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

有到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即然錦衣衛表現出了真誠親切的態度,商毅自然也回報以熱情友好態度,因此整個宴會在親善和諧的氣份下進行。

藉着向衆人敬酒的時候,商毅才一一仔細觀察幾個錦衣衛的首領人物。沈揚和劉知用都是四十左右歲年紀,一個削瘦,一個微胖,雖然都是滿臉親切的笑容,看起來十分普通,但偶爾目光中閃出一點寒茫,才露出他們的真實一面。

趙從夫是一個二十六七歲的年青人,身材修長大約有一米七以上,雖然比商毅還略矮一點,但在這個時代也算是大個子了,不過是一付精明強幹的樣子、但鋒芒頗有些畢露,並不是做這種暗中做事的人該有的樣子,和沈揚、劉知用相比,還欠缺一點歷練。

而剩下的另一名僉事周威,到是十分年輕,看起來最多十六七歲,而且長得一點也不如其名,沒有一點威猛的樣子,相反眉清目秀,皮膚白嫩,語言輕柔尖細。如果初看起來,不知情的人也許會把他當成一個太監。在錦衣衛裡跟着一個太監,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

但商毅向他敬酒,也只淺淺的眠了一口,行爲舉止也十分嬌柔。商毅的年紀雖然也不大,但閱歷豐富遠超過這個時代的人,也可以斷定,這個人並不是太監,如果是在後世,或許還會把他當成僞娘,不過在這個時代,雖然男風也很盛行,但都不能拿到正式場合來,因此她十有**是女子裝扮的。

錦衣衛里居然還帶着一個女子,而且還冒着一個僉事的頭銜,當然很不正常。不過商毅也不說破,就當沒這麼回事一樣,推懷換盞,勸酒布萊,周威喝得少,他也不一味緊逼。

中國的酒宴,例來都是談公事的地方,因此酒過三巡之後,衆人也就漸漸的把話題扯到當前的形式上來,沈揚當然不會直接告訴商毅,自己是來查看他的報捷是真是假,只說自己是奉皇帝的命令,來山東打探軍情,並且協助各地官員作戰。

對這一點,商毅倒沒有懷疑,因爲錦衣衛的職責中,本來就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因此在清軍犯境,崇禎派出錦衣衛來山東地區刺探軍機,這也在正常不過,當然商毅也知道,這裡面恐怕還有監督各地官員的意思吧。

不過商毅當然不會說出來,但也直截了當,告訴沈揚等人,自己這次出兵,就是打算收復臨朐縣,

沈揚等人一路打探,得到的都是各路明軍畏戰懼敵,不敢迎戰淸軍的情況,而沒想到自已重點考查的商毅居然敢逆勢而上,主動出擊去收復失地,雖然只是一座小小的縣城,但也是極爲不易了。

而沈揚等人也想親眼看一看,穆陵軍到底有多少戰鬥力,雖然在白天打敗了一支清軍,但那畢竟只是一支小股人馬。同時沈揚也表示,只要穆陵軍需要,自己這一批人可以盡力提供幫助。

商毅也立刻向他們表示了感謝,這個宴會也盡歡而散了。

―――――――――分割線―――――――――分割線―――――――――

第二天一早,商毅立刻整軍出發,繼續趕奔臨朐縣。

而這時清軍也得到了消息,一支明軍正在向臨朐縣的方向前進而來。

這支淸軍的主將叫布林,是鑲白旗的一名甲喇額真。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布林也不禁又驚又喜,驚的是居然還有這樣一支不知死活的明軍,竟然敢主動向淸軍挑畔,是不是活得不耐煩了;喜的是現在總算是可以好好打一仗了。

說實話自從入關以來,清軍就打得明軍一敗塗地,見了清軍之後是聞風即逃。一開始布林還很高興,清軍所到一處,明軍立刻逃走,而清軍就大肆劫掠一番,在戰利品交公的同時,自己也不忘留下一份,布林都以經攢下了近千兩白銀,就是跟着他一起攻明的包衣家奴,人人也都發了筆小財,布林覺得這簡直就不像是在打仗,而是在旅行一樣。

但時間一長,布林卻覺得有些無趣了,他到底還是個戰士,還是喜歡在戰場上馳騁拚殺的感覺,當然也包括把長槍刺入敵人的身體,戓者是用馬刀砍下敵人的人頭。只可惜明軍都不敢和清軍交戰, 而殺毫無抵抗能力的老百姓也索然無味。現在到是有一支明軍主動找上門來了,布林甚致希望這支明軍的戰鬥力能夠強一點,能多堅持一會兒,可別一打就跑了。

現在在臨朐縣裡,只有四個牛錄的人馬,有一個牛錄昨天去追擊一支明人的小隊,還沒有回來。布林當然不知道這支牛錄人馬實際上以經被穆陵軍打得全軍覆沒了,因此也沒放在心上。其實這種情況在清軍之中,也十分正常,小股人馬出擊,也許會幾天不回來,而在回來之後,往往會帶回來一大批銀錢物資,人口牲畜。

因此布林認爲這支牛錄一定是發現了新的掠劫目標。而自己的人馬就算是隻剩下四個牛錄,想要打敗明軍,也不會是難事,而且人馬少一點也好,還可以讓明軍多撐一會,免得一下就把明軍打散了。

就在第二天一軍,布林就帶領着人馬殺出了臨朐縣,向穆陵軍紮營的方向殺了過來。

商毅收到消息之後,反而十分高興,因爲清軍立動出擊,到是避免了穆陵軍打攻城戰。因此立刻下令,全軍列陣,準備迎戰清軍。

因爲這一次是在真正的曠野,不是像上一次在山道中作戰,可以完全布成一個線型陣,不用考慮自己的背後和兩側。商毅知道,和所有的遊牧民族一樣,清軍都是非常善於從兩側迂迴包抄進攻的。

因此商毅首先找了一個小山坡,以小山坡爲核心,排擺陣列。首先商毅將全軍的指揮大旗立在小山坡上,並把六門火炮在土坡上固定,四百名火槍兵以三排縱深的線型陣列在小山坡前方,又將騎軍佈置在火槍兵左右兩側,並且還各佈置了一個甴二百刀盾兵組成的方陣,保護火槍兵的兩翼。同時在小山坡後方佈置了兩個長槍兵方陣,毎個方陣甴三百名長槍手組成,保護全軍的後方。其餘的長槍兵、弓箭手分別安排在小山坡的兩邊,根據戰場的情況,隨時調度。

等穆陵軍布好了陣列之後,清軍的人馬也以經殺到了。清軍的兵力約在兩千五百左右,其中約有一千都是騎兵。

在離穆陵軍約有兩百多步的距離時,清軍停住了腳步,並且重新調整着自己的陣形。而布林則在馬上長身,觀察着對面穆陵軍的陣式。

布林也是久經沙場的人,一看這支明軍陣容齊整,和別的明軍頗爲不同。看來是頗經過一些嚴格訓練過的。布林不憂反喜,只是希望這支明軍不是花架子,可以陪自己多打一會兒。

不過等細看明軍的陣式,布林又連連搖頭,明軍的陣式很明顯在正面中路拉得太寬,竟達到了一百五十多步,幾乎沒有兩翼,這樣雖然可以加大清軍迂迴包抄的難度,但也使明軍中路的陣線太過單薄,甚至根本就沒有縱深,只要突破一點,就是造成全面潰敗。

可見這支明軍雖然平時訓練或許還不錯,但主將一定是個沒有實力經驗的文官,不然怎麼會擺出這樣一個有違打仗常識的陣式來呢?這麼看來,這支明軍或許還真是中看不中用,布林也不禁感嘆,這年頭想痛痛快快的打一戰都這麼難啊。

不過感嘆歸感嘆,仗還是要打的,而且布林也對勝利充滿了信心,覺得只要是自己的鐵騎一衝,就可以將明軍這單薄的陣式衝跨。於是他也馬上下令,派出兩個滿八旗牛錄和三個漢軍牛錄的全部騎兵人馬出戰,以椎形陣衝擊明軍的陣式,力求一次就將明軍打散,然後再派步軍隨後跟上去衝殺,一舉擊敗明軍。

兩個滿八旗牛錄,連上有馬的跟役和包衣,一共有二百六十多名騎兵,三個漢軍牛錄共有三百五十多名騎兵,合計約在六百騎軍左右,排成了一個錐形陣,向穆陵軍的中路猛衝而去。

在出戰的清軍中,披甲兵約有六七十人,由他們組成了這支衝鋒隊的第一梯隊,充當箭頭,前排的騎兵一面縱馬奔馳,一面取弓抽箭,認扣達弦,只等衝到了弓箭的射程範圍內,就率先向明軍發動第一拔打擊。輔兵緊跟在披甲兵之後,握緊武器,只等披甲兵撕開了明軍的陣式之後,繼續擴大缺口。而漢八旗的精銳騎兵分列在隊伍的兩側,只想着有清軍帶頭,殺入明軍陣中應該是輕而易舉,自己也好跟着建立一些功績。其他的跟役,包衣位於全隊的最後,也想立點功勞,好提高自己在主人家族裡的地位。

雖然只有六百多騎兵,但在一起奔跑起來, 還是蹄聲如雷,聲勢也頗爲浩大。而商毅絲毫也不爲所動, 只旄騎兵逐漸靠近了穆陵軍的陣列之後, 這才下令:“開始吧。”

第63章 破局(三)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332章 對持(一)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27章 夜襲(下)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85章 地雷陣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110章 初戰淸軍(下)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93章 勸降(上)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335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一)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166章 言論自由(上)第118章 豫北戰役(四)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182章 下獄(上)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122章 開封戰役(二)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24章 靈活作戰(二)第77章 火銃試射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98章 僱傭兵(下)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163章 與曰本的衝突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152章 談判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385章 中荷決戰(三)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8章 解救人質行動(下)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32章 碧華軒(下)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101章 守城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96章 遷移(三)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94章 救援蘇州第66章 新法令(上)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256章 新的起點(三)第183章 臺灣佈防(上)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99章 清廷的援軍(一)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198章 西式婚禮(上)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75章 守衛兗州(三)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77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193章 雷汞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56章 搶渡漢水(三)
第63章 破局(三)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332章 對持(一)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27章 夜襲(下)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85章 地雷陣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110章 初戰淸軍(下)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93章 勸降(上)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335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一)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166章 言論自由(上)第118章 豫北戰役(四)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182章 下獄(上)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122章 開封戰役(二)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24章 靈活作戰(二)第77章 火銃試射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98章 僱傭兵(下)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163章 與曰本的衝突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152章 談判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385章 中荷決戰(三)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8章 解救人質行動(下)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32章 碧華軒(下)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101章 守城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96章 遷移(三)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94章 救援蘇州第66章 新法令(上)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256章 新的起點(三)第183章 臺灣佈防(上)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99章 清廷的援軍(一)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198章 西式婚禮(上)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75章 守衛兗州(三)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77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193章 雷汞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56章 搶渡漢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