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

李嗣源父子的戰死,也意味着這場由晉軍突襲鄆州而引發的大戰徹底落下帷幕。

在得知李嗣源父子都戰死的消息後,楊渥心中忍不住嘆息了一聲。

當年淮南與河東兩家之間的關係其實還是很親密的,爲了對抗共同的敵人朱溫,楊行密和李克用在很多方面都有過合作,雙方乃是實打實的盟友關係。

而晉軍的驍將李承嗣、史儼二人,因爲返回河東的道路受阻,只好率軍南下投靠楊行密,這也爲淮南建立一支強大騎兵提供了可能。

只是可惜的是,隨着朱溫這個共同敵人逐漸衰落,兩家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遠。所謂的盟友關係也早就名存實亡了。

而去年樑國滅亡後,兩家作爲天下最強的勢力,更是徹底決裂。

從曾經的盟友變成如今的仇敵,這讓楊渥心中不由得感慨,盟友這種東西果然是靠不住的。

過了一會他纔對身旁侍衛下令,要厚葬李嗣源父子,這也算對歷史上的那位後唐明宗的一點安慰吧。

之後,楊渥下令各部做好班師回洛陽的準備。

自去年八月北伐以來,這一年多時間裡楊渥始終征戰在外,後方完全託付給了太子和朝中大臣,如今也是時候返回了。

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從去年攻滅後梁起,朝野上下就不斷有勸楊渥登基稱帝的呼聲,只不過那時晉軍突襲鄆州,使得吳國的重心再次轉移到了前方戰事上來,所以稱帝的事情不得不暫時放下。

如今對晉國的戰事以大獲全勝而告終,稱帝的時機已經徹底成熟了,不管是國內外的局勢,還是他本人的威望,都足以讓他登上那至尊的寶座。

所以這一次回洛陽,楊渥最大的目的毫無疑問就是登基稱帝。

“從穿越過來到現在,前後忙碌近二十年,如今終於到了這一天!”楊渥心中感嘆着。

此時已經是十二月底了,距離過年也不過是兩三天時間,要想在年前返回洛陽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楊渥乾脆打算等過完年後再班師。

當然,雖說暫時回不了洛陽,但有一件事情卻是不能耽擱的,那就是對有功將士的賞賜。

這一次大戰能夠取得勝利,將士們的浴血奮戰纔是最關鍵的,相比之下統帥們的智謀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

尤其是在那無名山坡上的時候,面對晉軍如同潮水一般的攻擊,若不是將士們以極大的韌性堅決抵抗,並在最後關頭以決死的勇氣發起反衝鋒,從而一舉擊潰晉軍,只怕這一戰也不可能打得這麼順利。

後面晉軍的表現大失水準,固然是因爲他們急着渡河撤兵,但更多原因卻是因爲之前的那一次反衝鋒已經徹底打垮了他們的心氣和士氣,所以才被吳軍輕易擊潰。

不管怎麼說,這一次都必須重賞有功將士。

在鄆州攻陷後的第二天,楊渥就下令要求各部將領迅速拿出有功將士的名單,並讓兵部的官員儘快進行審覈。

與此同時,楊渥在與戶部的官員商量後,又決定將這一次的賞賜加倍,消息一傳出,將士們頓時激動起來,一個個都在大聲歡呼着“萬歲”。

……

懷州城內,吳軍營地。

李承鼎此時正一臉嚴肅的靜靜聽着眼前之人彙報。

“都督,我家節帥乃是真心想要臣服於吳王,前些日子就打算派小的前來送上降表,只是還來不及出發,晉王便突然發難,將我家節帥的城池給奪取了。如今我家節帥率千餘殘兵駐守在高平,遭到晉軍圍攻,局勢危急。還請都督立即發兵救援!”

說話之人乃是一個身材高大的青年漢子,雖說是有求於人,但他說話時卻顯得不卑不亢,從容不迫,讓李承鼎見了不由得生出好感。

他當即問道:“你叫何名字?如今擔當何等職位?”

那人明顯愣了一下,這才道:“小的姓郭名威,如今乃是我家節帥身邊的侍衛。”

“郭威?”李承鼎點了點頭,心中想着,不知此人領兵打仗的本領如何,否則單憑他的氣度就值得他重用一番。

是的,眼前這人便是郭威,今年年初昭義軍募兵的時候他去應募,因爲武藝過人而被李繼韜看重,選爲親信侍衛。

他身材魁梧,勇力過人,生性好鬥,又喜歡飲酒賭博,可以說是這個時代典型的軍武漢子。

有一次他在街上閒逛,見一屠戶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喝多了酒的他便主動上去找茬,結果引發糾紛,將那屠戶給殺了。

李繼韜得知消息後,佩服他的勇氣和膽量,所以將他給放了。

前些天,晉王忽然派石敬瑭前來傳達詔令,那時晉軍渡河與吳軍決戰決戰卻最終大敗而歸的消息還沒有傳出來,李繼韜雖然心中已經有了反意,但畢竟還沒有與晉王鬧翻,所以只能親自去面見石敬瑭。

然而李繼韜沒想到的是,在見到石敬瑭後,石敬瑭卻突然發難,率領身邊的三百騎兵對前來迎接的李繼韜等人發起進攻。

李繼韜猝不及防,根本抵擋不住,在侍衛們的護衛下僥倖逃得性命,手中剛剛招募的大軍卻被石敬瑭給接管了,只好帶着身邊不到千人的殘部向南逃亡,準備前往懷州投靠吳國。

然而,當他們走到高平的時候,前方就有消息傳來說,澤州刺史裴約已經宣佈尊奉晉王詔令,併發兵攔截李繼韜一行人。

這樣一來,前往懷州的道路被堵上,後面又有石敬瑭率領的大軍追擊,李繼韜只能一面堅守高平,一面派侍衛從小路來懷州向吳軍求援。

而最終能夠穿過晉軍封鎖,成功抵達懷州的卻只剩下郭威一人。

此時,見李承鼎對於出兵救援李繼韜的事情不怎麼上心,反而在詢問他個人的情況,郭威不由得有些急了。

“都督,救兵如救火,我軍兵力不多,高平也不是什麼堅城,在晉軍圍攻之下根本抵擋不了多久,還請都督立即發兵救援啊!”

李承鼎擺了擺手,道:“這個不急!你且細細將石敬瑭突然發難的經過和晉軍的兵力講述一遍。”

郭威連忙按照要求講了一遍,接着再次請求李承鼎出兵。

李承鼎卻道:“你且下去休息一番,是不是要立即出兵,本將心中自有決斷。”

將郭威打發下去後,他的心中卻開始沉吟起來。

楊渥在平陰大敗晉軍的消息他當然早就得知了,在爲捷報感到高興的同時,李承鼎也在思考接下來的用兵策略。

隨着晉軍的兵敗,接下來吳軍必然將進入大舉反攻的時期,而要徹底消滅晉國,又有兩種出兵選擇。

第一種當然是直接出兵河北,先奪取鄴城等地,然後一路往北攻取幽州;等到河北徹底平定後,再揮師攻取太原、潞州等地。

而第二種選擇就是先沿着河中府、澤州等地向北攻取太原,然後再揮師向東攻取河北。

若是先攻河北的話,因爲河北地勢平坦,利於騎兵馳騁,所以在這裡交戰對晉國更爲有利。

而若是先攻太原的話,山西的地形相對多山,雖然利於步兵發揮,但與此同時也利於防守的一方據險堅守。

此外,這一次吳軍繳獲了大批戰馬,也在一定程度上緩減了吳軍騎兵缺乏的弱點,所以就目前來看,這兩種進攻路線都有其優缺點,一時難以抉擇。

不過這次李繼韜來求援的事,對於吳國來說卻是一次將勢力深入到潞州的機會,的確不能錯過。

想到這,李承鼎最終決定立即出兵,先圍攻澤州,若是等澤州拿下後李繼韜還在堅守高平,那就爲其解圍,若是那時高平已被晉軍奪取,那也只能怪他自己。

下定決心後,李承鼎一面派人飛速將消息傳給楊渥,一面則召集軍隊,準備進攻澤州。

澤州便是後世的晉城,位於潞州的南面,此時只有兩千多兵力把守着。

若是在平時,吳軍進攻澤州的話,晉軍隨時可以來救援,所以這點守軍勉強也足夠了;但如今潞州動盪,尤其是高平被李繼韜佔領了,晉軍通往澤州的道路被斷絕,在這種情況下,吳軍要攻佔澤州自然容易許多。

兩天後,一萬五千吳軍從天井關翻過太行山,正式向澤州發起進攻,而作爲求援使者的郭威也隨同大軍一同出發。

這一次的大戰,最終吳軍成功奪取了澤州,斬殺澤州刺史裴約;不過在吳軍趕到高平之前,晉軍也已經將高平攻破,李繼韜等人皆被斬殺。

失去了舊主的郭威只好加入吳軍,被李承鼎任命爲營指揮,後來因爲作戰勇敢而得到不斷升遷,最終在吳軍之中做到了都指揮使的職位。

而他的侄兒柴榮後來同樣加入了吳軍,並且表現比郭威還要好,在征討契丹人的戰事中立下大功,並因此做到了都督一職,成爲吳軍中少有的名將。

當然,這些事情都已經是後話了。

……

武義十六年初,剛剛過完新年後,楊渥便率領大軍返回洛陽。

此時的洛陽在十萬江南百姓遷入後,已經重現了昔日的繁華;恰好前段時間又是過年,所以城中百姓一片歡聲笑語。

而這一天,當楊渥在三千羽林軍的護衛下抵達洛陽城外時,整個朝中上下頓時轟動了。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楊渥統領吳軍不僅一舉消滅了後梁,將吳國從偏居南方的國度擴展爲如今俯視天下的大國,更是一舉大敗晉軍,爲將來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這樣的赫赫戰功,就算在歷代君王裡面也是少有的,不少人已經在明裡暗裡將楊渥與唐太宗李世民相提並論了,因爲他們兩個的相似之處實在是太多了。

二人都不是創業的第一代人,但他們卻都是年紀輕輕便統領大軍征戰四方,在戰場上建立了赫赫功勞,同時在內政方面也大有建樹,可稱得上難得的明君。

甚至若是將來連兩人的廟號都有可能是一樣的——楊行密爲太祖,楊渥自然就只能做太宗了。

當然,他們之間也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楊渥乃是楊行密的長子,他是以世子的身份名正言順的繼承了其父的基業,而唐太宗李世民在這方面卻留下了手足相殘的惡名。

這一次楊渥回洛陽,城中的百官,上至太子楊炅,下至普通六七品的小官,都來到城外十五里準備迎接楊渥的到來。

此時,身爲太子的楊炅就與他的叔叔楊隆演、三弟楊煜等人站在一起耐心等候着。

要說如今的朝局,明眼人都知道楊渥稱帝已經是不久的事情,不過隨着楊渥幾個兒子逐漸長大,儲君之爭漸漸突顯。

最近這一年時間裡,趁着楊渥不在朝中,楊煜着實拉攏了不少朝中的大臣,再加上軍隊將領中原本就有不少人與他交好,所以楊煜的勢力可謂大增。

尤其是最近有一位賢才主動來找他毛遂自薦,請求擔任他的幕僚。

這位賢才或許在如今並沒有多大名氣,許多新進入朝爲官的人都不認識他,不過若是在吳國爲官多年的老臣的話,就一定會認識此人。

這人便是當初的金陵府尹宋齊丘。

在十多年前的吳國朝堂上,宋齊丘曾經深受楊渥的重用,年紀輕輕便官居要職,可惜後來卻因爲一些事情惹惱了楊渥,結果被罷官免職,讓其回家修心養性,十年之內不得入仕。

而到今年爲止,恰好十年時間已經過了。

可惜如今的吳國已經遠不是當年那個只能偏居江南一隅的吳國,現在的吳國朝堂上有着太多的文物賢才,以宋齊丘如今的身份,再想要做到高位卻沒那麼容易了。

不過如今的太子之爭卻讓他看到了一點希望,所以主動去楊煜那裡來了個毛遂自薦。

楊煜原本就聽過宋齊丘的名聲,知道這人的確很有才能。

雖說還有些擔心接納此人會不會引得楊渥反感,但仔細思考之後,楊煜最後還是答應下來。

而這位新來的幕僚,給他出的第一個計策就讓他大喜過望,覺得這位幕僚果然是名不虛傳,自己是賺到了。

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三百零八章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三百章 崩潰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九章 夜談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
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三百零八章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三百章 崩潰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九章 夜談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