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

朱虔佑徹底的倒下了,在身中六箭之後,他沒能再次站起來。

這位忠勇的漢子,不僅面相極爲普通,便是性格也非常低調,平時沉默寡言,在軍中一直不顯山不漏水,很多人都會下意識的忽略他這位都督的存在。

然而,只有少數人才記得,朱虔佑和張崇二人,曾經就是猛將王茂章的左膀右臂。

之後張崇因爲在職貪鄙,被楊渥公開問罪,最終雖然受到赦免,但也從此不再入仕途。

沒有了張崇後,王茂章就相當於被斷了一臂,只剩下爲人低調的朱虔佑。

而在幾年前討伐高季昌的戰事中,王茂章又身受重傷,回金陵後沒多久就病逝了,這樣一來,朱虔佑順勢接過王茂章的都督之位。

但那時人們都覺得,朱虔佑不過是運氣好,依靠資歷和王茂章的餘澤纔得到提拔的,自身並沒有過人之處。

而之後幾年的戰事裡,朱虔佑也的確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僅僅只能算是合格而已。

但衆人都沒想到,到了如此關鍵時刻,他居然表現得如此忠勇,一次次被射倒,又一次次的站起來繼續衝鋒,便是最後倒下,他的口中也還在大呼殺敵。

看到這一幕,楊渥不禁深爲感動,只感到熱血沸騰;而楊琰的雙目更是紅通通的,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這時,不久前纔剛剛被楊渥提拔爲指揮使的孟康也大喝一聲:“今日孟康死於此!”說完,便朝着山下衝了下去。

頓時衆將士如夢初醒一般,也都跟在後面發起衝鋒。

“今日吳博死於此!”

“今日孫鴻羽死於此!”

“今日汪飛死於此!”

……

一時間,戰場上到處都是“死於此”的高呼聲。

這一刻,吳軍士氣大振,爆發出了驚人的勇氣,他們一掃之前的頹廢和低迷,如同猛虎下山一般,朝着晉軍防線猛衝而去。

望着這般忠勇的將士們都爆發出了血勇之氣,從來沒有親自衝鋒過的楊渥此時也大聲吶喊道:“今日楊渥死於此!”

說罷,他手持寶劍,跟在衆將士的身後衝了下去。

楊琰見了也拔出一把短劍,大喝一聲,準備衝鋒,就在這時,他身邊一個侍衛一把將他抱住,道:“二王子不可!大王讓二王子留在這裡。”

楊渥的確下過這樣的命令,他可以自己去殺敵,但他絕不會讓自己年幼的兒子也這樣赴死,那樣未免太殘酷了。

所以在衝鋒之前,他命一個侍衛留下來負責看住楊琰,保住他的性命,甚至若是最後大軍還是潰敗的話,可以帶着楊琰投降敵軍。

然而楊琰哪裡願意自己一個人留下來,他身子一扭,手中長劍一擺,大聲呵斥道:“我乃吳王次子,如今連父王都去殺敵了,我豈能獨活?”

楊琰此時年歲雖小,但他擺起臉色來還是非常有氣勢的,被他這麼一呵斥,那侍衛頓時便愣了一下。

楊琰逮住機會,二話不說便喊道:“殺!”於是朝山坡下衝殺而去。

那侍衛見了不由得跺了跺腳,只好跟隨在楊琰身後發起衝鋒。

一時間,山坡上所有的吳軍將士,除了正在擂響戰鼓的外,其他人都在衝鋒,沒有一個還留在山上。

他們抱着必死的決心,從山坡上如同猛虎下山一般衝了下來。

這一番猛烈衝鋒,不僅打了晉軍一個措手不及,同時也讓李存勖等人大吃一驚。

正如同楊渥之前所說的那樣,在經歷整整一個晚上的激烈大戰後,晉軍將士固然士氣如虹,但他們也已經到了強弩之末了。

從昨天一大早從渡河口出發,之後便是連續的急行軍,幾個時辰之內便行軍五十多里路程,接着又立即對吳軍發起了突襲,展開了殊死搏殺。

這之後天色漸漸黑了,晉軍雖然抓緊時間休整了兩三個時辰,但僅僅這點休息時間是遠不足以讓將士們恢復過來的。

更何況,接下來就是持續了一整夜的,而且比之前更加激烈、也更加殘酷的戰鬥,可以說晉軍將士早就疲憊到了極點。

能夠支撐他們繼續戰鬥下去的,無非就是對勝利的渴望。

當他們連續突破吳軍防線,將吳軍逼迫得只能退守山頂後,勝利似乎已經是唾手可得了,每個將士心中都感到非常興奮,以至於他們完全忘記了疲憊,也忘記了自身慘烈的傷亡。

更重要的是,晉軍將士此時連必要的防守措施都沒有做,一心只想着休整一番後,就繼續發起進攻,一舉打破吳軍最後防線,取得最後勝利。

然而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這時候,從昨日開戰起就一直在防守,從來都沒有主動進攻過的吳軍,卻突然發起了反衝鋒!

全部的吳軍將士,如同發瘋了一般,以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大聲呼喊着從山坡上衝了下來。

這一刻,吳軍的氣勢完全壓倒了晉軍。

這一刻,所有的晉軍將士都被打懵了,彷彿遇到了什麼難以置信的事情一般,甚至都忘了應該如何應對。

站在最前端的晉軍將士,在面對衝到眼前來的吳軍時,下意識得舉起手中弓弩準備射擊,卻還沒來得及發射便已經被吳軍砍倒在地上。

而在他們身後的晉軍將士們見了之後,更是下意識的便轉身逃跑,似乎身後衝過來的不是吳軍,而是洪水猛獸一般。

僅僅片刻之間,剛剛還不可一世,如同勝利在握了的晉軍,此時面臨吳軍的反擊時,卻在望風而逃!

甚至於,就連一向以勇武而名震四方的晉軍驍將李紹榮,此時在面對衝到眼前來的吳軍將士時,居然也下意識的調轉馬頭向山下狂奔而去。

連李紹榮都在逃跑,其他晉軍將士更是不敢抵擋,一個個都在爭先恐後的逃跑,並在心中抱怨着爲什麼自己沒有生出四條腿來。

憑高視下,勢如破竹!

將吳軍壓着打了整整一個晚上的晉軍,在他們即將取得最後勝利的時候,在他們氣勢最爲恢弘的時候,此時卻被吳軍突然發起的反衝鋒給打得崩潰了。

這種局面,別說是那些普通將士們沒有想到,便是下定決心發起這次反衝鋒的楊渥也從來沒有想到。

按照楊渥原本的目的,他僅僅是覺得,此時反正也守不住了,不如鼓舞大軍士氣,然後以最後的血勇之氣反衝殺下去,或許還能擊退敵軍,爲大軍爭取更多時間。

畢竟這時候天色早已經亮了,援軍隨時都有可能到來,哪怕是再拖延一點點時間,他們也有機會扭轉整個戰局。

但現實的情況卻遠超乎他的想象,他不僅擊退了敵軍,更是擊潰了敵軍!

在援軍趕來之前,他就依靠手中的那點兵力一舉扭轉了整個戰局。

或許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僅僅憑藉此時手中的軍隊,他還無法一舉擊潰眼前敵軍,但楊渥相信,經過這一次大崩潰後,晉軍的士氣和氣勢已經完全被打沒了,而吳軍一方的士氣則重新旺盛到極致。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李存勖還能收攏潰散的兵力,重新對吳軍發起進攻,但他也永遠別想再攻破吳軍的防線了。

……

遠處,李存勖在經過一夜激戰後,此時剛好退到後方稍作休息,不想卻目睹了一場令他如在夢中的大逆轉。

整個戰局如同在一瞬間崩潰了,這是他絕對沒有想到的。

他的嘴脣哆哆嗦嗦,半晌都說不出話來,心中卻在狂呼:“不可能!這絕不可能!一定是我看錯了。對,一定是這樣。”

他一把抓住身旁一個侍衛,厲聲問道:“說,你看到了什麼?”

那侍衛嚇得臉色發白,結結巴巴的答道:“大、大王,咱、咱們的軍隊好像在,在潰敗!”

“胡說八道!”李存勖大怒,揮起手中寶劍便將那侍衛給斬了。

接着,他又指着另一個侍衛道:“你,你來說,你看到了什麼?”

這個侍衛頓時身子一軟,嚇得跪在地上連連磕頭,口中大呼:“饒命啊,大王!”

李存勖臉上閃過一絲不耐煩,手中長劍舉起,又準備看下去。

這時,跟他一同退下來休整的趙在禮連忙衝過來,一把抱住李存勖,大聲道:“大王,不可啊!”

趙在禮不知道的是,李存勖此時已經快瘋了。

他父子兩代人在晉陽經營了近四十年,櫛風沐雨,征戰天下。

然而在最初期時,李克用遇到了那時正不可一世的朱溫,晉軍雖然英勇奮戰,卻屢戰屢敗,連晉陽城都前後兩次被樑軍圍困,連李克用都差點準備放棄中原基業,逃回草原上繼續做他的部落酋長。

後來李存勖接位,經過一番苦戰後,終於接連擊敗樑軍,控制了整個河北,而晉國也逐漸成爲有資格一統天下的霸主勢力。

然而就在他最輝煌的時候,南方的吳國卻崛起了,並且趁着晉樑爭霸的大好時機,逐漸消滅了南方的各大勢力,統一了整個南方。

而去年吳國更是一舉消滅樑國,奪取了整個黃河以南的地盤。

到了這個時候,可以說天下大勢已經很清楚了,只有晉國和吳國纔是最有資格爭奪天下的勢力,誰能夠擊敗對方,誰就能統一天下,開創新的王朝。

而不甘心僅僅做個河北之主的李存勖,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冒險渡河襲佔鄆州,接着晉吳雙方又圍繞楊劉渡口展開激戰。

爲了保住渡口,李存勖再次冒險率軍突襲,並且成功的將吳王楊渥統領的軍隊給包圍在這個無名山坡上。

經過一夜的激戰後,他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似乎統一天下的機會就在不遠處了。

然而就在這時候,一切都如同夢幻一般,不可一世的晉軍居然在最後關頭被吳軍突然的反擊給擊潰了。

一切的努力,一切都夢想,都在這一刻隨風飄散。

面對這樣的結果,李存勖不瘋纔怪。

他瘋狂的揮舞着寶劍到處亂砍,嚇得趙在禮和其他侍衛們一鬨而散,遠遠的逃離開。

“大王,咱們已經敗了,還是先撤吧。”

“大王,接受事實吧!”

衆將士紛紛苦勸着,希望李存勖能冷靜下來。

許久之後,他才扔下手中寶劍,口中長長嘆息一聲,道:“吳王楊渥畢竟是吳王楊渥,能夠一同南方,果然絕非僥倖啊!”

在剛剛那種情形下,連李存勖都認爲自己已經必勝無疑了。

在他看來,若他是楊渥的話,面對那種情形最好的選擇就是趁着晉軍尚未合圍之前,立即率部突圍。

只要能成功與平陰的主力大軍匯合,那麼吳軍還有一戰之力,勝負還猶未可知。

然而他卻沒想到楊渥居然會來一個反衝鋒,這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

當然,除了楊渥在最後關頭做出的出人意料的反衝鋒外,吳軍高昂的戰意和堅定的意志同樣大爲超出他的預料。

在昨天剛剛圍住吳軍時,他覺得最多一個晚上就能擊潰敵軍,然而沒想到最後打得這麼苦,付出這麼多傷亡,而吳軍最後還有勇氣發起反衝鋒。

他喃喃自語一般的小聲嘆息道:“若是在渡河之前就知道吳軍如此堅韌,孤就算再狂妄自大,也不會輕易渡河啊!”

當然,他也就這麼一說而已,即便是歷史再來一次,他也一定會選擇率軍渡河的,畢竟若是不渡河,那就意味着放棄鄆州,放棄楊劉渡口,同時也意味着放棄他父子二人四十年爭奪天下的雄心壯志。

感嘆了幾句後,這時山坡上已經沒有一個晉軍了,全部都逃下來了,一夜奮戰奪取的陣地都落入了敵人之手。

好在吳軍此時也非常疲憊,且自身傷亡太大,所以在將晉軍趕下山後便停止了追擊,停下來進行休整。

而晉軍一方的將士則漸漸從潰散中清醒過來,回想着自己剛纔莫名其妙般的倉皇逃命,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羞愧之色。

尤其是李紹榮,他身爲晉軍驍將,一向都以勇武善戰而聞名,每次征戰時他都或是作爲先鋒,或是作爲李存勖的親隨貼身護衛,英勇奮戰。

然而在剛纔的戰鬥中,他竟然也被嚇得不敢抵抗,拍馬就跑。

如今回過神來,李紹榮臉色羞怒交加,險些沒背過氣去。

他如喪考妣一般,整個人渾渾噩噩的行走在營地裡,好不容易找到李存勖後,這才勉強恢復了一些理智。

“大王,末將罪該萬死,還請大王降罪!”

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十二章 合議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五章 家宴(上)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
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十二章 合議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五章 家宴(上)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