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

當今天下,能夠與吳國一戰的勢力已然不多,南方各個勢力自然無需提起,不僅實力都很弱小,而且要麼是已經投降吳國,要麼是將要投降吳國,都是指望不上。

而北方勢力中,晉國、燕國、岐國雖然有足夠的實力與吳國一戰,但這些勢力並不與吳國接壤,自然不可能引起衝突。

剩下來的,除了樑國外,也就只有一個蜀國了!

“蜀主王建!”

想起這個當今天下除了朱溫外,目前唯一的一個膽敢稱帝的梟雄,敬翔眼神不由得閃爍起來。

王建的年紀比朱溫、馬殷等人還要大上幾歲,便是朱溫在給他的信中都是以兄長稱呼。

不過這老傢伙的身體卻是倍兒棒,聽說前段時間他還親自前往利州前線督戰,直到蜀軍接連擊敗岐軍,這才返回成都,將戰事交給前方將領指揮。

有能力,有實力,有野心,而且還有條件,可以說王建就是用來牽制吳國的最好選擇。

可惜吳國將來北伐雖然很可能要奪取荊襄,但王建會爲了並不屬於他的荊襄之地而去與吳國交戰嗎?

這種可能性當然是有的!

當敬翔在心中想着該如何將王建拖下水,讓王建來牽制吳國的時候,李振顯然和他想到一起去了。

“陛下,前段時間聽說荊南節度使高季昌與蜀國來往密切,雖然不知道高季昌是不是已經投靠了蜀主,不過臣以爲,這正好是一個將蜀國勢力拉入荊襄的機會。陛下不如來個順水推舟,讓高季昌徹底投降蜀國如何?”

“讓高季昌投降王建,換取他牽制吳國?這自然是不錯的主意,不過王建會上這個當嗎?”朱溫皺眉道。

若是王建只獲取對江陵名義上的佔有,實際上卻不想插手荊襄,那麼誰都無法奈何他。

而且,蜀中本來就有山川之險,不管是從關中進入蜀中,還是想從荊襄進入蜀中,都必須面臨艱險的道路,想要成功只怕很難。

所以王建也有可能平恃山川之固而不理會吳國對荊襄的進攻。

“陛下,若是別人或許不會上當,不過蜀主是個聰明人,臣以爲讓他插手荊襄是有一定可能的!”李振神色鄭重的說道。

他擡頭看了看朱溫,見他沒有什麼表情,又接着說道:“當初我國強盛之時,蜀主便迅速與他的老仇家李茂貞和解,並且雙方結成同盟來與我軍對抗。”

“如今吳國的聲勢同樣不小,又挾統一南方的大勢進軍荊襄的話,給蜀國帶來的威脅只怕不比當初我國弱。在這種情況下,臣覺得蜀主有一定可能會去支援高季昌!”

這時,敬翔也開口道:“大王,不管怎麼說,接下來幾年吳國必然會進攻荊襄;而我軍卻必然會被晉軍拖住,無力南下支援高季昌。”

“所以要想荊襄不落入吳國手中,光靠高季昌顯然是不夠的,必須設法讓蜀國加入進來。所以臣覺得,不妨派個使者前去說服,至於成與不成,那就要看天意如何了!”

像王建這樣的聰明人,想要用小手段讓他與吳國交惡,顯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不過或許派個說客去說明厲害關係,卻也有成功的可能。

朱溫點了點頭,“既然如此,那就依你所說吧!不過也不能將希望完全寄託在王建身上,咱們也要調集一些兵力前往襄陽,至少要保證襄陽不能落入吳國手中!”

“是,不過如今吳國畢竟還沒有完全解決南方的問題,所以襄陽那邊倒也沒必要這麼快就開始調兵。”敬翔道。

“這些你看着辦吧,做好了安排後記得給朕上一道文書!”朱溫沒有多說什麼。

襄陽的位置的確很重要,若是南方政權佔領這裡,就能迅速出兵進攻中原腹地;若是北方政權佔領這裡,就能席捲南方。

所以襄陽曆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如今樑國雖然對晉國作戰不利,但樑國畢竟是大國,隨便擠一擠,還是能擠出幾萬軍隊的,用來防守襄陽也能拖延一下吳國的進攻速度。

可惜,這些手段也不過是起到拖延時間的作用,若是沒有重大事件發生的話,樑國將遭到晉、吳兩家南北夾擊的大局是難以改變的。

“接下來劉守光稱帝,晉國必然會出兵討伐,而朕也將親自領兵出征。這一戰,朕定要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一舉扭轉北方的大局!”朱溫在心中想着。

……

當朱溫等人爲馬殷的突然投降而感到憂慮時,金陵這邊,朝堂衆臣卻在陳彥謙的帶領下向吳王楊渥勸進着。

“那燕王劉守光不過是愚昧自大之輩,上無寸功於大唐,下無恩德於百姓,此人何德何能膽敢稱帝?要稱帝,也只有大王您纔有這個資格!”

“臣附議,當初朱溫篡位自立,又有蜀王王建稱帝於成都,如今連燕王劉守光都敢於稱帝;大王一統南方(名義上),威震天下,如何不能稱帝?”

“大王,當初我國初立之時,地方狹小,貿然稱帝容易引來非議;不過如今大王先後降服了王審知、馬殷、劉龑等勢力,擴地何止一倍?此時稱帝,定能會聚南方軍心民心,然後北伐中原,消滅逆賊朱溫,也算爲大唐報仇雪恨了!”

“臣等附議,請大王登基爲帝!”

……

聽着衆臣神色興奮而激動的勸進之語,楊渥不由得感到好笑。

既然開國的時候都只是稱王而不是稱帝,如今他自然也不會貿然稱帝。

稱帝這種事情,可不是說想稱帝就能稱帝的,若是沒有足夠的名分和足夠的實力,那就只是一個草頭天子,平白讓人笑話。

比如蜀主王建,他也就是在蜀中稱帝而已,自己關上大門自娛自樂,其他勢力卻沒有誰會承認他的地位。

朱溫還好一點,即便他是篡位自立的,但不管楊渥等人願不願意承認,在某種程度上,朱溫卻是如今天下最能代表正統的勢力。

一來當初在名義上也算是由唐朝末代皇帝向朱溫禪讓,至少在名義上,這正統名分落在了他的頭上。

二來朱溫畢竟佔領了整個中原地區,而且在整個天下也是最大的勢力,鼎盛時期許多弱小勢力都奉其爲正統,比如王鎔、王處直、馬殷、劉隱等等,甚至還有遠在靈州的朔方節度使韓遜等,當初都曾經向朱溫稱臣過。

第三點,像傳國玉璽等一系列的象徵國運的神器如今都在他的手中,這些重寶傳承久遠,在無形之中也能提升樑國的正統地位,讓朱溫看上去更像是正統皇帝,而不是像王建那樣割據一方“自娛自樂”的天子。

至於其他勢力,要麼是實力不夠,要麼想要繼續打着唐朝旗號以方便行事,所以都沒有急着稱帝。

而如今的燕王劉守光的貿然稱帝,卻是徒然讓人笑話了。

既沒有實力,又沒有任何功德,同時也沒有多少地盤、人口,若是劉守光不是處在北方羣雄環繞之地,而是像歷史上的閩國、南漢一般,偏居南方邊遠地區,或許還能存在較長時間。

不過如今的劉守光稱帝,只怕要不了多久就會被人給滅掉;楊渥自然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跟風。

這些道理想必在場這些人也都清楚,不過道理歸道理,態度歸態度。

既然劉守光稱帝,大家都干涉不了,那就只能用勸進的方式來表表忠心。

畢竟如今在名義上吳國也算統一了南方,除了像龐巨昭、葉廣略等少數幾個弱小勢力如今還在向樑國稱臣外,其他地盤都已經臣服吳國。

歷史上建都金陵的那些政權中,像南朝中的陳,其地盤就比不上如今的吳國;還有孫權建立的東吳,雖然地盤上要比如今的吳國大一點,但真要論起實力來,只怕如今的吳國還要強上不少。

畢竟孫權雖然佔領了一半的荊襄,但淮南地區卻是落在了魏國手中。

既然這些朝代都能稱帝,那麼吳國稱帝倒也未嘗不可。

楊渥卻是等衆臣都說完之後,這才笑着開口道:“諸卿難道不知道孤的心意?樑國一日不滅,孤就一日不會稱帝!這是孤昔日在先武王面前起誓過的,諸位難道要孤背叛誓言不成?”

衆臣見楊渥都提起當初在楊行密面前立下的誓言了,自然不好再說什麼。

如今的楊渥雖然沒有稱帝,但與稱帝又有什麼區別?不過是缺少最後一步的名義而已。

“好了,劉守光貿然稱帝,他這是自尋死路。不過這與我們的關係並不大,所以諸位還是好好看着燕國如何滅亡吧,若是孤所料不錯,最多不出三年,只怕燕國就要滅亡了!”楊渥接着道。

“三年時間?那劉守光雖然愚昧自大,不過燕國的實力還是很強的;晉國雖然實力強大,但要消滅燕國應該也沒有那麼快吧?此外,朱溫雖然殘暴,但也是個明白人,他會放任晉國消滅燕國嗎?”陳彥謙等人疑惑道。

聽他們提起朱溫,楊渥卻是皺眉起來。

“歷史上的朱溫就是在明年被他的兒子所殺,那麼這一世他還是如此嗎?”

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三百八十八章李克用之死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五百四十一章使者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二章 人選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五十章 悠閒第六百一十二章討伐張文禮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十二章 合議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十二章 合議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四百八十章使者
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三百八十八章李克用之死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五百四十一章使者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二章 人選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五十章 悠閒第六百一十二章討伐張文禮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十二章 合議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十二章 合議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四百八十章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