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議和

近兩年前,也就是天佑四年正月,當樑王朱溫忙着如何篡位登基稱帝時,當楊渥、王建等一個個心懷不軌的藩鎮爲了各自的利益坐視朱溫稱帝時,契丹人迭剌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取代痕德堇可汗,正式即可汗位,成爲整個契丹人的首領。

與以往的首領不同的是,耶律阿保機在登上可汗之位的第一天起,他的野心就不滿足於如今契丹習俗中的可汗三年任滿的就要禪讓的制度。

作爲一個雄心勃勃,有着極大抱負的首領,阿保機想要建立的,乃是像漢人的皇帝那樣能夠獨攬大權,並且將自己的權利傳給子孫後代的真正的帝國!

當然,如今的契丹內部,各方反對勢力依舊很強大,不僅是契丹其他幾個部族的人反對阿保機做皇帝的野心,便是他本族的族人中,包括他的幾個兄弟同樣反對他。

所以阿保機想要真正成爲像漢人皇帝那樣的存在,他還需要作出不少的努力才行。

不過不管如何,因爲軍隊大權掌控在手中的緣故,他實現自己的夢想卻是遲早的事情。

而且楊渥還知道,他不僅成功的建立了契丹帝國,而且還將這個帝國發展成了當今世上最爲強大的帝國之一,並且成爲之後從後唐起,一直到北宋的中原王朝最大的敵人。

楊渥既然想要一統天下,將來自然也少不得要和契丹人爲敵。

當然,這些都是將來的事情,如今的楊渥需要關注的,依舊是如何迅速的統一南方,並且爲將來北伐做準備的事情。

在他的解釋下,衆人此時都已經明白了將來他們需要對付的真正敵人,所以都同意了與朱溫暫時停火的策略。

當然,在朱溫的手書中,不僅提出了他想與楊渥停火的想法,同時還提出希望楊渥能夠放過楚王馬殷,與他和平共處的請求。

對於這一點,楊渥等人自然是毫不客氣的拒絕了。

馬殷的實力雖然經過這一次的討伐而大減,但他依舊有較爲強大的實力,尤其是馬殷麾下將領的信心還沒有徹底打掉,他們還有繼續與吳國爲敵的打算和勇氣。

從這一點看,楊渥將來統一南方最大的阻力應該還是楚王馬殷。

至於更南端的劉隱,或許他的地勢更加偏遠,他的實力同樣不可小覷,不過真等到吳國消滅了王審知和馬殷之後,吳國那時候就大勢已經成就,劉隱已經不可能再翻天了。

那時候楊渥甚至不需要派主力前去討伐,只需派一員大將前去,應該就能平定嶺南了。

最終,楊渥以“大吳國主致書於樑王”的名義,給朱溫寫了一封回信,回信中楊渥雖然沒有明確提到雙方罷兵休戰之事,不過楊渥卻說了雙方要“各守其土,以百姓爲念”等。

想必朱溫見到之後,也會明白楊渥的意思。

至於馬殷,楊渥並沒有在書信中多提及,而是直接說大唐昭宗皇帝曾經給楊行密加封過東南諸道都統的官職,而馬殷就屬於這個都統的管轄之下。

如今楊渥繼承了都統的職務,自然同樣繼承了對湖南的管轄權。

言下之意,自然是不同意與馬殷罷兵言和了。

當然朱溫本來就清楚,想要楊渥放過馬殷那是不可能的,他也就是提一下而已,並不會真的爲了這顆棋子費太多的心思。

……

當楊渥與朱溫暗中達成默契,雙方開始實現停戰之時,潭州這邊,剛剛從吳軍圍城中恢復過來的馬殷等人,卻在爲將來的何去何從而感到擔憂。

當初吳軍的主要精力都不在湖南這邊時,馬殷在對吳軍的一次次戰爭中居然還佔到了上風,這使得他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種“吳軍也不過如此”的錯覺。

然而這一次的戰事卻是讓馬殷真正清醒過來:能夠消滅錢鏐,吞併江西,並且在戰場上與樑軍正面對抗的吳國,的確不是他能夠抵擋的。

這一次吳軍動用的兵力其實還不算多,僅僅八萬禁軍而已,最多在算上沒有直接投入戰場的幾萬廂軍,相比於吳軍的全部實力,這還僅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而楚軍一方卻已經是動用全力了,除了駐守在南方几州的少量兵力外,其他能夠動用的兵力基本上都用上了,然而僅僅兩個多月的戰事他就有些頂不住,若不是楊師厚救援及時,等到王茂章南下與李承嗣匯合後,便是潭州都未必能夠守住。

至於如今,馬殷不僅丟掉了嶽州,使得潭州完全暴露在吳軍的攻擊之下,更是在戰爭中損失了大量兵力和人口,這一點就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恢復的。

若是吳軍下次再來進攻,而樑軍又被牽制住了手腳,不能及時救援的話,馬殷想象不出自己能夠堅持多久。

當然,這還是馬殷不知道朱溫已經暗中與楊渥達成了停戰,若是他知道雙方暗中已經有了默契的話,馬殷只怕會更加絕望。

“孤打算將治所遷移到邵州去,以避開吳軍鋒芒,諸位以爲如何?”

楚王府中,滿臉疲倦的馬殷向麾下衆臣詢問着。

關於遷移治所的問題,馬殷已經在心中想過很久了,潭州雖然人口較多,開發程度較高,但潭州城卻距離吳國控制的地盤太近了,隨時都有可能遭到攻擊。

以前還有一個嶽州可以分擔一下壓力,如今連嶽州都被敵軍奪去,潭州可以說是兩面受敵,不利於防守。

而遷移治所的話,邵州那邊的人口雖然較少,開發程度也沒有潭州這邊的高,但至少不用天天擔心吳軍打過來,還能集中兵力向西邊發展。

如今邵州以西,也就是蠻人活動較爲頻繁的地區,經常起兵鬧事的辰州蠻就是在那裡。

以前馬殷一心想要集中兵力與吳國對抗,所以對蠻人重視不夠,如今若是集中兵力向西發展的話,或許能在那些偏遠的地方打出一片基業。

“兄長何必遷都到邵州去?以小弟之見,兄長還不如直接向吳國降了。以兄長手中掌握的兵力和地盤,到了吳國想必也會受到重視!”

馬殷的話音剛落,其他人還在沉思的時候,卻有一人突然出聲說道。

馬殷聽了頓時臉色有些不自然,這說話之人,正是他的親弟弟馬賨。

當年馬殷兄弟都在孫儒軍中爲將,孫儒兵敗時,馬殷剛好與劉建峰在一起,所以逃過一劫,幾經轉戰之後,在如今的湖南打下了一番基業。

而馬賨的運氣就沒有這麼好了,他在孫儒兵敗之後做了淮南軍的俘虜。

不過那時候楊行密並不因爲他是降將而怠慢他,反而對他較爲重用,所以馬賨便開始爲楊行密效力起來。

這時日一久,馬賨也就漸漸對楊行密有了感恩之心,雖然知道他的哥哥已經在湖南打下了基業,不過他並不想回到湖南去。

後來楊行密無意間知道了此事之後,加上那時候淮南正與杜洪交戰,爲了拉攏馬殷使他不幹澀淮南對杜洪的戰事,所以楊行密強行讓馬賨回到湖南,作爲雙方交好的使者。

馬賨雖說是被楊行密強行遣返回湖南的,不過他回來之後,倒也沒有忘記勸說馬殷與淮南交好的任務。

可惜的是,馬賨雖然當即被馬殷授予節度副使的職務,但卻並不給他實權,對他的話也不怎麼重視。

之後馬殷更是鐵了心的與淮南作對,讓馬賨心中極爲不滿。

此時見馬殷戰敗之後還想遷移到邵州去繼續與吳國對抗,馬賨自然是忍不住出言相勸。

“向吳國投降?”

馬殷還沒有什麼想法,他麾下不少將領心中卻是一動,開始思考起投降的可行性起來。

馬殷見了頓時心中凜然。

若是其他人降了吳國或許還好說,但馬殷覺得自己若是降了,只怕要不了多久就是自己的死期了。

當年曹操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號稱八十萬,準備一舉掃平江東,江東朝野震動,文武百官大多都想要投降。

關鍵時候魯肅對孫權說:其他人降了還能繼續做官,唯獨孫權降了只怕有性命之憂。

如今對馬殷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

更何況,這些年馬殷可是沒少和淮南作對,甚至連往日被馬殷俘虜的淮南將領都是直接殺了了事,再加上當初孫儒時代的恩怨,雙方的仇可是不小。

所以馬殷更加覺得自己不能降吳。

此時他見衆將中很多人都在沉思,連忙向他的親信高鬱使眼色示意。

高鬱當即明白他的心思,連忙沉聲道:“這些年我軍與吳軍作對,給他們造成了不小的傷亡,甚至連俘虜的吳軍將領都被直接斬殺。這些事情楊渥等人可是一點都不會忘記。若是真的向吳國投降,到時候對方清算起來只怕在場之人一個都逃不脫吧?”

衆人聽了不由心中一驚,頓時知道高鬱這是在暗中告誡他們。

如今的局勢對他們雖然很不利,但還沒有到真正走投無路的時候,沒必要這麼早就考慮投降的事情。

再者,如今他們都是手握大權的一方大將,若真是投降吳國,以吳國如今的制度,他們去了之後還能有現在這樣的好日子嗎?這顯然不可能。

想到這,衆人心中投降的心思不由得淡了許多。

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六百五十六章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三百八十八章李克用之死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五十章 悠閒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五十章 悠閒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二百七十九章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五百章盧枇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
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六百五十六章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三百八十八章李克用之死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五十章 悠閒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五十章 悠閒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二百七十九章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五百章盧枇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