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

當嶺南的劉隱決定派出他的弟弟劉龑出使吳國,準備向吳國表示名義上的臣服之時,福建的王審知同樣在猶豫着要不要向吳國派出使者請降。

“吳軍勢大,難以爲敵,如今江西被吳國吞併又有兩年時間了,後方已經完全鞏固,再加上朱溫的兵力都被牽制在北方難以南下,只怕要不了多久吳軍就會全面進攻我福建了。”簡陋的書房中,王審知低聲嘆息着。

相比於與吳國沒有什麼恩怨的劉隱和能夠向西南發展的馬殷,王審知如今更加坐立不安,難以拿定主意。

上次淮南使者劉知遠因爲太過跋扈,被王審知的次子王延均所殺,這次事件直接導致了本來關係還算可以的福建與淮南走向對立。

不過王審知雖然迫於形勢而只能與淮南對抗,但他同時又深知自己無法抵擋住吳軍的進攻,擔心自己若是做得太過的話,會導致將來毫無退路。

所以在之後的幾年裡面,王審知並沒有派兵參加對淮南的戰爭,更是至今沒有向朱溫臣服,而是繼續以大唐琅琊王的身份存在,爲的就是不至於做得太絕。

但在另一方面,王審知又不甘心徹底納土歸降,並且擔心自己歸降之後會面臨什麼命運。

所以這這種矛盾的心理影響之下,他既沒有再次與吳國接近,同樣也沒有出兵與吳國作對。

不過,如果說兩年前南方的局勢和天下的大勢還有些看不清楚的話,但現在就差不多能夠看清楚了。

兩年多以前王審知與淮南翻臉的時候,江西還沒有落入淮南之手,鍾傳依舊控制着江西,馬殷、危全諷等勢力看上去也有不小的實力;此外還有中原的樑王朱溫,那時候朱溫雖然沒有稱帝,但他的聲勢比起現在來還要強不少。

但如今江西完全被吞併了,危全諷被消滅了,馬殷遭到了重創,朱溫同樣被晉王李克用牽制了手腳……

可以說,福建如今面臨的局面比起兩年前來可要差了太多。

“要不,乾脆徹底向吳王投降?”王審知在心中猶豫着。

讓他不願投降的主要原因,一個是不甘心將福建的基業拱手讓人,另一個就是擔心投降之後將要面臨的命運。

自古以來其他勢力投降的,最終能得到善終的沒有幾個。

那麼他若是投降的話,能不能得到善終呢?

像錢鏐在杭州城破之前選擇了自盡,而他的子孫如今雖然還在廣陵過得好好的,但一來時間還不長,難以說明什麼問題;二來錢鏐已經死了,剩下的不過是些年紀輕輕的小輩而已,對吳國的威脅要小得多。

而鍾匡時、鍾延規兄弟,他們投降之後雖說受到優待,但一來他們和錢家一樣,也是一些小輩,沒有多少威脅,二來他們與楊渥還是聯姻。

但王審知若是投降的話,以他在福建的威望,他可不能確定自己會受到什麼待遇,這纔是讓他最爲擔心的。

正當王審知猶豫不決之時,外面突然有侍衛進來稟報:“大王,剛剛從江西發來的急報,說是吳軍大規模調動,大量軍隊進駐信州和撫州兩地,並且建州那邊不斷有吳軍的斥候和細作出沒!”

“什麼?這麼快就準備對我福建動手了嗎?”王審知臉色一變,有些難以相信。

他本來還以爲吳軍剛剛擊敗馬殷,奪取了嶽州之地,接下來應該會乘勝進攻湖南,進一步壓制馬殷的勢力。

不過如今看來,只怕楊渥的策略乃是先吞併福建,再對付馬殷。

之前之所以進攻湖南,只怕更多的是爲了教訓馬殷一下,並且防止他在吳國進攻福建時出來搗亂。

想到這,王審知臉色更加愁苦。

當然,他也知道吳軍剛剛結束對湖南的大規模用兵,肯定不會立即出兵福建,如今不過是先期打探消息而已。

不過正式進攻的時間只怕也不會太久了,王審知必須儘快拿定主意。

“現在就決定投降還是爲時過早,還是先派個使者前去試探一下,至少解釋一下當初殺張知遠的原因吧!”王審知無奈之下還是不能拿定最終的決定,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

轉眼三個月時間過去,如今已經是武義二年三月。

金陵城中,氣氛卻顯得較爲凝重。

魏國公李神福的府中,楊渥親自領着高勗、周隱等文武大臣前來探病。

在不久之前,李神福突然染病不起,楊渥派了宮中最好的醫者前往醫治,又下令用最好的藥材,全力救治,可惜李神福的病情卻是絲毫沒有好轉,依舊是躺在病牀上難以起身。

作爲如今吳國爵位最高的外姓臣子,李神福一生都在爲吳國的建立和發展而奮鬥。

從最初楊行密在廬州起家時起,到如今二十多年的時間裡面,李神福指揮的戰役大小上百戰,至今沒有敗績。

即便是當初與孫儒交戰期間,其他將領包括楊行密在內都經常被孫儒的軍隊擊敗,唯獨李神福卻不斷獲取勝利。

在擊敗孫儒之後,李神福後來又先後擊敗過顧全武,田頵,杜洪,韓勍等,尤其是君山一戰中,他更是以一萬人不到的水軍擊潰成汭的十萬大軍,迫使成汭投湖而死,可以說是李神福一生軍事成就的最經典一戰。

更讓楊渥稱道的地方是,李神福對於楊氏極爲忠誠,雖然這一世因爲楊渥的緣故,避免了他親自下令射殺自己兒子的悲劇,但這份忠義卻是讓楊渥始終記在心裡。

對於楊渥來說,這樣一位百戰百勝的名將,又是如此的忠心,可以說已經是爲將者的典範了,古之名將也不過如此。

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或許就是李神福不能參加但將來統一天下的大業中來;缺少了這份功勞後,將來肯定會使得他的功績和名氣遜色不少。

當然,這些就只能看吳國以後能不能成功統一天下,以及李神福的兒子李承鼎將來的表現了。

此時,見到躺在病牀上,面容枯瘦的李神福,不管是楊渥還是其他文武大臣,心中都十分難受。

“大王!”

雖然楊渥並沒有讓人通報,但是這麼多人一起進入病房,李神福自然是感覺到了。

他在李承鼎的扶持下就準備站起身來向楊渥行禮。

楊渥連忙上前按住他道:“魏國公不必多禮,快快躺下!”

“大王,老臣的身體卻是讓大王擔心了!”李神福的神色極爲憔悴,但他說話依舊清晰,當下也不推辭,順手又躺在軟榻之上。

“魏國公不可如此!你如今身體雖然不好,但你畢竟是武將出身,身體底子厚,只要好生休養,想必要不了多久就能恢復的。孤還等着將來北伐中原時,你也能和孤一起,統領一路兵馬殺到汴州去呢!”楊渥連忙勸道。

當初楊渥剛剛出仕爲將時,就是隨着李神福一起渡江討伐升州刺史馮弘鐸;在那個雨夜之中,楊渥統領一千兵力擊敗了前來夜襲的升州軍隊,從而初步在軍中建立了威望。

而那時候的李神福是何等意氣風發,如今不過幾年時間,卻是已經臥病不起了。

“崔先生,魏國公的病情到底如何了?”楊渥將李神福扶了坐了躺椅上後,就迫不及待的問了起來,言語之中滿是擔憂。

“大王,魏國公的病情……”崔先生有些爲難的看了一眼李神福,這才接着道:“目前來看較爲嚴重,不過只要調養得當,還是有希望恢復的!”

楊渥聽了之後更加擔心起來,從崔先生的話語中,他聽出了極大地不妥。

李神福聽了卻是神色自若,一點都沒有感到異樣,他笑着轉過話題道:“大王,老臣這些日子躺在病牀上,不能處理公務。不過老臣聽說嶺南的劉隱和福建的王審知如今都派了使者前來,尤其是劉隱,直接讓他的弟弟代表他前來請降,不知道大王對此事是如何決斷的?”

劉龑早在一個月以前就到了金陵,楊渥雖然親自接見了他,不過對他提出的請降之事卻沒有多大的興趣。

劉隱的意思,顯然只是在名義上臣服吳國,就好比如今劉隱臣服朱溫一般,最多再象徵性的每年進貢一些東西,對吳國的好處不大。

不過許多大臣卻對接受劉隱請降之事非常感興趣,他們覺得這一來可以提高吳國的聲望,壯大威勢,二來也可以避免將來消滅馬殷和王審知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麻煩。

至於將來消滅了馬殷和王審知以後,想要找到足夠的理由去討伐劉隱,那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像嚴可求等智謀之士隨便都能找到一些理由。

所以包括高勗在內的文武官員,都是主張接受劉隱的請降,以暫時穩住他,方便將來對馬殷和王審知的戰事。

不過對於王審知派來的使者,如今吳國上下的態度就有些矛盾,有些人覺得可以在大軍威懾之下,用和平的手段直接勸降王審知,讓他納土歸降;但這一點自然是遭到了那些渴望建立功業的將軍們的反對。

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三百四十一章危全諷的野心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三百章 崩潰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五章 家宴(上)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六百八十二章夜攻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
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三百四十一章危全諷的野心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三百章 崩潰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五章 家宴(上)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六百八十二章夜攻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