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

楊渥直接了當的拒絕了嚴可求的提議,這讓衆臣絲毫都不感到奇怪。

不過讓衆臣疑惑的卻是嚴可求接下來的反應。

只聽嚴可求站出來躬身道:“大王所言甚是,當初大王爲了實行軍政分離之策,可是費了不少苦心,並且冒着淮南內亂的風險才實行的。”

“臣記得那時候各地刺史各個手握大權,更是有田頵、朱延壽、安仁義等這種狼子野心之輩橫行地方,不把大王放在眼中。”

“而外部又有樑王朱溫、越王錢鏐窺視在側,尤其是朱溫那時正處於極盛之時,天下藩鎮,莫敢與之爲敵。”

“如此內憂外患之時,只要走錯一步,就有可能陷入萬劫不復之境!”

“所幸的是,那時有先王坐鎮廣陵,又有大王親自領兵征戰四方,百戰而平定內亂。”

“後來大王又以大魄力實行軍政分離之策,這纔有了我吳國今日之盛。”

“所以大王昔日艱難創業,立下我國國策,的確不可更改!臣之前思慮不周,請大王見諒!”嚴可求神色自然的躬身向楊渥道。

楊渥見了更加疑惑,不知道嚴可求爲什麼突然說起了當年之事。

當初的淮南看上去的確是風光無限,南滅錢鏐,北拒朱溫,西破武昌,內平叛亂,不過的確就像嚴可求說的那樣,那時的吳國存在的問題太多,尤其是平定田頵之亂和接下來的軍政分離,更是容易出問題。

而一旦出現問題,就很可能葬送楊行密辛苦打下來的基業。

不過楊渥不明白的是,這一切都已經過去了,嚴可求突然提起卻是爲何。

雖然心中想不明白,不過既然嚴可求都說自己思慮不周了,楊渥自然也不好繼續糾纏着這件事。

退朝之後,楊渥返回後宮,衆臣卻各自回自己的衙門值班。

武英殿中。

李承嗣有些奇怪的向嚴可求問道:“嚴大人,這次你貿然向大王進言,究竟所爲何來,不知可否向本官明言?”

武英殿平時乃是樞密院值班的地方,若是有什麼重大軍國事物也會在這裡商議。

李承嗣作爲嚴可求的上司,對他這麼奇怪的行爲自然想詢問一番。

可惜嚴可求卻搖搖頭道:“下官沒什麼目的,就是當時沒有考慮清楚就貿然出言了而已。如今回想起來深感冒失了!”

“對了,李簡將軍這次未向大王請示就做出了出兵蔡州的決定,此事下官還要去處理一下,爲他們補發軍令。在下就先告退了!”

李承嗣自然不肯相信嚴可求之言,不過對方不想回答,他也沒有辦法。

等嚴可求離去之後,郭崇韜卻是走過來道:“李樞密可是爲了嚴大人之前的舉動而感到疑惑?”

“不錯,郭參軍可是想到了什麼?”

李承嗣與郭崇韜都是來自河東,自然關係親近。

他知道這位老鄉別看平時很低調,但其聰明才智卻是極爲過人,在如今的吳國朝堂中,也就他與嚴可求二人的智謀堪稱頂尖,其他人都略有不如。

如果說嚴可求今日舉動的目的,或許郭崇韜是最有可能看明白的人。

只聽郭崇韜笑着道:“此事只怕還與將軍有所關係呢!”

“這與本將又有何關係?”李承嗣極爲驚訝。

“以在下之見,嚴樞密此次突然向大王提議,不過是想試探一下大王而已。”

“最近惠妃娘娘誕下一王子,這固然是一件值得舉朝同慶的大喜事,大王爲止欣喜也是正常。不過將軍不覺得大王的欣喜有些過了嗎?”郭崇韜道。

“有些過了?你是說大王這些日子很少上朝之事?”

“不錯,正是如此!”郭崇韜笑着道。

何依依在爲楊渥生下一個兒子後,很快就被冊封爲惠妃。

多了一個子嗣這自然是一件喜事,不過自從何依依生子以後,這近一個月的時間楊渥基本都待在後宮裡面,就是朝會也很少參加。

而今日的朝會楊渥也僅僅是簡單交代了幾件事情就匆匆回到了後宮,這自然讓一部分朝中大臣感到擔憂,擔心楊渥是不是變的怠政了。

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歷史上有多少君王在一開始還是表現得極爲英明神武,但沒過多久就開始變得安於享樂起來,最終成爲一個昏聵之君。

這種事情可不是無稽之談,而且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

若是楊渥就此開始沉迷享樂,不思進取,那麼吳國的局勢就有些堪憂了。

不過李承嗣還是有些疑惑的問道:“你說的也有些道理。不過要試探大王是否變得怠政了,一定還有其他更好的辦法。那麼爲什麼嚴樞密會向大王出這麼個主意?這與試探也有些沾不上邊啊!”

“其實嚴樞密使向大王提出的主意,一個是想試探大王是不是開始變了,是不是急於求成了。”

“若是大王急於求成,只看到眼前之利,而看不到長遠,那麼……”郭崇韜沒有繼續說下去,不過他的意思李承嗣卻是聽明白了。

“第二個目的,卻是爲了提醒大王創業艱難!大王幸苦這麼多年,才堪堪將軍政分離等政策徹底落實。”

“以下官之見,今日吳國之所以強盛,至少有一半的功勞就要歸結于軍政分離之策!”

“所以嚴樞密向大王提起此事,也是爲了讓大王不要忘了當初的創業艱難!”郭崇韜接着解釋道。

李承嗣默然不語。

當初楊渥提出要實行軍政分離時,他和李神福二人一個是升州刺史,一個是壽州刺史,二人都不貪權,都帶頭提出了要放棄手中的民政權利,專心於軍務。

在他們兩人的帶頭下,再加上楊行密以他的絕對權威壓服,這才使得軍政分離等政策能夠成功實行。

如今這麼多年下來,他們兩個倒是先後成爲樞密使,成爲軍中第一人。

“好在從現在來看,大王依舊思路清晰,不爲眼前小利而動,這自然是一件好事。至於嚴樞密的提醒,想必大王之前雖然沒有想明白,不過等大王回去之後定然會想到的!”郭崇韜又笑着說道。

李承嗣點點頭,他們如今作爲吳國重臣,因爲吳國的制度側重於相互制衡,所以即便是李承嗣乃是軍中第一人,但他手中的實際權利也不大。

平時樞密院雖然管着軍令,但一般只要是規模較大的調動,那就不僅要有李承嗣這個樞密使同意,同時也要有嚴可求這個副使的同意。

所以單獨他一人是調不了兵的。

在這種情況下,他最大的追求就不再是像過去那樣升官發財了,而是如何讓自己名留青史。

若是吳國能夠成功一統天下,開創新的王朝,那麼他這個開國功臣自然就能青史留名。

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楊渥這個君主要能夠繼續開拓進取,繼續保持之前的英明勤政。

……

坤寧宮中,楊渥一邊緩緩散步,一邊回想着之前嚴可求所說的話。

的確,在回到後宮之後,他就想明白了嚴可求的提醒之意,心中自然有些觸動。

創業艱難,守業更難。

作爲後世來人,在後世他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爲了生活而四處奔波,根本就沒有條件去享樂。

但到了這個時代,如今吳國也成立了,南方一統也看到了希望,朝中政局極爲安穩,吳國內外都沒什麼憂患存在。

再加上在如今的吳國,楊渥就是絕對的權威所在,即便是他的母親史夫人也難以管到他,沒有任何人能約束到他,這讓楊渥自然會產生一些倦怠之意。

當然,楊渥也知道如今的平靜都只是暫時的,他不過因爲最近幾年一直留在金陵城中,甚至連王宮都很少出去,整天都在忙於政務,自然心中就想放鬆一二,並不是真的就此安於享樂。

不過嚴可求的提醒還是讓他感到警醒。

“看來長期留在金陵城中可不好,這麼多年都沒有親自領兵征戰了,或許什麼時候也該上上戰場了!不然若是連戰馬都騎不動了,將來還說什麼北伐?”他在心中想着。

這些年他之所以一直留在金陵,主要原因就是沒有人能夠代替他鎮守金陵,讓他不敢放心親自領兵出征。

如今他自己的長子楊炅依舊年紀還小,但他的弟弟楊隆演今年卻已經十四歲了。

雖說十四歲的年紀依舊有些小了,不過讓他作爲名義上的監國負責留守金陵,再讓內閣幾位大學士負責輔佐,想必也足夠保證金陵無事了。

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五百五十章鎖定勝局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二百七十一章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二百七十九章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更新計劃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五章 家宴(上)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四百九十章同意
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五百五十章鎖定勝局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二百七十一章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二百七十九章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更新計劃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五章 家宴(上)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四百九十章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