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佈置計劃

三天以後,商毅正式下旨,接豐臣薰進宮,封爲待選。這也是商毅後宮的第十一位嬪妃。商毅忽然發現,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的後宮人數也突破了兩位數字,終於達到了一個穿越者的標準。莫非在冥冥之中真有神奇的穿越定律存在嗎?

不過豐臣薰是在商毅稱帝之前,就已經定下來的,因此也沒有人有異議,當然現行的帝國制度也決定了,只要是皇帝做得不是太出格,基本就不可能再有官員對皇帝的私生活說三道四了,誰會無聊到上一份要求皇帝少納幾個妃孑的提案呢?

而在商毅的後宮裡,衆后妃也早就知道豐臣薰是遲早都會進宮的,因此更是沒有人反對,而且也都對豐臣薰的加入表示了歡迎,豐臣薰也很快就溶入了商毅的後宮生活當中。

雖然又納了一名新妃,但商毅並沒有沉浸在溫柔鄉里,這在第二天,招開內閣軍事會議,開始研究佈置針對曰本、荷蘭的軍事佈置。

因爲這是準備軍事行動方面的會議,並不是要真正的出兵因此參加的人數並不多,在內閣成員中只有王夫之、李巖、周少桓三人蔘加,再加上國防部的副大臣成鋼、統戰部的成進、李定國、黃震,一共就是這七個人。

當然人少也有人少的好處,就在於思想統一,軍方的人員除外,王夫之和李定國也同樣都是主弦以武力驅逐荷蘭,並且征服日本,使帝裡在南中國海的範圍內,沒有任何的敵手,完全控制住亞州對歐州的海上貿易。等初步的穩定了海上的局勢之後,再把帝國的主要力量轉移到陸地上來。因爲只有控制了海上貿易,才能夠使帝國有足夠的財力,來應付陸地的擴張需要。

商毅首先向衆人介紹日本的國內情況,然後道:“如果我的推算沒有錯,最遲在三個月內,日本國內必須會發生內戰,而倒幕的一方,也絕不會是幕府的對手,當然支持一段時間還是做得到的,因此我們可能在三到六個月左右的時間,出兵日本,干涉日本的內戰。”

李巖道:“我們不是賣給倒幕聯盟一萬支火槍、三百門火炮,還有開花彈嗎?比荷蘭賣給曰本幕府的火器要多得多,難到倒幕派還不是幕府的對手嗎?”

雖然現在中華軍更換裝配還沒有全部完成,但己經汰淘下來十四五萬支火槍,三千餘門各種火炮,其中只有不足三成已經到了使用壽命,其餘仍然可以正常使用,因此也成爲一個很大的負擔。而帝國雖然在東北邊境組建了民兵,各地方也建立了地方軍,但也不可能把這些汰淘的火器全部消化掉。正好現在日本國內兩大勢力並立,賣給日本一點,還可以換一點外快回來。而且都是中華軍汰淘的產品,也不怕資敵利器,因此這一筆交易計劃,國會也並沒有反動。

而且這是屬於貿易交易的範圍,內閣可以自行作主,無需通過國會的決議同意,國會只能夠提出反對的提案,不過商毅也可以動用否決權,否定國會的反對決議。

周少桓道:“李大人有所不知,戰爭並非是靠武器決勝,一來倒幕派得到我們的火器,至少也是在一個月以後, 要熟悉這些火槍火炮的使用,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完全發揮這些火器的威力,而幕府一方現在已經得到了荷蘭提供的火器,因此巳經佔了先機。而且除去這個原因以外,幕府的力量統一,荷蘭提供的火器可以集中使用,而倒幕派力量分散,一萬支火槍的數量雖然不少,但各藩所得,也就是一千多支,如果幕府各個擊破,倒幕派將很難抵擋得住。因此皇上才推斷,倒幕派絕不是幕府的對手。而幕府素來與我中國爲敵,因此一但倒幕派失利,我中國必須出兵干涉。”

李巖聽了,也點了點頭,道:“原來如此。”

王夫之卻在一邊問道:“那麼我們爲什麼不多賣一些火槍火炮給倒幕派呢?這樣也許就無需我中國出兵干涉了。而且我們還有很好淘汰下來的火槍火炮,多賣一些給他們,到也無訪。”

商毅道:“其實無論是幕府還是倒幕派,都不會真心與我中國友好,倒幕派現在願意與我中國交好,仍是因爲他們還不是幕府的對手,希望借我中國之力,對抗幕府。一但倒幕成功,掌握了曰本政權,倒幕派雖然不會立刻與我們翻臉,但絕對會和我們疏遠,甚致是在暗中與我們作對。因此想要征服日本,不能依靠日本內部的力量,必須要主動干涉。”

王夫之道:“皇上所言極是,微臣受教了。”

商毅點了點頭,道:“出兵干涉曰本內戰,需海陸兩路同時出兵,因此海軍就北洋水師付責,而陸軍之中,甘肅軍區所離太遠,遼寧軍區又要防守東北,因此就由山東軍區和北京軍區來付責,兩個軍區各自出動一個軍的兵力,我想就夠了。”

成進道:“如果我們出兵干涉日本,荷蘭方面會不會也出兵干涉。”

商毅搖了搖頭,道:“我想不會,以現在荷蘭的實力,最多關能困守巴達維亞,難以突破呂宋這一關,全力支援日本,就算能夠有幾艘戰船,突破了呂宋的封鎖,到了日本,但也只是杯水車蔪,無濟於是,除非是荷蘭國內的大隊援軍能夠趕到巴達維亞來,不過以我看,荷蘭的援軍致少在十月以前,不可能到達亞州,因此荷蘭方面,暫時可以不作理會。”

頓了一頓,又道:“不可凡事都有萬一,因此也不可不防,而且征服日本之後,下一步就是荷蘭,我們事先做一些準備工作,到也無妨。對付荷蘭, 當然也是海陸齊進,海軍方面,自然是由南洋水師付責,而陸軍方面,由廣東軍區和南京軍區付責,不過巴達維亞離中國有近萬里之遙,不比曰本近在咫尺,因此必須以呂宋作爲前線的基地,從現在開始,就要預備在呂宋地區屯積糧食物資,做好充份的準備。”

這時成鋼忽然道:“皇上,現在荷蘭的大隊人馬還沒有到達巴亞維亞,以現在荷蘭的實力,臣以爲只用一二個艦隊,一個軍的力量,就足以擊敗荷蘭,奪取巴達維亞,控制馬六甲海峽。不如趁早動手。”

成進笑道:“成鋼,你那裡明白皇上的用兵之妙,我們現在當然可以輕取巴達維亞,但荷蘭就會善罷甘休嗎?一定會派兵來復奪巴達維亞。這樣反覆拉據,對我們未必有利,因此不如等荷蘭的大軍雲集到了巴達維亞,然後再給他們一個擊頭痛擊,一舉全殲荷蘭的兵力,永絕後患。”

成鋼道:“原來是這樣。皇上果然厲害。”

商毅道:“到也不全是如此,作戰最忌雙線展開,因此最好是一路一路,逐個擊破。而日本近而巴達維亞遠,當然是先征服日本,然後再奪取巴達維亞。何況荷蘭的國土雖然不大,但乃是歐州第一海軍強國,素有海上馬車伕之稱,不可輕敵。僅有一個南洋水師,也未必可勝荷蘭大軍。如果先征服了日本,就可以集中兵力來對付荷蘭,到了那時,那怕是把南洋水師都打光了,北洋水師也可以馬上頂上來。而荷蘭是遠路而來,後勤補濟困難,就是耗也要把他們耗死。”

衆人聽了,雖然覺得商毅過於謹慎了一點, 因爲自從中華伏波軍成軍以來,雖然取得的功績不如虎賁軍,但卻口乎是真證的百戰百勝,確實沒有打過一場敗仗。而且現在伏波軍的兩大艦隊,北洋、南洋水師都巳組建完成,各有四支分艦隊,每支分艦隊的戰船數量在二十五至三十艘之間, 總計有各種大小戰艦二百二十五艘。

在去年十二月,又一艘新的一級戰列艦,也交付伏波軍使用,被定名爲戚繼光號,並且成爲南洋水師的旗艦,加上北洋水師的旗艦霍去病號,和商毅的御用座艦岳飛號,現在伏波軍的一級戰列艦共有三艘,而在這個時代的歐州,僅僅只有英國的海上君主號能與之相比。因此就連岡薩雷斯候爵都不由驚歎,中國的國力實在太強大了。

而除了一級戰列艦之外,現在二級戰列艦也達到了十二艘,分別是囚牛、睚眥、朝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螭吻、饕餮、椒圖、蚣蝮、螭吻、應龍等傳說神獸的名稱來命名,以及兩艘老船,銀河戰艦號、海上玫瑰號。毎一支分艦隊至少都是以二級戰列艦做爲旗艦。另外還有其他的巡哨、運輸、預備船隻八十七艘,可以說是實力強之極。

因此海軍部的軍官們也都信心十足,認爲可以橫掃海上,絕無對手,擊敗荷蘭根本不在話下。但皇帝對戰事謹慎也並不是什麼壞事,而且是皇帝發話,自然也不敢有異議。

商毅十分清楚,海軍成軍以來,雖然戰無不勝,但其實並沒有遇到一個夠份量的對手,清廷、曰本的海上力量基本不值一提,而對西班牙則是以壓到性的優勢取勝,因此海軍的實際戰鬥力,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檢驗。而荷蘭卻擁有着這個時代最強的海軍力量,因此絕不能輕視。

在去年李華梅艦隊與荷蘭連戰三場,所用的戰船、火炮都比荷蘭多,但並沒佔到什麼便宜,損失還出荷蘭大,如果不是因爲後臺硬足, 早就被荷蘭擊敗了。因此商毅認爲,如果與荷蘭海軍作戰,必須保持對手一倍以上的優勢兵力,才能夠保證能夠穩操勝券。

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83章 夜襲(一)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34章 宣戰(上)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93章 遷移(一)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191章 勸進(上)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66章 巡視濟南(上)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96章 遷移(三)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37章 進攻南陽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257章 進攻當塗(上)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308章 宣戰(上)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24章 南京使臣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61章 破局(上)第109章 郟縣慘敗(上)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13章 反擊(一)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63章 爭奪山東(七)第49章 大獲全勝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93章 遷移(一)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242章 勸降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257章 進攻當塗(上)第34章 迎頭痛擊第9章 安慰公主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29章 授藝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110章 初戰淸軍(下)第77章 火炮對攻第156章 右翼激戰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59章 保薦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26章 夜襲(上)第420章 外侵內叛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54章 水上進攻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185章 大西軍出戰(五)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381章 喜迅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242章 血與火之夜(一)第119章 海盜(三)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105章 完婚(三)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171章 發動羣衆(下)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
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83章 夜襲(一)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34章 宣戰(上)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93章 遷移(一)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191章 勸進(上)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66章 巡視濟南(上)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96章 遷移(三)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37章 進攻南陽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257章 進攻當塗(上)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308章 宣戰(上)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24章 南京使臣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61章 破局(上)第109章 郟縣慘敗(上)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13章 反擊(一)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63章 爭奪山東(七)第49章 大獲全勝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93章 遷移(一)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242章 勸降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257章 進攻當塗(上)第34章 迎頭痛擊第9章 安慰公主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29章 授藝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110章 初戰淸軍(下)第77章 火炮對攻第156章 右翼激戰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59章 保薦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26章 夜襲(上)第420章 外侵內叛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54章 水上進攻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185章 大西軍出戰(五)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381章 喜迅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242章 血與火之夜(一)第119章 海盜(三)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105章 完婚(三)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171章 發動羣衆(下)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