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雖然在一開始時,王茂章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但等楊廷式提到“造反”二字後,他自然明白了自己之前的疏忽。

楊渥對軍紀的要求之嚴格,他早就深有體會;對將領們的態度更是沒有楊行密那樣寬厚,許多時候當將領們犯錯時,楊行密或許會一笑了之,但楊渥卻絕不會輕易放過。

當然,這也不能說楊渥就是冷酷無情之人,只是楊渥比起他的父親來更加重視制度而已。

當他要對付某個人時,從來沒有做出過不教而誅的事情,一般都會提前宣佈相關的規定;等到有人公然觸犯他的規定時,他纔會嚴加處理。

這一點其實楊渥在最早出仕,開始訓練五百士兵時就是這麼做的。

那時候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將士們背誦軍紀,甚至不惜拿出重金來鼓勵將士們儘快將軍紀背下來。

等到確定大家都知道軍紀後,這才嚴格執行軍紀;到了這時候,即便有人犯錯而受到他的重罰,只要證據確鑿,其他人也說不出什麼來。

“治國如同治軍啊!”王茂章回想起當初楊渥便是在他的營地裡開始練兵的,不由心中感慨。

關於禁止軍中將領私自向百姓徵稅擾民的規定,這是很早以前就做出的,而且之後又三令五申過,可以說每個將領都是知道的。

這一次張崇卻公然犯了他制定的規定,想必他會趁此機會進行嚴懲,以達到以儆效尤的效果。

想明白了這一點,王茂章便知道,這一次張崇是難以輕易度過此關了。畢竟這不是楊渥故意對付他而給他的部將編造罪名,而是他的部將自己犯錯在先。

對於如今的張崇來說,或許就像楊廷式說的那樣,儘快到宣州來配合調查,這纔是他最好的選擇。

至於說起兵造反或者投靠其他藩鎮,別說其他人不答應,便是王茂章自己都不答應。張崇造反的話肯定是死路一條。

在楊廷式的勸說下,王茂章最終決定配合他的行動,派人去召張崇前來。

廣德縣城外的軍營裡,張崇正帶着幾個部將檢閱軍隊。

幾個月前與樑軍的大戰裡,各部都有不小的損失,尤其是王茂章部,在遭到李思安伏擊的那一戰裡就損失了四千多人。

後來從宿州前線退下來後,統兵司便按照各部的編制將兵力補充完整。

如今張崇正在檢閱的,就是新撥給他的數百名補充將士。

看着這些士兵們排着整齊的陣列,昂着頭挺着胸,一點都不像剛剛招募進軍營才半年多時間的新兵,張崇暗暗感嘆如今由統兵司負責的新兵訓練做得越來越好了。

對於陳長官彈劾他橫行不法的事情,張崇雖然知道,但他認爲陳長官不過是個小小的縣令罷了,去年時才考中進士,出來擔任縣令也不到一年時間。

而他早在十多年前就是淮南將領了,在軍中根基深厚,想來楊渥也不會因爲這麼一個小小的縣令的話就出手對付自己吧?

當然,張崇雖然桀驁跋扈,但他也知道陳長官乃是高中進士,被楊渥親自任命爲廣德縣令的人。此人雖然如今的地位不高,但將來說不得就會得到重用,所以他也不想過多得罪,更不敢去打擊報復。

所以這些天他一直是該做什麼事情就做什麼,一切都照舊進行。

不過就在這時候,有侍衛來報,他的頂頭上司王茂章派人召他前去宣州,說是有緊急事情需要向他詢問。

這個消息讓他突然有了一種不好的預感。

難道是陳長官彈劾我的事情嗎?不可能,陳長官不過是個小小縣令,如何會引得王茂章親自過問?更何況王茂章雖然沒有做過私自向百姓收稅的事情,但他做的事情王茂章卻是一清二楚的,而且自己經常給他送的禮物他也很樂意的接受了。

只是如果不是彈劾他的這件事情,那麼又到底是什麼事情這麼緊急呢?

張崇想不明白,只好將王茂章的信使招來詢問,這一問才知道,原來還真是楊渥特意派人來調查陳長官所彈劾之事。

“真的是爲了這件事?這怎麼可能?”張崇心中咯噔一聲響,隨即大敢不妙。

楊渥親自過問這件事情,而且還派人來調查此事!

到了此時,他才明白過來,陳長官的彈劾並不是他想的那樣無足輕重,而是一件很致命的事情。

那麼接下來他該怎麼辦?是聽從王茂章的命令前往宣州,還是拒不聽命?

前往宣州的話,從王茂章的反應和態度來看,他肯定是支持楊渥的;所以他如果聽從軍令前往宣州的話,就如同離開了水的魚兒,到時候就只能乖乖聽從楊渥的處置了。

而以楊渥的性格,一般在沒有違揹他的規定時,他會表現得非常寬仁,這一點上便是與楊行密比也差不了多少;但一旦有人違背了他的規定,楊渥懲罰起來同樣不會有絲毫手軟。

自己若是去了宣州的話將來會是什麼結果還真難說,完全只能寄希望於楊渥會念在他往日的功勞上。

但若是他拒絕聽從軍令的話,那就是形同謀反,後果更加嚴重了。

一想到謀反這個詞,張崇心中便是一緊。

他轉身看了看周圍的部將,不由暗自搖了搖頭。

楊渥這幾年親自率領淮南大軍東征西討,百戰百勝,如今已經盡得淮南軍心;他的這些部將們或許會聽從他的命令與他一起在戰場上與敵軍血戰,或許會與他一起做些搜刮百姓的不法之事,但絕不會與他一起起兵造反。

更何況,在此時此地造反絕對是沒有任何出路的找死行爲。

廣德不過是個小縣城,即便他能勸動部將們起來造反,他們也無法抵抗住楊渥接下來的討伐。

而如今兩浙早就削平,廣德周圍都是淮南的地盤,他即便是想要投靠其他藩鎮都沒有可能。

所以前往宣州就是唯一出路了!

想到這,張崇頗有些頹然,自己一生爲淮南征戰,出生入死纔有今日的地位,如今卻有可能因爲貪財這點“小事情”而被楊渥給嚴懲,他的心中滿是悲憤。

但再怎麼憤怒,再怎麼感到不平,他也沒有別的選擇。

幾天後,張崇在幾十個侍衛的護衛下不情不願的抵達宣州,然而剛一進城,便被楊廷式傳達楊渥的命令直接軟禁在了王茂章的府上。

隨即,楊廷式親自前往廣德調查陳長官所彈劾之事,並且收集相關證據與證人。

廣陵城中,楊渥聽到張崇已經被軟禁在王茂章的府中,只是微微點了點頭,表示自己已經知道了,就沒有再進一步的過問。

對於這個結果,他並不感到驚訝,在王茂章無意造反的情況下,光靠張崇一人是不可能造反的;即便是造反了,楊渥甚至不用調動大軍,只要派王茂章出馬就能輕易平定他。

所以他相信張崇會選擇聽從王茂章的命令前往宣州的。

“大王,如今張崇已經被軟禁起來,該如何處理此案還需要儘快拿出個章程出來啊!各位將軍們可都在看着呢!”見楊渥對張崇之事並不怎麼關注,高勗在一旁提醒道。

“張崇的事不急,先等廣德那邊的調查結果吧!等到結果出來了,到時候讓周隱負責公開審理此案就是,一切都秉公而行,孤不會過問的。”楊渥卻是搖搖頭道。

要審理張崇,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儘量讓其他將領都無話可說。所以楊渥在結果未定之前最好還是不要過多表明自己的態度。

“接下來還是好好商量一下對江西的政策吧!”楊渥接着道。

剛剛從刁彥能那裡傳來的消息,他已經成功的勸動江州刺史鍾延規,只要淮南出兵,他就會立即倒向淮南一方。

而更好的消息是,饒州刺史唐寶同樣派人與刁彥能取得了聯繫,答應在合適的時候加入淮南一方。

這樣一來江西八州就有兩州將會加入淮南一方。

可惜的是,剩下來的六州卻對加入淮南沒有任何興趣,反倒是共同組織了一個反對淮南的同盟,其中吉州刺史彭軒更是已經暗中投靠了馬殷。

對於這個結果,楊渥也算有些預料,畢竟淮南需要的是一個能夠完全由淮南支配的江西,而不是像之前鍾傳時代那樣,只是名義上擁有江西,實際上各地卻是自治狀態的江西。

而對馬殷來說,只要各地刺史在名義上能夠服從他這個節度使就行了,所以江西各地如果加入他那一方的話,將能獲得更多的自主。

因爲這個政策的緣故,淮南在拉攏彭軒、危全諷等人時在先天上就無法提供比馬殷更好的條件,自然爭奪不過馬殷。

當然,楊渥不知道的是,鍾傳其實早就囑託過鍾匡時,讓他在淮南進攻時迅速投靠,不要妄圖抵抗,以免帶來殺身之禍。

只是鍾匡時覺得自己辛辛苦苦才獲得江西之主的位置,怎麼能輕易的讓出去呢?所以不管徐延休如何勸說他,他都沒有改變主意。

至於鍾傳,在這個時候他已經病得無法視事了,如今洪州的大小事務已經完全處在鍾匡時的控制之下。

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二百七十九章第二十八章 逃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十二章 合議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二十章 詢問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五章 家宴(上)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三百六十八章大舉調兵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五百章盧枇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三百零八章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
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二百七十九章第二十八章 逃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十二章 合議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二十章 詢問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五章 家宴(上)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三百六十八章大舉調兵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五百章盧枇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三百零八章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