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

至於賦稅方面,自從中唐以來,各地節度使專權,武夫當道,徵什麼稅,徵多少稅,基本都不是朝廷說了算,而是由地方刺史一手決定。

所以在這個時代,若是遇到個仁厚點的刺史,那百姓絕對會歡呼慶祝;相反,則只能唉聲嘆氣了。

歷史上,如今王茂章的部將張崇,後來官居廬州刺史,在任上橫徵暴斂,州中百姓苦不堪言。

後來有一次張崇回廣陵述職,廬州百姓以爲張崇這一次要調走了,所以相互慶賀道喜說:“渠伊不復來矣!”這裡的“渠伊”就是“他”的意思。不過州民的慶賀有些早了,張崇並沒有被調走,他返回廬州後,聽說了這個事情便下令按照人口挨家挨戶徵收“渠伊錢”。

第二年張崇再一次返回廣陵述職,這一次百姓不敢再言語相慶,只敢捋着鬍鬚相互示意。結果這次張崇還是沒被調走,返回廬州後又開始按照人口徵收“捋髭錢”。

張崇用搜刮來的財物大肆賄賂朝中權貴,他在廬州前後鎮守近二十年,始終沒有得到制裁。

如今淮南雖然正在實行軍政分離,逐漸用文官替代武將擔任各地刺史,但賦稅權卻依舊在地方刺史手中,即便用文官來擔任刺史,楊渥也不能保證這些文官就不殘暴害民了。

只是對於武將出身的刺史,若是他們殘暴害民,要處置起來總會有所顧忌,擔心造成動亂。而相對於武將,要處置一個文官出身的刺史就要容易多了。

賦稅權掌控在地方節度使或者刺史手中,除了對百姓可能造成巨大損害外,也是地方割據勢力壯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要想割據,首先就得有人有兵,而這個時代的募兵是需要大量錢糧來維持的,所以地方割據往往都是從賦稅被把持開始的。要治理地方割據問題,賦稅權就不能這樣任由地方把控。

楊渥在思考對策時,少不得要參考同樣面臨地方割據問題的北宋,不過北宋的許多制度雖然取得很大成效,但在後來也造成了大量問題,楊渥在借鑑的同時自然也要吸取教訓。

後世在賦稅方面,乾德二年(964年),趙匡胤下過一道命令,就是將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專賣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運往京師,地方不得佔留。

這條制度在加強中央集權和防止地方勢力過大的問題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不過其結果就是導致地方被削弱得過了,什麼事情都只能依靠朝廷,地方上卻很難起到什麼作用,不免有些矯枉過正。

如今的淮南正處在戰亂之時,各地也必須留有足夠的賦稅來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戰亂;而且與司法不同,賦稅牽扯到的利益更大,也更容易引起反彈,如今軍政分離和軍隊整編的事情還沒徹底結束,在短期內楊渥還不打算大幅度改制。

當然,不打算大幅度改制,並不代表就不做調整。前段時間徐溫上書中提到,蘇州那邊收稅的賬冊還是十幾年前的老賬冊,許多百姓的家庭狀況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但賬冊上卻沒有調整過來,還是按照老賬冊上記載的來收稅。

除了賬冊外,如今各地在收稅上面還存在太多問題,這些不合理的地方對百姓造成的影響十分巨大,但對地方官員的影響相對較小,也不會牽扯太多利益,那些刺史其實只要有心,解決這些問題並不會太難。可惜那些武將出身的刺史們忙於軍務,哪裡有時間去解決這些問題。

這次等到文官擔任刺史的政策落實下去後,楊渥就打算先集中解決這些問題。

光州城外,淮南軍大營之中,秦裴、柴再用與李遇三人並坐在主位上。

這一次的平叛行動雖說是以秦裴爲主,但柴再用和李遇兩人的地位卻不比他低,所以議事的時候三人是平等的關係。

“情況大家也知道了,這次光州叛亂雖說直接原因是軍政分離的改制引發的,但其根本原因卻是多年前留下來的問題,卻在此時爆發了。如今淮南上下許多人都在關注着,有些心懷不軌的人此時只怕還想看看世子殿下的笑話,想要借題發揮,攻擊軍政分離的政策。所以我們就要儘快平定叛亂,不僅要勝,而且要勝得漂亮,勝得迅速!”秦裴沉聲說着。

“目前城中的叛軍雖然有四千人,又是據城而守,但他們倉促之間肯定準備不足。所以本將覺得應該發起急攻,今天連夜趕製攻城器械,明日便開始攻城!”

這還是他第一次獨自統領大軍負責一次重要戰事,而且正如他所說,光州平叛不僅影響他自己的前途,而且也會影響到軍政分離的政策能否貫徹落實,所以對於平叛之事有些着急。

一旁李遇也道:“不錯,雖說朱全忠的主力都在青州那邊,但隨着王茂章將軍主動撤退,剩下來的青州軍戰力較差,朱全忠沒必要將全部主力留在那裡,若是他抽調一部分南下來找我們麻煩,只怕事情會有波折,所以平叛必須要儘快才行。不過我軍急速行軍到此,固然打了敵軍一個措手不及,但我們的將士也很疲憊,本官覺得,連夜趕製攻城器械還是有些太急了。”

李遇轉頭看向柴再用,見這位在淮南一直被稱作無能刺史,卻被楊渥力排衆議提拔爲都指揮使的中年人,此時臉上絲毫沒有被叛軍趕出光州的窘迫,反而一臉鎮定,彷彿對平叛之事頗有信心。

想起柴再用畢竟在光州呆了多年,對這裡的事物瞭解得比他和秦裴要多得多,李遇不禁心中一動,笑着問道:“柴將軍,本官見你鎮定自若,彷彿對平叛之事並不擔心,可是有了必勝的手段?”

秦裴也轉過頭看向柴再用,心中同樣一驚,當初楊渥任命柴再用爲都指揮使,負責指揮一師兵力時,秦裴作爲楊渥的心腹那時候也出言反對過,認爲淮南軍中足以擔任都指揮使的將領很多,爲什麼去選一個沒什麼能力,與楊渥也並不親近的柴再用。那時楊渥卻只說柴再用並非無能之將,只是缺少一個表現的機會而已。

如今見了他的神情,秦裴心中同樣起了疑惑,連忙詢問起來。

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五百三十六火攻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五章 家宴(上)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
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五百三十六火攻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五章 家宴(上)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