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

七月的江淮,正是豐收的季節。

廣陵城外,楊渥還不知道他派去福州的使者已經被王審知殺了。

此時,他正帶着一羣小傢伙們觀看着城外水稻的收成。

今年是占城稻在整個淮南大量推廣的第一年,根據高勖等人的預計,今年的收成將比去年多上至少兩成左右。

兩成的增收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了,這意味着同樣面積的農田,能夠養活的人口將一下子增加兩成。

在這個沒有農藥沒有化肥的時代,僅僅依靠稻種的革新就能增加這麼多的收成,這已經讓楊渥等人驚喜不已。

當然,高勖同時也提到,江淮與兩浙許多地方久經戰亂,大量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僅無法起到灌溉農田的作用了,更無法起到調節水利的作用,這使得在雨水較多的時期,很多田地都會被河流淹沒,而在雨水較少的季節卻又容易出現乾旱。

若是能增加對水利工程的投入的話,每年的農業收成還能增加更多;可惜年年不斷的戰爭卻消耗了淮南太多的錢糧,加上捍海堰和升州城牆的修築,更是使得淮南沒有多少餘力投入到水利建設之中。

因爲這個原因,高勖已經不止一次向楊渥提到要暫時停止戰爭,先致力於恢復農業生產,以積蓄實力,鞏固根本;等到國庫充盈之後再一舉出兵,橫掃南方。

對於高勖這個建議,楊渥心中深感欣慰,因爲他覺得這纔是一個宰相應該看到的格局。

若是他整天都關注着各方戰事,對於內政建設卻絲毫不關注,那麼楊渥反而要感到失望了,因爲淮南現在並不缺擅長軍務的人,缺少的正是像高勖這種政務人才。

不過讚賞歸讚賞,楊渥卻並沒有同意高勖的意見。

現在北方各大藩鎮都被相互牽制着,無力干涉到淮南的行動,這正是統一南方的大好時機,怎麼能停下來去搞什麼恢復生產呢?

更重要的是,淮南雖然經歷了長久的戰亂,但經過楊行密時代十多年休養生息,如今已經恢復到了一定的程度;要想進一步提升農業產出水平,其投入就不是一點半點了,而是大規模的投入,其效費比太低了。

所以水利工程必須修建,但沒必要在這個時候就投入大量錢糧進去;等到天下真正太平了再來做纔是最好的時機。

當然,有些必要的工程,是不得不立即投入建設的。

比如前不久漣水巡撫劉威提出投入人力疏通大運河,這一條楊渥就同意了。

大運河自從隋朝開通以後,在大唐盛世時曾經起到了極爲重要的作用,對於南北經濟的交流提供了極大便利。

但到了如今,許多地方已經開始淤積堵塞,在淡水季節水面較淺時甚至連小船的難以通行,這顯然會影響到淮南對北方各州的掌控,甚至連將來淮南發動北伐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所以疏通運河這種完全有必要的工程一經提出就得到了楊渥的高度重視。

“看到了嗎?這就是水稻。咱們平時吃的米飯,就是從稻田裡面種出來的!”楊渥輕輕從路旁的稻田裡抽出一支稻穗,向身後的幾個小傢伙們解釋道。

這幾個小傢伙,正是楊渥的三個弟弟,今年九歲的楊隆演,七歲的楊濛以及六歲的楊溥,此外還有兩個小傢伙也一同跟了來,這便是程勳的侄孫程宗以及劉仁贍,他們是以楊隆演的伴讀身份來的。

楊渥可不想楊家的族人長大後五穀不分,高高在上的脫離百姓,鬧出像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笑話來。

所以趁着這段時間比較空閒,楊渥便帶着幾個弟弟出來見識一番,將來其他幾個年紀更小的楊家子弟,等到他們大一些後也要來接受這些教育。

不過其他幾個小傢伙顯然年紀還小,到了這裡也只顧着玩耍去了,畢竟他們在節度使府中長大,還沒見過這樣的野外風光,若不是楊渥約束着他們,只怕他們早就玩瘋了。

倒是今年已經九歲的二弟楊隆演和才六歲的劉仁贍已經比較懂事了,他們纏着楊渥不停的詢問着。

“哥哥,這種水稻從種下到收穫,一共需要多長時間?”

“大王,這種水稻每一畝地能收穫多少?”

……

這一個個問題,一開始還讓楊渥感到高興,畢竟他對這兩個小傢伙可是寄以厚望的。

可以預料的是,將來北伐之時,他肯定是要親自領兵出征的,到那個時候他自己的兒子年紀還小,只怕還不足以擔負起坐鎮後方的任務,而二弟楊隆演到時候年紀卻剛好合適。

至於劉仁贍,這可是將來的名將種子,這麼小的年紀就如此聰明好學,自己再好好培養一下,將來取得的成就或許比歷史上的更大。

不過不久之後,楊渥就有些額頭冒冷汗了,因爲這兩個小傢伙問的問題越來越難,到了後面連他都有些招架不住了。

畢竟他前世就沒幹過一天農活,這一世更是不可能去做,他對於水稻所知道的東西也不過是些最基礎的東西,稍微深入一點的他就不知道了。

若是兩人繼續問下去,楊渥說不定就要當場露餡了。這讓他感嘆着給小孩子做啓蒙老師還真不是個輕鬆的事。

好在,就在他將要頂不住的時候,節度使府的來人將卻給了他脫身的理由。

“大王,派去泰封國冊封的使者已經回來了。”來人匆匆對楊渥說道。

“是嗎?可是已經探明瞭那邊的情況?”楊渥臉色一喜,連忙問道。

當初雖然已經從泰封國的使者口中得知了濟州島和半島的局勢,但這些情報不派自己人去摸清楚總是不能放心,所以在泰封國的那個使者回國之時,楊渥便派了使者隨同回訪;當然,在這些出使人員之中自然也混入了長劍都的密探。

與派去福州的使者出發得較晚不同,去泰封國的使者卻是很早以前就出發了,所以在這個時候已經完成任務回來了。

“這個小的卻是不知道!”

楊渥拍了拍腦袋,這才反應過來,自己卻是太心急了,眼前這人不過是個報信的,怎麼會知道那些東西。

帶着幾個小傢伙返回節度使府後,楊渥便將出使的使者和密探,以及高勖、李神福等人召集過來。

“……如同大王所說,那裡的確有一個大島,當地人稱之爲耽羅島。當地的氣候比較溫暖溼潤,水草比較豐盛,的確是個養馬的好地方。而且當地的土著就有養馬的習慣,島上現在就養着不少馬匹。只是當地人養的馬非常矮小,根本不適合騎乘……”

長劍都的那個密探是個沙陀人,乃是當初隨着李承嗣一同南下的三千沙陀騎兵中的一個,對馬性非常瞭解,可惜在戰場上受了傷,無法繼續打仗,後來被範遇看中了,讓他去做這個任務。

聽了密探的話,李神福等人都有些興奮起來,若說淮南軍隊如今最薄弱的地方是什麼,那肯定是騎兵的缺乏。

當初楊渥提出在泰封國的南部有個大島,那裡的氣候適合養馬之時,李神福等人還是頗爲不信的。

在他們看來,養馬肯定要在北方的大草原上才行,在一個島上如何能夠養馬?

不過如今聽了密探親自去打探到的消息,這些人也不得不相信了。

對淮南來說,若是那個海島上真能養馬,那無疑是最適合淮南的養馬之處,畢竟淮南的強項就是水軍,海島上養馬不僅便於管理,更是便於防守。

不管是如今的北方各個藩鎮,還是將來可能遇到的契丹等草原遊牧民族,他們的水軍實力都遠遠無法與淮南相比。

將來若是能一直將這個養馬之地掌控在淮南手中,那麼淮南就能逐漸彌補在騎兵上的弱項了。

“立即出動水軍,佔領這個島嶼!”

“不錯,這樣適合養馬的地方,這完全就是上天給我淮南的恩賜,若是不取之,連上天都會責罰!”

衆人頓時激動了,紛紛叫嚷起來。

目前出兵江西的行動還沒有正式開始,畢竟自古以來就有義不伐喪的說法,鍾傳剛剛病死了,總得給人家一點安葬的時間吧。

再者,一些必要的出兵準備目前還沒有作完。雖然不是像上次北伐那樣準備一次性出動上十萬大軍,但即便是四萬軍隊的出征,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出動的,必須等各種準備做好了才行。

不過出兵攻打耽羅島的話,需要的兵力卻很少,聽說當地那個土著建立的國家,人口不過數萬,兵力不過數百,而且從來沒有與其他國家交戰過,戰鬥力非常低,要征服這樣的蠻夷小國對於淮南來說肯定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辦到的。

當然,耽羅島上的土著實力雖然弱小,不過這個島嶼畢竟靠近新羅三國,尤其是割據半島南部的後百濟,與淮南支持的泰封國顯然不對付。

爲了防止這個小國不識擡舉,想要干涉淮南對耽羅島的佔有,所以楊渥最終決定出兵五千人,以在必要的時候給他們一個深刻的教訓。

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三百九十四章處置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十三章 溫馨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七章 我服了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
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三百九十四章處置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十三章 溫馨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七章 我服了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