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

“大王,那麼那些俘虜怎麼安排?”郭崇韜接着問道。

“那些俘虜,暫時就交給水軍看管吧!想必看管一些已經完全被嚇破了膽的俘虜,應該沒什麼問題。等過些時日,將劉信調過來鎮守江陵,那些俘虜就更不用擔心了!”楊渥沉聲道。

郭崇韜聽了之後皺了皺眉,道:“大王如此安排倒也可行,不過臣以爲有一件事情有些欠妥!”

“嗯?到底什麼事情,你說來聽聽!”

“大王,臣以爲鎮守江陵的事情不應該交給司馬福,大王應該換個人!”

“這卻是爲何?難道你覺得司馬福做不好這點事嗎?”楊渥皺眉問道。

“大王多慮了,臣不是擔心他做不好此事,而是大王這次既然決議攻打襄州,那麼襄州城還好說,但攻打樊城的時候可能就需要動用水軍了!”

楊渥這才恍然,確實是自己考慮得不周到。

襄陽與樊城,這兩座城池隔着漢江互爲掎角,漢江之上又有橋樑聯通,城池極爲堅固。

可以說,要想攻破襄州,首先就要想辦法隔斷漢江,阻攔兩城之間的相互支援。

要知道襄陽可是歷史上有名的戰略要地,城池修得極爲堅固,歷史上爲了爭奪襄陽不知道爆發了多少次大戰。

如今吳國若想奪取襄州,即便是趁着此次大勝的機會動手,但若是連水軍都不帶上的話,只怕未必能夠將襄州拿下。

“到底還是因爲王茂章的緣故而有些焦急了!”楊渥心中想着。

“既然如此,那就讓李章留下來暫時負責鎮守江陵吧,傳令給司馬福,讓他將事情和李章交接後便登船北上襄州!這一次,孤定要將襄州打下來!”楊渥肅然道。

“末將遵命!”衆將紛紛應道。

這次擊敗聯軍十多萬,除了被俘的和戰死的,以及成功逃離的之外,肯定還有不少潰兵流落在附近,這些潰兵就需要留守的李章等人負責剿滅了。

一個時辰之後,大軍主力做好準備開始拔營北上,而呂師周則率領一萬大軍向西進攻峽州。

這一次北上襄州,楊渥選擇的路線並不是之前寇彥卿南下時選擇的路線,而是走西線當陽。

之所以選擇這條路,是因爲寇彥卿就是從這條路逃回襄州的。

吳軍必須緊緊跟在寇彥卿的後方,對其保持強大的壓力,不能給他任何休整的機會。

只有這樣,當吳軍抵達襄州之時,才能保證寇彥卿的大軍依舊是士氣低迷的狀態。

否則若是給了他休整的時間,只怕要不了多久樑軍就恢復了士氣,到時候攻佔襄州的打算就未必能成功了。

這天下午,楊渥率領大軍趕到了王茂章受傷之處。

因爲並不是完全順路,所以楊渥命秦裴爲統帥統領大軍繼續前進,而他自己則帶着侍衛離開大軍,在一處農戶家裡見到了身受重傷的王茂章。

王茂章的情況很不好,至今都還在昏迷之中。

不過好在,那一箭射來的時候王茂章將頭偏轉了一下,結果箭矢射穿面部,雖然流了很多血,但到底是沒有傷到後腦。

否則的話,王茂章只怕早就死了,也不至於昏迷到現在。

當然,此時的王茂章雖然還沒死,但情況也不會好。

在此之前,楊渥就已經派了御醫前來給他治療,可惜御醫雖然手段不錯,但也難說王茂章能否醒來。

這讓楊渥的心情極爲糟糕,之前因爲大勝而帶來的喜悅也蕩然無存了。

王茂章的年紀並不算大,今年才四十歲。

這個時代的人雖然平均壽命都不高,但一般來說也能夠活到五十多歲,甚至那些長壽的還能活到七八十歲。

比如吳國的大將臺濛、李神福、張訓等,還有楊行密這個創下吳國基業的核心人物,都是在五十多歲的時候病逝的。

按照這個標準來說的話,在吳國正式北伐的時候王茂章應該還能領兵征戰纔對。

可惜遭逢今日之難,王茂章也不知道能否挺過去。

搖了搖頭後,楊渥不再去想這些事情。

王茂章此時傷勢嚴重,不能移動,所以只能繼續留在這裡休養一段時間。

楊渥卻是沒有太多時間在此等候,畢竟軍情緊急,有攻佔襄州這種大事在身,楊渥自然不好在這裡停留太久。

對御醫吩咐了讓他們盡全力救治王茂章之後,楊渥也只好繼續向北進發。

荊襄之地,重點就在荊州(江陵)和襄州這兩兩州,其他的各州雖然也重要,但若是與荊襄兩地相比的話那就差得太遠。

所以在攻取了荊州之後,除了分兵攻打峽州外,楊渥並沒有分兵去奪取其他城池,而是集中兵力來攻取襄州。

而之所以分兵攻打峽州,卻是爲了徹底堵住蜀軍東出的道路,免得將來蜀軍再次跳出來找麻煩。

此外,將來若是西征蜀中的話,有峽州在手上也能作爲一個前進的基地。

當楊渥率領大軍過了當陽之後的第二天,前去攻打峽州的呂師周就有好消息穿來:峽州城不戰而降了!

這是一個好消息,說明在擊敗了聯軍主力之後,如今荊襄各地守軍都已經人心惶惶,軍無戰心。

要是襄州也是這樣的情形那就再好不過了。

又過了一天,又有好消息傳來:樑軍將領劉鄩在前方一百多裡出將潰兵集結起來,試圖重新休整一番,恢復士氣,然後依託荊山附近的崎嶇地形阻擋一下吳軍,給襄州那邊爭取守城的準備時間。

結果,侯瓚統領騎兵來了個馬踏聯營,用了半個時辰的時間就把劉鄩臨時集中的兵力給擊敗了。

五月初五,吳軍前鋒抵達襄州城下。

一天後,楊渥率領主力大軍抵達,一時間襄州城下旌旗蔽空,遍地都是吳軍營地。

城中氣氛十分緊張,街道上充斥着一股肅殺的氛圍。

尤其是當楊渥的王旗升起之後,城中將士更是一片譁然,顯然想不到楊渥竟然親自領兵到了這裡。

如果說當年楊渥的威名因爲這幾年一直呆在金陵城中而有所減弱的話,那麼經過前些天的那一場大戰之後,他的威名又重新高漲起來,甚至還要超過當年。

畢竟當年楊渥第一次北伐時,樑軍雖然兵敗,但那時候樑國家大業大,將士們的心氣也足,即便有一次大敗,但也沒有動搖樑國根本。

甚至之後不久朱溫稱帝,更是讓樑國士氣高漲,將士們紛紛以中原正統自居。

但如今,北面接連兵敗於晉軍之後,樑國早就沒有了當年那種正統國的自豪,有的僅僅是對未來的迷茫和惶恐。

而經過這一次的兵敗之後,那些樑軍將士惶恐的對象除了晉軍以外,又多了一個吳軍。

結果,原本就已經被巨石堵塞起來的城門,在得到楊渥親至的消息後,立即就加固了幾倍。

甚至有一支三千人的援軍本來準備從樊城渡江增援襄州城,結果在聽聞楊渥親自趕到襄州的消息後,那支援軍當即就撤了回去。

作爲山南東道節度使的寇彥卿在得知消息之後氣得大罵,但也是無可奈何。

人心惶惶,這就是城中的現實。

說實話,若寇彥卿不是山南東道節度使的話,連他自己都會想到逃跑。

至於另一個隨他一同逃難至此的荊南節度使高季昌,他此時的心情就更加沮喪了。

“原本以爲逃到襄州來後能夠有時間休整一下,靠着手中的軍隊將來在樑國也不會混得太差,沒想到吳王竟然這麼快就到了!”

這次成功逃回襄州的樑軍不過是一萬多人,此外還有兩千多荊南軍隊,即便是加上當初留守襄州的五千人,總兵力也不到兩萬。

光靠這點兵力,而且還是剛剛經歷的大敗之後,人心惶惶,士氣低迷的軍隊,自然是不可能抵擋住吳軍的進攻,除非是從別的地方臨時抽調大軍前來增援。

不過現在這個時候,還有可能派出援軍嗎?

高季昌覺得很難。

他雖然因爲前段時間與蜀國勾連在一起,導致了他現在在樑國的身份非常尷尬,不過他畢竟也在樑國做過一段時間的官,自然也有自己的一些消息來路。

如今朱溫病得很重,除了敬翔等少數人之外,朝中上下的心思都放在皇位繼承人身上,根本沒有誰還會記掛着襄州這邊。

此外,即便是朝中衆臣有心增援襄州,只怕也是有心無力。

因爲樑軍的主力原本就放在北方對付晉國、趙國等,而留守中原腹地的軍隊,卻在之前就被抽調得差不多了。

在江陵一戰這些軍隊幾乎全軍覆沒之後,各地的守軍已經不多,根本不能再抽調軍隊。

可以說,中原空虛,根本就無力救援襄州。

在這種情況下,襄州幾乎就是一座孤城一般,內部將士人心惶惶,外部又沒有援兵敢來。

此時,刺史府中,氣氛十分凝重。

猶豫了許久之後,高季昌還是開口說道:“寇將軍,劉將軍,襄州根本就守不住,以在下之見,何不乾脆放棄襄州?只要軍隊還在,這些地盤咱們將來還能再奪回來!”

“放棄襄州,高將軍說得輕巧;不過襄州現在若是輕易放棄了,只怕接下來房州、唐州、鄧州等地都要放棄,搞不好整個中原都會被吳軍攻佔!”

寇彥卿臉色一黑,他同樣擔心襄州守不住。

不過就如同當初高季昌無論如何都捨不得放棄江陵一般,寇彥卿也捨不得放棄襄州。

因爲他在樑國努力拼了這麼多年才做上山南東道節度使的位置,如何捨得這麼快就放棄呢?

而且不光是從私心的角度來看,便是從樑國的角度來看,襄州也不能輕易放棄,因爲一旦讓吳軍奪取了襄州,那麼接下來中原腹地的諸多地方都會受到吳軍的威脅。

所以這個時候寇彥卿是不想戰也必須得戰。

劉鄩冷漠的看了高季昌一眼,道:“高將軍,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樑國雖大,但若是向高將軍那樣逃的話,又能逃得了多久呢?”

他對於這個已經名不副實的荊南節度使是極爲不感冒的。

這一路上逃亡時,若不是高季昌一心想要保全自己的實力,只怕樑軍也不會受到這麼大的損失。

如今到了襄州後,此人竟然還想鼓動着繼續逃跑,這種人自然難以讓劉鄩有好感。

當然,高季昌手中畢竟還有三千軍隊,此時守襄州也需要這三千兵力的協助,所以劉鄩纔會忍住了心中的那份厭惡之感,不過在言語之中對高季昌就沒有那麼客氣了。

高季昌聽了之後即便是麪皮極厚,但也忍不住老臉一紅。

“在下也就是這麼建議而已,難道兩位就想困守孤城,坐以待斃嗎?”高季昌反駁道。

劉鄩冷笑一聲:“襄州畢竟是座堅城,而且吳軍雖然取得了大勝,但他們的將士肯定也很疲倦,只要咱們堅決抵抗,未必就不能擋住吳軍!”

“而且,陛下雖然病重,但敬先生現在卻還在執掌朝政,有他在,朝廷不會不管襄州的!”劉鄩的聲音擲地有聲,顯然充滿了信心。

寇彥卿聽了之後也不由得精神一振,開始認真思考起守城的可能來。

然而他們幾個都不知道的是,此時的襄州南城守將中,已經有不少人開始秘密籌劃着向吳國獻城的事情。

“諸位,如今的局勢不用本將多說,想必大家也清楚了。吳王親自領兵至此,城中將士們的士氣如何大家這都知道,洛陽那邊……”

開口之人,是一個身穿一身黑色鎧甲的中年將領。

此人名爲張易,乃是南城城門的守將,手中執掌着三千兵力。

見他開口說話,其他將領都認真聽着,顯然這個張易在衆將中的威信較高。

簡單介紹了一下情況後,張易道:“如今樑國動盪不安,朝中局勢變化莫測,再加上吳王大舉進攻,別說襄州難以守住,只怕咱們樑國這一次都有可能垮掉!”

衆將紛紛變色,詢問道:“局勢如此危急,敢問將軍,咱們現在該如何做?難道要……”

“不錯!富貴險中求!咱們若是沒有一件大功奉上,只怕便是去了那邊也難以受到重用。所以本將決定,今晚打開城門,放吳軍入城!”張易說話的聲音雖然不大,但卻堅定有力,讓衆將聽了之後不由得心中凜然。

(國慶期間,作者君也要休息,也要出去耍,所以更新可能會慢一點,但保證會更新的)

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六百五十九章屯田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六百一十二章討伐張文禮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十二章 合議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二十章 詢問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
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六百五十九章屯田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六百一十二章討伐張文禮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十二章 合議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二十章 詢問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