬打蘭蘇丹國負全部責任。因此馬打蘭蘇丹國必須無條件投降,向中國稱臣,奉中國爲宗主國,並打開克爾塔城的城門,讓中華軍的軍隊進城駐守,並且蘇丹阿芒?古拉特一世必須到巴達維亞來做爲人質,致於下一步如何處理,則聽候中國國內的處置意見。

中華軍的條件傳到了克爾塔城之後,阿芒?古拉特一世和大臣都覺得實在太苛刻了,但現在是現在形勢比人強,不答應就會遭到滅頂之災,雖然也有少數人叫嚷着抵抗到底,但大多數人都認爲應該答應下來,因此衆人商議了一番,只是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中華軍進駐克爾塔城的兵力不能超過一千,並不能進駐王宮,不能騷撓城中的百姓;二是蘇丹阿芒?古拉特一世不能到巴達維亞做人質,但可以將王孑送來做人質。

成鋼收到了馬打蘭蘇丹國的回覆之後,和其他人商議了一下之後,也同意了馬打蘭蘇丹國的條件,畢竟馬打蘭的條件並沒有要求中國退讓多少,因爲他們也讓中華軍在克爾塔城駐軍,而不進駐王宮、不騷撓百姓,也是中華軍該尊守的紀律,實際和中華軍的要求沒什麼兩樣;而用太子換蘇丹來當人質,也算是說得過去,畢竟阿芒?古拉特一世是一國之主,總要給他留幾分面子,除非中華軍是打算滅掉馬打蘭蘇丹國。但現在中國方面還沒有這樣的打算,因此這個時候也不訪讓一步。但成鋼又提出了一個付加的條件,就是馬打蘭蘇丹國必須派出由重要大臣組成的使團,攜帶國書和貢禮,隨中華軍的船隊回國,表示馬打蘭蘇丹國奉中國爲宗主國,向中國稱臣。

原來就在二天以前,一支來自印度的,由十艘船隻組成船隊在巴達維亞港口停靠,由施琅帶隊,分爲二艘戰船,八艘商船,其中還有三艘英國商船。是準備返回中國去購買商品物資,並且向商毅彙報這段時間以來,中國西印度公司的事務,以及這次攻佔錫蘭的經過。

中英聯軍攻佔錫蘭的經過其實很簡單,因爲錫蘭位於印度半島的最南端,相隔保克海峽,最近的海面距離還不到一百公里,也是印度洋上重要的折衝要路地區,面積爲六萬五千平方公里,大約是兩個臺灣島的大小,可以種值多種熱帶經濟植物。因此佔領錫蘭,對於中國兩國鞏固自巳在印度的利益也十分重要。

在接到了國內通知以後,鄭成功也立刻和英國東印度公司聯繫,商議出兵的事宜,英國方面表示可以出動二艘戰船,二百英國士兵,三百名土著雜役兵付責後勤;中國方面出動三艘戰船,二艘運需船,士兵六百人,後勤人員四百名,進攻錫蘭。

這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錫蘭留守的士兵並不多,只有八十人,加上公司的其他工作人員,也不到一百人,另外還有三百多土著士兵。但這樣的兵力顯然和中英聯軍差得太遠了,而且荷蘭在錫蘭島上也沒有建造一座類似巴達維亞城的據點,只建了一座小城堡,因此跟本無法抵擋中英聯軍的進攻,結果被中英聯軍打得落花流水,傷亡過半,而剩下的荷蘭士兵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工作人員也只能放下武器,舉手投降。錫蘭島也被中英聯軍佔領,荷蘭東印度公司留在錫蘭島上的物資、財富以及資產,包括整個錫蘭島,都被中英雙方平分了。

而現在錫蘭島上還有兩個部落國家,分別僧伽羅王國和泰米爾王國,其實就是兩個民族,不過在中英荷三國大打出手的時候,這兩個國家都十分明智裝作沒看見,而中英兩國在劃定錫蘭的勢力範圍時,也對這兩個國家基本都是無視的態度。

錫蘭被中英瓜分之後,在三年以後,中荷雙方的代表在巴達維亞簽定了和約,荷蘭的勢力也徹底退出了亞州,僅僅只是在爪哇島上保留一個只能進行商業活動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而失去了海外最重要一個殖民地之後,雖然荷蘭的商船仍然滿世界航行,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上來回的穿梭,但荷蘭的勢力還是大大下降,在歐州也無力與英國抗衡。

又過了十五年以後,英國出於爲了在印度對抗不斷擴大的中國勢力,在歐州對抗強大起來的法國,又與荷蘭重新建立了友好的關係,並且幫助荷蘭在印度重新建立了殖民地,但荷蘭仍然只能居於英國的從屬地位,因此本來在另一時空裡,還應該在風光近一百年時間的荷蘭也提前進入了衰弱期。很快就淪爲了二流的歐州國家。

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75章 浙江援軍第97章 決議南征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40章 海軍出擊第78章 步兵進攻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77章 名士第49章 皇太極(下)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246章 身世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18章 江南攻勢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29章 計劃(下)第198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四)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79章 救急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10章 初戰淸軍(下)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9章 催促出兵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191章 勸進(上)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01章 收編海盜(二)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87章 等待消息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一章 安撫第84章 開戰第28章 計劃(上)第78章 衡州府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99章 清軍的援軍(上)第117章 海盜(一)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13章 雙截棍第381章 喜迅第197章 困境(上)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96章 豫北戰場(二)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94章 降價風波(上)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39章 吳甡督戰第17章 朱印船(上)第23章 震盪第268章 重逢(下)第196章 對策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94章 撤兵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84章 開戰第311章 出征曰本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187章 講和(下)第229章 除夕——夜宴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
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75章 浙江援軍第97章 決議南征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40章 海軍出擊第78章 步兵進攻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77章 名士第49章 皇太極(下)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246章 身世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18章 江南攻勢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29章 計劃(下)第198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四)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79章 救急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10章 初戰淸軍(下)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9章 催促出兵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191章 勸進(上)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01章 收編海盜(二)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87章 等待消息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一章 安撫第84章 開戰第28章 計劃(上)第78章 衡州府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99章 清軍的援軍(上)第117章 海盜(一)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13章 雙截棍第381章 喜迅第197章 困境(上)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96章 豫北戰場(二)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94章 降價風波(上)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39章 吳甡督戰第17章 朱印船(上)第23章 震盪第268章 重逢(下)第196章 對策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94章 撤兵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84章 開戰第311章 出征曰本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187章 講和(下)第229章 除夕——夜宴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