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

楊行密當即將成及、顧全武錢鏐舊部召來一問,這才知道當初冊封的經過。

對於這個自己跑來請求冊封的使者,楊行密還是比較重視的,雖然如今淮南還需要打着唐朝的名號行事,但總算是與海外屬國取得聯繫,日後若是淮南建國,與這些國家打交道就方便了許多。

所以楊行密當即將李儼召來,讓他代表天子,按照朝廷規制對弓裔進行冊封。

接待完泰封國的使者後,楊行密又親自召見了王延翰。

相比於厚待泰封國的使者更多是出於臉面,對王延翰的接待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淮南要想掃平南方,割據福建的王審知就是一個重要的對手。

雖然從目前來看,從溫州到福建的道路已經被打開,但是這條道路補給線還是太長,要想從溫州對福建發起進攻還是有些困難的,所以暫時來說淮南還威脅不到王審知。

不過如今江西鍾傳已經命不久矣,他的兒子鍾匡時顯然不是保家之人,到時候淮南肯定會趁機攻略江西。

而一旦江西被攻取,有了這塊開發程度較高的地盤作爲跳板,同時又解除了側翼的威脅後,淮南就可以圖謀福建了。

所以這麼算的話,攻略福建也就是幾年之內的事情,由不得楊行密等人不提前籌謀。

“大王,屬下覺得,王延翰身爲王審知的長子,對王審知應該有較高的影響力。如今世子殿下正在淮北用兵,大王不妨將王延翰送到前線去,一來讓殿下親自接見一番,二來也可趁機向王延翰展示我淮南兵威!如此一來,王延翰見識了我淮南兵將之強後,回去肯定會勸說其父不可與我淮南爲敵,將來說不定能收得奇效!”這時,嚴可求突然提議道。

“不錯,嚴先生此計甚好!大王,末將覺得,不僅要讓這個王延翰知道我淮南之強,那個泰封國的使者也同樣如此!”一旁,李神福補充道。

楊行密心中一動,當即便點頭應允。

不久,崔寧和王延翰二人便同時得到消息:吳王世子目前正領兵在淮北與朱全忠作戰,他想召見二位使者,所以請二人一同前去宿州軍前。

“吳王世子要見我?而且還是在軍前接見?很早以前就聽說淮南實力強大,乃是天下第一等的強藩;而樑王朱全忠更是天下最強的藩鎮,這兩大藩鎮的幾十萬軍隊大規模交戰,這等盛事,我正好仔細觀察一番,也好知道我福建與這些中原強藩相比到底有多少差距!”聽到消息後,王延翰心中一喜,暗自決定要好好看看淮南的虛實。

這次北上廣陵,一路上所見給他的感覺就是江南繁華,遠非福建可比。

與出身於光州的王審知不同,王延翰從小在福建長大,這還是第一次來江南,自然會驚訝於江南人口之繁盛。

不過對於淮南的兵威,他沒有實際見識過,自然不能清晰的感受到。

實際上,單論軍隊的數量的話,福建同樣有七萬多軍隊,雖然遠遠比不上淮南,但考慮到福建地勢偏遠的緣故,想必淮南也難以派出太多的軍隊討伐。

所以王延翰心裡其實並不怎麼擔心淮南的強大,反而起了與淮南軍比上一比的想法。

同王延翰一樣,崔寧在聽說楊渥準備在軍前接見他後,同樣感到有些興奮。

這個時代的朝鮮內戰,因爲普遍採用徵兵制的緣故,大批百姓被強迫當兵,所以軍隊的數量是不缺的,光是如今泰封國的兵力就有十多萬。

當然,崔寧也知道泰封國的十多萬軍隊的戰鬥力肯定是比不上同等數量的中原王朝的軍隊的,只不過這個差距有多大,他就不怎麼清楚了。

這次有機會見識中原最強大的兩個藩鎮的數十萬軍隊的大戰,光是想想,崔寧便感到興奮不已。

三天後,二人乘船隨着爲前線大軍運輸後勤輜重的船隊前往宿州。

宿州前線。

“王審知的使者要來?還有個泰封國的使者?”楊渥先是有些驚訝,隨即便明白楊行密這樣安排的目的,不由暗自叫好。

只是這泰封國是怎麼回事?自己怎麼從來沒聽說過?

招來信使一問,楊渥這才知道泰封國的來歷,當即笑了起來:“這不就是高麗棒子嗎?還泰封國?”

一旁,周本聽了楊渥的自言自語,不由疑惑道:“殿下,高麗棒子是什麼意思?難道是對新羅人的稱呼嗎?末將怎麼沒聽說過?”

張訓等其他將領也都倍感疑惑的看向楊渥。

楊渥笑了笑,卻沒有解釋,而是轉過話題道:“既然有兩個使者要來觀戰,那麼接下來各位將軍就要好好表現了,一定要打出我軍的威風,讓那些高麗棒子和王審知的人都知道我淮南之強!”

“末將遵命!”張訓等人連忙答應。

這段時間,淮南軍一舉攻佔宿州後,朱全忠顯然不甘心失敗,立即率領大軍南下,想要趁着淮南立足未穩的時候將宿州奪回來。

而淮南軍雖然兵力上稍微落在下風,不過他們有宿州這座堅城爲後盾,加上後勤補給源源不斷,將士們更是士氣高昂,所以與樑軍戰了個不相上下。

這幾天過去,樑軍與淮南軍幾乎無一日不戰,每次都是出動一到兩萬人進行慘烈大戰。

不過無論是朱全忠還是楊渥,都沒有一舉擊敗對方的把握,所以雙方都沒有投入全部兵力進行決戰,而是準備用萬人級別的戰鬥來逐漸削弱對方。

若是哪一方最先出現頹勢,另一方肯定就會趁機發動決戰,所以在這種較量中,兩方都不肯輕易退後。

這樣一來,雙方的小規模大戰就顯得極爲頻繁而慘烈。

好在,淮南軍雖然兵力少於對方,但在這種小規模大戰中卻並沒有落在下風,在與樑軍的交戰中,淮南軍的損失甚至比對方還要少一點。

唯一讓楊渥感到擔憂的是,這種持久消耗戰淮南雖然能堅持下去,但這種消耗卻似乎有些不值得。

最開始時還只有郭崇韜一個人主張應該放棄宿州,以避免與樑軍的硬碰硬;但最近幾天,支持這種觀點的人已經逐漸增多,便是張訓等人面對這種慘烈大戰也在反思有沒有必要爲了一個宿州繼續打下去。

此外,隨着戰事的持續,蘇州炮的製造技術已經被樑軍掌握,而榴彈也有一些沒有引爆的落入了樑軍手中。

楊渥雖然知道軍事技術的擴散不可避免,但樑軍這麼快就掌握了蘇州炮的製造技術依舊不是什麼好事。

好在,榴彈雖然被敵軍獲得了,但黑火藥的成分想要搞清楚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此外,在淮北交戰平坦的地形的確更有利於樑軍騎兵的發揮。

淮南因爲騎兵數量有限的緣故,在這種大戰中驍騎軍只能擔任配角;而樑軍的騎兵卻經常利用強大的機動力四處騷擾和襲擊淮南軍,給淮南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好在,淮南軍的後勤輜重都是通過水路運輸來的,所以還不需要擔心被樑軍的騎兵切斷。

“騎兵啊騎兵!”楊渥心中感慨着。

同時,在聽說泰封國的使者到來的消息後,一個在他心中塵封已久的想法也重新浮現出來:濟州島!

濟州島位於朝鮮半島的西南隅,黃海與東海的東端界限處,屬太平洋亞熱帶氣候,每年一月的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上,其東部是大片適於放牧的草地。溫暖溼潤的氣候,豐美的水草,使其成爲後世亞洲最好的牧場之一。

歷史上,生長於馬背上的元朝統治者,同樣看中了這塊寶地,於此設立了牧馬場,並設立耽羅軍民總管府,負責管轄駐紮在島上的軍隊和居民的事務。後來元朝滅亡以後,島上仍然留下了兩三萬匹馬。

若是淮南能夠將此地佔領,然後開設馬場,蓄養馬匹,如果能夠達到元朝時的那種規模的話,應該要不了多久就能極大的緩減淮南缺馬的劣勢。

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馬種問題。

如今的軍中戰馬,一般都是後世所說的蒙古馬,身形較爲矮小,爆發力也不強;不過其優勢卻是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淮南如果要大規模蓄養馬匹,這種蒙古馬肯定是一種重要選擇。

雖然說那些阿拉伯馬、汗血馬等等大名鼎鼎的馬匹,在爆發力上更加強大,乃是更好的軍馬的選擇;然而淮南如今要解決的首先就是大規模培養的問題。

別的不說,光是那些阿拉伯馬等的獲取上就有麻煩,此外如何保證它們在繁殖的過程中不退化,以及對中國的氣候的適應性如何等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能解決的話,再好的馬匹也只能作爲少數人的玩物,而無法大規模的推廣。

所以別的馬匹雖好,但蒙古馬只需要一條:強大的適應性,就足夠讓它成爲目前淮南軍騎兵的首選。

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七章 我服了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一百一十二章 召回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五章 家宴(上)第三百六十八章大舉調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三百零八章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更新計劃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三百五十八章風暴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六百七十六章渡河(下)
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七章 我服了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一百一十二章 召回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五章 家宴(上)第三百六十八章大舉調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三百零八章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更新計劃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三百五十八章風暴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六百七十六章渡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