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

一聽到“投降”這兩個字,隨從們頓時嚇了一跳。

“將軍,咱們真要投降吳國?聽說投降吳國的將領很難有什麼前途,將軍真的想好了嗎?”隨從們自己倒是無所謂,反正他們地位較低,不管在哪裡都一樣。

“這有什麼?本將原本就沒什麼野心,爲吳國效力和爲樑國效力又有什麼區別?以本將的驍勇,難道到了吳國就不需要能衝鋒陷陣的將領了不成?”盧順密不以爲然道。

隨從們各自點頭。

盧順密接着道:“那劉遂嚴和燕楷二人平時苛待部下,本將早就對他們有所不滿;而且如今吳軍勢大,咱們還不如直接投降吳軍,何必爲劉遂嚴二人賣命。好了,該說的都說完了,你們都開始做準備吧,今晚咱們就出城。”

“將軍,既然如此,那將軍何不乾脆做票大的?”有人目光閃爍,突然提道。

“做票大的?你是說開城門投降?”盧順密神情一凝,隨即搖頭道:“只怕不容易,四處城門都被劉遂嚴二人的心腹將領把手着,咱們沒多少機會將其奪取;而且咱們倉促之間來不及和吳軍商議,即便能奪取城門,但若是吳軍不能及時進城,到時候倒黴的還是咱們。”

“奪取城門的風險太大,不過這兩個月本將一直在留意城中守軍佈防和調動情況,對於各處城門守將的性格等都有了解,只要將這些情報告知吳軍,這就是大功一件,何必多冒險?”

盧順密可不傻,奪取城門那種事情,風險太大,而且倉促之間起事的話很容易出差錯;再加上他與劉遂嚴、燕楷二人原本關係就不好,對方一直都防着他,他很難成功。

他只要投降吳軍,將城中虛實告訴吳軍就夠了。

衆隨從聽了後也沒什麼意見。

當天晚上,南城城門悄然打開,一支百餘人的騎兵隊突然從城中飛奔而出,正朝着吳軍大營而來。

這番動靜很快就被吳軍探知,不用各路將領下令,負責警戒的隊伍當即就分出五百人前去攔截。

不過與他們所想不同的是,這支軍隊在遇到吳軍之後,沒有絲毫抵抗就投降了,並且聲稱他們是主動前來投降的,有關於城中佈防重要情報提供。

這個情況很快就被上報上去,沒過多久,楊渥便收到消息。

“一百多騎兵,主動來降的?不會是詐降吧?”史弘毅皺眉道。

“應該不會,騎兵雖然在守城戰中難以發揮作用,不過若是用他們來突圍求援,或者用來在關鍵時候發起反擊還是很有作用的。敵軍不可能捨得用一百騎兵來詐降。”郭崇韜分析道。

“不錯,而且據說這支騎兵隊出城之後根本沒有隱藏行跡,直接大搖大擺的向咱們營地而來,遇到咱們的人時,他們的弓弩都沒有上弦。這些都說明他們根本沒有戰鬥的打算。”一旁劉信也補充道。

楊渥聽完點了點頭,道:“既然這個叫盧順密的守將主動來降,那孤就見他一見,看他都有什麼要交代的。”

話是這麼說,但楊渥心中卻沒報多大希望,畢竟一個只統領一百騎兵的將領,想來級別也不高,應該不知道多少重要消息。

沒多久,盧順密被帶到中軍主營帳來。

出乎楊渥預料的是,這個盧順密還真給他帶來了一個驚喜,一番交談之後,城中守軍的虛實完全被吳軍所知;樞密院的參事甚至根據盧順密提供的情報繪製了一份鄆州城防佈局圖。

有了這些內容詳細的情報輔助,攻取城池必然輕鬆很多。

“大王,根據盧順密所說,北城那邊的守軍兵力相對較少,而且守將劉全民防守較爲鬆懈。”郭崇韜指了指佈防圖,道:“若是咱們連夜派兵突襲北城,或許能取得突破?”

“不錯,本將當初雖然也對北面城牆發動過進攻,不過城西靠近濟水;北面又多是大山,都不利於用兵,所以那時本將做了一番嘗試,見沒有取得進展便放棄了,只在那邊留下一千軍隊駐守。”

“如今一兩個月時間過去,想必那邊的敵軍不會想到我軍會再次集中兵力突襲。”劉信點頭道。

作爲水軍統領的何敬洙更是站出來道:“大王,咱們可以用戰船將兵力沿着濟水運到城北,正好可以避開敵軍耳目。而且我水軍將士休整多日,也是時候上陣殺敵了。臣請大王批准,讓我水軍將士負責突襲。”

……

衆將三言兩語,很快就拿出了一個方案;何敬洙的水軍如願以償的得到許可,負責執行這項任務。

當晚,三千吳軍水軍將士悄悄離開營地,乘坐小船沿濟水向北轉移。

恰好今晚沒有月光,漆黑的夜色給吳軍提供了絕佳掩護,讓吳軍在沒有驚動守軍的情況下就轉移到城北,並且安然登岸。

等岸以後,堅決要求親自領兵的何敬洙帶着五百人作爲先鋒,在盧順密的引領下悄悄靠近城牆。

此時,城牆上面守軍就如同盧順密說的那樣,絲毫沒有警惕之心,這兩個多月沒有戰事,讓他們都鬆懈下來,沒有提防吳軍會派兵突襲北城。

守將劉全民更是帶着幾個親信躲在城門附近一處溫暖的民房內飲酒作樂。

確認敵軍沒有防備後,何敬洙當即親自帶人攀登城牆。

他們的行動進行得十分順利,直到他們完全登上城牆之後,守軍才反應過來,驚慌失措的樑軍頓時一片大亂;沒過多久,城門就被吳軍奪取,早就在城外等候的三千五百人立即沿着洞開的城門殺入城內。

一時間城中大亂,到處都是喊殺聲;南城這邊早就做好攻城準備吳軍當即發動進攻,配合北面的行動。

沒過多久,南城城門宣告攻破,大批吳軍攻入城中。

到天亮的時候,城內守軍基本上已經被肅清,五千多守軍將士,除了一千多人被斬殺外,其餘大部分都做了俘虜。

劉遂嚴在慌亂之中打開東門城門,想要逃入羣山之中,卻被早就埋伏在那裡的吳軍騎兵突襲,最終全軍覆沒,劉遂嚴本人也做了俘虜。

至於另一個重要將領燕楷,他在城池被攻破時正好帶兵在城西巡察,得到城池失陷的消息後,他立即帶人從西城門突圍;然而城西不遠處就是濟水,吳軍水軍早就將濟水封鎖,潰兵無路可退。

倉皇之中,燕楷跳入濟水,卻被吳軍水軍撈了上來,最後也做了俘虜。

至此,這座黃河沿線的重鎮徹底落入吳軍手中;而吳王楊渥在親征鄆州後不久就將城池奪取的消息,更是讓他的威名進一步提升。

進城之後,只見這座被圍困兩個多月的城池早就滿目蒼蠅,城中百姓一個個瘦骨嶙峋,衣衫破爛,在寒風之中瑟瑟發抖,顯然城中糧食都被守軍集中起來用作軍糧,普通百姓唯有受凍捱餓。

見此情形,楊渥一面下令安撫城中百姓,一面命開啓府庫賑濟災民,並從軍用輜重中撥出一部分禦寒衣物,給那些最貧困的民衆,讓他們不至於凍死餓死。

此外,燕楷和劉遂嚴這兩個堅守城池、抗拒吳軍的將領,都被楊渥當做豎立威嚴的對象全部斬首,隨他們一同被斬首的還有他們的親信以及一些貪暴不法之人,另外有部分城中混混在吳軍破城時趁火打劫,結果一併被斬首。

這些舉動很快就起到作用,百姓見吳軍軍紀嚴整,秋毫無犯,並且以各種辦法賑濟貧民,頓時對他們的到來熱烈歡迎。

……

當吳軍奪取鄆州的時候,由王彥章、董璋率領的七千多援軍纔剛剛抵達鄆城。

此時,他們雖然還沒有收到鄆州已經失守的消息,不過兩人爲了如何救援鄆州卻產生了分歧。

當初董璋率領一萬多大軍南下救援宋州,結果被柴克宏伏擊,一戰就被俘虜七千餘人,最後董璋逃回曹州後收攏潰兵,得到六千餘人;而王彥章被任命爲鄆州救援使的時候,朱友貞從洛陽調撥了數百騎兵給他。

所以如今這支援軍的兵力就達到七千餘人。

七千餘兵力若是在關鍵時刻能起到重大作用,甚至一舉扭轉一場大戰的戰局;不過能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的軍隊,往往都是精銳之兵才行。

然而這支援軍的主力卻是董璋麾下的六千多殘兵敗將,他們早就被打得士氣低落,戰意全無;甚至當董璋宣佈他們得到命令,要去救援鄆州時,軍中就不斷有將士逃亡,即便董璋下令將抓獲的逃兵全部斬首,卻依舊擋不住不斷出現的逃兵。

至於王彥章率領的五百多騎兵,這支軍隊完全是新組建的。

幾個月前夏州的定難節度使向樑國朝廷進貢了一百匹戰馬,再加上樑國與李茂貞聯合之後又從他那裡得到兩百多匹戰馬,此外樑國原本也有少量戰馬,所以樑國將這些戰馬集中起來,重新組建一支騎兵,用來與吳國和晉國騎兵對抗。

六千多士氣低落的殘兵敗將,再加上剛剛組建不久的五百多騎兵,這點實力怎麼看都無法與吳軍相比。

要知道鄆州那邊的吳軍兵力多達數萬人,而且最近剛剛有消息稱,吳王楊渥已經親自領兵趕往鄆州;可以預料的是,鄆州吳軍的實力必然極爲強大,光靠他們這七千多人絕不可能解除鄆州之圍。

所以董璋認爲他們現在應該留在鄆縣觀察局勢,等待時機變化;一旦戰局有所不利,他們也能保全實力。

然而王彥章卻認爲鄆州被敵軍圍困已經有兩個多月,雖然城中守軍的兵力比宋州那邊的多,但兩個多月下來,守軍必然已經精疲力竭,若是不及時趕去增援,讓守軍看到堅守下去的希望,只怕鄆州要不了多久就會失陷。

到底是立即出兵救援鄆州,還是暫時觀望局勢,等待戰局發展,王彥章和董璋二人爲此爭論不休。

從資歷上來看,王彥章的資歷要比董璋老;從級別上來看,王彥章之前出任過招討使,而且現在王彥章也是應援使,而董璋只是應援副使,按理說應該是董璋聽從王彥章指揮纔是。

然而從兵力上來看,董璋手下的六千多人雖然是士氣低落的殘兵敗將,但畢竟兵力數量擺在那裡,這次救援鄆州他們纔是主力,王彥章手下那五百剛剛組建的騎兵根本難以大用。

所以即便王彥章在資歷和職位上都高過董璋,但董璋執意不肯聽從他的命令,結果這支援兵停留在鄆城十多天,卻始終沒有進一步的行動。

這天,再一次結束爭論後,氣暈了頭的王彥章返回自己的營帳後,命人取來地圖,開始詳細觀看起來。

“鄆州局勢危急,董璋此人卻想着在鄆城坐觀局勢變化,若是再看下去,只怕鄆州失陷的消息就要傳來了。”王彥章還不知道此時鄆州已經失陷,不過他覺得自己不能繼續坐等,必須做點什麼。

“董璋手下的六千多人都有他的親信將領統領,本將指揮不動;如今唯一能依靠的或許就是本將手中的五百騎兵。”

“鄆州距離鄆城有八十多裡,若是本將以手中五百騎兵突然殺到城下,對敵軍發起突襲,到底能不能取得勝利呢?”王彥章在心中籌謀着。

他原本就以驍勇著稱,即便如今已經快六十歲了,但絲毫沒有減少他的驍勇。

以五百騎兵突襲數萬吳軍,而且還是吳王楊渥親自統領的數萬精銳吳軍,這麼大膽的事情或許也就王彥章這種猛將才感去想。

不過仔細思考之後,王彥章卻發現若是自己這麼去做,成功的可能性依舊太低,甚至可以說十死無生。

當初李存審以八百騎兵突襲朱溫的十餘萬大軍,並且用“晉王主力已經抵達”的假消息將朱溫嚇得連夜遁逃,最終在羞怒之中一病不起。

這看上去是個奇蹟,不過李存審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是樑軍本身就士氣低落,並且畏懼晉王大軍,再加上各種巧合,最終才讓他成功。

而如今的局勢卻是,樑軍士氣低落,吳軍士氣高昂;他們這五百人若是去發起突襲,十有八九是要有去無回的。

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五十章 悠閒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三百四十一章危全諷的野心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六十一章 武勇都之亂(二)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七章 我服了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二百五十六章 朱全忠的怒火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
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五十章 悠閒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三百四十一章危全諷的野心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六十一章 武勇都之亂(二)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七章 我服了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二百五十六章 朱全忠的怒火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