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

一番手段就讓衆人感恩戴德,這種事情楊渥自然樂於去做。

而七人心中激動之時,張延翰猶豫了一下,站出來道:“大王,當初南下參加科舉之時,學生擔心因爲家父之故而影響到自身前程,甚至連累到留在北方的家人,所以才瞞下了此事。還請大王明察。”

他與其他六人又有不同,其他人或者是普通士子,沒有什麼大的背景,或者是像馮道這樣,辭官南下的,唯獨他的父親卻是在樑國擔任要職。

所以他沉吟一番後,纔會站出來解釋一句。

楊渥搖頭道:“孤知道此事,你有擔心也是人之常情,孤不會過問的。只要你將來安心爲我朝效力,此事算不得什麼大事。而且樑國如今局勢動盪,將來前程如何,只怕不容樂觀。你父親若是有意南下,孤也深表歡迎。”

“多謝大王。”張延翰這才鬆了口氣。

“嗯,今年的科舉還有一個半月就要開始了,你們七人中,除了馮道以外,其他人應該都會參加吧?”楊渥接着問道。

“正是如此。”張延翰等六人連忙答道。

“你們這段時間因爲受細作案的牽連,沒有時間溫習功課,只怕連科考也有受到影響。”

“所以孤也不多留你們,你們這就回去好好準備吧。當然,在準備科考之餘,你們也不要忘了關注一下時事!”楊渥大有深意的向幾人說道。

張延翰等六人一愣,心中若有所思。

“大王讓我等關注時事,這難道是在暗示我等今年的科舉策論題目嗎?”

衆人不敢多想,連忙向楊渥行禮請辭。

等六人離開之後,楊渥向留下來的馮道說道:“馮道,你原本就是燕王劉守光麾下之臣,如今來金陵爲我朝效力,按照規矩可以直接授官。”

“如今孤給你兩個選擇,第一個就是在地方上擔任職務,經過一番歷練後入六部任職;第二個就是留在孤的身邊擔任通事舍人。”楊渥之前的通事舍人周宗如今被留在江陵擔任知府,如今正需要有人出任空出來的位置。

馮道聽了後眼神頓時一亮,連忙答道:“臣願擔任通事舍人一職,還請陛下恩准。”他又不是傻子,或許擔任通事舍人將來也要去地方任職才能更進一步,但若是有在楊渥身邊任職的經歷,這不僅是一份資歷,同時也能增進和楊渥之間的關係,這可是其他任何職位都換不來的便利。

“好,那你就先幫孤整理一下這些文書吧,等你熟悉了之後,孤有事情交給你做。”楊渥微微一笑,對馮道的選擇絲毫不感到意外。

“是,臣遵命。”馮道連忙答道。

他以前擔任劉守光的參軍,主要做的事情就與如今的職位差不多,所以他很快就能適應過來。

不過吳國的國情畢竟與燕國不同,所以他也需要一定時間來適應。

……

就在楊渥忙着收買人心的時候,北方樑國,隨着朱溫之死和朱友珪的上位,中原的局勢逐步動盪起來。

尤其是冀王朱友謙投降晉國,並向晉王請求援軍,使得樑國的動盪進一步加劇。

七月底,蔡州城中,這座自中唐以來就一直動盪不安的淮西重地,同樣出現了不安分的跡象。

早在去年高邑之戰後,因爲樑軍的大敗和晉軍的大舉進攻,使得樑國上下一片恐慌;恰好那時候蔡州刺史張慎思被朱溫召至洛陽,卻有長期未安排新的蔡州刺史。

結果沒有強勢人物震懾的情況下,蔡州駐軍發生兵變,右廂指揮使劉行琮暗中勾結吳國,打算以蔡州作爲自身功勞先給吳國。

然而劉行琮的兵亂,僅僅是給更加老謀深算的順華軍指揮使王存做了墊腳石。

在一番形同鬧劇的兵亂之後,劉行琮被殺,蔡州局勢迅速被王存掌控;接着,朱溫爲了避免王存投靠吳國,於是下令任命其爲新的蔡州刺史,使王存成功掌控蔡州。

到了這個時候,可以說樑國朝廷對於蔡州的掌控已經極低了,蔡州城中的大小事務基本上都由王存掌控,就如同一個小的藩鎮勢力一般。

不過蔡州這地方和魏博一樣,兵亂和造反的傳統早就深入人心了。

王存雖然是依靠兵亂而得以上臺的,但隨着樑國總體局勢的動盪,蔡州城中那些大小軍頭們同樣起來心思,想要取王存而代之。

此時,城中軍營裡面,一處偏房之內,七個身材魁梧、身穿黑色鎧甲的軍官正暗自密謀着。

這七人的級別其實都不高,除了一個是副都頭外,其他幾人甚至只是營指揮,若是在吳軍之中的話,他們這種身份之人連“將軍”的稱呼都不能用。

不過此時這麼一羣中層軍官,卻在商量着如何造反之事。

“如今天下局勢動盪,人心不定,正是我輩奮起之時。正所謂富貴險中求,只有膽子大的人才能得到富貴,若是一心只想着安穩,那這一輩子也就只能做個小兵罷了。”其中一人大聲鼓動着。

這人名爲畢和,正是這七人中唯一的一個副都頭,也是這羣人名義上的領頭人。

至於其他六人,除了中間那個名爲王彥儔的年輕軍官外,其他人不是畢和的部屬,就是他暗中聯絡的身懷野心之人。

不過這五人在畢和心中的重要性是遠遠比不上王彥儔的。

事實上,這一次他想要兵變成功,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需要王彥儔來完成。

因爲其他五人和他一樣,都是城中普通州兵的軍官,唯有王彥儔乃是刺史王存的親信,執掌着王存的親軍,甚至連刺史府都由他負責守衛。

若是能將王彥儔拉攏進來,那麼這一次兵變纔有成功的可能性,否則大家也別指望活命。

當然,畢和之所以敢來找這個王彥儔,並且直接出言勸其與他一起造反,主要原因就在於王彥儔也不是什麼安分之人。

此人的雖然平時在王存面前表現得謹小慎微,將他的野心好好的隱藏起來,但畢和卻是對此人深知,知道他不是什麼安於做一個小軍官的人。

果然,當畢和說完自己的計劃後,王彥儔當即就答應下來道:“畢將軍,若你聚義起事,某家願爲將軍後應,只希望將軍成事之後不要忘了在下就是。”

“好,好,好!畢某就知道王兄弟膽略過人,一定會加入我等的。”

“不錯,有了王將軍的出手,我等大事可曾矣。”衆人大喜過望。

接着,七人又商議了一番事成之後的利益分配,一番爭執後,最終達成了協定,自然是皆大歡喜的局面。

當下,六人取來筆墨,寫下密謀,並且一同簽下文書,各自按上手印,以作爲盟誓。

有了這文書在手後,衆人都鬆了口氣。

有這份簽押過得文書在,大家就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出了問題後誰都逃不脫干係。

即便是有人主動去告密,只怕以王存的狠辣性子,也絕不可能放過文書上的七人;這樣一來,誰又會去吃力不討好的去做告密之事呢。

商議已定後,衆人的關係頓時親密許多。

這時王彥儔眼神一閃,突然開口笑道:“畢將軍,諸位,雖說咱們的安排十分緊密,不會有什麼差錯,不過此事畢竟還是要儘快做成才行,否則若是拖延日久,難保不會走露風聲。”

畢和神色肅然道:“不錯,王存那老狐狸最是奸詐,要想瞞過他可不容易,所以咱們必須儘快下手才行。王兄弟,不知你有什麼計劃沒有?”

王彥儔笑道:“正好今晚小弟就負責值守刺史府,不如六位兄弟各自領兵前來,小弟在府中作爲內應,今晚就一舉發動,想來那王存措手不及之下,也只有束手待斃的份。”

畢和大喜道,“好,一言爲定。”

“一言爲定。”王彥儔同樣鄭重答道。

畢和帶着自己的麾下先行離開,出了屋子後,心腹蔣元化道:“將軍,這王彥儔答應得這麼爽快,他不會是有詐吧?”

畢和皺眉沉思了一會,道:“應該不會,王彥儔此人心中的野心同樣不小,別看他現在作爲王存的親軍指揮使,風光無限,但對他來說,這種給人家當侍衛統領的感覺可不合他心意。”

“再者,有他親自簽押的文書在手,諒來他也不敢去向王存告密。”

蔣元化這才點了點頭,放心下來。

到了晚上,六人果然帶着手下人前來刺史府中,而負責值守的王彥儔也如約將六人放了進來。

這些人雖然想着造反,不過他們的手下之人畢竟不敢動用太多,以免走露風聲,讓王存提前得到消息。

所以六人帶來的兵力並不多,除了領頭之人外,也就是他們能夠信任的心腹之人,一共不到三十人。

當然,有王彥儔爲內應的話,即便只有這三十人他們也有信心將刺史府拿下,將王存斬殺當場。

只要王存死了,到時候他們再調動兵力,自然有機會趁亂執掌蔡州大權。

然而他們的計劃是好,但他們卻有些低估了王彥儔此人的野心。

當畢和六人帶着手下進入刺史府中後,王彥儔當場發難,以伏兵將畢和六人及其黨羽全部誅殺。

接着,王彥儔帶着畢和六人的首級前去覲見刺史王存道:“啓稟王使君,末將負責值夜,卻發現畢和等六個賊子,帶着他們麾下的三十多黨羽一同闖進府來,試圖作亂。”

“末將奮力搏殺,僥倖將其全部斬殺。不過剛纔這番動靜必然已經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爲安撫人心之見,末將斗膽請使君急發號令以安衆人之心。”

“好,王將軍此番立下大功了。”王存大喜過望。

原本府中突然傳來廝殺聲,讓他嚇得心驚膽裂,還以爲亂兵已經打進府中了;卻不想自己的親軍統領居然將賊子全部誅殺了,這實在是意外之喜。

“那畢**賊,向來野心勃勃,本官自問對他也算是有大恩,屢次對其提拔,這纔有他今日富貴,不想此人居然心懷不軌,欲起兵作亂;王將軍能挫敗其陰謀,忠心可嘉,本官必將厚賞。”

王存心中激動,連忙打開內府之門,親自出來查看畢和等人的屍體。

然而他們想到的是,當他離開心腹侍衛的保護,走出內府之後,剛剛還是忠勇無雙的王彥儔再一次翻臉了。

“上!”隨着他一聲大喝,麾下四十多個心腹一起上前,亂刀將王存砍死,接着,他們又將王存的心腹侍衛等一併殺光。

僅僅小半個時辰的時間,刺史府就完全落入了王彥儔的掌控之下。

不久,王彥儔以親軍統領的身份發出號令,聲稱畢和等人突然謀反,殺死了刺史王存;而自己領兵平亂,一番苦戰之後最終將亂賊畢和等人全部誅殺。

依照王存身死前的命令,王彥儔將以平亂大功繼承蔡州刺史之位。

城中各部將來雖然明知道這其中有貓膩,不過那些將領在相互牽制之下,居然沒有一人敢於亂動。

再加上王彥儔善加安撫,一番加官或者挑撥之後,最終衆將還是拜倒在王彥儔之下,奉其爲新任的蔡州刺史。

這就是亂世,只要膽量夠大,心腸夠狠,再加上一定的手段,即便只是一箇中層的軍官,也一樣有可能一步登天,成爲一方梟雄。

當然,如今的天下局勢畢竟不是唐末了;若是在唐末羣雄逐鹿之時,以王彥儔的心性和手段,只怕他還真能像朱溫、楊行密、鍾傳、錢鏐等人一樣,成爲一番藩鎮,並且參與到天下爭雄中來。

可惜現在天下雖然尚未一統,但大的局勢卻已經穩定下來,新的勢力想要崛起已經沒有了發展的空間。

王彥儔雖然奪取了蔡州,但他現在已經無法崛起,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靠吳國和樑國之間的矛盾,試着維持蔡州的地位。

而這一切到底能否成功,卻不在他的掌控之下,而是由吳、樑兩國的國主來決定。

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二百七十一章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九章 夜談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
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二百七十一章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九章 夜談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