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

整頓軍隊,這本身其實並不算什麼,不過王彥儔此時主動提出來,並且專門向楊渥提出希望派一些人去協助整頓,這其中的意思可就不同了。

三千蔡州軍殘部因爲都是來自蔡州的降軍,天然就有着抱團的可能性,而王彥儔身爲蔡州刺史,若是他願意的話,他完全可以繼續把持這三千兵力。

不過若是請求楊渥派人幫助他整頓軍隊的話,那麼楊渥自然也能夠對他的部署進行分化拉攏,摻雜吳國勢力等,可以說這完全是主動提供機會讓吳軍完全掌控這三千蔡州殘部。

雖然楊渥此時並不是很在意那三千殘部,不過王彥儔這樣主動提出來,還是讓楊渥有些驚訝。

楊渥仔細看了看王彥儔的神情,見其目光清澈,神情沉穩,這才明白他是認真的。

“孤原本還以爲這王彥儔以兵變起家,應該也是個亂世奸雄一般,必定會死死的抓住自己手中軍隊,想方設法的避免被他人徹底掌控;不想此人倒是一個明白人!”楊渥心中暗讚道。

既然此人如此識趣,楊渥對他的態度自然更加和善起來。

“效義軍如今加上你一共還不到一萬兵力,孤準備從徐州降軍裡面選一些士卒加入你們,組成一支五千人的兵力,以你爲指揮使。這樣安排你看如何?”楊渥笑着問道。

“一切都由大王做主,末將不敢有絲毫意見。”王彥儔沒有絲毫猶豫便答道。

楊渥臉上笑容更盛,顯然對王彥儔的態度非常滿意。

他在心中決定今後對王彥儔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打壓。

當然,一些必要的防範手段還是有必要做的,不可能因爲王彥儔的一番表態就放任不管。

等這些安排都做出後,楊渥接着又道:“這一次徐州的降軍裡面,孤打算從中選擇一部分精壯,然後加上從以前的降軍中選拔的部分士兵,組成第三個衛,由蔣殷的侄兒蔣權擔任指揮使。這樣一來效義軍就有三個衛的兵力了。”

從當初的淮南北伐開始,吳國就陸續俘虜了大量的樑軍將士,最初還被用來修築金陵城等工程,不過後來隨着這些工程陸續完成,早期的那些士兵也逐步得到釋放,並且被安排在江西、福建等偏遠地區,部分人甚至直接被安排到夷州去。

這樣一來,當初最早的那一批俘虜現在基本上已經化軍爲民,用於開發南方去了。

不過去年的江陵之戰中吳軍又抓住了不少俘虜,其中既有樑軍俘虜,同時也有蜀軍的俘虜。

若是將那些經歷過戰爭磨練的俘虜全部用於修路的話,這未免有些浪費了。

所以楊渥決定從裡面再選拔一部分俘虜,免除他們的勞役,讓他們加入到效義軍中來。

而對那些俘虜們來說,相比於去湖南等偏遠山區每天每夜的修路,他們自然會選擇參加效義軍去打仗,這樣畢竟會輕鬆不少。

王彥儔恭恭敬敬的站在那裡聽着,只聽楊渥接着問道:“這效義軍的規模既然擴大,自然也需要一個統領,對於統領的人選,你可有什麼想法沒有?”

“啓稟大王,末將並沒有什麼想法,一切都有大王決定就是。”王彥儔的態度還是和之前一樣。

楊渥皺眉道:“孤讓你直說,你有什麼想法就說出來,光聽孤的決定這有什麼用?”

王彥儔這才道:“那麼末將就直言了,就目前來看,願意爲大王效力的樑國降將中,包括末將在內,原本的級別都不算高,這固然是因爲那些樑國將領們還沒有完全意識到我軍的軍威,同時也是因爲大王一直以來的政策似乎有些……”

“有些什麼?是不是給的待遇有些低了?”楊渥笑着問道。

“正是如此!”王彥儔原本還不想說得這麼直接,不過既然楊渥都已經問出來了,他乾脆也就承認了。

“大王,所以末將的意見就是效義軍暫時不設立統領,這樣今後若是有較高名望的敵國將領前來投降的話,就可以虛位以待了。”

楊渥笑道:“你說的很好,你這想法也算是有心了。不過孤這裡其實已經有一個合適人選了,那就是康懷貞!”

“什麼?康懷貞?”王彥儔這些真的是大吃一驚,顯然沒有想到居然是這個人。

他驚訝問道:“可是當年濠州一戰兵敗的那位康將軍?他不是已經死了嗎?”

“正是此人!”一旁郭崇韜將情況對其介紹了一番。

“若是此人爲效義軍統領的話,相信其他幾位一定沒有任何意見!”王彥儔心中震撼。

他真的沒有想到傳說中早就死了的康懷貞居然還活得好好的,不過更讓他感到驚訝的是,吳王楊渥居然會爲了康懷貞的家人着想,這麼多年都爲其保密,並且忍得住將其閒置不用。

要知道楊渥若是願意的話,完全可以暗中將康懷貞投降的消息透露給樑國,以朱溫的暴虐性格,得知消息後肯定會將康懷貞的家人悉數殺光。

這樣一來即便康懷貞心中猜測到吳國可能暗中出手了,但一來他沒有實際證據,二來他與樑國之間的血海深仇已經形成,要報仇的話也只能依靠吳國的力量,這樣一來楊渥就可以輕鬆得到一位名將的效力,這可比將康懷貞閒置這麼多年,並且一直爲其保守秘密要來得容易多了。

“看來大王的確是一位賢明仁厚之主,我原本還擔心自己主動放棄軍權將來會難以自保,如今看來這一步的選擇果然是對的!”王彥儔心中激動。

他又不是傻子,一開始在蔡州起兵造反的時候他固然是不擇手段,將自己效忠的主上和與他勾結的同黨全部殺了,但等真的造反成功後,他才意識到如今的天下已經沒有他們這些小勢力崛起的空間了。

尤其是等到兵敗投降吳國之後,他更是沒有任何桀驁之意,反而變得謙虛沉穩起來。

如今看來自己的決定是對的,只要自己忠心爲吳國效力,想來吳王也一定不會薄待他。

見了他的神情,楊渥頓時明瞭對方的心思變化,臉上不由得笑了笑,。

召見完幾個重要將領後,接下來楊渥開始商討軍情。

如今樑軍分兵駐守在蕭縣和宿州城北的相山這兩處地區,既不撤軍,也不主動前來進攻,這說明樑軍依舊沒有放棄攻佔徐州的計劃,這讓楊渥感到非常驚訝。

“看來還真被朱瑾說準了,肯定是朱友貞還想着攻佔徐州,不然若是牛存節和劉鄩二人的話,他們明知道沒有機會,一定會理智的選擇暫時退兵的。”

“不過朱友貞即便不懂軍務,他也一定明白目前樑軍的這點實力根本比不上我軍,想要不被我軍擊敗都有困難,指望他們擊敗並且我軍攻佔徐州?這幾乎是不可能之事。”

“那麼,朱友貞又是哪裡來的底氣纔會做出這個決定的呢?”

楊渥將自己的疑問向郭崇韜、朱瑾等人詢問,很快衆人就得出了一個相同的結論,那就是樑軍應該是有援兵前來,或者樑軍覺得吳國剛剛經歷了大旱,糧食消耗嚴重,此時一定打不起持久消耗戰,所以想用長期對峙的辦法將吳軍耗死。

“打消耗戰嗎?這一點孤倒是不懼!”楊渥臉色輕鬆,絲毫沒有感到爲難。

雖說一場大旱的確讓吳國消耗了大量糧食儲備,不過目前旱災早就過去,各地在七八月份種下的那一輪水稻目前也快進入收割期了。

這一輪的莊稼雖然還是受到了旱災的一些影響,但總的來說收成還算不錯,能極大的緩減糧食的消耗。

另外一點就是吳國的商船隊依舊在不停的將南方海外產糧區的糧食運送到吳國,以充實金陵等地的府庫。

可以說在糧食儲備這方面,目前的吳國必然是當世做的最好的,即便是樑國也不可能比得過。

“倒是樑軍的援軍值得注意,對於這一點你們有些什麼看法?”楊渥轉頭向衆人看去。

郭崇韜沉吟一番後,沉聲答道:“大王放心,即便朱友貞想派遣援軍前來,他也不會派遣太多援軍。因爲目前樑國的軍隊已經有些不夠了。”

他接着分析道:“樑國固然人口衆多,兵力充裕,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消耗,尤其是近些年來不斷的兵敗,樑軍的兵員也在逐漸消耗。就目前來說,即便是加上各地的州兵,樑國能夠維持三十萬大軍就算不錯了。”

“這其中由楊師厚統領的河北大軍就多達十多萬;河中那邊與晉軍對峙的軍隊同樣有五萬左右,加上如今南下徐州的這七萬人,以及留守開封的禁軍,這就是二十二萬人左右。”

“若是再加上關中、洛陽、中原等各地的必要駐軍,那麼樑軍也沒有多少多餘的兵力了。”

“所以臣敢斷言,即便樑軍有援軍前來,也不會超過兩萬人。”郭崇韜沉聲道。

楊渥點了點頭,對他的判斷極爲贊同。

兩萬援軍,這還在吳軍的承受範圍之內,到時候吳軍依舊會有一些優勢。

當然,即便是樑軍軍力佔上風,楊渥也不擔心,因爲他們原本就是處於防守的一方,大不了就堅守城池,以待後變,反正吳國拖的起。

當然,既然知道了樑國還會有援軍前來,楊渥自然也不會坐等,他當即命令大軍休整一天,第二天一大早就出兵北上,準備對樑軍發起進攻。

……

當樑國與吳國爲了徐州這個戰略重地而交戰時,北方的燕國也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

原本這一世的燕國因爲沒有遭到樑國的重創,實力要比歷史上的燕國要強大一些,然而在另一方面,同樣也是因爲楊渥的緣故,讓晉國得到了蘇州炮這種攻城利器,從而攻堅能力大大增強。

在上百架蘇州炮的猛烈轟擊下,即便是堅固的幽州城也很快就堅持不住;而燕國除了幽州城外,其他的城池已經悉數落入晉國手中。

山窮水盡,這是真正的山窮水盡!

劉守光已經沒有任何力量可以依靠了,他自身的兵力已經消耗一空,衆部將不是被敵軍俘虜了,就是主動投降敵軍;剩下的部將一個個也沒有半點士氣,大家對於堅守已經不報任何企圖。

“連契丹人也不願意發兵來援嗎?這難道是天要亡我嗎?”劉守光倍感絕望,完全沒有了稱帝時的那種意氣風發。

他當然派人去請求契丹人出兵,可惜也不知道劉守光平日裡都做了什麼壞事,以至於他的名聲太臭,居然連契丹人都知道他沒有半點信用,因而即便他許諾幽州解圍之後將平州、瀛洲、營州等地都割讓給契丹,但依舊不能讓耶律阿保機動心。

至於另一個大國樑國,更是早早的就放棄了救援燕國的打算。

如今的劉守光真是到了絕路,更讓他感到悲憤的是,他之前想要投降晉國,但周德威卻擔心他是詐降,所以拒絕了他的投降。

連投降敵人都不准許,這讓劉守光深感悲憤。

好在或許是他接連不斷的請降,總算是讓周德威看到了他的一些“誠意”,再加上幽州雖然難以堅守,但要將其攻破也要花很多時間,付出更多代價,所以最終周德威決定接受其投降,並且派人去請晉王李存勖前來,讓其親自接收劉守光的投降。

這天,晉王李存勖在侍衛的護衛下終於抵達幽州城。

從劉仁恭當年背叛李克用,在幽州自立一方,到現在劉守光兵敗將亡,轉眼這就是十五年時間。

如今李存勖眼見着自己父親生前念念不忘的三大恨事中的一件即將圓滿解決,心中不由得極爲暢快。

“辛勞了這麼久,付出了這麼多的代價,總算是快消滅劉守光了。有了幽州的地盤,我晉國一方國力較弱,不能久戰的劣勢也將大大緩減,這可是孤今後爭霸天下的基業!”

李存勖心中有些激動,他決定,若是劉守光老老實實投降,今後安安分分的做個富家翁,那麼他爲了自己的霸業,倒也不介意饒過劉守光一命。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就在李存勖心情激動的等待着劉守光投降時,幽州城中又出了別的變故。

(這幾天有些忙,所以更新很少;明天恢復正常。這幾天一共欠了六章,接下來到月底每天三章補上。)

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六章 家宴(下)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四百五十章馮道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六百七十六章渡河(下)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四章 朱廣德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二百四十六章 陳璋第二百七十一章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
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六章 家宴(下)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四百五十章馮道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六百七十六章渡河(下)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四章 朱廣德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二百四十六章 陳璋第二百七十一章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