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

中軍大帳之內,此時衆將紛紛看向郭崇韜,聽他細細講述着自己的觀點。

只聽郭崇韜聲音沉穩,不急不躁的說道:“臣以爲,荊襄之地,首要就在江陵和襄州這兩地之上;若是兩地只得其一,那麼荊襄就不是完整的;必須兩地都奪取了,才能算是奪取了整個荊襄!”

“所以,臣以爲我軍在奪取江陵之後,必須繼續向北奪取襄州才行;爲了達成這個目標,接下來我軍應當將樑軍當做首要的打擊目標,以利於接下來對襄州的進攻!”

“至於蜀軍,即便這一次放任蜀軍回去,也難以影響到大局,要對付他們何必急於一時?”

郭崇韜並沒有從軍事的角度來回答應該先攻打哪一路敵軍,反而是說起來整個荊襄的局勢。

實際上這也是楊渥最爲欣賞他的一點,看問題並不是單純的從軍事上來看,而是考慮到全局,這纔是一個合格的謀士應該起的作用。

聽了他的分析後,楊渥頓時作出了決定,先集中兵力對付樑軍,再對付蜀軍,最後纔是輪到攻城的時候。

不過即便是確定了整體作戰方針,但具體要完成這一方針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樑軍再怎麼弱,那也只是相對的,其兵力同樣會高達四到五萬人。

而樑軍的將領寇彥卿,此人在樑軍之中也能算一名將,雖然他的名氣和能力等都遠遠比不上楊師厚這種頂尖名將,不過他的基本素養還是足夠的。

有四五萬軍隊,又有寇彥卿這種大將統領,吳軍想要趕在蜀軍與他們匯合之前將其消滅,卻也沒有那麼容易。

當寇彥卿發現了吳軍的企圖之後,只要他不傻,他肯定不會貿然與吳軍交戰,而應該會選擇堅守以等待蜀軍的到來。

當然,如今吳軍都還沒有從鄂州出動,樑軍也還呆在襄州,現在各方的具體部署都沒有確定,現在就討論具體的戰術運用顯然有些早了,至少也要等到大軍抵達江陵,而樑軍也出動了之後再來說。

目前吳軍主要集中在鄂州、嶽州、澧州和朗州這四州,其中柴再用和呂師周分別在澧州和朗州集結,而王茂章部平時就集中在嶽州和鄂州兩地。

所以在鄂州休整一天之後,吳軍沒有多停留,便拔營出征,第一個目標就是位於漢水上游復州,這是吳軍進攻江陵的側翼,不能不先行將其奪取。

這次進軍極爲順利,樑軍顯然也知道吳軍的進攻就在眼前,而復州靠近吳國,又位置極爲重要,不可能擋住吳軍的進攻,所以實際上在吳軍抵達之前,復州就成了一座空城。

等到吳軍到達時,城中留守的幾個九品小官便乖乖的打開城門投降了。

在復州休整一天後,楊渥留下五千禁軍守城,便率領其餘大軍繼續向江陵進發。

與此同時,柴再用和呂師周也各自率部渡江,向江陵進發。

……

吳軍大舉進攻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江陵、襄州和歸州三地,高季昌、寇彥卿和王宗壽三人很快就作出了應對措施。

其中高季昌所能做的最少,畢竟他手中的兵力極爲有限,而守城的一些準備工作在這之前就一定做完了。

所以此時他能做的就只有兩件事,第一件就是對城中進行大規模的清理,從各地而來的商旅不管來自哪國的,都一律被趕出城外,以免其中夾雜有吳國細作。

當然,那些商旅在得知江陵即將遭遇兵亂的消息後,其實大部分人都已經開始往別的地方逃往了。

畢竟這個時代的兵亂可不是鬧着玩的,若是被圍困在城中,誰知道會不會遭了兵災。

除了清理細作外,高季昌能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趁着如今江陵對外的聯繫尚未被切斷之前,不斷派人去襄州和歸州兩地求援。

除此之外,他也就只能暗自祈禱勝利了。

相比於高季昌,王宗壽和寇彥卿兩人要考慮的問題就多得多。

雖說樑國和蜀國已經結成聯盟,但兩家的軍隊並沒有會聚在一起,而是準備各自向江陵進發。

好在,在出兵的時機上,兩家還是做了一些商議,那就是沒有必要現在就出兵救援。

畢竟江陵也是一座堅固的城池,高季昌的守軍並不少,面對吳軍的進攻堅守一段時間是沒有問題的。

寇彥卿二人的打算就是用江陵堅城先消耗一下來勢洶洶的吳軍,以挫敗其銳氣。

尤其是在得知吳王楊渥率軍親征之後,他們二人就更加不敢輕舉妄動了。

吳王楊渥在早些年也是一位號稱百戰百勝的名將,他指揮的最爲讓人稱道的一次大戰,便是當年朱溫渡淮河南下而引發的大戰,以及緊隨其後的淮南北伐之戰。

在那一次大戰中,淮南軍前後消滅的樑軍總數高達十萬,楊渥本人的名字也隨着那次北伐之戰而真正的名震天下,其聲勢絲毫不比如今的晉王李存勖要低。

不過之後的這幾年裡,楊渥一直留在金陵“深居簡出”,對外的戰事都是由部將領兵,他本人則沒有指揮過什麼戰事。

相比之下,晉王李存勖卻在這幾年裡大出風頭,尤其是在潞州之戰和高邑之戰中,他統領的晉軍接連擊敗樑軍,取得大勝,使得李存勖的名聲在這幾年裡蓋過了楊渥,成爲天下間最值得矚目的人物。

不過即便是楊渥在金陵“宅”了幾年,但誰也不敢小瞧這位當年有過諸多輝煌戰績的人物。

這一次楊渥親自領兵征討江陵,更是使得吳軍士氣大振,聲勢驚人。

在這種情況下,寇彥卿和王宗壽二人自然想要避開吳軍的鋒芒,讓高季昌去面對吳軍氣勢最盛的時期。

等到吳軍最初的銳氣被消耗,士氣下降了一些之後,接下來援軍再出兵,取勝的難度自然就下降了很多。

當然,不管是寇彥卿還是王宗壽,在心中都存了一個心照不宣的念頭,那就是用吳軍消耗一下高季昌的實力。

高季昌的野心不管是王建還是朱溫都是心知肚明的,若不是要用他來抵禦吳軍,只怕朱溫很早之前就對高季昌下手了;而王建更是對高季昌的野望知之甚深。

高季昌的實力太弱固然不好,但他的實力太強了也同樣不是好事,容易威脅到兩家。

所以寇彥卿和王宗壽二人在暗地裡都存了心思準備借吳軍的手削弱一下高季昌。

當然,這一切都是以抵抗吳軍爲前提的,二人也不會真的讓江陵陷入危局。

二月十八日,吳軍各部在江陵城外匯合,八萬大軍分成兩個營地分別駐紮。

其中王茂章爲左大都督,與柴再用一同駐紮在城北營地;而秦裴爲右大都督,與呂師週一同駐紮在城東營地;江陵之南乃是滾滾長江,由水師負責封鎖;至於城西則沒有圍城。

畢竟總體作戰方針早已確定,擊敗樑軍援兵纔是首要任務,所以沒必要將江陵徹底圍困起來,還不如留一個通道給高季昌,讓他不斷派人催促敵軍援兵早點前來。

至於楊渥本人,自然是作爲全軍的統帥,進行全局指揮。

他將自己的王帳設立在了城東秦裴的大營裡面,周圍便是三千羽林軍護衛着,自然是安全無比。

而吳軍在包圍江陵之後,很快就與江陵軍隊發生了大戰。

不過兩軍之間的第一場交戰,卻並不是發生在陸地上,而是發生在長江中兩軍的水軍之間。

江陵附近水路縱橫,尤其是臨近長江,自然需要有一支強大的水軍才行。

高季昌的水軍建立於兩年多以前,那時候吳軍還在對付福建的王審知,對於江陵的威脅還不算太大。

不過如今隨着吳軍進攻的日益逼近,高季昌也就沒有投入更多的兵力在水軍之中,畢竟建立水軍的消耗較大,而且他的兵力本來就不足,全部用來守城都有些不夠,自然不會在水軍上投入更多的兵力。

這一次吳軍圍城後,高季昌更是讓大部分的水軍將士棄船登岸,進城堅守。

留下的小部分水軍面對吳軍水軍從江面上的封鎖,自然不敢出來交戰,只能堅守在水寨裡面。

而吳軍水軍卻不能放任敵軍的水軍不管,畢竟若是不將敵軍水軍消滅掉,那麼敵軍隨時都有可能通過水路衝出來,給吳軍制造麻煩,還不如主動進攻,先將敵軍消滅在水寨之中。

(感謝書160417111821769的打賞,作者君深表感謝。另外,這個月剩下的這十多天爭取每天都更新四章,將之前欠下的章節補上。最後,請大家支持正版!)

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九章 夜談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五章 家宴(上)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五百三十六火攻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
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九章 夜談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五章 家宴(上)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五百三十六火攻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