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

張承業點點頭贊同道:“如你所言,則高邑的確是上好的安營之地,不過接下來又當如何破敵,將軍可有主張?”

“敵軍缺乏騎兵,所以我軍可以以騎兵誘使敵軍出營,敵軍出來我軍就退,敵軍退回營地我軍就進,再以輕騎截斷其糧餉,不出十日,敵軍必敗!”周德威沉聲道。

“將軍此言甚是,老夫不善軍務,但也明白將軍說得在理。也罷,老夫這就去面見大王,定要勸得大王聽從將軍之言!”

“多謝張監軍仗義執言!”周德威大喜道。

……

“難道說與敵軍速戰速決真的不妥嗎?”

李存勖躺在自己的營帳裡,一邊閉目養神,一邊回想着剛纔周德威所言。

他雖然年輕氣盛,之前聽了周德威的話後感覺被冒犯了,不過他畢竟不是傻子,知道自己在行軍打仗上還比不上週德威這種老將。

此外,他也知道像周德威這種打了一輩子仗的粗人,說話有些衝也是正常的,並不是有意要冒犯他。

所以在回到自己營帳後便氣消了,開始認真思考起來。

周德威的意見中提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雙方營地靠得太近,不利於騎兵發揮,若是敵軍修建浮橋,渡河直撲晉軍營地,以雙方的實力來看,只怕樑軍取勝的可能性更大。

仔細的這麼一想,他的心中也開始傾向於遷移營地,堅守待變了。

雖說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不過他畢竟是晉王,是主君,要讓他現在就去向周德威認錯那也是不可能的。

但若是就這麼僵持着也不是個事。

正當他心中猶豫之時,侍從進來稟報:“大王,張監軍來了!”

“讓他進來吧!”李存勖心中一動,連忙吩咐道。

沒過多久,張承業走了進來,見李存勖依舊躺在牀上,一臉頹然之色,不由問道:“敢問大王,可還記得昔日心中志向否?”

李存勖一躍而起道:“當然記得!七哥,你問這個幹什麼?”

他當初能順利繼承晉王之位,並且執掌大權,張承業可是出了大力氣的,再加上李克用臨終託孤,所以李存勖對張承業極爲器重,不僅經常去張家升堂拜母,更是常常以兄事之,在私下場合稱呼他爲“七哥”。

他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竟然稱呼張承業這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子爲兄,這也是一件奇事。

不過在這個時代,李存勖作爲君王能夠做到這一步,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既然大王尚且記得,不知能否說與老臣聽聽?”張承業躬身道。

他可不敢因爲李存勖稱他爲兄就有什麼自得,反而始終保持着謙恭。

“孤平身有四大志向,一者消滅朱溫,二者翦除劉仁恭,三者北伐契丹,四者,與吳王楊渥爭雄天下!”李存勖鄭重說道。

這四個志向,都是他前進的動力,是他努力的目標,若是不能達到,他是絕不會鬆懈下來的。

“那麼這四個目標你如今可曾完成一個?”張承業問道。

李存勖頹然搖頭道:“一個都未完成!”

“既然志向未曾實現,那麼大王爲何要與大將不和呢?”

“這……”李存勖神色一窒。

“周德威乃是老將,久經沙場,善於兵事,他的見解定然有其道理,大王不可忽視!”

李存勖起身拜道:“七哥所言甚是,實不相瞞,剛纔孤也仔細想過,周將軍之見實乃上策!”

他當即下令再次召集衆將議事。

如今乃是戰事緊急之時,衆將自然是隨叫隨到,不一會兒便重新聚集起來。

恰好就在這時,今日一戰俘虜的幾個樑軍士兵也主動投降,交代了一些樑軍的機密消息:樑軍正在柏鄉上游十里處秘密修建浮橋,準備渡河攻擊晉軍營地。

得知此消息後,李存勖更加認同周德威的意見當即下令連夜拔營,準備前往高邑。

第二天,全軍抵達高邑,並在城外修築新的營地,開始修建浮橋,準備在浮橋修建好後便派出騎兵襲擾樑軍。

在這一點上,經過一番波折後,晉軍最終的選擇也與李承嗣當初沙盤推演時的選擇完全一致了。

其實這也正常,騎兵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其強大的機動性,尤其是這附近位於河北平野,極爲利於騎兵馳騁。

只要是懂得發揮騎兵機動力的優秀將領,都會做出與周德威、李承嗣同樣的選擇的。

面對晉軍騎兵的不斷襲擾,韓勍、李思安雖然主張出營與晉軍一戰,不過王彥章卻認爲晉軍可能有埋伏,應當穩妥爲上。

可惜柏鄉之地不過是個小城,在樑軍到來之前,城中根本沒有積蓄什麼糧草,幾乎所有輜重都需要從後方運輸。

在晉軍以騎兵大肆襲擾之後,樑軍的補給頓時緊張起來。

此外,樑軍馬匹所需的糧草也需要派士兵出營地去割,然而在晉軍遊騎的威脅之下,樑軍根本不敢隨意外出。

結果沒過幾天時間,樑軍的馬匹就因爲缺少糧草而餓死不少,使得本來就稀缺的騎兵更加稀少起來。

樑軍營地,中軍大營中。

“王將軍,陛下委託你以招討使的重任,如今敵軍一心襲擾,不知將軍可有妙計破敵?”招討副使韓勍頗有些不屑的看向王彥章道。

另一位招討副使李思安同樣在詢問着:“敵軍騎兵襲擾,我軍將士整日惶恐不安,便是在營地裡面都有可能被敵軍的冷箭所傷。所以還請王將軍儘早拿定主張,以安將士之心!”

面對晉軍騎兵的襲擾戰術,每一個樑軍將領都深深感到頭痛。

樑軍與晉軍交戰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對於晉軍騎兵的襲擾戰術早就有所瞭解。

不過了解也不意味着就有辦法破解。

當年樑軍軍威最盛的時期,即便是面對晉軍騎兵也曾取得過大勝;不過一來那時候的樑軍的確很強大,比現在的這支樑軍還要要強不少。

現在這支樑軍中畢竟有一半是邢州、洺州等地的州兵以及魏博軍,戰力較低。

此外當年樑軍擊敗晉軍的時候,樑軍的兵力也是遠遠超過晉軍的,像天覆二年氏叔宗兵圍晉陽的那一次,樑軍的兵力就多達十萬。

而晉軍一方,在李存勖繼位以後又經歷了大力整頓,軍紀有了極大改善,戰力比當年李克用時代還要強上不少。

此消彼長之下,晉軍能夠壓制住樑軍也就不足爲奇了。

此時,面對兩個副將的擠兌,王彥章臉色極爲不好看。

他能夠得到這次獨自領兵征討河北的機會,本來他還以爲自己可以好好施展才能,建立功業。

誰知道剛到河北就遭到當頭棒喝,晉軍完全就不和他們正面交戰,只是一味的以遊騎襲擾他們;更重要的是,兩個副將在此時還不省心,不僅不幫着出謀劃策,反而在一旁故意擠兌,顯然是沒安好心。

他當然也能夠理解兩人的心情,畢竟在樑軍之中,他的資歷和威望等都遠遠不如這兩個招討副使。

當他還是朱溫帳下一個親軍小校時,李思安二人就已經是統兵數萬的大將了;等到他升遷爲開封府押牙時,兩人都有過獨當一方的經歷。

然而如今二人卻在自己麾下擔任副將,換了誰也會感到心中不快。

好在王彥章也不是完全沒有根基之人,他在被朱溫選定擔任這個招討使之前,乃是左龍驤軍使。

換句話說,如今柏鄉的這七萬樑軍中,最精銳的龍驤軍就是他的舊部,是他能夠完全掌控的軍隊!

這就使得他雖然威望資歷都遠遠不如韓勍、李思安二人,不過有龍驤軍作爲後盾,他手中真正的話語權還是極大的,至少比起歷史上在樑軍中半點根基都沒有的王景仁要好了許多。

“貿然出擊,太過涉險;敵軍以輕騎百般襲擾我軍,目的一來是爲了打擊我軍補給,使我軍糧草不繼;二來卻是爲了引誘我軍出擊。”

“若是我軍真的按照晉軍所想的去做,那麼就正中敵軍下懷了!”王彥章不急不慢的說着。

他雖然在戰場上極爲驍勇,不過此時的他卻極爲沉穩,一點都沒有爲當前局勢感到焦急。

“說這些有什麼用?王將軍若是不能想出辦法破敵,那麼就是將這些分析得再清楚明白也是無用!”韓勍冷笑道。

王彥章不去理他,繼續說道:“不過若是我軍一直置之不理,任由敵軍這麼襲擾下去,且不說後勤方面可能出現問題,就是將士們的士氣也會迅速消沉。”

“所以本將決定,繼續修建浮橋,等浮橋修建好後渡河尋機破敵!”

“晉軍不是已經在高邑修建了浮橋嗎?我軍只要奪取晉軍的橋樑就行了;而且奪取浮橋之後就能直接攻打晉軍營地,比我軍自己修建新的浮橋要省事多了。”李思安對王茂章的態度比韓勍要好不少。

“不然,在敵軍陣前奪取浮橋,其難度可比我軍自己修建要大多了。若是我軍前往高邑與敵一戰結果又未能奪取浮橋,到時候就是進退失據,必然大敗的下場啊!”王彥章搖頭道。

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四百零九章軍校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六十一章 武勇都之亂(二)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三百零八章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二十章 詢問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
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四百零九章軍校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六十一章 武勇都之亂(二)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三百零八章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二十章 詢問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