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

讓楊琰和楊煜二人隨軍出征,這是楊渥經過考慮之後做出的決定。

說實話,對於性格太過“偏文”的太子楊炅,楊渥心中是有些不滿意的;不過一來太子如今畢竟年紀還不大,這些缺陷都可以慢慢彌補;二來在其他方面,太子的表現還算不錯,所以雖然心中有些不滿,但楊渥目前還沒有半點換太子的身份。

不僅如此,他現在還在想着如何幫太子彌補缺陷,提升他的勢力。

所以這次讓他留在金陵鎮守後方就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只要他表現得好,自然能夠得到朝中上下的認同。

至於楊琰和楊煜二人,他們目前算是備選,楊渥同樣想好好培養他們,讓他們多經些事情,將來萬一太子出了什麼問題,他也不至於慌了手腳。

當然,除了培養二人外,將他們兩個帶在身邊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爲了讓楊炅在金陵放開手腳做事,免得他們之間爭權,鬧出什麼事來。

安排好留守金陵的事宜後,接下來一段時間裡楊渥什麼動作都沒做,整天按時上朝,按時退朝,朝堂上下一片安穩,沒有露出半點即將北伐的跡象。

鳳翔城中,岐王府。

“樑主朱友貞居然也會派人來向孤求和嗎?”李茂貞放下手中的文書,有些驚訝的對自己的長子李從儼說道。

“求和?父王的意思是說朱友貞主動來求和?這倒是奇怪了。”李從儼同樣滿臉驚訝之色。

此時已經是六月底,樑國派遣的使者尚未抵達鳳翔,不過朱友貞已經提前派人將他的意思用白絹寫好,飛馬送了過來。

樑國和岐國之間也是很多年的老仇家了,自從當初朱溫討伐李茂貞,從他手中奪走唐昭宗之後,兩家之間的仇隙就從來沒有彌合過。

雖然岐王的勢力遠遠不如朱溫,但李茂貞這人畢竟是武夫出生,爲人桀驁不馴,就算明知道打不過樑國,但李茂貞還是一次次的出兵討伐朱溫,從來沒想過和朱溫議和的問題。

而樑國一方向來以中原正統自居,對李茂貞這種割據地方的勢力一向都視爲地方叛逆,再加上樑國的實力遠遠比岐國強,所以更加不可能主動派人來和李茂貞議和。

所以兩家雖然這幾年實際上已經很少發生戰事,但正式的議和卻是沒有,更別說派遣使者相互交好的事。

而如今,朱友貞竟然會派使者前來議和,這實在是讓李茂貞等人感到驚訝。

岐王李茂貞作爲與朱溫、楊行密、李克用、王建等一個時代的人物,當其他人都先後亡故時,他卻依舊身體健朗,精力充沛。

可惜岐國的國勢卻如樑國一般,目前也是江河日下的局面。

當年李茂貞勢力鼎盛時期,與朱溫正面大戰一年多時間,這才被迫交出唐昭宗,向朱溫服軟;不過在朱溫大軍退去之後,李茂貞很快就捲土重來,重新佔據了關中的大片領地,並不斷的找朱溫的麻煩。

可惜那時候樑國鎮守關中的大將劉知俊實在太猛,多次以少勝多,擊潰李茂貞的大軍,,將岐軍死死的擋在長安以西。

後來雖然劉知俊投降岐國,讓李茂貞憑空得了一員大將,但那時候岐國的地盤並不多,所以沒有多餘的地盤來安置劉知俊;再加上李茂貞對劉知俊也不怎麼信任,所以劉知俊在岐國待了幾年後,又轉而投降蜀國。

結果後來王建死的時候,擔心劉知俊太過驍勇,王衍難以駕馭,所以在死前下令將劉知俊處死。

不管怎麼說,在劉知俊轉投岐國之後,李茂貞的實力一度大爲擴張,但隨着中原和河北局勢發生變化,晉國勢力逐漸上升,而樑國局勢逐漸衰落,李茂貞卻放棄了向東擴張的打算,這就不可避免的與蜀國產生了衝突。

恰好王建那時候也有向關中擴張的打算,所以兩家的戰爭再度爆發。

當北方晉樑爭霸愈演愈烈的時候,蜀國和岐國之間的戰爭同樣打得極爲激烈。

不過相對來說實力較弱的岐國始終落在下風,最終被蜀國接連奪取了秦州等大片領地,勢力衰微,如今僅剩下七州之地,處境不比樑國好多少。

唯一讓李茂貞鬆口氣的是,隨着王建的病故和王衍的上臺,這兩年來自南方蜀國的壓力已經大爲緩解。

“父親,樑主朱友貞派使者突然派使者前來交好,這其中會不會有詐啊?”李從儼皺眉問道。

與他的父親完全是個粗魯武夫不同,李從儼卻是面相文雅,喜好文事,尤其對吟詩作畫很感興趣,這一點卻是讓很多人沒有想到。

不過相應的,或許正是因爲對這些文事太感興趣,所以李從儼對國家大事反而不擅長,在得知朱友貞居然會主動求和後,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樑國有詐。

李茂貞卻是轉念間就想明白了其中問題所在:“有詐倒不至於,想來朱友貞不過是擔心四面受敵罷了。北方的晉國就足夠讓朱友貞頭痛了,若是吳國也發起北伐的話,那麼樑國勢必難以抵擋。在這種情況下,他自然擔心孤趁火打劫。”

“原來如此。”李從儼這才明白過來。

李茂貞有些幸災樂禍的道:“想當年朱溫南征北戰,天下諸侯無不避其鋒芒,那時候的朱溫何等不可一世,沒想到如今居然也有求上門來的一天。”

當年的朱溫的確強大,各方藩鎮沒有哪一家能與之相比的,便是李茂貞都被打得被迫請降,乖乖的交出唐昭宗,讓朱溫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如今僅僅二十年時間,樑國的局勢就已經衰敗到現在這副模樣,這的確讓李茂貞沒有想到。

李從儼卻沒有他父親那麼多的感慨,他直接問道:“那麼父親要拒絕與他議和嗎?”

“拒絕議和?不!孤爲什麼要拒絕?”李茂貞想都沒想就否決道。

“這……”李從儼有些驚訝:“父親不是一向以復興大唐爲己任嗎?樑國得位不正,乃是朱溫篡位而來,父親難道要放棄復興大唐的立場,與僞朝議和嗎?”

李茂貞聽了頓時不以爲然的笑道:“復興大唐?那不過是一個口號罷了。你看晉王李存勖、吳王楊渥,他們雖然都打着復興大唐的口號,但他們哪一個不想着自己稱帝?至於說恢復大唐,那更是一個笑話。”

復興大唐,這個口號或許也就是像李從儼這種人會相信,其他人卻沒有一個相信的。

畢竟大唐立國三百年,宗室子弟多的就是,雖然唐昭宗的皇子都被朱溫殺光了,但要找到一個大唐的宗室卻不是什麼難事。

然而不管是晉國、岐國,還是南方的吳國,他們雖然口中喊着恢復大唐,但卻沒有一個人去尋訪大唐宗室,將其奉爲皇帝;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吳國和晉國沒有半點恢復大唐的想法。

此外,聽說晉王李存勖如今也在派人收購玉石,準備刻制玉璽,這就是即將稱帝的前奏;而吳國雖然沒有爲稱帝做準備,但吳國開國稱王的時間卻更早,在十多年前就把年號都改了,而晉國和岐國至少目前還保留了大唐天佑的年號。

“所謂討伐朱溫,恢復大唐,那不過是爲父當初迫於形勢打出來的口號罷了,畢竟那時候爲父的主要敵人就是朱溫,所以爲了爭取更多支持,自然要提復興大唐了。”李茂貞不愧是武夫出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是與自家長子交談,所以對這些話都絲毫不避諱,有什麼想法都直接說出來。

接着,他有些自嘲笑了笑,道:“可惜口號喊得再好也沒用,爲父的軍隊打不過朱溫也是白瞎。所以你也不要整天看那些‘之乎者也’的東西,那些都是虛的,一點用處都沒有,只有實打實的軍隊纔是最重要的。”

“是,父親教訓的是,孩兒明白了。”李從儼唯唯諾諾的答道。

李茂貞從他的神色中就知道他肯定沒有聽進去,不過這也不是第一次教導李從儼要重視軍隊了,每次雖然提點他的時候都答應的好,一轉身卻是我行我素,這讓殺人如麻的李茂貞也只能徒呼奈何。

李茂貞心中無奈,過了一會兒又嘆息道:“其實不管是蜀國還是樑國,目前都不可能奈何孤,孤目前最擔憂的不是樑國強盛,反而是樑國實力衰微啊。”

李從儼有些奇怪道:“擔心樑國實力衰微?父親不是與樑國征戰多年嗎?若是樑國的實力強大,豈不是又要圖謀我關中之地了?”

“你說的不錯,不過那是樑國實力太強的情況;而現在的局勢卻是樑國實力太弱了。晉國和吳國這兩個大國已經在南方和北方分別崛起,一旦他們兩家一起出手,樑國滅亡幾乎是必然的事情,最多有些殘餘力量逃到關中這邊來。”

李茂貞解釋道:“而不管是晉國奪取了中原,還是吳國奪取了中原,他們都將成爲天下間最強的勢力,到了那時候,天下間的均衡將被徹底打破。我岐國到時候只怕也難以維續啊。”

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六百五十六章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三章 招攬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五章 家宴(上)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五章 家宴(上)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五百三十六火攻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七章 我服了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四十章 發難(上)
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六百五十六章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三章 招攬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五章 家宴(上)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五章 家宴(上)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五百三十六火攻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七章 我服了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四十章 發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