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

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派系。

一個組織內部往往會有衆多不同的派系,這一點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如果要對如今淮南的文官武將們劃分派系的話,至少就能劃分出五種不同的派系。

首先一個就是追隨楊行密打下淮南基業的功勳老臣,其特點是資歷老,功勞多,威望深厚。

文官中的高勖、周隱、劉威、陶雅,武將中的李神福、周本、張訓等人都可以算這個派系的領頭人。

這個派系的實力非常雄厚,是如今淮南的中堅力量,即便是楊渥也必須依賴他們。

第二個派系同樣是追隨楊行密的老臣,不過與前面那些人不同的是,這些人在楊行密時代還沒有立下足夠的功勞,是在楊渥逐漸接位的過程中才逐漸上位的。

這類人主要以王茂章、李簡、劉存等人爲代表,他們的資歷功績要比第一個派系的小一些,不過還能算是淮南的功勳老臣,與楊渥的關係不算親密,不過也不算疏遠,是如今吳國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三個派系自然便是楊渥的嫡系力量,主要以秦裴、朱思勍二人爲代表,其資歷威望比起前面幾大派系自然差了很遠,掌握的實力更是不能與前面兩方相比。

不過這一派系有楊渥在背後大力支持,可以肯定他們今後定然是前途廣大。

至於第四個派系則是外來勢力,以李承嗣爲代表,其特點是在淮南的根基還不深,加上地域分別等問題,他們很難在以江淮人爲主的吳國出頭。

不過這個派系的實力同樣不可小覷,在將來的朝堂之中肯定會有一席之地。

至於最後一個派系,則是那些因爲各種原因在淮南不受重用,但官位卻比較高的官員。

那些在軍政分離的過程中被排斥出軍隊的人,那些被迫投靠淮南,雖然地位較高,但沒有實權的人,都可以算入這個派系。

以前這個派系自然應該以朱瑾爲首,不過朱瑾在這幾年裡的積極表現,讓楊渥感到極爲滿意,所以這些年朱瑾在樞密院中同樣過得風生水起,幾乎每次楊渥領兵出征都會帶上他作爲參謀,受到了楊渥的重用。

失去了朱瑾這個領頭羊後,如今這個派系實力更加衰落,除了還能掌握一些輿論外,在將來的吳國肯定是實力最弱的一個派系。

除此之外,隨着時間的流逝,如今距離淮南第一次科舉已經過去三年多時間,當初那些考中進士之人,如今表現優異的已經升遷爲一州刺史了,表現得差得再過幾年等資歷夠了也能升官爲刺史。

這些走科舉之路出仕的官員,如今的力量還非常弱小,但隨着科舉的不斷開考,其力量肯定會後來居上,成爲吳國的一個重要派系。

楊渥要想把持住自己的權利,除了要不斷加強自己的權威外,同樣也要注意平衡各大派系之間的力量。

對他來說,從百官之中選擇一家或者幾家進行聯姻,這就是一個平衡各大派系的重要方法。

目前楊渥的三個夫人之中,周夢潔出身周家,算是勳舊派系中的;何依依認李承嗣爲義父,勉強可以算是外來者派系的;至於鍾秀寧的情況就有些複雜,她身後的鐘家如今雖然身份顯貴,但在淮南什麼實力都沒有,加上來到淮南的時間還不長,所以不好直接算入某個派系之中。

這樣來看的話,楊渥要想與百官聯姻的話,最好是在第二個派系中和第三個個派系中選擇。

“嗯,或許可以派人去打聽一下這些人家中可有合適的女子?”楊渥暗自想着。

充實後.宮的事情還好解決,但另外一件事情就有些麻煩了。

“孤已經說過了,孤的宮中不用宦官!高閣老不要再勸,還是將心思多用在其他方面吧!”當高勖提起宮中所用宦官之事時,楊渥連忙否決了他的提議。

宦官在唐朝可謂猖獗一時,不僅把持朝政,更是連皇帝的擁立或者廢除都由他們說了算,權利之大,創下了歷代之最。

不過爲了保證血脈傳承的純潔,防止出現禍亂後宮的事情發生,在宮廷中使用宦官又是最合適的辦法,所以高勖雖然明知道宦官的不好之處,卻也不得不向楊渥提出來。

不過對楊渥來說,他可不希望被一羣不陰不陽的宦官斥候着,更不希望他將來的子嗣都是由一羣有着生理缺陷,甚至很可能還有心理缺陷的人陪同長大。

無論是楊行密還是楊渥,他們的妻妾都不算多,再加上他們那時候畢竟還沒有建國稱制,所以吳王府中是沒有宦官斥候的。

而如今到了立國的時候,楊渥同樣不希望使用宦官。

“孤並非那些只知道享樂的昏君,要那成羣的妻妾作什麼?現如今我已經有了三房妻妾,今後不過是再增加一些就是了,最多也不會超過我父親。妻妾不多,就沒必要用宦官,難道諸位還擔心孤管不住幾個夫人嗎?這件事是我的私事,爾等不必過問,管天管地爾等豈能管到我的家中?用不用宦官,孤自有打算,爾等不需多言!”

見楊渥堅決反對使用宦官,高勖一番猶豫之後也只能作罷。

這件事倒也不全是壞事,至少可以杜絕宦官作亂的現象,這一點讓部分諸臣很是高興,尤其是高勖等文官,他們更加擔心將來出現唐朝那樣的宦官專權的事情來,如今楊渥堅決不用宦官,這樣也不錯。

商議了一些事務之後,高勖又問道:“大王,既然確定以升州爲金陵府,以廣陵爲江都府,那麼正月初一的典儀又在哪裡舉行呢?”

“這……”楊渥微微沉吟,最終道:“陳彥謙那邊說在年底之前能夠將升州築城工程徹底結束,這麼看的話,還是直接在金陵府舉行典儀吧!”

“是。既然如此,那麼臣當儘快派人去金陵府安排此事!”

“高閣老,你既然在這裡,那麼孤也要提出一點,在開國典儀上孤準備來一次盛大的閱兵儀式,將從各軍之中抽調部分將士前來參加檢閱。這件事還要你和李將軍協同辦理。”最後,當高勖準備告辭離去時,楊渥卻是突然提及一件事來。

在開國典儀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不僅可以提振全軍士氣,更是可以讓觀禮之人看看吳軍的威猛,有利於進一步安定民心,暗中還能向天下人展示一下吳國的武力。

楊渥乃是以武得以繼承吳王之位,並且開拓出如今吳國的疆土,在這個混戰的年代,適當的炫耀武力自然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高勖一聽便覺得這個主意好,並且想明白了其中的各項好處,當即向楊渥保證會與李神福一起辦好此事。

“你告訴各位將軍,讓他們選擇最精銳的將士前來,每個軍選一都千人,一共是七千人;孤將會在控鶴軍中同樣選出一都千人,他們不僅將要進行一次閱兵,更是要進行一次大比,獲取前三名的,孤重重有賞!”

……

隨着時間推移,距離開國典儀正式開始的日子越來越近,各項準備工作也穩步推進着。

十二月初,在陳彥謙的再三催促下,修築金陵府城牆的工程最終提前完工。

一共長四十二里,平均高四丈的城牆,在這個時代還不能算是一座頂級大城,不過比之前的升州城卻是大了不少,用來作爲如今吳國的都城已經足夠了。

此外,隨着這一期工程的順利結束,進一步擴充金陵城牆的方案也被提上正軌,將來的金陵城牆肯定會進一步擴建,至少也要達到六十里的城牆長度,作爲吳國將來的都城纔不會顯得寒酸。

隨着金陵這邊的準備逐漸完成,十二月中旬,楊渥率領衆多文官武將,從廣陵乘船出發前往金陵。

廣陵這座淮南曾經的核心之城,自此之後都將作爲吳國的陪讀而存在,其地位也將大大下降,而金陵的地位則相應的大大提高。

到達金陵後,楊渥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帶領衆人前往金陵城外楊行密的墓前祭拜。

雖然真正與楊行密共處的時間並不算長,但楊渥對於楊行密,心中卻一直懷有一種濃厚的父子之情。

如今建國在即,楊渥自然不會忘記將此事告訴給他的父親。

祭拜過楊行密後,楊渥正式進城入住金陵宮殿。

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一百零四章 嘉興之戰(七)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一百零四章 嘉興之戰(七)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九章 夜談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二十章 詢問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七百章伐蜀(上)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六章 家宴(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二百七十九章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二百七十一章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十三章 溫馨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七百章伐蜀(上)
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一百零四章 嘉興之戰(七)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一百零四章 嘉興之戰(七)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九章 夜談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二十章 詢問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七百章伐蜀(上)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六章 家宴(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二百七十九章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二百七十一章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十三章 溫馨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七百章伐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