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

宋齊丘失魂落魄一般,神情呆滯,程勳卻沒有太多時間和他廢話,直接讓人上前將其官服脫下,然後打發其回家,讓他好好在家讀書,修身養性。

接着,程勳前去尋汪臺符傳令,將楊渥御賜手書交給他,並且出言勉勵了幾句,命其暫時代理金陵府尹的位置。

等程勳離開後,汪臺符麾下衆官紛紛上來道喜。

“恭喜大人,大王此番雖然只是讓你暫代府尹之位,但想來要不了多久就能有正式任命。”

“不錯,而且大王還親自賜予一份手書,這可是難得的恩賜。”

“還請大人將大王手書打開,讓我等也見識見識!”衆人紛紛笑道。

“好。”汪臺符一口答應下來,臉上滿是笑容。

他與宋齊丘兩個也是老對頭了,兩人之間的矛盾早就積攢到難以解開的地步。

不過宋齊丘畢竟是有楊渥的眷顧在身,年紀輕輕就做到了府尹之位,而且還得到許可能旁聽內閣的議事。

大家只要不是傻子,就能明白宋齊丘將來必然前途遠大,入主中樞都是極有可能的事情。

再加上宋齊丘性格上雖然有些急躁,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就不會經營人脈,否則歷史上也不會出現屬於他的派系。

所以朝中上下願意與宋齊丘較好的人不在少數。

反觀汪臺符,他的性格有些急躁,對下屬甚至對平級的同僚都有些過於嚴厲,這樣一個人是難以讓人生出親近之意的。

再加上他的級別本來就在宋齊丘之下,所以他一直以來都被壓制。

不過這一次宋齊丘自己作死,最終犯到楊渥手中,被楊渥親自下手處置,這樣一來他的聲威一下子就大漲,蓋過了其他一些平級的同僚;便是那些下屬們也都熱情的前來道喜。

此時,面對衆人之請,加上他自己也很好奇,所以當即就將楊渥賜下的手書打開讓衆人一同觀看。

“戒驕戒躁。”

一看到是這四個字,汪臺符頓時臉色一變,隨即有些苦笑起來。

“戒驕”這一點很好理解,就是表明對他過往功績的一種讚許和肯定,同時告誡他不要驕傲,要繼續努力。

至於“戒躁”這兩個字那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汪臺符自家事自家知,他是個什麼性格的人自己當然清楚,而且他也明白自己這容易急躁的性格容易出問題,而且最是得罪人,於他的仕途也有重大關礙。

然而明白是一回事,他自己確實難以改變。

畢竟他現在已經快四十歲的人了,性格早就養成,這麼多年來都是這樣的脾氣,哪裡是那麼容易改掉的。

不過如今見了楊渥的手書後,他還是心中一凜,知道自己的性格不改不行。

“我這點壞脾氣沒想到連大王都驚動了,讓大王在百忙之中爲我操心,這真是大罪。”汪臺符心中嘆息,同時又有些感動,若是尋常的君王,哪裡會去管手下人性格如何,也就是楊渥關心他,這纔會特意賜予一份手書提點一二。

至少這份心意就足以讓汪臺符感恩了。

他當即決定請最好的匠人將這手書裱糊起來,然後放在家中善加珍藏;同時自己又寫了同樣的四個大字,掛在自己的書房之中,以隨時提醒自己靜心靜氣,不可焦躁。

不提汪臺符這邊的安排,華蓋殿中,楊渥安排完對宋齊丘的處置後,當即下令召集馮道、常夢錫、張延翰等七個被放出來的士子。

這七人裡面,不說馮道和張延翰二人都是歷史上留名之人,就是其他幾人,誰又能說他們將來沒有成就呢?

這一次他們無辜入獄,雖說有宋齊丘在暗中推手的緣故,但真正下令將他們抓進大獄的還是內閣之人;此番楊渥歸來,至少也要有所表示,對他們進行一番安撫,否則誰能保證他們心中有沒有怨氣。

很快,馮道、常夢錫等之前就被放出來的六人,再加上張延翰這個剛剛纔被放出來之人,都在侍衛的引領之下進入華蓋殿。

“學生等拜見大王。”衆人趕緊行禮。

“嗯,起來吧。”楊渥頷首,示意衆人起身,並直接問道:“諸位可知孤此番召見爾等是何目的?”

衆人相互對視,顯然猜測不到楊渥的目的,便是曾經在劉守光麾下做過參軍的馮道都猜測不到楊渥的心思。

“這位大王和燕王相比雖然年紀相似,但心思卻要難猜得多。”馮道心中暗自將楊渥和劉守光比較着。

劉守光雖然性情驕縱自大,又性喜殺人,但他的心思卻不難猜測,只要對他稍微熟悉一點的人都可以猜到。

這就使得那些小人最喜歡圍在他身邊以投其所好;可惜對於孫鶴還有馮道這種心中還有一些理想和信念的人來說,即便是猜到了劉守光的心思,他們也不願一味的趨炎附勢,反而爲了國家而不得不與劉守光對上。

孫鶴正是因此而最終丟了性命,而馮道則在一番努力沒有結果之後就離開了燕國。

燕王劉守光的心思好猜,但吳王楊渥的想法就有些難明瞭,尤其是馮道如今還不怎麼了解楊渥的情況下,更是難以猜到其心思。

至於其他人,以前都沒有出仕過,僅僅是一介士子,到了楊渥面前能夠揮灑自如,不心中惴惴就不錯了,又哪裡能猜到楊渥的心思。

“學生等不知。”七人連忙搖頭答道。

楊渥嘆息道:“諸位也知道,過去一年多來從北方南下的士子實在太多,其中難免會有細作安插在裡面,這一次金陵府清查細作,那也是必要之舉。”

七人連忙點頭,卻沒有開口。

只聽楊渥繼續說道:“不過這清理細作的過程中,難免會牽扯到一些無辜之人,諸位七人雖然最終沒能有證據證實身份,不過孤相信你們都是真心實意想要爲我朝效力的,絕不可能是敵國細作,這一點孤深信不疑!”

“從今往後,若是還有誰敢拿這件事情做文章,孤絕饒不了他!”

七人這才動容,臉上有些激動的道:“多謝大王信任,學生感激不盡!”

尤其是馮道和張延翰二人,他們一個原本就在劉守光麾下做過官,另一個雖然自己沒做過官,但畢竟是官宦人家出身,對那些當官之人的心思最是瞭解。

那些當官的最喜歡把話說得模棱兩可,讓人難以分辨他的真實意圖;對於那些難以確定的事情,更是能避開就避開,生怕說錯了話從而擔上干係。

如今他們七人被捲入細作案中,雖說最終被釋放出來,但一個個心中都存了怨氣。

畢竟有了這樁案子在身上,只要一日不能徹底證實自己的身份,他們就一日要揹負這麼一個嫌疑,這對他們將來的前途都有可能造成巨大影響。

將來他們即便是在吳國出仕,也要一直受到這件事情的影響。

這就好比歷史上的唐寅一樣,他捲入徐經舞弊一案,雖然後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徐經舞弊了,但最終徐經還是受到了處置,唐寅同樣受到牽連,一輩子難以踏入仕途。

如今他們這七人的身份同樣有着嫌疑在身,同樣要被人另眼相看。

但如今楊渥親自這麼說了,而且還是以如此肯定的語氣,當着內閣這麼多大臣的面說的,那麼他們的身份之疑就有了定論,今後其他人若是還敢拿這樁案子說事,那就是在質疑楊渥的權威,到時候楊渥必然饒不了他。

這對他們七人將來的仕途可以說是至關重要,所以他們當然會心懷感激;尤其是其中兩人,更是喜極而泣,激動得難以自已。

楊渥點了點頭,接着道:“這次清理細作一案,雖說牽連到諸位,但實際上最終我們也抓住了七個細作,加上之前抓住的,一共是十人。這就說明此次抓捕細作,並非事出無因。”

他看了看下方七人,面帶歉意說道:“最終牽連到諸位,讓諸位受了幾個月的牢獄之災,還請諸位諒解。”說完,楊渥站起身來,向七人拱手致歉。

“不敢!”

“何敢讓大王如此?”

“大王如此,可是折煞學生了。”

……

七人頓時慌了神,連忙跪地還禮,同時臉上的神色更加激動起來。

他們這些人都只是一介書生罷了,以前見過最大的官也只是一方刺史罷了。

在這個亂世之中,武人橫行,他們這些書生往往都得不到重用,那些武人們更是瞧不上他們這些文人,將他們視爲草芥。

而如今楊渥呢?他身爲吳國之主,卻能做到這一步,爲了他們受過的一點冤屈就親自致歉,這份仁德,這份信重,足以讓他們感恩戴德,真心順服了。

此時即便是楊渥讓他們去死,只怕他們也是心甘情願的。

便是馮道雖然在劉守光身前擔任過參軍,雖然他的本性還是貪生畏死,但他的心中此時也忍不住的生出士爲知己者死的想法。

“這樣重視我等士子的君王,這可是世所罕有的聖君;我這一輩子若是能爲這樣一位聖君效力,便是隻在吳國朝堂中做個小官我也是心甘情願啊。”

和楊渥一比,他之前跟隨的劉守光那就差的太遠了。

當初劉守光對他們這些麾下之臣,那都是稍微不合心意就會抓起來,若是接下來能夠“悔改”的話,他還會給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若是不願“悔改”,那就是直接身死的下場。

至於讓劉守光爲自己手下人的失誤而道歉,那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這次南下吳國,而不是選擇去晉國,看來這個選擇的確是正確的;不說其他,就論這份氣度和仁厚,吳王就要比晉王強多了。”

雖然沒有見過晉王李存勖,但馮道相信,在這個亂世之中絕不可能有人比楊渥更仁厚。

“吳王仁厚,光是這一點就比岐王要強多了!我若是能爲吳王效力,則此生無憾了。”

馮道心中感動,另一位從岐國千里迢迢而來的士子常夢錫,同樣心中感動不已。

相比於燕國,岐國對讀書人的排斥更加嚴重,李茂貞尤其喜愛武人,整個岐國上上下下的官職基本都是武人擔任,像常夢錫這樣的文士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

這一次南下吳國,原本還對自己牽連進細作案心懷不滿,但如今的他心中除了感激外,哪裡還有半點不滿之意。

便是內閣的諸多大臣們,見了楊渥的舉動同樣心中驚喜不已。

“先王當年就以寬厚仁德而聞名於世,看來當今大王同樣繼承了其父的寬厚性子。父子兩代人都是如此仁厚,這實在是我吳國之幸!”

他們這些老臣們,多數還是經歷了楊行密時代,比如陶雅和劉威二人,更是當年楊行密的老兄弟。

對他們來說,他們現在所想的就是能善始善終,能夠維持與楊家的父子兩代人的情分,能看到吳國一日一日的興盛發達。

之前他們還擔心楊渥會不會變了性子,會不會隨着威權的日漸加重而猜忌功臣等,但此時他們心中的擔憂瞬間就煙消雲散了。

衆人心中激動,面懷感激之色,楊渥心中卻是微微一笑。

他剛纔之所以會親自向七人致歉,這一來是想安撫七人之心,畢竟這七人中光是馮道和張延翰這兩個能在歷史上留名之人,就值得他這麼做了。

而其他五人雖然楊渥不清楚,但從他們進入華蓋殿以來的表現,楊渥相信這五人必然也不是普通人。

畢竟若是普通人的話,只怕在楊渥身邊早就戰戰兢兢,汗流浹背了。

除了安撫這五人之外,楊渥也是想借機表現自己的仁德,以安衆人之心。

而且這樣一來,天下人都會知道自己重視士子,對七個無辜入獄之人都能親自致歉,其他士子得知之後,即便不是親身感受,但他們心中難道沒有感動之意嗎?那些其他國家的士子難道不會踊躍前來投效嗎?

而這一點,就是楊渥的第二個目的。

至於說會不會因此影響到自己的威嚴,那就更不可能了。

他一個親自領兵征戰四方的君王,何愁沒有威權在身?而且他還剛剛處置了宋齊丘,現在施恩於人,大家心中只會感嘆“吳王仁厚”,而不會有輕視之心。

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二章 人選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二章 人選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三百零八章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一百一十二章 召回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十章 王茂章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十三章 溫馨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
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二章 人選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二章 人選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三百零八章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一百一十二章 召回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十章 王茂章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十三章 溫馨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