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

在李承鼎的堅持下,最終衆將只好同意他的計劃。

不過爲了安全起見,李承鼎也沒有將所有軍隊用於冒險,而是隻帶着劉仁贍的五千軍隊和柴克宏的兩千騎兵先行出發,其餘軍隊留在後方緩緩向宋州進軍。

劉仁贍的五千軍隊乃是右鎮國軍中最精銳的軍隊,當初劉仁贍剛被提拔爲指揮使的時候,楊渥就下旨讓朱虔佑在軍中挑選精銳彙集到劉仁贍麾下。

而劉仁贍執掌這五千人後,對他們進行最嚴格的訓練,乃是目前右鎮國軍最強的一衛。

像現在這種奔襲百里的行動,李承鼎能信任的或許也就是劉仁贍的能力以及他這五千人的實力了。

……

當李承鼎率部北上準備突襲霍彥威之時,吳軍的北伐行動也在各個戰線上全面展開。

襄州那邊,由周本直接統領的左鎮武軍三萬人,效義軍一萬人,騎兵兩千人,已經開始對許州等地發動進攻;而駐守江陵的右鎮武軍,除了一萬人留守外,其他兩萬人也在都督柴再用的統領下向襄州進兵。

壽州那邊,早就迫不及待李簡率領左鎮國軍三萬人已經開始向蔡州、穎州進軍。

徐州那邊,劉信統領左天武軍三萬人,加上效義軍一萬人已經向碭山進兵,目標直指崇德軍和輝州的駐軍。

此外,由楊渥親自統領的吳軍主力,包括朱虔佑爲都督的左騰驤軍兩萬人,米志誠爲都督的右騰驤軍三萬人,羽林軍六千人,水軍一萬,騎兵五千,共七萬一千大軍,早在幾天前就已經向北進兵,目前已經快抵達泗州。

各處動員起來的吳軍總兵力達到二十三萬六千大軍,全部是用於作戰的軍隊;若是再加上各地動員起來的廂軍,其兵力就更加驚人。

這麼大規模的用兵,對吳國來說可以說是傾國之戰,對樑國來說更是一場驚世大戰,必將會決定吳國、樑國,甚至還有晉國的國運。

一時間,整個中原大地處處都有烽煙起,處處都有戰鼓聞。

……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吳軍北伐了!”通往洛陽的馳道上,一騎飛馬以極快的速度奔跑着,馬上的騎士雖然已經累得氣喘吁吁,但絲毫沒有停下來休息的打算。

“吳軍北伐了!”

在這種震撼性的消息面前,又有誰還能坐得住呢?即便是沿途那些縣令、刺史們在得到消息後,也一個個臉色蒼白,一副大禍臨頭的模樣。

是的,對他們來說目前的局勢真的就如同大禍臨頭了一般。

這幾年來樑國傾盡全部之力,依靠黃河的險要這才勉強擋住晉軍的進攻,但在南線,樑國大部分的地區都如同沒有設防一般,只有亳州、宋州等地有五萬多人的軍隊防守。

這點兵力,如何能擋住吳國的傾力北伐?

至少各地縣令、刺史們就知道,各地的州縣除了宋州、亳州、開封等少數有重兵防守的地區還能堅守一段時間外,其他地區面對吳國的進攻可以說毫無還手之力。

而更讓他們感到驚駭的是,這次吳國北伐選定的時間實在是太出乎他們預料了,幾乎沒有誰提前預料到,就算是朝中的敬翔、李振等人,對於吳國的北伐也是半點都沒想到。

而如今,朱友能在陳州造反尚未被消滅,吳軍北伐卻已經襲取了亳州,這麼重要的消息,竟然還是等到吳軍接連攻取了樑國好幾座城池後才明白。

但吳國到底動用了多少軍隊,主攻方向又是哪裡,這些消息大家卻一無所知。

驚恐,悲觀,絕望,這就是大部分樑國人目前的心態。

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是很快的,但要將消息傳到洛陽去依舊需要不少時間;此時需要作出決定的反而是正在追擊惠王叛軍的張漢傑、王彥章等將領。

是南下救援宋州,還是暫時停留下來等待洛陽那邊的命令,亦或者繼續執行之前的命令,先徹底消滅朱友能,這是擺在張漢傑等人面前的三個選擇。

惠王叛軍在開封城下不戰自潰後,朱友能在少量軍隊的護衛下一路向陳州逃亡,而張漢傑、王彥章等人則統領着一萬樑軍在後方追擊。

不過朱友能打仗雖然不行,但逃跑卻是能手。

在向南逃亡的路上,叛軍的兵力雖然越來越少,但始終沒有潰散,一路向南急速逃命。

在這種情況下,原本張漢傑的計劃就是,他們在後面追擊叛軍,由宋州的霍彥威和亳州的溫韜,負責領兵攔截。

到時候三支軍隊進行合圍,不愁朱友能跑上天。

即便他還能逃脫返回陳州,但那時候他的軍隊肯定不多,到時候將其包圍在陳州城內,要不了多久也能將其消滅。

所以張漢傑並沒有急速追擊叛軍,哪知道如今居然會收到吳軍北伐的消息。

“張將軍,本將早就說過以最快的速度消滅叛軍,不能指望宋州那邊,宋州那邊的軍隊要留下來防備吳國人。張將軍卻不聽,如今吳軍北伐,亳州失守,宋州也面臨着危險;現在都說說,咱們該怎麼辦吧。”王彥章神色不滿的冷聲道:“本將主張立即率軍南下支援宋州。”

張漢傑同樣冷哼一聲道:“南下宋州?去送死嗎?吳軍北伐,必然來勢洶洶,我軍若是貿然前往,很可能遭到敵軍襲擊。所以本將以爲,咱們應該暫時停下來,先派人搞清楚吳軍的兵力,同時等待陛下的命令才行,怎能私自作出決定?”

“搞清楚吳軍的實力?若真等到搞清楚了吳軍的實力再動手,只怕那時候已經遲了。”王彥章冷笑道:“怎麼,將軍難道是害怕了?”

“你?”張漢傑大怒道:“王彥章,你乃是本將的副將,若是再敢出言不遜,休怪本將以軍法從事!”

王彥章同樣大怒道:“張漢傑,本將忍你很久了,這麼多年來你仗着陛下的信任,與那趙巖狼狽爲奸,在朝中排斥異己,將朝堂搞得烏煙瘴氣。朝廷衰敗至此,你張漢傑要負一半的責任,如今還敢對本將指手畫腳?”

“二位將軍且息怒,如今大敵當前,萬事以和爲貴,不能先自亂陣腳啊。”衆將連忙上前勸說兩人。

“哼!本將與這奸賊之間沒什麼好和氣的。”王彥章冷笑一聲。

“王彥章,你休要欺人太甚!”張漢傑同樣氣得大罵。

張漢傑之所以能得到朱友貞的信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朱友貞最寵愛的德妃張氏乃是他的妹妹,只要這層關係還在,他就一直能得到朱友貞重用。

而趙巖能得到重用的原因又有不同,當初朱友貞還是東都留守時,趙巖作爲朱友珪的使者來傳旨,卻暗中勸說他起兵;之後朱友貞發動兵變登基稱帝,趙巖是出了大力的。

所以朱友貞做了皇帝后,對這兩人一直很信任,可以說是言聽計從。

然而在王彥章看來,這些年樑軍與晉軍交戰連連失利,雖然前方將領的指揮上有一定的失誤之處,但更重要的原因卻在於後方朝堂上張漢傑、趙巖兩人把持朝政,胡亂指揮。

這幾年各方藩鎮的用人幾乎都由張漢傑二人說了算,便是前方領軍大將的人選同樣由他們說了算。

比如戴思遠、段凝之輩,他們的統兵能力都很平庸,但他們卻與張漢傑等人交好,所以被任命爲北面招討使,負責統領黃河沿線的樑軍。

而像劉鄩這種有能力的將領卻慘遭殺害;像霍彥威這種將領則被貶到南方來統領二線軍隊;像王彥章自己更是這麼多年沒有得到重用,一直都是擔任其他將領的副將。

黨同伐異,能者失去晉升之途,庸者卻靠着討好張漢傑、趙巖等人而得以登上高位,這樣的軍隊不接連戰敗纔是怪事。

所以王彥章對張漢傑可以說是忍耐已久,早就想找機會將其除掉。

而另一方面,張漢傑同樣對王彥章忍耐已久,這幾天與其共事,張漢傑作爲主將做出的決定基本都會遭到王彥章的反駁甚至是譏笑。

他張漢傑是什麼人?雖然說不上在朝堂上一言九鼎,但也是手眼遮天的大人物,許多在地方上呼風喚雨的節度使們,一個個都要巴結他。

如今他卻被王彥章指着鼻子臭罵,自然心中怒氣不消。

好在無論是王彥章還是張漢傑,這時候他們還存了一份理智,知道現在還不是動手的時候。

不過王彥章堅決主張南下救援宋州,而張漢傑則主張暫時停下來,或者直接返回開封,等待後續的命令。

兩人相持不下,誰都不肯退讓,最後只好各行其是,王彥章統領麾下五千精兵南下宋州,而張漢傑則統領剩下的軍隊返回開封。

“哼,等本將得勝回來,定要爲國家除掉此賊!”離開中軍營帳後,王彥章怒氣不消,冷笑着對身旁親信道。

“哼,王彥章此賊欺人太甚,本將若是不能給你個教訓,將來如何在朝堂上立足?”同一時間,留在營帳內的張漢傑也在心中冷笑。

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更新計劃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五章 家宴(上)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三百零八章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三百三十九章第六百五十九章屯田第二百七十一章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三百八十八章李克用之死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
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更新計劃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五章 家宴(上)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三百零八章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三百三十九章第六百五十九章屯田第二百七十一章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三百八十八章李克用之死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