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

“你們楚王向來自恃強盛,與我國爲敵多年。如今派你來金陵,不知是爲議和而來還是爲議降而來?”

”若是爲了議降,那你就可以回去了!你我兩家征戰多年,不知讓我軍損失了多少將士,孤是不可能與馬殷和談的!”

“若是他願意向孤投降,那麼孤倒是可以聽一聽他馬殷提出的條件!”一番見禮之後,楊渥當即便沉着臉問道。

這是他第一次與高鬱接觸,自然要表現得強勢一些,最好是要讓高鬱覺得自己沒有半點談判的想法,這樣才能在接下來的實際談判過程中佔得上風。

高鬱了頓時心中一驚,隨即有些苦澀的想到:“果然,想要議和根本就是奢望,唯有議降還有一點可能。”

當初在邵州與馬殷等人商議時,有少部分人還沒有徹底看清楚局勢,心中還有一些幻想,想着能夠與吳國和談,從而使楚國得以保全。

不過大部分人包括馬殷在內,都覺得那種可能性太小了,楊渥不可能讓一個與他廝殺了十多年的敵人繼續存在下去,唯有議降纔有一點實現的可能。

所以在一開始,馬殷就做好了去掉楚王王號和天策上將封號的打算。

此時聽楊渥提起,高鬱非常直接的答道:“外臣此來金陵,乃是爲議降而來!我家大王以爲,吳軍實力強大,我軍難以爲敵,所以我王願向大王歸降,並自願去除楚王封號,還望大王能給一處地盤讓我軍數萬將士有一個安居之地!”

不管是馬殷還是高鬱,他們都是重視實際的人,雖然也看重臉面,不過如今都到了現在這種地步了,所謂的臉面自然也顧不得了。

更何況,從現實情況來看,去除王號,向吳國乖乖請降,這一點本來就難以避免,即便現在不提,將來談判的時候也必然會提起。

所以還不如現在大大方方,不加任何掩飾的說出來,至少還能表現自己的誠意。

果然,聽高鬱直言“爲議降而來”,並且明確提及馬殷願意放棄楚王封號,朝中吳國衆臣聽了後頓時臉上都有了些笑意。

而楊渥的臉色也好了不少,“這高鬱倒是個明白人,知道現在直言出來,反而比以後局勢所迫時再說的好。”

他鄭重點頭道:“既然是議降,那麼去除楚王封號就是必然的,此外還有天策上將的封號也必須去除!”

“天策上將,那是太宗皇帝昔年的稱號,馬殷何德何能,也敢與太宗皇帝比肩嗎?”楊渥冷聲道。

吳國如今不管怎麼說還是打着復興唐朝的旗號的,而唐太宗在唐朝的地位自然不用說。

馬殷受朱溫的冊封,得到這個天策上將的封號,楊渥自然不會承認。

高鬱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沒有任何辯解便直接答道:“大王所言甚是,天策上將的封號的確不應該爲人臣所得!”

楊渥聽了臉色又好了一分,與明白人談判就是方便,若是與那些糊塗人談判,還要在這種關鍵問題上爭吵,那就讓人生厭了。

他緩和了語氣繼續道:“既然馬殷願意去除楚王封號和天策上將的封號,那麼孤還是以其武安軍節度使的稱號來稱他吧。”

“你家節帥與我父親乃是同輩之人,你我兩家又從當年孫儒禍亂江淮時起,到如今二十多年的恩怨,不知讓我軍遭受了多少損失。”

“如今他要想歸附,不知他提出了什麼條件?”

見高鬱如此識時務,楊渥也就沒有說什麼空話假話,也沒有提出讓他無條件投降之類的話,而是非常現實的向高鬱詢問條件。

高鬱這麼多天一直呆在自己那處房間裡面,心中不是想着如何見到楊渥,便是想着見到楊渥後該如何應對他的問題。

不過他此時顯然也沒想到楊渥這麼直接的就開始詢問條件起來,頓時愣了一下。

好在,高鬱畢竟也是在楚國擔當過重任的人,應變能力自然是有的。

他隨即便醒悟過來道:“大王,我家節帥共提出了四個條件。”

“除了剛纔的所提出的去除封號之外,我家節帥還願意割讓除了邵州外的整個湖南、以及靜江諸州和朗州,只保留澧州、邵州、辰州、斂州這四州之地,作爲我軍的安居之地!”

“另外,我家節帥願意每年向大王進獻一百萬錢的貢品。”

“至於最後一點,我家節帥願意爲大王鎮守西南夷,同時,若是大王有所要求,我軍願意爲大王征戰天下!”

雖然當初在邵州時馬殷允諾的條件要比這些寬鬆得多,不過高鬱又不是傻子,自然不會一開口就將自己的底線交代出來。

聽了高鬱提出的這些條件,楊渥心中頓時便冷笑起來,“剛纔還覺得你是個聰明人,沒想到轉眼就耍起了手段!”

他有些不以爲然的笑了笑道:“馬殷提出的條件實在是不怎麼樣,他難道是在將孤當做傻子嗎?”

“大王所言極是,若是馬殷只有這麼一點誠意,那高判官你也可以回去了。”

“馬殷也太沒有誠意了,或者說,他還以爲自己手握十萬大軍不成?”

“當初我家先王想與馬殷議和,他那時卻不聽;如今想來議降,竟然還敢提出這麼點條件,看來給他的教訓還不夠啊!大王,還請向湖南增派一些兵力!”

一旁陳彥謙等衆臣也開始聲討起來。

李承嗣更是在一旁冷笑道:“我軍這次進攻朗州的不過是四萬兵力,聽說馬殷手中還有四五萬軍隊,不妨都集中起來,與我軍來個決戰,說不定就能擊敗我軍呢?”

高鬱聽了臉色有些尷尬,同時心中想着:“集中兵力和吳軍決戰?怎麼可能!若是再失敗了,將軍隊損失完了,只怕不用吳軍出兵,那些蠻夷就首先起來造反了!”

他當然知道吳國人不是這麼好打發的,所以他決定再放出更多的條件。

然而就在這時候,楊渥開口了。

“既然馬殷想要歸降,而且他提出的條件又不能讓孤滿意,那麼孤也不想和你多廢話,你還是先回去想好了再來見孤吧!”

他並沒有與高鬱多廢話便將其打發下去,這次召見本來就只是例行公事一般,初步進行一些交談就行了,沒有必要說得太詳細。

更何況,具體談判的事情也是由下面的大臣們去與高鬱接觸,楊渥身爲君王自然不會自降身份去和高鬱爭論什麼。

楊渥都下達了讓他離去的命令,高鬱也只好告向他請辭。

這次覲見雖然沒有取得什麼成果,不過一來高鬱在來到金陵後總算是見到了楊渥的面,議降之事也開了一個頭,不再是之前那般毫無頭緒。

另外,他也被告知,他的住處已經變了,現在被安排在與王定保等各方使者一起,都是住在禮部用來招待外使的地方,居住條件改善了許多。

“嗯,住的地方總算是與王定保等使者看齊了,這就說明吳國人準備正式與老夫接觸,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可惜讓高鬱感到失望的是,當一天後,他準備再次覲見楊渥時,卻再次被告知楊渥有軍務要忙,沒時間召見他。

同時,陳彥謙等人也再次像之前那樣敷衍他起來。

這個結果讓高鬱大吃一驚的同時,也變得更加焦慮起來。

“上次用那麼耍無賴的方式才讓吳王召見老夫一次,難道這次又要用一樣的手段嗎?”

高鬱有些拿不準楊渥到底是怎麼想的,不過那種耍無賴的手段用一次也就罷了,若是多次使用就太丟臉面了。

更何況,既然楊渥擺明了態度不想在這個時候見他,那麼即便他見到了楊渥也沒什麼用處。

“看來這是上次覲見吳王時,老夫提出的條件太低了,所以引得吳王有所不滿啊!”

心中雖然焦急,但這一次他也只能一邊等待消息,一邊在心中想着該下次見到楊渥後該退讓多少條件才合適。

又過了幾天後,楊渥依舊沒有召見他的意思,不過馬殷那邊卻是有些等不及了。

從高鬱抵達金陵至今已經有近一個月的時間,一開始還好說,不過時間久了之後馬殷心中自然會有些焦急。

尤其是中間吳軍大舉出兵進攻朗州,更是讓馬殷大驚失色。

楚軍的總兵力也就那麼一點,而且剛剛結束潭州之戰,許多將士都非常疲憊,需要休整。

而吳軍卻是一些生力軍,而且士氣如虹,馬殷根本不敢與之交戰,只能調遣一些兵力守城,同時派信使前來詢問到底怎麼回事。

面對馬殷那邊的壓力,高鬱自然感到更加焦急。

好在又過了兩天後,楊渥總算是再次召見了他。

這次召見的地點並不是中極殿朝會上,而是選擇了內閣議事的華蓋殿中。

此時,內閣衆多學士和大學士們都已經到場,同時還有一些禮部的官員在場負責記錄。

見禮之後,楊渥這次同樣沒有繞圈子,而是非常直接的說道:

“高鬱,此次召你前來,孤也不和你多廢話。”

“孤有五個條件,馬殷若是答應下來,這議降就可以繼續下去;若是不答應,那麼這議降就作罷!你也可以早點回去告訴馬殷,讓他打點兵馬準備與孤交戰吧!”

高鬱心中一驚,連忙道:“不知是哪五個條件,還請大王示下!”

楊渥衝身旁的通事舍人周宗點了點頭。

周宗連忙站出來,他拿出手中捧着的一道文書,將其打開宣讀道:“我家大王所提五點條件,第一點,馬殷必須去除楚王和天策上將這兩個封號,並且接受我家大王爲他冊封的節度使官職!”

說完第一條後,周宗停頓了一下,同時向高鬱看了一眼,這才繼續念道:“第二,馬殷必須割讓武貞、靜江、武安三鎮所轄的全部州郡,只保留辰州、斂州兩地!”

高鬱心中頓時一沉。

第一個條件乃是應有之義,既然是歸降,那麼去除楚王和天策上將的封號就是理所應當的。

不過第二個條件就有些嚴苛了,靜江六州,湖南五州,以及武貞兩州,這就是十三州之地。

若是真的全部割讓給吳國,那完全是將絕大多數領地都割讓了,而且還是人口、開發程度都相對較高的十三個州,剩下的兩州根本就是貧瘠而且沒多少百姓的地區。

當然,這個條件雖然嚴苛,但也在之前的預料之中,而且馬殷也說過可以只保留辰州、斂州兩地,將其他地區全部割讓出去。

畢竟一來馬殷對這些地區的掌控力度就有些不足,湖南的五州還好一點,但靜江軍和武貞軍的八個州就只是名義上的佔有。

當初他剛剛攻下武貞、靜江兩鎮不久,就面臨着淮南軍的強大攻勢,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肅清當地的勢力,只能維持一個名義上的統治。

所以從這些地區馬殷也撈不到多少油水,就算割讓給吳國他也不會太過心疼。

而第二點,也是更重要的一點,馬殷也明白,吳國不可能讓他繼續佔有開發程度較高的湖南,所以湖南之地必需要割讓給吳國。

而湖南被割讓以後,處於南方的靜江五州就被孤立開了,即便吳國將這五州留給馬殷,他也難以維持對這塊“飛地”的佔有。

這樣一來,割讓湖南之後,靜江五州也沒有必要留下了。

所以這第二個條件馬殷勉強也能接受。

不過讓高鬱感到焦慮的是,第二個條件就如此嚴苛了,那麼接下來第三個、第四個,還有第五個條件又該是何等的嚴苛?

“第三點,議降之後,馬殷的兵力應該受到限制……”

“第四點,爲了保證馬殷今後不會再背叛……”

“第五點……”

周宗並沒有去管高鬱那越來越陰沉的臉色,而是一口氣將剩下的三條都宣讀完畢。

這五點內容,自然就是當初楊渥等人商議好的五個必要條件。

楊渥覺得這五點既然是議降的前提,那麼就沒必要掩飾,直接向高鬱提出來就是,也能讓他認清楚局勢。

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二十章 詢問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十章 王茂章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四百零九章軍校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
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二十章 詢問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十章 王茂章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四百零九章軍校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