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

“孤以爲,若是有二十萬禁軍,再加上一萬以上的騎兵的輔佐,只要運用得當,那麼北伐中原就能取得成功!”仔細思量之後,楊渥向郭崇韜答道。

“二十萬禁軍?再加上一萬以上的騎兵?”郭崇韜低頭沉吟。

其他將領同樣在心中思考着用這個兵力進行北伐的可行性。

沒過多久,郭崇韜道:“陛下,若是真能有您說的那麼多的兵力,北伐取得成功的確大有可能。不過陛下若是用二十萬禁軍北伐,那又應該留下多少兵力防守後方呢?”

“十萬禁軍,十萬廂軍,足夠震懾各方宵小之輩!”楊渥沉聲道。

郭崇韜笑了起來:“既然如此,那麼接下來幾年大王是不是又要徵兵呢?徵募新兵之後是不是又要通過實戰進行磨練呢?”

楊渥到了此時自然已經明白郭崇韜的意思,無非就是擴軍之後在接下來這幾年內借蜀軍的手來磨礪新兵。

不過說實話,即便是增加兵力,楊渥也沒打算建立新軍,而是擴大原來的十個軍,將原本每個軍的兵力從兩萬人擴大到三萬人,總兵力自然也就增加到三十萬人。

之所以選擇擴大每個軍的兵力主要是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個方面自然是有足夠資歷和能力的都督人選有些不足。

這幾年下來,當初那些都督們基本上都老了,可以預見等將來北伐之時,還能領兵上戰場的老將只怕不多。

若是再新建幾個軍,只怕有一些軍的都督就只能讓那些能力平庸之人來擔任了,這顯然不是楊渥想要的。

至於另一個方面的考慮,卻是出於實際需求。

這幾年隨着戰爭規模的迅速擴大,一個軍兩萬人已經有些不適應戰爭的規模了。

當初清口大戰時,楊行密不過是領精兵三萬而已;之後淮南的對外戰爭出動的兵力也沒有太多。

像李神福討伐鄂州杜洪的戰事,不過是出動了一萬人而已;王茂章出兵青州救援王師範,也僅僅出動七千精銳。

而現在呢?一場小一點的戰爭就會動用四五萬兵力,像這次攻打荊襄更是出動了十多萬大軍。

這種戰爭規模的極速擴大,使得以前那種每個軍兩萬人的制度有些跟不上時代變化了,所以有必要擴充至每個軍三萬人。

至於郭崇韜提出的借蜀軍之手來練兵的建議,楊渥仔細思考之後,並沒有直接定下來,而是決定暫時擱置,反正這事情又不急於一時。

在江陵停留了幾天之後,王茂章的傷勢大體上有了一些好轉,不過想要痊癒只怕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所以楊渥讓他與自己一同返回金陵去養傷。

趁着這段時間,楊渥接見了一番荊襄各地的名流賢達之士,對他們進行安撫,以收當地民心。

遠在金陵的陳彥謙更是提議說,今年的科舉大比還有兩個多月就要舉行,其他各州的州試早在去年就進行了,而去年荊襄尚未納入吳國統領。

這樣一來,荊襄當地那些有意出仕吳國的士子就只能等到兩年之後的那一屆科舉了。

所以陳彥謙提出,在這短時間內在江陵組織一次大考,專門針對荊襄士子,凡是通過之人都可以參加今年的科舉會試。

對此提議,楊渥自然是欣然同意。

荊襄自古多名士,而且這裡地理位置極爲重要,尤其是對吳國來說,乃是一處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自然要好好安撫人心。

而他的目的很快就取得了一些成效,聽說楊渥特意下令在江陵展開一次大考後,荊襄各地頓時沸騰了。

如今荊襄已經徹底落入吳國之手,當地許多勢力正巴望着如何迅速融入到吳國中來,此時得了這個機會,自然是踊躍報名。

此外,還有許多士子雖然在樑國難以受到重用,但他們心中依舊抱着中原正統的心態,視南方的吳國爲地方割據小國,不願南下投靠。

但經過這次荊襄大戰之後,樑國的頹勢和吳國的興盛已經是衆所周知的事情了,即便是再怎麼遲鈍的人,也明白瞭如今的天下大勢。

所以這一次江陵開設大考,不僅是荊襄本地的許多士子踊躍參加,還有許多北方士子同樣是蜂擁而來。

再加上去年因爲晉國開科舉而引得一部分北方士子南下參加今年的吳國科舉,以及原本馬殷的地盤上的士子參加,可以說今年的吳國科舉將會非常的熱鬧。

對此情形,楊渥自然是深感歡喜。

歷史上的南唐爲什麼那麼衰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人才匱乏。

如今的吳國隨之高勗等功勳老臣的逐漸老去,同樣面臨着人才不足的困境,只不過經過楊渥的不斷培養和提拔,這個問題比歷史上的情況要輕微得多。

六月初,當楊渥處理完荊襄的事情,準備啓程返回金陵時,朱溫身亡的消息終於傳開了。

朱溫,這個在唐末亂世橫行天下三十年的梟雄,最終竟然被自己的兒子所殺,這個消息讓吳國衆將紛紛震驚不已。

不過楊渥對此卻絲毫不感到意外,畢竟歷史上的朱溫就是如此下場。

唯一不同的是,朱溫死的時間似乎比歷史上的還要早了一段時間。

“畏威而不懷德,僅僅依靠威權來震懾部將,用殘暴來恐嚇衆臣,這到底不是正途!”楊渥心中感嘆。

朱溫,當他氣勢最強的時候,天下各方藩鎮無不懾服於其赫赫軍威,他的麾下更是名將輩出,能人云集。

然而朱溫卻一味的以威權馭下,卻忽視了仁德,他的麾下衆多名將,最終得到善終的都不多。

氏叔宗,朱友恭,這兩位都是樑國當年赫赫有名的大將,尤其是氏叔宗,更是統領樑軍大敗晉軍,將晉陽城團團包圍,甚至逼得李克用險些逃亡草原。

若不是樑軍中恰好出現瘟疫,使得樑軍被迫退軍,說不定那時候晉國就被消滅了,哪裡還有如今的李存勖名震天下。

然而這樣一位名將,卻在受朱溫之命弒殺唐昭宗後,爲了擺脫弒君的嫌疑而被朱溫所殺。

此外還有丁會、劉知俊等名將,同樣因爲各種原因最終背叛朱溫,至於更早期被朱溫殺掉的大將那就更多了。

光憑威權馭下,在短時間內還可以,但時間一長,衆將都不是傻子,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都知道什麼事情對自己有好處,什麼事情對自己不利。

所以當朱溫依舊強大的時候,他能夠震懾住部將,讓他們心中只有敬畏而不敢反抗,但等到他病倒在牀上時,朱友珪、韓勍二人的奮起一搏就將他的虛弱展露無疑了。

尤其是韓勍,雖說他與朱友珪一同造反的原因有忠武節度使這一職務的誘惑因素在裡面,但更多的卻是來源於畏懼。

若不是朱溫隨意誅戮功臣,導致他們這些老將都感到性命難保,他也下不了那個決心去做下弒君的大案。

除了對朱溫之死心中有所感嘆外,楊渥同時還想到了他的父親楊行密。

楊行密早年創業的時候,在袁襲的建議下殺了不少人,這固然在短短時間內就擴大了楊行密的勢力,但同樣帶來了許多惡劣後果。

後來楊行密改變策略,多以懷德爲主,以寬厚示人,很快就得到了淮南衆將的擁戴,再加上宣州之戰擊敗孫儒和清口之戰擊敗朱溫軍,使得淮南的凝聚力空前強大,這才奠定了後來吳國的基礎。

然而楊行密的策略在有些地方又太過仁厚了,尤其是淮南的地方勢力過強,各地刺史都相當於一個個小的藩鎮一般,這極大的分散了淮南的實力,使得淮南在與吳越等勢力交鋒時難以佔到便宜。

若不是楊渥後來進行大力改革,加強淮南的集權,只怕如今的吳國也難以有現在這樣的威勢。

此外,楊行密對待部將的策略同樣存在極大問題,尤其是張灝這個反覆小人,曾經多次背叛,但楊行密依舊委託重用,甚至讓其擔任親軍指揮使,這就爲歷史上楊渥被殺埋下了隱患。

“若是僅有威權那是不行的,還必須有仁德;但反過來,僅有仁德而沒有威權,那同樣是不成的,容易被手下人所欺。唯有威權與仁德並重,方爲馭下之道。”

楊渥心中有了感悟,同時決定將來自己的兒子也要教導他們威權和仁德,讓他們不能過於依賴其中之一,必須兩者並重纔是正理。

……

相比於楊渥的諸多感悟,衆臣心中的感受就簡單多了。

除了一開始的震驚外,接下來就是喜悅。

“昔日朱溫弒君篡位,如今他又死於自家兒子之手,這真是報應啊!”衆人之中,最爲歡喜的應該就是朱瑾了。

朱瑾當年爲泰寧節度使,曾經與朱溫大戰十年,最終兵敗南下投靠淮南,但他的妻兒家人等都落入了朱溫手中,下場可想而知。

所以朱瑾和朱溫之間的仇恨,比吳國其他人可要深得多。

“不錯,那朱友珪雖然假借朱溫的名義傳位給自己,又將朱溫之死的罪責推脫給朱友文,不過這點把戲,怎麼可能瞞得過天下人的耳目?不過是掩耳盜鈴罷了。”

“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朱溫有此下場也是應該!”其他將領同樣滿心喜悅。

雖說他們之間和朱溫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但一來吳國和樑國兩家之間征戰十多年,樑子早就結下,難以解開。

二來,大唐立國三百年,即便到了後期再怎麼衰微,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其極盛時期創下的諸多輝煌依舊值得人們懷念。

吳國這些將領雖然對大唐沒有太多的懷念,但對於朱溫這個親手滅亡大唐的人同樣沒有什麼好感。

如今朱溫一死,衆將自然是拍手稱快。

當然,更加讓衆將關注的卻是後梁接下來的政局變動。

要知道朱友珪做下如此大事,連他們這些外人都能夠猜到其中貓膩,想來樑國上下之人更加能夠猜到。

那些朝堂上的大臣們,還有那些樑軍大將們,或許他們心中對於朱溫的死同樣是感情複雜,說不定暗中還有人會因爲“暴君之死”而感到欣喜,但這絕不意味着他們就能接受一個殺父自立之人上位。

如此一來,樑國的局勢必然會出現動盪,這對吳國來說同樣是有利有弊的事情。

有利的一方面是,樑國局勢動盪,就會給吳國趁機下手的機會。

如今吳軍雖然奪取了荊襄這一戰略要地,但總的來說,樑國最核心的地盤依舊被樑軍牢牢掌控着,吳軍想要對其下手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而樑國內部出了亂子,吳軍自然也就能輕易奪取一些地盤。

而不利的一方面,同樣是因爲樑國局勢動盪,吳國固然有機會趁機下手,但晉國同樣有機會。

這樣一來也就使得晉國的實力進一步被增強了,從長遠來看,這自然是對吳國不利。

當然,即便沒有這次朱溫之死帶來的動盪,晉國的實力繼續增強和樑國實力逐漸衰微這一大勢卻是不會改變的。

而對楊渥來說,他雖然知道這次內亂最終以均王朱友貞再次發動兵變成功登位告終,但這期間到底發生了哪些變亂,以及吳國有哪些可乘之機他卻並不清楚。

畢竟他也不可能將各種細節都記得清楚。

此外,即便是他記得清楚也沒用,因爲如今的天下局勢和歷史上的局勢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而最大的一點不同自然是吳國的崛起。

歷史上的淮南雖然也算天下間有數的強大勢力,但與現在的吳國卻沒有什麼可比性。

而那些靠近吳國的樑國地方勢力,在歷史上或許會覺得淮南實力太弱,不足以保護他們,從而不敢隨便亂動。

但這一世的吳國卻是足夠強勢,或許就會有某些地方野心家趁亂其事,到時候投靠吳國也是一條出路。

“幾乎可以肯定,接下來一段時間,樑國那邊必然會出現一些亂象,到時候說不定就有我等趁機動手的時機。所以這次撤軍回去之後,各部必須儘快休整好,以隨時準備出兵。”楊渥最後交代。

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十二章 合議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五百五十章鎖定勝局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六百一十二章討伐張文禮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三百章 崩潰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
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十二章 合議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五百五十章鎖定勝局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六百一十二章討伐張文禮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三百章 崩潰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